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李玉宇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卫生》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偏头痛是当前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是慢性神经血管疾病中的特殊成份。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偏头痛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女性患者发病率为32%
~66%,男性发病率为7%~36%。
偏头痛对于人类生活、工作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这类病症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工作人员的精神和工作态度,是引发旷工和缺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偏头痛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这一病症的分类、诊断分析,提出了有关防治措施。
【总页数】2页(P95-95,96)
【作者】李玉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15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
【相关文献】
1.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
2.ACCF/SCAI/SVMB/SIR/ASIIN 2007年颈
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专家共识文件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特别工作组关于临床专
家共识文件的报告(ACCF/SCAI/SVMB/SIR/ASIIN颈动脉支架置人术临床专家共识文件委员会)与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血管医学和生物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联合发布3.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
中国专家共识4.偏头痛非药物防治中国专家共识5.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专家共识《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专家共识》专家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头痛诊断和防治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
深入研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特别是与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望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出现,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系统、无创性脑刺激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偏头痛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加强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管理: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神经科、心理科、疼痛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协作。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建立综合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提高公众对偏头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偏头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偏头痛,减少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缓解偏头痛的影响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规律作息 避免摄入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酒精、咖啡因、巧克力等;增加富含镁、维生素B2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缓解偏头痛。 饮食调整 学会应对压力,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有助于减少偏头痛发作。 减压放松
注意事项
预防性用药策略及推荐药物介绍
对于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的偏头痛患者,预防性用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预防性用药的目标是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常见的预防性用药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等。
预防性用药策略
具体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常用的预防性用药如阿米替林、丙戊酸钠、普萘洛尔等。这些药物在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监测副作用和调整用药方案。
2021年偏头痛非药物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1年偏头痛非药物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前言偏头痛是最常见的致残性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常为搏动性,可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偏头痛有很多亚型,其诊断和分型应遵循2018年国际头痛协会发表的国际头痛疾患分类第3版(ICHD-3),可参阅其中文翻译版。
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
15%~30%患者头痛发作前出现先兆。
中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2:1。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按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s)计算,头痛疾患是中国第8位致残性疾病;偏头痛所致YLDs占头痛疾患所致YLDs 的82.5%,其疾病负担在40~44岁达高峰。
尽管有多种药物可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和间歇期预防治疗,但是,许多需要药物预防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并未服用预防药物,导致急性镇痛药的滥用和头痛的慢性化。
此外,相当多患者对药物反应无效,或符合药物的禁忌证,或无法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是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能够推荐给儿童和妊娠期女性使用的药物也极其有限。
当偏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难以通过药物疗法有效缓解,或是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有药物禁忌证,或是有急性期镇痛药物滥用倾向时,应考虑非药物防治方法。
随着临床医生对偏头痛认识的不断深入和非药物防治经验的积累,以针灸为主的非药物治疗策略在偏头痛的防治中发挥了较好的成效。
我国相继于2012年、2017年、2020年分别在CAMJ、JAMA Internal Medicine、BMJ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针灸防治偏头痛的中国临床研究结果,并于2014年颁布了《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
但是,针灸以外的非药物治疗策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鉴于此,为提高我国偏头痛临床诊治水平,规范我国广大医生对偏头痛的非药物防治方法,经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共同起草和议定了本专家共识。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9年2月第58卷第2期 Chin J Intern Med,February 2019, Vol. 58, No. 2·标准与讨论·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戚晓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Email:**************;赵性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00050,Email:***********.com【提要】前庭性偏头痛(VM)以反复发作的头晕、眩晕症候为主,临床上常见却极易误诊,涉及多个学科。
为此,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使VM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准确与规范,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误治。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实践指南基金项目: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新业务新技术(HZXJS[2016]?8、HZXJS[2018]?10)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9.02.006Chinese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 consensus 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vestibular migraineStroke and Vertigo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 Vertigo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logyBranch of Chinese Physicians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 Qi Xiaok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ixth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Email: **************;ZhaoXingquan,DepartmentofNeurolog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Email:***********.com【Summary】Vestibular migraine (VM) is a comm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dizzinessand/or vertigo, which involves a number of specialites and is easily misdiagnosed. The Stroke and Vertigo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 and Vertigo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logy Branch ofChinese Physicians Association organized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to discuss clinical issues of VM. Thepurpose of this consensus is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M inChina.【Key words】 Vestibular migraine; Practice guidelineFund program:The New Business and New Technology from the Sixth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General Hospital (Former Navy General Hospital) (HZXJS[2016]?8)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9.02.006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或/和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Barany学会及国际头痛学会共识1 前言早在19世纪,一些神经病学家就已发现偏头痛与眩晕之间的关联,但仅在100多年后,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在过去的30年内,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分类已渐成型,可累及1%的普通人群。
尽管如此,但因缺乏广泛认可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故而影响了临床和研究中对患者的识别。
为此,Barany学会(从事前庭研究的基础科学家、耳鼻喉学家及神经病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授权了一个分类小组以研究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分类的形式按照国际头痛疾患分类的形式。
Barany学会分类委员会之前发布过前庭症状定义的专家共识,作为对前庭疾患分类的首次尝试及准备。
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令其在前庭及头痛领域获得广泛认可。
因此,本分类的草稿在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偏头痛分类分委员会中进行了讨论。
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此类冲突广泛存在于所有医学分类工作中,因为特异性高的标准不可避免地会排除确实存在该状况的患者(假阴性),而敏感性高的标准会纳入不存在此状况的患者(假阳性)。
经讨论,删除了曾提出的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保留了前庭性偏头痛及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Barany学会和IHS讨论产生的其他变动包括对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行更严格的规定以及强调排除鉴别诊断。
最终通过的诊断标准是IHS分类委员会和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
这些诊断标准将纳入有望于2014年发布的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3)的附录中,其中的新疾患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有效性。
此外,前庭性偏头痛的分类也是正在纂写中的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的一部分。
新版的ICHD-3将仅纳入前庭性偏头痛,而Barany分类将同时纳入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2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曾用术语:偏头痛关联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的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此版共识较《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有较大的变化,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此版共识进行剖析。
首次明确了VM“中国”定义在编写2019版共识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无论是国内外的杂志、病例报道,还是《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对VM的定义基本都是避而不谈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等均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定义VM确实存在极大的难度。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的提议下,先后组织国内各学科50余位专家,经过数次的激烈讨论,最终制定出VM“中国”定义:VM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和/或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这是2019版共识的最大亮点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戚晓昆教授特别强调对患者家族VM症候群的询问,提及要问及四代人。
多学科诊疗特点突出VM是一种以头痛、头晕起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部分具有遗传倾向,且受睡眠、月经、情绪等多因素影响的疾病。
由于疾病症状的多变,很多患者就诊于不同科室,如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骨科等,不同科室医师对VM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是由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导制定,分会积极发挥学会成员多学科的优势,集中上述五个学科专门从事头晕及VM诊疗的专家,群策群力,多轮反复讨论,从各个学科角度对共识提出修改意见。
1.VM的临床症状部分:“VM反复发作容易伴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症状。
部分VM与功能性(躯体化)头晕共病。
”这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孙新宇教授提出,并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制定。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要点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要点一、前言偏头痛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患。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首次倡导使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这一术语作为此类病人的诊断,从而取代了所有之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VM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制定我国VM的诊疗专家共识。
二、流行病学在一般人群中,VM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年患病率为0.9%;社区内40~54岁女性VM年患病率达5%,在偏头痛病人中,VM的患病率为10.3%~21%。
三、发病机制VM的遗传学是异质的、不确定的、复杂的。
VM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有学者提出一些理论来进行阐述。
VM的发病基础既和大脑相应皮层过度兴奋有关,也和传导束及外周前庭器官被激活有关。
总的来说,VM的发病基础可能是离子通道缺陷和CSD,这和遗传易感性有关。
四、临床表现1. 症状(1)前庭症状的形式:VM的前庭症状主要为发作性的自发性眩晕,包括内部眩晕(自身运动错觉)及外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漂浮错觉);其次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眩晕或不稳,为数不少的病人也可表现姿势性不稳,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视觉性眩晕或头晕,另有病人表现为头部活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
(2)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不同的VM病人,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数发作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很少超过72小时。
每次发作时间少于5分钟、小于1小时以及24小时的比率,分别约占18~23%,21.8~34%,21~49%。
(3)与头痛的关系: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发作。
(4)其他症状:2. 体征在VM发作间期,病人多无相应的异常体征,相对而言,平滑跟踪的纠正性扫视及位置性眼震较为多见,其它异常的表现依次为摇头诱发性眼震、凝视诱发性眼震以及前庭眼反射(VOR) 抑制失败等。
《癫痫共患偏头痛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癫痫共患偏头痛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偏头痛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共患病之一,二者共患增加了诊疗难度,严重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
1 癫痫共患偏头痛现状1.1 流行病学中国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成人癫痫共患偏头痛的比例为9.3%~12.53%。
1.1 危害癫痫共患偏头痛会增加癫痫发作频率,降低药物治疗反应性,增加难治性癫痫比例和致残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与癫痫共病时,偏头痛症状往往更严重,发生视觉先兆和畏声现象更频繁。
2 癫痫共患偏头痛发病机制癫痫共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其可能的机制包括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图1)。
【专家共识意见一】癫痫患者伴发偏头痛几率高于一般人群,临床医师应加强关注与识别。
3 癫痫共患偏头痛的诊断3.1 诊断及分类癫痫共患偏头痛的诊断应同时符合癫痫诊断和偏头痛诊断(参考附录1)。
若癫痫患者的偏头痛发作>72h,可诊断为癫痫合并偏头痛持续状态。
国际头痛协会(IHS)发布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CHD-3-2018)中介绍了3种与癫痫相关的头痛疾病类型:偏头痛先兆诱发的痫样发作(偏头痛癫痫)、癫痫发作期头痛和痫性发作后头痛,见表1。
3.2 鉴别诊断癫痫和偏头痛都是发作性疾病,二者发作前都可出现先兆,临床常见的偏头痛先兆和癫痫先兆可能存在一些区别;二者发作时也可能出现相似症状和症状的叠加,如视觉症状、头痛、胃肠道症状、感觉症状、意识状态变化等(表3)。
3.3 癫痫共患偏头痛的电生理和影像学表现Todd麻痹与偏瘫性偏头痛患者会出现类似的EEG特点,均可出现偏瘫样表现,且对侧半球EEG波频率减慢。
同时视觉诱发偏头痛与枕叶癫痫也有相似的EEG表现,两者均可表现为起源于颞枕区域的发作性(不)对称的θ尖波,但两者的视觉先兆明显不同(表3),且光敏性癫痫易继发自主神经半身抽搐症状。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最常用于定位癫痫病灶,从而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同时在急性期偏头痛患者中,PET和SPECT扫描也可显示脑灌注不足,结合EEG有助于偏头痛综合征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一、偏头痛的相关概念
偏头痛特征是发作性的、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
心、呕吐,光、声或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中休息则可缓解头痛。
先兆指发生在头痛之前或伴随头痛一起发生的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运动等的缺损或刺激症状。
大多数先兆为视觉症状,常为双眼同向症状,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
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
先兆症状一般在5~20min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60min。
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和慢性的神经血管病疾患,患病率为5%~10%,儿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常有遗传背景。
偏头疼主要有无先兆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经典型偏头痛)。
以往曾将偏头痛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或“血管神经性头痛”。
1988年后,国际头痛学会(IHS)就不再推荐使用。
二.偏头痛的分类
2004年IHS将偏头痛归为原发性头痛,包括6个亚型,以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为常见。
三、偏头痛的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先兆表现以及活动对头痛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排除继发性头痛,然后再考虑是否有其他类型的原发性头痛。
出现以下情况要进行神经影象学检查:①异常的神经系统检查发现;②头痛频率或程度的急性加重;③头痛性质变化;④50岁后新发的头痛或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⑤多种治疗无效的头痛;⑥有头晕、麻木等其他症状。
脑电图、TCD等检查不推荐作为常规诊断检查。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h;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或重度疼痛,④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
免此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2次发作;B.先兆至少有下列的1种表现,没有运动无力症状: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C.至少满足下列中的2项::①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min,和/或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min,
③每个症状持续5~60min;D.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min内发生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B—D项;E.不归因于其他疾病。
如先兆表现为肢体无力,诊断为偏瘫性偏头痛。
先兆表现为后循环系统支配的神经组织受累,如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复视、双鼻侧或双颞侧视野同时出现的视觉症状,共济失调、意识改变、双侧感觉异常等,而非肢体无力时,诊断为基底型偏头痛。
如只比诊断标准差一项,但又不符合其他头痛的诊断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偏头痛。
四、偏头痛的治疗
帮助患者确立科学的正确的观念和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充分利用非药物干预手段。
⒈急性发作期治疗:
⑴非特异性治疗药物包括: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钠等;②巴比妥类等镇静药;③阿片类药物。
后两类药物易成瘾,应慎用,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
⑵特异性治疗药物有:①麦角胺制剂。
②曲坦类药物。
⑶药物选择需要根据头痛严重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可采用阶梯法选药。
①首选NSAIDs—→效果不佳—→改用偏头痛特异性药物。
②分层选药:轻中度头痛、严重头痛但以往发作对NSAIDs反应好者选择NSAIDs;中重度头痛、对NSAIDs反应差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药物。
有严重的恶心和呕吐时,选用胃肠外给药更佳。
胃复安、多潘立酮不仅能止吐、促
进胃动力,还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治疗。
急性期应尽早用药,但不宜多用,以避免造成药物滥用性头痛
⒉预防性治疗:
适应证:①近3个月平均每月发作至少2次或头痛日超过4d;②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证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③每周至少使用2次以上的镇痛药物;④特殊类型的偏头痛;⑤患者的倾向;⑥月经性偏头痛。
常用药物包括:①CCB,其中盐酸氟桂利嗪循证医学证据较多;②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有较多循证医学证据;③抗癫痫药,如丙戊酸和托吡酯;④三
、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⑤5-HT拮抗剂,如苯噻啶;⑥其他:大剂量VitB
2镁剂、肉毒素A、A局部注射及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