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树评课稿
小草与大树作文讲评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 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 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 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 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 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 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 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 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 顽强抗争的大树体现了“刚性”,屈腰伏 身的小草体现了“柔性”。在生活中,既 有“大树”一样的“刚性”,又有“小草” 一样的“柔性”; “刚性”有“刚性”的 美德, “柔性”有“柔性”的优势,如果 能刚柔相济,既有所坚持,又有所顺应, 那是最好的结果。
三、试题评价
• 作文所选材料平实易懂,能引发学生全面 看待事物的思考,不局限于只看到“大树” 宁折不弯的精神,也能够看到“小草”到 遇到强势屈腰伏身的智慧。适合写议论文。
二、题意理解
• 作文取材于寓言故事,“狂风”可以理解为困难、 挫折、磨难、压力……可以理解为具体到生活中 的经济危机、失业、地震、伤残、疾病……,也 可以理解为邪恶势力、反动统治、残暴手段…… • “大树”可以理解为正义力量、英雄人物,也可 以理解为有正义感的人、勇敢的人、坚持不动摇 的人……,“小草”可以理解为弱势群体、地位 卑微的人群,也可以理解为力量不足的、尚处在 弱势地位的人……
•
过度刚强与张扬必然自食恶果。“枪打出 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不懂得韬光养晦,盲目张扬个性,彰显自 我,必将适得其反。韩信不懂韬光养晦,功高 盖主,最终给自己掘坟;杨修不懂内敛,张扬 一己之才,终遭杀身之祸;曹植不懂隐其锋芒, 才情超人,生命之星过早殒落。“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玉已碎价值何在?即便绝世美玉也是 枉然。人无欲则刚,物至刚则无法生存。一味 刚强不懂适度柔韧,必将事倍功半,得失相抵。 刚是事物之品性,柔是方法策略,唯有讲究策 略才能守住刚强之品性。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对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草和大树所代表的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草和大树所代表的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小草和大树》2. 相关参考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小草和大树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小草和大树》,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小草和大树所代表的意义。
2. 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文章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草和大树所代表的意义。
学生也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拓展活动(10分钟)活动内容:1. 学生自由发挥,以绘画、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和学习。
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小结(5分钟)八、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小草和大树的感悟日记。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2)学会对比分析,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懂得弯曲是为了更好地成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对比分析,把握课文主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 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主题。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小草和大树。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草和大树有什么特点?它们给你什么感受?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描绘的小草和大树分别代表了什么?(2)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5. 理解课文主题:(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把握课文主题。
(2)讨论:为什么小草要弯曲?弯曲是为了什么?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以“我心中的小草和大树”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课内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身边的小草和大树。
小学语文_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草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关键词句,了解勃朗特三姐妹在写作道路上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压力,感受她们面对逆境时坚强不屈的品质。
3、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夏洛蒂面对逆境时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这个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歌曲导入。
1、欣赏汪峰的《怒放的生命》。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小草和大树》。
再次走进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看看她是怎样从逆境中的小草长成参天大树的?3、文中有一句话,生动而形象的概括了夏洛蒂的一生,是哪一句话?二、感悟生命的“艰辛”。
1、夏洛蒂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壮丽?她又是如何面对的?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汇报。
逆境一:家庭不幸(1)引导学生从“穷牧师”“施舍”、“撇下”等词感受夏洛蒂家庭的不幸,从“洗衣、烧饭”等生活琐事体会主人公肩上担子很重。
(2)面对家庭的不幸,夏洛蒂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抓住“不肯放弃学习、始终没有停止写作尝试”等体会夏洛蒂的勤奋好学和对写作的坚持。
)逆境二:请教遭训过渡:夏洛蒂还经历了什么艰辛?谁接着交流?(1)引导学生抓住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感受骚塞的冷酷和对妇女的嘲讽和偏见。
(2)师介绍时代背景:19世纪的英国,那可是男人的世界,男人的天下,男人至高无上,男人可以工作,男人走上政治舞台,男人可以写作,男人可以成名立志,而女人只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洗衣、做饭、带孩子,她们没有地位,没有工作,没有收入。
(3)指导学生读出世俗的偏见、冷漠。
(4)面对如此不可思议的打击,她又是怎么做的?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逆境三:写诗失败还有什么打击紧紧地揪着你们的心?(1)引导学生抓住“寥寥无几”、“节衣缩食”、“仅”谈感受。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小草和大树》,使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小草和大树,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小草和大树》。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画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小草和大树精神的理解。
5.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表达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草和大树的精神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小草和大树精神的作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讲解时间略长,今后应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分配。
3. 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精神的理解有所收获,但在情感体验方面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4.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面仍有待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小草和大树的精神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自然、人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自然科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收集有关小草和大树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谈论对小草和大树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节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探讨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价值。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课后资料分享,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生字词。
(2)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
(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
2. 反思教学方法:(1)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2)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3)教学手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小草和大树》说课稿和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说课稿和教学反思?《小草和大树》说课稿和教学反思?《小草和大树》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小草和大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的、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展说明。
《小草和大树》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有三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它们围绕人生和奋斗这个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小草和大树》按照事情的开展顺序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
当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宏大打击。
后来自费出版诗集,却几乎无人问津。
但她没有失去信心,最后改写小说,最终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
故事折射出主人公不屈的____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权力的勇气和胆识。
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夏洛蒂的成长史,一条是以夏洛蒂与保守偏见____为线索。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假设以主人公的成长史为线索展开教学,势必很难取舍。
例如第二小节生活的坎坷和不顺。
这一局部,学生在以往学段的学习中有屡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不应作为重点。
况且这类“逆境成才”的励志性文章,学生在不同年级段都有接触,我们应该大胆舍弃这局部。
作为六年级的教材,我们教者要擅长挖掘出一样中的不同?如何做呢?我觉得要抓住以夏洛蒂与保守偏见____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要想做到这点我觉得首先应该从题目着手。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回信中的“小草”和“大树”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真正的植物,另一方面“小草”也暗含着指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获得成功,言语中充满着对妇女的蔑视。
《大树和小草》评课稿

《大树和小草》评课稿《大树和小草》评课稿作为一名新的科学教师,蒋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对教材的钻研精神,对本次研讨活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多次试教,多次修正,材料的重新准备,教案的再次修改,经历的不仅仅是教研的过程,更体现的是教研的精神。
蒋老师发扬了新教师全身心投入的优点,激情加努力,必能在一番辛劳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树和小草》是三上《植物》单元的第三课,是学生在有目的的、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大树的基础上对小草的进一步深入观察,并在“大树与小草”的对比交流中以维恩图的方式进行梳理与记录,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大树与小草异同”的活动中,形成“草质茎、木质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新的科学概念。
通过前后两次执教的对比分析,后者的优化处理有了明显的效果:1.观察活动是贯穿本单元的核心活动。
如何指导学生科学的观察、记录与梳理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在以“狗尾草”为代表的小草的观察活动前的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引导是很有必要的,是保证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蒋老师以多媒体ppt播放的方式从大树的观察引入到小草的观察,比较自然,语言引导也很清晰明了,对记录的方法也提出了简图或文字记录的提示,对学生认真观察狗尾草有一定的帮助。
2.科学概念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形成的。
只有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对小草的特点才有充分的认识,也只有在大树与小草的对比中,才能发现它们的`异同。
而以维恩图的形式则能更清晰的表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而形成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科学概念。
蒋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有意识地整理了大树与小草的异同,并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板书,为维恩图的自然出现作了巧妙的铺设,并在学生对维恩图的好处的回答与ppt的板演中很好地理解了维恩图的作用。
3.生命教育是生命世界内容教学的灵魂。
从本单元第一课学生观察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开始,对植物的关心与爱护,对生命的喜悦便根植在孩子心中,并伴随在孩子的所有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这种生命情感,防止出现反面教育的现象与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草和大树评课稿
《小草和大树》课例点评
听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八课《小草和大树》我有以下感触:
(一)优点
1、教师能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如开课伊始,教师以““小草”变成“大树”,这是质的飞跃,其间她经历了哪些曲折、坎坷呢?”这一问题贯穿全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而达到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教师能自制课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习权利,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
4、复习引入恰到好处,既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不足
1、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无人负责,而且是自顾自,跟自学没区别。
2、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没有照顾到学困生。
3、教师应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概括、归纳。
(三)教学建议
1、应加强学生的有序的合作的常规训练。
首先使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尤其是小组长要组织好讨论交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2)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3)学会倾听。
(4)遵守纪律与合作规则。
真正汇集集体的智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
2、教师放的不够,当学生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应给学生时间思考或通过引读、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包办。
因为概括小标题也是一种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