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毛南族风俗
毛南族 仡佬族介绍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 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 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 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 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 花布一块盖顶。
仡佬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和民族文化,但对 用仡佬文字和汉字共同记录仡佬族历史的《九天大濮史录》 其是否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学界一直颇有争议。2008年 9月,贵州省仡佬学会付尔光、田金海、郑继强等专家 遍访云南省文山州、湖南省湘西地区、四川南部、广西 西北部和贵州全境等仡佬族地区,据民间传闻线索和实 地考察走访,在黔北仡佬族一位姓李的家中寻找到了 《九天大濮史录》。 用仡佬文字书写的《九天大濮史录》,据说就是仡 佬族民间传说的仡佬天书。该书为4卷合订本,共511页, 仡佬文用朱砂书写,汉文由黑墨对应排列书写,内容包 括仡佬族及其先民濮人、僚人的发展演变过程,仡佬族 九天合和文化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仡佬族创造文字、 发明酒、发现茶叶、冶炼朱砂、饲养牲畜等方面的历史, 是目前发现的用仡佬文字和汉字共同记录仡佬族历史的 重要典籍。
返回
毛南族猴鼓舞
返回
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 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 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 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 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 绪舞。
风土人情
• 毛南族分龙节
• 毛南族猴鼓舞
• 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分龙节
龙是毛南族的民族图腾,因此,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存在。 龙的最大节日是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龙的传统大节。 每到分龙节,毛南山乡千山百弄,村村寨寨,每家每户都喜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 折回竹桠柳枝插在中堂神龛上,把五色米饭捏成小粒团,粘在枝叶之间,预祝五谷丰 登,硕果累累。
环江毛南族风俗

环江毛南族风俗毛南族,现有7.1万多人。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
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
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这是中国南方民族民居的杰作。
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远近闻名,如今存留在凤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
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头上把花鸟鱼虫、人物、用具都赋予了生命。
毛南族石匠的创作既不描线也不起稿,全凭手中的刀凿根据脑中的构思在石上即兴雕刻,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
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
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人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萝卜等。
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
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
毛南族简介

• 毛南族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
毛南族的传统村落
• 毛南族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
• 村落布局具有独特风格,如“三方一围”
• 村落内有宗祠、庙宇等公共建筑
毛南族的历史发展过程
⌛️
⚙️
宋朝时期
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 毛南族开始形成并
• 毛南族受到元朝统
• 毛南族地区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弘扬毛南族优秀传统文化
毛南族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状
• 毛南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单一
• 毛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06
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种类
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毛南族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戏剧等
毛南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毛南族分布地区的特点
•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等省份的山区和丘
• 毛南族分布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形复杂
陵地带
• 毛南族分布地区气候多样,既有亚热带气候,也有温带
• 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为环江、南丹、河池等县
气候
• 毛南族分布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如水、矿产、森林等
• 毛南族的社会制度
• 毛南族受到清朝统
• 毛南族的社会制度
逐渐壮大
治者的压迫和剥削
逐渐民族
• 毛南族的反抗斗争
• 毛南族与周边民族
• 毛南族的反抗斗争
• 毛南族与周边民族
互动频繁,文化交流
不断,民族意识逐渐
的关系更加和谐
持续不断,民族意识
环江毛南族民风习俗之毛南族分龙节

环江毛南族民风习俗之毛南族分龙节龙是毛南族的民族图腾,因此,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存在。
龙的最大节日是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龙的传统大节。
每到分龙节,毛南山乡千山百弄,村村寨寨,每家每户都喜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折回竹桠柳枝插在中堂神龛上,把五色米饭捏成小粒团,粘在枝叶之间,预祝五谷丰登,硕果累累。
每逢佳节来临,毛南族妇女格外欣喜繁忙,她们结队上山采集金黄花、枫树叶、紫兰花等各种有药效的彩色植物作染料,煮成药水浸泡白米,编织新竹篮,买够糯米、五花肉等食品精制彩色食品,天刚拂晓,就用竹篮装满彩色糯饭和粉蒸肉,穿起新衣携老带幼,串亲访友回娘家团聚。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北气候不同,因此民俗也有差异,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称为上团,南边的下南称为下团,节日的日期是从每年五月的夏至这天算起,按地支顺序往前数,到辰日这天便是下团的分龙节。
因此,上团总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日,因分两次祭祀龙的活动,故叫分龙节。
三界公爷是毛南族最崇拜的一位保护神,同时又是一位药神和牛神,传说他曾制服凶神雷王,而龙王和雷王又是管风雨雷电的神,所以要祭祀这位饲养毛南菜牛的创始神,因此要杀牛须到三界庙前去,举行隆重的“椎牛”仪式,师公们验经作法,唱神歌、跳木面舞,求雨祈风,后气氛肃穆而热闹。
“五月分龙是端阳,哥妹同来祭龙王。
今年哥妹同排坐,明年哥妹进洞房”青年男女们则趁分龙唱歌传情寻找意中人,男的送花竹帽,女的赠绣花鞋,场面异常活跃,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若您能有机会亲自参加毛南族的分龙节活动,不但能品尝到中外驰名的毛南族菜牛肉,还有色味佳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还能体验到毛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种种奥秘,增加了民族风情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
毛南族的历史文化 毛南族的傩文化

毛南族的历史文化毛南族的傩文化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交界一带,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
毛南族拥有独特的傩文化,傩歌、傩舞、傩戏被中外专家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的傩戏是毛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表演过程中始终戴着被称为傩面的木制面具。
用优质木块雕琢而成的毛南傩面一般高30厘米,宽20厘米,共有文、武、善、凶四大类72种面相,性格、神态各有其特点,靠毛南族艺人在民族口头文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人想象创作。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目前开设了4个专业傩戏班,会跳傩戏的群众有50多人,并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木面舞和以傩戏为主调的民歌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毛南族青少年开始接触、了解本民族这一独特的文化。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平源李果场大河组的毛南族艺人、75岁的方振国和孙女一起雕刻傩面具。
自1984年以来,老人制作了约2000个傩面具。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工团傩戏演员在县城文化广场表演傩戏。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平源李果场大河组的毛南族妇女谭秀香在为傩面具上色。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傩面具收藏爱好者崖宝基(左)在向客人介绍傩面具特点。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平源李果场大河组的毛南族艺人、75岁的方振国在展示他收藏的有300多年历史的傩面具。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平源李果场大河组的毛南族艺人、75岁的方振国(右)在表演傩戏。
中华民族之毛南族

中华民族之毛南族毛南族有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
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谭姓虽不确定,但立于1788年的《谭家世谱》碑称:“原来祖籍系荆州”,又与巴人相连。
韦姓当与壮族有联系,而覃与卢姓则肯定与古代巴人有着关系密切。
中华民族之毛南族一、概述与族源毛南族,现有10.72万人(2000年)。
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据考证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
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
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毛难”、“冒南”等。
这些史籍记载都是“毛南”名称的同音或近音之异写,说明毛南是由地方名称而发展成为民族名称的。
据许多史籍记载,毛南族及壮,侗、仫佬、水等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居住的地方。
南北朝以后,又有“僚人”在这一带居住,称为“蛮僚”,唐代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上封建王朝的“户籍”,被统称为“生蛮”。
唐代以后,封建王朝诏用这里的部落酋长,设置了羁縻州县,进行羁縻统治,把这里的少数民族以地名而命名为“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泛称“峒蛮”。
明、清之际,这一带少数民族有壮、瑶、苗、水、俍、伶、僚等很多名称。
而外来的汉人还极少,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应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骆越人”,及其后来的“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蛮僚”的后裔。
毛南族在形成过程中,除保持自己原有的特点外,同时融合了周围壮、汉族的成份、旧而在文化生活中又同壮、汉族有相同之处。
但由于他们生活水平在大石山区,交通闭塞,所以很少被人们所了解。
毛南族传统节日

毛南族传统节日毛南族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传统节日是毛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他们对于自然、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本文将介绍毛南族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新米节新米节是毛南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举行。
这一节日庆祝的是丰收的到来和感恩上天赐予的丰饶。
在新米节当天,毛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集体跳舞、唱歌,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品尝新鲜的稻谷和米饭,共度一个愉快的夜晚。
二、龙舟竞渡节龙舟竞渡节是毛南族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于毛南族人民对于水的崇拜和祈祷丰收的信仰。
在龙舟竞渡节当天,人们会在河流或湖泊上组织龙舟比赛,将这项古老的传统竞技活动发扬光大。
参赛的龙舟装饰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彩带,船上的划桨手们全力划动着,争取速度和力量的最佳平衡。
观众们则会沿岸欢呼雀跃,助威他们心仪的队伍。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事,也是毛南族文化的独特象征。
三、盛装游行节盛装游行节是毛南族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旨在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并向祖先致敬。
在盛装游行节当天,毛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华丽服饰,饰以花朵、彩带等装饰品,组成彩车队伍,游行于村庄的大街小巷。
人们手持各类民俗器物,载歌载舞,表演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以展示毛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盛装游行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人们感受毛南族文化的最佳时刻。
四、黎明儿童节黎明儿童节是毛南族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旨在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祝福,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在黎明儿童节当天,家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种好吃的食物和礼物,孩子们在社区或学校举行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尽情玩耍、参加游戏、表演节目等。
广西毛南族傩舞动作释义及生境变迁

广西毛南族傩舞动作释义及生境变迁摘要:广西毛南族居住地区是我国傩文化的聚集区域,要唤醒毛南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们保护傩舞这一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需要建立对傩舞文化的清晰、系统认知。
毛南族傩舞中狩猎、垫脚、吸腿、摆胯等不同动作的形成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及祭祀文化息息相关,了解不同动作的深刻内涵,是认识、传播傩舞的基础。
文章对毛南族傩舞动作的原始意义进行解读,基于其在历史进程中的生境变迁分析,提出未来毛南族傩舞将实现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变迁、由局部保护向全面保护变迁、由少数主体参与传承到多主体参与传承变迁。
关键词:广西;毛南族傩舞;动作;法律法规;全面保护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2-0112-04(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宜州546300)广西毛南族傩舞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学者们立足不同视角对毛南族傩舞进行研究,涉及毛南族傩文化、毛南族傩愿戏、毛南族傩舞仪式等不同领域,成果丰硕。
学者们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但学界对毛南族不同傩舞动作深入释义的研究较少,对毛南族傩舞发展至今生境变迁的研究几乎没有。
而毛南族傩舞是毛南族人生存符号的象征,记录了毛南族人民的发展历程,不同动作背后的文化意蕴正是其传承的价值所在。
一、毛南族傩舞——传承远古舞蹈的“活化石”傩舞的诞生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就有戴面具跳驱鬼逐疫的傩舞的情形。
但自唐代以后,傩舞在汉文化区域内声渐不闻,只有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保存了傩舞风尚,居住于广西河池环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毛南族便是其中之一,关于毛南族,历代汉文史籍中的写法有所不同,1998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毛难族”正式改为“毛南族”。
毛南族祖先自秦始皇时期进入岭南,据毛南族民间传说记载,自唐宋时期开始,毛南族与壮族、苗族、瑶族、汉族之间相处较为和谐,虽然往来不多,但由于有相同的认同心理,故彼此之间很少抵抗,这给毛南族民俗、民族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江毛南族风俗毛南族,现有7.1万多人。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
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
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这是中国南方民族民居的杰作。
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远近闻名,如今存留在凤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
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头上把花鸟鱼虫、人物、用具都赋予了生命。
毛南族石匠的创作既不描线也不起稿,全凭手中的刀凿根据脑中的构思在石上即兴雕刻,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
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
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人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萝卜等。
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
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
服饰毛南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和模式,通常分为外衣(毛南语称“骨勤班”)、女衣(骨勒别),青年服装(骨勒作)、儿童服装(骨勒洁)和老人服装(骨勒老)是不一样的;根据季节与用法区分,冬季穿的衣服称“骨年香”、夏季穿的衣服称“骨年突”;喜事、走亲访友、赶圩穿的称“骨拜板”在家做工和下地劳动穿的称“骨费工”等等,各种称谓五花八门。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花边有大和小之分。
大有筷头那么大,镶大条花边也费工少,缝制较容易,小条花边有火柴梗那样细小,缝制手工精细,穿起来也显得精致,美观,女裤的裤脚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花边大小要和上衣一样。
盛装的头缠巾,发髻插银或玉衣襟挂银牌;手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背精致的“顶布花”(花竹帽)。
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的衣服。
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
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形式,“双桥”鞋是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两条花边,象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象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
“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
“云头”鞋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
毛南族的银器饰物给妇女儿童增添了光彩,除了银手镯外,还有耳环、银项圈、银麒麟、银环、银簪、“五子登科”帽饰、银钗、银梳等。
青年妇女戴上耳环,表示已出嫁或订婚了,小孩戴银锁驱邪禳灾。
男女衣服颜色喜欢蓝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蓝色,很少穿黄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缝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门。
服孝男女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
毛南族对自己穿的衣服(特别是贴身衣)很珍视,叫作“本身”,汉意是“灵魂”,因此自己穿的衣服不乱丢,怕别人拿去灵魂,带来病灾。
妇女忌袒胸露乳。
村落毛南族多同族、同姓聚居在一起,很少和外族、外姓杂居。
山区村落比较分散,六七户为一村者颇多;平地村落多为十多户至数十户,大的村也有百余户的。
平地村寨相距较近,有二三里内为一村的,也有四五里一村的。
山区村寨则相距较远,有十里乃至数十里内为一村的。
村寨内的房屋亦零星分散,各房族自成一栋,一般相邻不相连。
建筑毛南族的房屋称“干栏石楼”,多是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屋基多用精制的石料砌成,正门的楼梯也用长条的石料砌成登门台阶,坚固而壮观。
房前一侧建有用石砌成或竹、木架成的晒台,供纳凉和晒衣物用。
过去,贫穷者多住低矮的泥墙茅屋,富裕者才住砖墙瓦房。
改革开放后,毛南族逐步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砖瓦房已成为普通住房,多为三间一幢,也有六七间为一幢的,小部分甚至建成水泥砖混小洋房。
毛南族的堂屋多用木板间架成小阁,做成神龛,上写天神灵位,神龛下面还设有专用供奉祖先的灵台。
婚俗毛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富家男子纳妾之例。
可与壮、汉等民族通婚。
传统认为同姓皆兄妹,一般同姓不婚。
但是由于谭姓人口众多,在附近乡村与他姓通婚日显困难的情况下,于是改同姓不婚为同姓除五代直系亲属不婚外,其他不受限制,一些小姓仍然奉行同姓不婚的习俗。
毛南族对娘家人很敬重,在婚姻问题上,舅舅的地位高于父亲,外甥和外甥女的婚嫁往往首先要征求舅舅的意见。
传统婚姻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踩门,即女方上男方家认亲;结婚典礼,在男方家宴请宾客;发棉,新婚媳妇回娘家小住几天,再由夫家接回,然后才算正式过门。
现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日渐增多。
毛南人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牵线搭桥。
毛南人的婚礼既繁又别致,是别有一番风趣的。
毛南族的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
“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很多,称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
“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是钱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
“男婚礼”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吉日前夕,花轿、彩礼等物已准备齐,迎亲人马都集中到新郎家。
吉日清晨,迎亲的人们用过早餐,便按事先分配好的角色,各自挑着彩礼,在炮竹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在新娘家,庭前摆起一张“迎亲桌”,用红毯覆盖,桌上有烟、茶、槟榔等。
一位通识毛南礼仪的迎宾者站在桌边等候,当迎亲队伍来到时,迎宾者便笑脸相迎。
迎亲的人在新娘家吃过午饭,正午时刻,在新娘家庭院举行折被仪式。
由新娘家两位子女双全的姑嫂伯娘来折被,一边折被,一边由女歌师唱“欢折棉”(折被歌)。
新娘梳妆打扮后就上香叩拜祖宗,并唱起“出门下阶歌”即“出嫁歌”。
唱罢,新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依依惜别。
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便抬起“岗棉”和其他还礼品回去了。
在新郎家,吃完晚饭,接着又摆一桌特殊的宴席,一直闹到通宵。
第二天清早,新郎的叔伯便轮流设宴招待新娘、伴娘及随新娘来的母亲、姑嫂和女歌师。
这一天中午,在新郎家的厅堂里举行开被仪式。
开被结束,新娘和伴娘们吃过午餐后便一起回娘家,在新娘回家后第三天,新郎家原来接新娘的姐或妹又带一些礼物到新娘家请新娘回来。
但第二天新娘又回娘家,直到怀孕快生孩子了才长久安居夫家。
新娘的这一段来来往往,毛南族叫“走媳妇路”。
一般人认为“走媳妇路”是原始、落后的习俗,所以后来,“走媳妇路”习俗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人生礼仪过去毛南族的人生不是以出生的时刻为起点,而是在母亲怀胎期间,人们就开始对他(她)的命运作判断。
当家公家婆要知道儿媳妇身怀有孕了,便忙着找“先生”占卜、算命。
“算命先生”对孕妇怀孕期间遭灾的判断各不相同,指出各人不同的“祭解”方式。
所谓“祭解”,就是请师公来祭礼鬼神以解脱灾难,让孕妇能够安全渡过孕期,胎儿能够顺利出世。
“祭解”的方式有七种:血盆解;血罗解;落中解;半路解;七井关:平头杀解;七令关关。
毛南族人生的第二阶段的初期是临产期。
孩子满三早时,家里要筹办一次“三早会”,才正式向众人宣告孩子降生。
孩子出生满三天后,家里便去找算命先生,登记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算命先生把八字写在纸条上还给主人,同时按八字给孩子算命。
生下第一个孩子,安了名,等长到五、六月时,要办一次较大的喜酒,毛南语叫“肥固几”,就是在外婆家取背带。
如果是女孩,还要在三岁以下给她穿耳,是为以后戴耳环作准备。
添粮补寿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为“倒马”,“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
“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起行赶圩“讨粮补寿”;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仪式。
“添粮补寿”一世只搞一次,多在满60周岁那一年,但高寿的人隔三、五年又搞一次。
生活禁忌毛南族人忌在神台上摆放桐油,否则会被认为触犯祖先和家神。
不能向火灶吐口水和用脚踩,不得将桐油、衣裤和鞋子放在灶台上,外人和小孩子不能进入谷仓,雨天不能戴雨帽进屋。
初生婴儿三天内不看天,婴儿满月时外婆方可探望等。
丧礼毛南族的丧葬活动有三种类型:一是为正常死亡的老年人治丧;二是为非正常死亡的老、中年人治丧;三是为未成年人夭折所作的埋葬。
三种做法有很大的差别,但一般都习惯于一次性土葬,并且皆薄葬。
三种丧葬方式主要差别在于:在观念上,正常老年人死后被视为“家仙”,可列入祖宗灵位。
非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经过较复杂的"悔过"手续方能加入祖先行列。
35岁以下死者无论有无子女,一般皆视为夭折,不能列入祖宗灵位。
对于跌落、难产、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尤其青少年),则被视为“野鬼”。
在入殓、送殡和埋葬过程中,与“家仙”的待遇完全不同。
不仅治丧简单草率,而且实行许多“防范”措施,送殡时,往往趁黑夜送出村,甚至不时打圈圈行进,使鬼魂迷路,不让其回家捣鬼伤害家人,对这些亡人也不扫墓供祭,要“施舍”,只能在屋外倒撒米饭等。
对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治丧,旧时繁杂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