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哲思——人类理性的导引(高怀民)
易经的起源

易经的起源朋来文化中源学馆原创转载请注明易经的起源与探源提到《易经》,国人自然会联想到风水、卜卦、算命之类,离民众生活最近的,也莫过于此类最实用的日常生活所需。
古人云,化民成俗,日用而不知。
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类型。
然而要谈到《易经》,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这些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实用主义就不够用了。
所以,《易经》的起源就成为学习研究者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通常所讲的占卜、择吉、算命、风水之类的,大概可以归于易术一类。
所谓易术,就是古人根据易理推演出趋吉避凶的实用技术而已。
当今许多易经大师,大多应该归于此类。
之所以称为易经大师,倒不在于他们真的能讲解《易经》本身,而事实上很多次此类大师从本质上将应该叫做“易术大师”。
易学博大精深,涵盖易经与易术。
能讲解《易经》经典本文的可称为“经师”;能运用易术为人解忧排难者则为“术士”。
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戴高帽子,所以易术大师升级为易经大师,大概也是不能免俗之举吧。
譬如牛毛,虽然于牛而言无足轻重,但毕竟也出自于牛身上,易术虽然浅显,终究也算是易学中的一个分支流派吧。
所以,研究易经的起源,必然绕不开卜卦算命之类的巫易之术。
《易经》的起源,虽说可以推溯道伏羲时代,然而《易经》成书,应该从春秋时期的孔子算起比较科学。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成为华夏上古文明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其功绩不容抹煞。
特别是对于《易经》的编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之后,《易经》成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的地位才稳固下来,并成为后世汉唐宋明各代科举考试之根本经典,厥功至伟。
因此,作为经典文本的《易经》,当从孔夫子时代算起比较公允。
孔子之前,易经就存在。
伏羲一画开天,观龙马河图于孟津而画先天八卦,开启文明曙光。
神农氏跋山涉水尝百草,开创连山易之学,造福千秋万世。
轩辕黄帝肇启人文始祖开创归藏易,其功勋伟业至今不灭。
周文王困羑里城中演易有得,开创后天八卦,亦为易学之终结者。
所以,研读易经者,此华夏文明之演进更迭自不能忘,易道之更替创新亦不能忽略。
第一课 何为《易经》

德音易经风水培训课程资料——梁世民老师主讲第一课何为《易经》一、《易经》是群经之首这是一部既古老又神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的书,它就是神秘的《易经》,也称为《周易》。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流传下来的一部世界奇书,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它讲的内容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什么是宇宙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存在。
如果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都不是客观规律。
我们看日落月出、月落日出、太阳和月亮的昼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还有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运行,都有其客观的规律,一切生物都有其客观的规律,生老病死这就叫做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易经》说的就是客观规律。
《易经》对我们人生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他。
《易经》是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
《易经》又称为本经,是殷商到周朝的一部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宗教等于一体,以数、理、象、占窥测宇宙之谜的至广至大的占筮形式的著作。
数千年来,《易经》对中国文化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文化思想的三大流派——儒家、道家、墨家以至于诸子百家皆无不以《易经》为其基本理论和依据。
历代探索《易经》者甚多,从先秦到近代,注释发挥《易经》之著竟有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
《周易》以其博大精深和对中国文化,科技史无前例的影响,称为群经之首,诸籍之冠。
二、《易经》的两大功能那我们学习《易经》有什么用,《易经》有大量功能,第一是认识论;第二是方法论。
认识论:用《易经》所揭示的宇宙的客观规律去认识社会、宇宙、人生、自然、比如我们现在搞预测、占卜就是认识论,预测人和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就是用易学的提供的方法去处理、解决一些问题。
唯物辩证法中提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易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易经》智慧《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其博大精深,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原创版)目录1.《易学哲学史》概述2.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4.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正文《易学哲学史》概述《易学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易学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著作。
易学哲学,又称周易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易学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伏羲创立了八卦,被认为是易学的开端。
后来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他在狱中对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创立了 64 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周易》。
周易的成书,标志着易学哲学的正式确立。
自周代开始,易学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京房,再到唐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以及宋代的朱熹等,历代学者对易学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使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易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道的制约。
2.阴阳五行:易学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阴阳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变易:易学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4.中和:易学主张中正之道,强调事物要保持平衡和谐,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害的。
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易学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哲学、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易学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经典易经与风水学

一. 导论
色彩与五行
五行之色彩 ---青 紫禁城:红墙/黄瓦(火生土,相生) 木---青;碧;绿 紫禁城:红墙/黄瓦(火生土,相生) ---红 金水桥之名; 火---红;紫 金水桥之名;红墙宫女之迷 纳粹标志:红/白/黑/ 纳粹标志: 土---黄;土黄;棕黄 ---黄 土黄; ---白 火克金,红克白;水克火,黑克红) 金---白;乳白 (火克金,红克白;水克火,黑克红) ---黑 水---黑;蓝
一. 导论
五行相生与相克
火(南)(心) 南 心 木(东)(肝) 土(中)(脾)金(西)(肺) 东 肝 中 脾金西 肺 水(北)(肾) 北 肾 五行之方位与体位 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 金生水 水生木;木生火 水生木 火生土;土生金 火生土 土生金 金克木;水克火 木克土 金克木 水克火;木克土 水克火 火克金;土克水 火克金 土克水
一. 导论
圆明园---隐形神龟(身长1200多米, 700多米) 圆明园---隐形神龟(身长1200多米,宽700多米) ---隐形神龟 1200多米 多米 龟首--- 大宫门影壁” ---“ 正大光明殿” 龟首---“大宫门影壁”至“正大光明殿” 龟尾--- 水木明瑟殿” ---“ 澹泊宁静殿” 龟尾---“水木明瑟殿”,“澹泊宁静殿” 龟身--- 九州清晏” ---“ 杏花春馆” 龟身---“九州清晏”,“杏花春馆” 龟前足--- 长春仙馆” ---“ 前垂天脱” 龟前足---“长春仙馆”,“前垂天脱” 龟后足--- 万方安和” ---“ 曲院风荷” 龟后足---“万方安和”,“曲院风荷” 园内山脉---起于西北(艮卦)的香山(太行山脉/昆仑山系) ---起于西北 园内山脉---起于西北(艮卦)的香山(太行山脉/昆仑山系) 园内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上风上水 园内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 ---西北高峻 园内山水---西北为首,东南为尾, ---西北为首 园内山水---西北为首,东南为尾,九州四海 中西合璧(阴阳之配)---西洋建筑/香妃之“方外观” 中西合璧(阴阳之配)---西洋建筑/香妃之“方外观” 西洋建筑
第11课_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B
C
4、古希腊智者学派讨论的重点是: A、认识自然 B、认识社会 C、认识自己 D、探究人生
B B B
5、“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出的思想本质是 A、法律是神圣的 B、人文主义 C、人人平等 D、人创造了万物 6、“Know yourself”是哪位哲人的名言: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塔哥拉 D、亚里斯多德
③
1、古希腊智者学派尤其可贵的是人文主义观点是 A、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B、奴隶制度不符合人 C、是否符合人性是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 D、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
课堂巩固
A
2、下列关于苏格拉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课题 B、他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C、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D、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 3、古希腊智者学派什么理论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 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 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 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3)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4)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
用。
探究问题
为什么说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① 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的基本内涵。 ② 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对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 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 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 下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 所以说,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大易管理培训教材-10(管理者第一课)

管理者的第一课
有些民族,可能一下子便归之于“神”,认为神主宰一切,所以宇宙显得十分有规律。
伏羲氏并没有这样想。
他只是体会到:万物变动不居。
宇宙万有无一物不在变动,大概有一种强大的动能,在驱使万物变动不息吧!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宗教,和伏羲氏这种态度,应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走宗教的途径,却能够一下子便走上自然法则的大道。
那个时候并没有文字,他无法使用文字来记载这种“有一种巨大的动能促使万物变动”的念头,只好用手在地面上,画出一个最简单的符号“一”,来代表他的想法。
高怀民先生形容这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我中华名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易学。
他说:“伏羲氏当时如何称呼这个符号‘一’,我们不敢妄言。
到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个符号的重要性后,便称呼它为‘太极’。
”
不过,伏羲氏很快就看出单靠“一”这个大动能,并不足以说明宇宙万物变动的道理。
如果太阳从东方被大动能拉起来,又被大动能推向西方,那么,就会每天有一个太阳由东方升上来,从西方落下去。
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太阳?东方、西方的太阳库,岂不也大得惊人?衡诸实际状况,实在没有这种可能性。
潮水向上涨,然后向下落。
上涨和下落的,是同样的潮水。
会不会上升和下降的太阳,也是同一个太阳呢?
树木成长之后,枯萎而死。
新的树苗从附近长出来,又逐渐成长茁壮,终至死亡。
这些树木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今年的春、夏、秋、冬,是去年的重现,抑或是崭新的一环?。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从_心物一元论_看_易道宇宙观_温海明

作者简介:温海明(1973-),男,福建三明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副院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博士,北京,100872。
从“心物一元论”看《易道宇宙观》温海明摘要:马宝善《易道宇宙观》一书明确提出“心物一元论”,对于阐发易道哲学和周易象数逻辑研究做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
本文从心物一元论的角度,对《周易》从太极到阴阳、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心物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诠释,说明了基于心物一元的时空统一、时空相互转化的关系,阐释了心物一元论下心如何认识物的问题,分析了本体论上有与无的关系,演绎了河图洛书和“精、气、神、道、阴阳”五大本体展开的象数逻辑系统。
文章强调了心物融通的几微是融合心物的根本状态,是认识心物不分的根本起点,基于心物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突破今天周易研究界象数与义理两分的状态,开创周易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易道;心物一元;宇宙观;对应统一;象数逻辑马宝善先生在他的《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一书中建立了独特的“易道宇宙观”和“象数逻辑”思想体系。
在今天研究易经哲学的成就当中,能够深入阐发“易道”,尤其从象数逻辑的角度加以阐发的著作少之又少,马先生的“易道宇宙观”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易道学说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得到了当世大儒李学勤先生和成中英先生的高度肯定,如成中英先生认为马著“将是一本稀世而传世之作”[1]。
书中提到“如果你以‘心物一元’的思维方式去阅读本书,那就会产生一通百通的效果。
”[2]本文主要由此出发,从书中贯穿始终的“心物一元”论的角度,对其象数逻辑的理论体系做一个分疏和评论,以期说明我理解的马先生“易道宇宙观”的重要理论贡献和创造所在。
在学界重提周易的象数逻辑研究,对于推动象数作为周易研究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周易自古就有象数学与义理学之分,但真正像今天学界这种象数与义理之学剑拔弩张的状态,历代少有,因为古人学习周易,通常都是既学习象数,又学习义理,很难把象数和义理截然两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的哲思——人类理性的导引作者:(台)高怀民前言说到易学,我想最基本的认识应该有,那就是:它是哲学思想。
近世以来,哲学界人士由于受了东西文化交融的影响,愈重视哲学问题的剖析与精索,大家把易学的卦象摆在桌面上去审查他们的排列组合方式,去思辩它的阴阳生化思想的正确性,去讨论它的万物变动的主张,越研究越觉得它的理论与人类生存世界的实理相合。
再用心研究它所提出的晋升人类品格,解决人类疑难以及增进人类福祉的种种思想,弥觉可贵,才终于醒悟到它并非是一门传统被认为是神秘占筮之学,乃是“极深而研几”落实于理性思考之学。
虽然,由于长久以来人心积习难反,总有许多人认为易起源于术家,而易经为术家之书,本论文即以此为主题指向,说明易学之所以为哲学思想之由,期以破除世俗之误解。
一、易之八卦始兴于哲学思考易之兴,始于八卦,记载这一讯息最早最可靠的是《系辞传》之文,原文如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传》出自孔门,一般相信为孔子之言而为弟子所记述,这一节文字是孔子对八卦源起的意见。
在这一节文字中,应注意的有两件事:第一,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
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创制出象以代表此共性。
第二,这节文字的最后两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特别重要。
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务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系辞传》之言虽然简约,却是明白而扼要的交代了八卦的缘起是起于哲思。
二、易经为哲学思想之书八卦是易学第一期的发展,伏羲氏是始创者。
第二期易学则是到了周文王,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时起,易学就成了一部书,即后世所称的“易经”。
易经是周文王承继伏羲氏的八卦哲学而建立,自然也是哲学思想的书,但因为周文王又将六十四卦用做筮术占断,藉吉凶之断以教化人,所以后人又以易经为“卜筮之书”,今日社会以易经为术家算命之学,便是由此而来。
实际上易经的真面目是哲学思想,占断吉凶不过是方法之用,这一认识极为重要,以下且作简要叙述。
当伏羲氏八卦哲学之时,彼时尚为历史上的畜牧时代之初,人们在大自然中与天候环境争生存,人道未显,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到·了周文王之时,人文思想已相当进步,一切人道设施如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制度已立,物质生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此时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个高尚人格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周文王乃应时而兴,完成此一时代伟业。
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卦与卦的关系、阴阳二性的分别,为人生规划出—·个普遍遵循的法则,所以易经是中国第——本,人生哲学的书;又由于周文王的圣智卓越,见地深透,三千年来这本书成了中国人推崇的宝典。
易经哲学思想的内容,非常繁富,不是少数字句能够叙述尽意的,扼要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是天道所生,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行事。
天地之道是如伺,易经中有明确的揭示。
第二,人与万物为同源,只是人的灵性高于万物,故应该发挥爱万物之心,谐和相处,使万物各得其宜地生存。
第三,宇宙是一大变动的存在,人在宇宙的大变动中以变应变,应该认识宇宙变动的大秩序,不失正道。
第四,最密切关系人生的是时间与位(即空间),所以周文王藉卦爻象特别指明时位之要,要人们因时因位行事。
第五,人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周遭的环境相处,关系错综复杂,周文王利用卦爻象的相应、相比、承乘、相错、相互等名目以及卦象的先后排列等情况,以指示正道之行。
总之,易经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明白人于天地如子女之于父母,人道是天地之道的一环,而低于“天人合一”。
易经的这些经营,当然是哲学思想的事业,后世人称为“文王演易”。
然而,文王的理想不是轻易得能实现的,主要因为当时人绝大多数无知识,文王虽有心于教化,无能为力。
当时社会最流行的民间信仰是占卜,长久以来承传的龟甲牛骨占断吉凶的方法,周文王思藉助于这种社会信仰以推广教化,乃改革甲骨之卜法为六十四卦之筮术,藉卦爻之变化断决吉凶悔吝,后来《系辞传》述其义云: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失得”指失于正道或得乎正道,是教人知道言行的正或不正。
根据史家考证,文王制作筮术后,并未立刻推行,过了约三十年至成王时方推行于社会,因而卦爻辞中有一小部份文字涉及文王死后事,大约是周公或当时卜官所修增;也因此,后世又有“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之说。
孔子后来作《易传》,对文王藉助于筮术占断以推广教化之事,大加赞赏,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句中“圣人”即指文王。
文王创筮术以断吉凶,由于迎合人心故,此后便大行于世,到了秦始皇焚书时,易经便由于此故而逃过被焚之灾。
后来班固作《汉书》,儒林传遂写下:“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
”按班史言“易为卜筮之书”,并非说易学源起于卜筮,乃是说在秦焚书之时易为卜筮之书,然后世学者因不知易学源起于哲思故,竟误解为易学源起于卜筮,以讹传讹,学界多以为信言。
至南宋朱熹,尤为张扬此说,竟谓易至孔子始说义理,伏羲、文王之易唯是占断吉凶,如后世杯较之用。
见于《朱子语类》书中,此等言论甚多,用于教育门下弟子,不顾念对伏、文王二圣之厚诬,是以为后来学者如王船山所斥。
虽然,近代以来,朱熹由于《四书集注》一书与科举制度相应合,在社会上享大名,遂使他对易学的错误见解,也为人所信,影响至今,许多人尚信“易为卜筮之书”之言。
试想,如《易经》唯是占断吉凶之文而无哲学思考,孔子岂能述之而为《易传》?历代前贤岂能奉此经若神明?中国士人又岂能数千年推崇之而不衰?此道理不辩可知。
三、易学的理性以上简约说明易学的本来面目是哲学思想及其被误解的经过,那么我们现在说到易学究竟是怎样一个哲学思想了。
要而言:他全然是一大理性思考。
为·了明白起见,以下分作几方面述说:(一)理性的万物一元论易学以宇宙万有为一整体,为一大秩序,为一大变化,此一整体有本有末,本为一,末为多。
这可以从两方面说:第一,从存在方面说,宇宙万有的存在,可分为“道”与“器”。
“道”是形而上的原理法则,“器”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此即《系辞传》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原理法则是变动的,宇宙自然之性如此,观万物之不得不变可知,如人不得不生长老死,草木不得不生荣枯衰,风起云涌,春花秋月,莫不在变动中。
可知形而上的“道”的变动作用是万物生成的因,而万物的现象是变动中生成的果。
万物均准于“道”,各因其自身的条件而变动,而成其秩序,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生成之“元”,“道”之原理法则统涵万物。
《系辞传》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道”与“器”只是就形而上与形而下做分别,本质则为一。
故如就本质而言,“道”即是“器”,“器”即是“道”。
其次,从变化而生万物方面说,“道”之化生“万物”原为自然之性,不落意志,但就万物之被生者言,则“道”为生之源,即此“生之源”立名,又名“太极”。
太极者,生生之大始,故“道”与“太极”为异名而同指。
(二)理性的万物发生论易学认为万物发生于宇宙间两大根本存在的作用相交,即阳性的“—”与阴性的“--”。
其实,这与上面所说“道”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道”的变动根据易学的由观察所得,为圆道周流的动,如人之生长老死,如草木之生荣枯衰,如器物之成而毁及事件之兴而废,现象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呈圆道之变化,是以老子言“周行而不殆”,孔子言“周流六虚”。
既是圆道之流行变动,自有往有来,往即阳,来即阴;往即动而进,来即静而反。
推而言之,即升降,即开合,即明暗,即刚柔等等;用于人生,即男女,即君民,即生死,即隐显等等。
《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言“阴阳”而不言“阳阴”,正由其为终始周流之故。
又云:太极生两仪。
“阴”与“阳”之两极作用,原生于一大太极作用之流行。
宇宙是一大太极,阳为天之道,阴为地之道,故《系辞传》又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万物发生之实情如此,易学的理论与万物的实情无不合。
(三)理性的万物差别论两仪阳之“—”与阴之“--”乃太极“—”中之分,但在思想层次上,太极之“—”为上层思想,两仪“—”与“--”则为次层思想,易学不另创制其他符号,即以阳仪之“—”同于太极之“—”,正说明此二而一,分而不分之义。
理性思辩,十分高明,读易者应于此处细著思。
然后,再说到易学如何看待万物的差别,依照易学,万物的差别便是阴阳二性多寡的问题。
同为人,或刚强,或柔顺;同为鸟兽,或疾或徐,或羸或肥;同为草木,或枝或蔓,或实或否;形色万亿,不可穷究,一言以蔽之,所具“性分”有别,故物物相异。
在这里,八卦的制作确实令人钦佩,八卦利用单纯而明确的几个卦象,将“—”与“--”两个基本符号加以组合,每个卦象采用三画的奇数重叠而成,如此则非阳多即阴多,藉以示明二性多寡,十分明白。
例如:三震、坎、艮三个卦均阳性少而阴性多,却以二性组合排列之不同,各代表不同之物类;巽、离、兑三个卦均阴性少而阳性多,具义相同;乾与坤二个卦则表示宇宙间本有纯阳纯阴二作用之存在(非现象世界之物)。
伏羲氏画卦之止于八卦,也正因为卦象发展至此,已足以说明万物之差别,尽到了卦象是思想符号的含意。
在《系辞传》中我们看到许多处的赞赏辞,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也者,像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八卦以象告。
八卦的创制,论年代约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古人有此理性思考,宁不令人心折。
(四)理性的万物交感论在西方古代哲学中,罕有道及万物间交互感应之事,然而中国易学不然,万物交感是最根本义之一。
“道”为一,一中分阳“一”与阴“--”,阴阳虽分立而实为一体之两面,在“道”的流性变化中,阴极转阳,阳极转阴,阴阳二者永远互动不离。
且“道’’之化生万物,物物为一太极,即物物具阴阳之道,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
正由于万物具阴阳之道,万物具阴阳互动不离之性,故万物交互感应,打通了物与物间形体的隔离而性性相通。
易学是以人为本位而发挥的哲学思想,言感应之大者自以天人感应为主,这在文王卦序六十四卦排列上明白看得出来。
六十四卦序分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起于乾坤二卦,终于坎离;下经则起咸恒二卦,终于既济未济。
乾卦象为三,坤卦象为三三,象宇宙间原有阴阳二作用之存在;降落在万物世界则为火为水,火之卦象为三,水之卦象为三,上经表示宇宙间有此阴阳水火之体。
咸卦象为,恒卦象为主,咸即感,象少男少女之相感,恒则象长男长女之久与相处,为阴阳二性表现于人生;降落在万物世界则为火与水之相反相成,成则为既济,反则为未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