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性的局限,认知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人类理性的局限,认知偏见》

杨铮

如果你觉得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搜集足够的信息并作出客观的决定,如果你自信能够不受他人影响作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你该醒醒了,有一个概念将会颠覆你的三观: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

几十年来的心理学不断证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在决策、认知中存在各种不理性的模式,导致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逻辑上漏洞百出的错误。说实话,不仅没有”绝对理性“的人(情绪相关脑区受损的不算),人们甚至无法保持绝对理性哪怕一个小时(睡觉不算),我们任何一个决定,小到中午吃什么,大到是否要买房,都会受到认知偏见的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恰好整理了很多认知偏见,因为自己对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学了几年心理学,感觉最吸引我的还是“自我防御机制”、“认知偏见”等心理和认知的“缺陷”让我更加着迷;

如果你对人类理性的缺陷感到好奇,或者想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都不知道存在于你脑中的非理性一面,那么就看看这篇整理吧。

另外,认知偏见其实”大有用处“,如果你有悟性,可以用在生活中、销售中、产品设计中、营销中等等。

话题实在太广,这个整理还很初级,想了解更多可以直接留言提问。

-----------------分割线-----------------

认知偏差是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卡尼曼也是因为研究这个拿了诺贝尔奖;认为认知偏差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信息、形成观点、行为决策等,小到在超市货架前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大到买房的时候可以接受的价位,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目前人类对自己认知的局限知道的还不多,认知偏差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大家都信服的定论,估计按照经典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也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吧,认知神经科学又暂时没有办法再深入一层,以下的这些,很多都是对于现象的总结、人类行为偏向的抽象,并没有完整的理论去解释他们因何而生、为何如此、如何避免——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来说,这是大脑在思考大脑本身存在的思维问题,何其难也。

虽然理论不够完善,但是大家知道之后也有很多好处,一者可以发出“原来不是我一人如此”的感叹,再者未来能够有意识的进行部分的“中和”,而不是毫不知情地被非理性的偏见所左右;

综上,建议各位如果能够看到这个回答,即使你对心理学一点兴趣也没有,也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仔细看看,这对你的生活至关重要。

以下内容大多来自wikipedia,感兴趣的同学去wikipedia里面挨个搜名字吧。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加了少量的注释:

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解释他人行为是过度强调内部原因,解释自己的行为是过度强调外部原因——别人考砸了是因为笨,我考砸了是因为天气太热;

•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对自己已有认知和判断的证实倾向——只听取能够正式自己观点的声音,不自觉的只注意能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大家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自利偏见,self-serving bias,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身能力,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考好了因为我聪明,考砸了因为天气太热;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影响后续的决策和判断——提价然后打折,好像捡了便宜,影响非常广泛的一个偏见;

•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外在的激励会反而会减少人们做某件事情的内部动机——有时候给钱激励某种行为并不是好选择,有个笑话怎么说来着,一个老头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就每天给他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后来不给了,小孩子们就很生气地不来踢球了,这是有科学实验证明的。

•事后偏见,hindsight bias,“我早就知道了”错觉,也就是“事后诸葛亮”;•易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heuristic,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很多我们以为发生率很大的事情,其实只是被媒体影响了易得性,例如前段时间一阵阵的女生失踪、饭店宰客、高学历犯罪,大家都会高估其发生率;•backfire effect,遇见与自己的信念不同的证据时,反而更加强化自己的信念——多见于宗教和迷信,也常见于我们和别人争论时,有些时候越争论越固执;

•belief bias,对证据的判断受到结论可信度的影响;

•bias blind spot,认为自己会更少受到偏见的影响——也算是自利偏见的一种吧;

•cheerleader effect,在群体中比单独呈现时显得更好看——为啥少女组合看起来都很养眼,单独看却不是那么美,这条前些天专门写了个专栏文章,可以去看看

•choice-supportive bias,高估自己的选择正确率;

•clustering illusion,聚类错觉,高估样本中的特例、小群体的重要性,即错误的归结出不存在的pattern——胡乱归类、总结;

•curse of knowledge,某方面知识多的人无法像知识少的人一样思考——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无法模拟用户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户研究;•decoy effect,诱饵效应,

来自wikipedia Decoy effect

Preferences for either option A or B changes in favor of option B when option C is presented, which is similar to option B but in no way better.

——解释起来有点麻烦,自己悟吧(请访问经济学人网站economist,看看订阅的价格,有三种选择,琢磨一下就明白了);

•endowment effect,

来自wikipedia Endowment effect

The tendency for people to demand much more to give up an object than they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to acquire it.

——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一部分,这也是人类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一种反应吧;

•framing effect,同样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frequency illusion,刚知道的名词、名字等,很快就会多次出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gambler’s fallacy,认为未来事件的概率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事件——连着四次开大,下次应该开小了吧?;

•hot-hand fallacy,认为成功的人在未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打球手热了,打牌手气好;

•illusory correlation,相关性错觉,错误地认为两个不相关事件中存在关联——这个也非常常见,瞎联想,原始的迷信和宗教就是这样出现的,例如流星和坏运气同时出现,人们就会觉得是流星带来了坏运气;

•impact bias,高估未来情感的影响长度和深度——认为自己失恋就会死去活来,其实事到临头也不过这么回事;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导致好感——要想获得好感,多出现多冒泡多在TA身边转,非常实用;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对于单个可以确定的人的悲剧产生的反应,大于一群人的——看电影和纪录片讲述某个受害者会哭,看到教科书上的伤亡数字没有感觉。

•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错误高估自己对于外部事物的影响能力;•information bias,即使对行动无用,还是要搜集信息;

•negativity effect,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好行为归因于环境,坏行为归因于秉性;——其实也算证实偏见的一种吧,我认为;

•negativity bias,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快乐的记忆更加清晰,更经常回忆;

•observer 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期待某一结果,而无意识的操纵实验、错误解读数据,以支持自己期待的结果——太常见了;

•omission bias,比起危害性的行为,会造成相同结果的疏漏和不作为更加可以原谅——主动纵火罪不可赦,见火不救尚可原谅;

•optimism bias,过于乐观、高估好结局的可能性——很人都这样,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平庸的普通人;

•overconfidence effect,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过于自信;

•planning fallacy,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

•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购买之后说服自己物有所值——背后的原因是避免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