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性的局限,认知偏见
你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可以解释一切的吗?

你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可以解释一切的吗?
人类的理性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能力,它使我们能够通过推理和分析来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然而,人类的理性并不是可以解释一切的。
首先,人类的理性受到认知局限的影响。
我们的理性受到我们的经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的理性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他们的背景和信仰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表明人类的理性并不是可以解释一切的。
其次,人类的理性也受到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受到情感和偏见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我们的推理和分析出现偏差。
因此,人类的理性并不是完全客观和中立的。
最后,有些问题可能超出了人类的理性的能力范围。
例如,一些哲学问题或宇宙起源等问题可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理性能力范围,因此我们无法用理性完全解释一切。
综上所述,人类的理性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是可以解释一切的。
我们的理性受到认知局限、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同时也有些问题可能超出了我们的理性能力范围。
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人类的理性,不应过分依赖它来解释一切。
西方学术名著提要

西方学术名著提要《论人类理性的限制》本文是对西方学术名著《论人类理性的限制》的提要,通过对该书的概述和主要观点的阐述,旨在揭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其对我们的思考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该书的作者是斯图亚特·萨瓦斯基(Stuart Sutherland),他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论人类理性的限制》一书于1992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本书中,萨瓦斯基探讨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及其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所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尽管人类理性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但它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能导致我们在决策时出现错误和偏见。
萨瓦斯基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这些限制使得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容易出现错误和偏见,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和模糊的情境时。
萨瓦斯基探讨了一些常见的思维偏见和错误。
他提到了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见、群体思维和心理投射等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
他还讨论了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如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以揭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萨瓦斯基还探讨了人类理性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限制。
他认为,人类理性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道德判断,但它也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道德决策中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
萨瓦斯基提出了一些应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方法。
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思维、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寻求他人的意见来减少思维偏见和错误。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和决策制定的建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斯图亚特·萨瓦斯基的《论人类理性的限制》深入探讨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及其对我们的思考和决策的影响。
通过对认知偏差、思维错误和道德决策的讨论,他提醒我们要意识到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并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局限。
这本书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认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概述: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性质、关系及规律的知觉和理解。
然而,我们在认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认识局限性、错误认知以及主观偏见等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一、认识局限性人类的认识有其局限性,这是由于我们的感官能力、个体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感官的有限范围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不全面。
例如,人类无法听到超声波或看到红外线。
其次,个体差异也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观点,这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再者,社会环境也对我们的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群体等因素都会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错误认知除了局限性外,错误认知也常常发生在人们之中。
我们经常依赖于简化的认知模式,以节省认知成本和时间。
然而,这种简单模式往往导致了对事物的过度概括或错误判断。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刻板印象。
由于经验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倾向于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偏见。
例如,性别歧视、种族主义等现象就与刻板印象有密切关联。
此外,我们也容易受到情绪和情感的影响,造成思维的偏差。
当我们处于愤怒、恐惧或焦虑等情绪状态下时,理性和客观性常常被抛弃。
三、主观偏见主观偏见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态度和立场所导致的不公正评价和判断。
首先,选择性感知是形成主观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面临大量信息时,我们倾向于选择符合自身价值观念或目标的信息,并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其次,确认偏误也是主观偏见存在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已形成一种看法后,便更容易接受与之相符合的证据,并忽视其他反驳意见。
最后,群体心理也加剧了主观偏见的存在。
我们往往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与自己属于同一社会群体的人所说的话,而对其他群体的观点抱有怀疑甚至排斥。
改进方案:针对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1. 多样化来源:积极获取来自不同媒体、文化和角度的信息,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
人类理性的边界与能力

人类理性的边界与能力人类作为理性的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了独特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然而,虽然我们常自诩为高度理性的存在,但人类的理性也同样存在一定的边界与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类理性的边界所在,以及我们的理性能力的局限性。
一、理性的边界人类理性的边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认知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知觉、记忆、思考等方面。
例如,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有限的事物并收集有限的信息,这导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完全准确。
我们的记忆也是有限的,容易受到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我们对以前经历的事物有所遗忘或混淆。
另外,我们的思考过程也受到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影响,有时候会受到偏见、习惯性思维等因素的干扰。
人类理性的边界还表现在我们的逻辑和推理能力的局限性。
虽然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可以运用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并非总能得出完全准确的结论。
人类对于推理过程的认知有时受到偏差和错误的干扰。
例如,我们可能受到信息不完全、过多或者不准确等问题的困扰,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推理能力和结论的正确性。
二、理性能力的局限性除了理性的边界,人类的理性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能力有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系统,如社会、生态系统等,这些系统由于其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使得我们的理解和预测变得困难。
我们常常难以准确理解和预测这些复杂系统的演变和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在决策和行动中存在一定的盲区。
其次,我们的理性能力也受到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常常受到情感、欲望、价值观等因素的驱使,这些因素可能使我们产生偏见、片面的看法,并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和行为选择。
此外,我们的理性能力还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如选择性注意、过度自信等,这些偏差会导致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和解读存在偏见,从而影响我们的理性决策。
三、跨越理性的边界尽管人类理性存在边界与能力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不断提升我们的理性能力。
心理学探索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心理学探索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然而,人类思维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来揭示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认知偏见人类的思维受到个体认知偏见的影响。
认知偏见是指在信息处理和判断过程中,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筛选、加工和解释时产生的主观倾向。
常见的认知偏见包括确认偏误、选择性注意、群体偏见等。
1. 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指人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那些与自己原有信念和态度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低估那些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
这种偏误会导致人们陷入信念固执和信息过滤的局限中,难以客观地评估和处理问题。
2.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更倾向于关注与自己兴趣、需求或目标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这种偏误可能导致人们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和决策能力。
3. 群体偏见群体偏见是指个体在与特定群体互动时,对该群体的成员和观点产生的主观偏好或偏见。
这种偏误可能导致对其他群体的歧视和偏见,进而影响个体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理解和接纳能力。
二、决策失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还体现在决策过程中。
决策失误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由于认知偏见、信息不足或情绪因素等因素的干扰,而做出不理性或错误的决策。
1. 确认偏误导致的决策错误如前所述,确认偏误会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决策者陷入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因素。
2. 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由于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对所有信息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用简化或启发式的决策策略,从而可能导致不完全或错误的决策。
3. 情绪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情绪是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与超越

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与超越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我们与动物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我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推理和创造,从而改变和塑造世界。
然而,即使是我们这样高智商的物种,我们的思维也受到了一些局限性的限制。
本文将探讨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超越这些限制。
一、模式识别的局限性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模式识别机器。
我们通过识别并建立模式来理解世界。
然而,这种模式识别机制也导致了一些局限性。
我们常常陷入固定思维模式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视野。
例如,在判断问题时,我们倾向于以先入为主的观念为基础,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的限制可以通过培养开放和灵活的思维习惯来克服。
我们应该不断挑战自己的观念,并向不同的观点开放。
二、信息过滤的局限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输入。
人类的大脑自然地将重要的信息与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过滤。
然而,这种过滤机制也导致了我们在获取信息时的局限性。
人们常常只关注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了与之相悖的观点。
这种思维模式称为“信息过滤的偏见”。
为了超越这种局限性,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寻找和接触不同的观点。
通过扩大信息的范围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问题。
三、认知偏见的局限性人类的思维习惯也会导致认知偏见。
我们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符合我们期望的信息上,而忽略了其他信息。
这种认知偏见限制了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全面评估和理解。
例如,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常常被情感、经验和其他因素所影响,而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估。
为了克服认知偏见的局限性,我们需要训练我们的思维来更加客观地处理问题,学会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思考。
四、局部优化与整体优化的冲突尽管我们的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进行抽象和创造,但我们的思维也受到一个重要的局限性:我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局部、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这种思维模式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
例如,在经济领域,个体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时可能会忽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政府的政策也可能偏向于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思维的局限与突破认知偏见的心理学解析

思维的局限与突破认知偏见的心理学解析思维是人类的核心认知过程,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思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往往会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偏见。
本文将对思维的局限以及突破认知偏见的心理学解析进行探讨。
一、思维的局限1. 心理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的束缚,容易固步自封。
这种心理惯性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发展,使我们难以超越既有的框架思维。
2. 确认偏见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常常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种确认偏见使我们对多样性的认知变得狭隘,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
3. 集体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追随主流观点而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
这种集体思维的局限性使得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压制,导致团队创新和发展的局限。
二、突破认知偏见的心理学解析1. 反思意识要突破思维的局限和认知偏见,我们需要培养反思意识。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审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局限,并积极寻求改变与突破。
反思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2. 开放思维对于新观念、新信息,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态度。
主动寻找新知识、新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打破思维的局限,拓展思维的边界。
3. 多样化交流与不同背景、观点的人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避免陷入集体思维的泥沼。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听取、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4.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突破认知偏见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学习逻辑学、科学思维等知识,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主观性的干扰。
5. 全面思考在思考问题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思维方式。
而是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过全面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本质,消除认知偏见。
理性的局限和错误推理

理性的局限和错误推理人类是理性的生物,拥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然而,正因为我们是有限的存在,理性也存在着局限和错误推理的可能。
理性的局限和错误推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了种种问题,也在科学研究、政治决策等领域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的局限和错误推理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理性局限的原因1. 有限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
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常常无法全面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往往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决策。
2. 主观偏见:人们的思维不是客观的,常常被主观情感和偏见所影响。
我们倾向于相信符合自己观点的证据,并忽视与之相矛盾的证据,这导致了思维的片面性和错误的推断。
3. 习惯性思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式。
这种习惯性思维使得我们陷入一种局限的角色中,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从而产生错误的推理和判断。
二、错误推理的形式1. 诉诸个例:基于个别案例得出普遍规律的推理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推论。
我们往往根据我们看到的或经历过的个别情况作出判断,而忽视了全面的数据和统计结果。
2. 论据不充分:在支持一个观点时,我们常常使用不完整或不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这样的推理容易导致逻辑漏洞和片面性。
3. 误用统计:统计数据是我们推理的重要依据,但是误用统计也是常见的错误推理形式。
我们常常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混淆,或者忽视了其他潜在的因素,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解决理性局限和错误推理的方法1. 扩充认知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是解决理性局限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思考,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能更好地识别和克服自己的主观偏见,减少错误推理的可能。
2. 多角度思考: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减少片面性和错误推理的风险。
3. 引入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识别和评估论证有效性的思考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人类理性的局限,认知偏见》杨铮如果你觉得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搜集足够的信息并作出客观的决定,如果你自信能够不受他人影响作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你该醒醒了,有一个概念将会颠覆你的三观: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
几十年来的心理学不断证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在决策、认知中存在各种不理性的模式,导致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逻辑上漏洞百出的错误。
说实话,不仅没有”绝对理性“的人(情绪相关脑区受损的不算),人们甚至无法保持绝对理性哪怕一个小时(睡觉不算),我们任何一个决定,小到中午吃什么,大到是否要买房,都会受到认知偏见的严重影响。
前段时间恰好整理了很多认知偏见,因为自己对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学了几年心理学,感觉最吸引我的还是“自我防御机制”、“认知偏见”等心理和认知的“缺陷”让我更加着迷;如果你对人类理性的缺陷感到好奇,或者想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都不知道存在于你脑中的非理性一面,那么就看看这篇整理吧。
另外,认知偏见其实”大有用处“,如果你有悟性,可以用在生活中、销售中、产品设计中、营销中等等。
话题实在太广,这个整理还很初级,想了解更多可以直接留言提问。
-----------------分割线-----------------认知偏差是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卡尼曼也是因为研究这个拿了诺贝尔奖;认为认知偏差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信息、形成观点、行为决策等,小到在超市货架前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大到买房的时候可以接受的价位,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目前人类对自己认知的局限知道的还不多,认知偏差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大家都信服的定论,估计按照经典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也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吧,认知神经科学又暂时没有办法再深入一层,以下的这些,很多都是对于现象的总结、人类行为偏向的抽象,并没有完整的理论去解释他们因何而生、为何如此、如何避免——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来说,这是大脑在思考大脑本身存在的思维问题,何其难也。
虽然理论不够完善,但是大家知道之后也有很多好处,一者可以发出“原来不是我一人如此”的感叹,再者未来能够有意识的进行部分的“中和”,而不是毫不知情地被非理性的偏见所左右;综上,建议各位如果能够看到这个回答,即使你对心理学一点兴趣也没有,也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仔细看看,这对你的生活至关重要。
以下内容大多来自wikipedia,感兴趣的同学去wikipedia里面挨个搜名字吧。
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加了少量的注释: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解释他人行为是过度强调内部原因,解释自己的行为是过度强调外部原因——别人考砸了是因为笨,我考砸了是因为天气太热;•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对自己已有认知和判断的证实倾向——只听取能够正式自己观点的声音,不自觉的只注意能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大家非常容易犯的错误;•自利偏见,self-serving bias,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身能力,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考好了因为我聪明,考砸了因为天气太热;•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影响后续的决策和判断——提价然后打折,好像捡了便宜,影响非常广泛的一个偏见;•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外在的激励会反而会减少人们做某件事情的内部动机——有时候给钱激励某种行为并不是好选择,有个笑话怎么说来着,一个老头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就每天给他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后来不给了,小孩子们就很生气地不来踢球了,这是有科学实验证明的。
•事后偏见,hindsight bias,“我早就知道了”错觉,也就是“事后诸葛亮”;•易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heuristic,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很多我们以为发生率很大的事情,其实只是被媒体影响了易得性,例如前段时间一阵阵的女生失踪、饭店宰客、高学历犯罪,大家都会高估其发生率;•backfire effect,遇见与自己的信念不同的证据时,反而更加强化自己的信念——多见于宗教和迷信,也常见于我们和别人争论时,有些时候越争论越固执;•belief bias,对证据的判断受到结论可信度的影响;•bias blind spot,认为自己会更少受到偏见的影响——也算是自利偏见的一种吧;•cheerleader effect,在群体中比单独呈现时显得更好看——为啥少女组合看起来都很养眼,单独看却不是那么美,这条前些天专门写了个专栏文章,可以去看看•choice-supportive bias,高估自己的选择正确率;•clustering illusion,聚类错觉,高估样本中的特例、小群体的重要性,即错误的归结出不存在的pattern——胡乱归类、总结;•curse of knowledge,某方面知识多的人无法像知识少的人一样思考——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无法模拟用户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户研究;•decoy effect,诱饵效应,来自wikipedia Decoy effectPreferences for either option A or B changes in favor of option B when option C is presented, which is similar to option B but in no way better.——解释起来有点麻烦,自己悟吧(请访问经济学人网站economist,看看订阅的价格,有三种选择,琢磨一下就明白了);•endowment effect,来自wikipedia Endowment effectThe tendency for people to demand much more to give up an object than they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to acquire it.——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一部分,这也是人类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一种反应吧;•framing effect,同样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frequency illusion,刚知道的名词、名字等,很快就会多次出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gambler’s fallacy,认为未来事件的概率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事件——连着四次开大,下次应该开小了吧?;•hot-hand fallacy,认为成功的人在未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打球手热了,打牌手气好;•illusory correlation,相关性错觉,错误地认为两个不相关事件中存在关联——这个也非常常见,瞎联想,原始的迷信和宗教就是这样出现的,例如流星和坏运气同时出现,人们就会觉得是流星带来了坏运气;•impact bias,高估未来情感的影响长度和深度——认为自己失恋就会死去活来,其实事到临头也不过这么回事;•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导致好感——要想获得好感,多出现多冒泡多在TA身边转,非常实用;•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对于单个可以确定的人的悲剧产生的反应,大于一群人的——看电影和纪录片讲述某个受害者会哭,看到教科书上的伤亡数字没有感觉。
•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错误高估自己对于外部事物的影响能力;•information bias,即使对行动无用,还是要搜集信息;•negativity effect,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好行为归因于环境,坏行为归因于秉性;——其实也算证实偏见的一种吧,我认为;•negativity bias,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快乐的记忆更加清晰,更经常回忆;•observer 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期待某一结果,而无意识的操纵实验、错误解读数据,以支持自己期待的结果——太常见了;•omission bias,比起危害性的行为,会造成相同结果的疏漏和不作为更加可以原谅——主动纵火罪不可赦,见火不救尚可原谅;•optimism bias,过于乐观、高估好结局的可能性——很人都这样,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平庸的普通人;•overconfidence effect,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过于自信;•planning fallacy,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购买之后说服自己物有所值——背后的原因是避免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pseudo-certainty effect,面对收益逃避风险,面对损失喜好风险——即股票稍涨就卖,跌了却不卖、装死;•restraint bias,高估自己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贤者时间痛下决心再也不被诱惑,没有卵用;•risk compensation,当安全感上升时,会倾向于冒更大风险;•selective perception,选择性注意——期待影响注意,只注意自己想要注意的事情、支持自己观点的事情;•status quo bias,喜欢事情保持现状;•stereotyping,刻板印象,认为个体会有其所属群体的各种特征——真正和中文的“偏见”意思一致,对某个群体的看法固定,认为IT男就是木讷等,非常常见而影响广泛;•survivorship bias,幸存者偏见——也是很常见的,我们能够关注到的群体往往是经过某种抽样得到的群体,已经不能代表整体了;•forer effect,aka Barnum effect,认为模糊、泛化的描述是明确针对自己的、并且非常准确——例如星座、算命,一些情感专家的段子,大家都觉得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样,大家都请对号入座吧,对,就是说你呢;•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认为自己对于身边人的认识多于身边人对于自己的认识;•illusion of transparency,高估自己对他人的了解,高估他人对自己的了解;•illusory superiority,高估自己的优良品质,低估自己的不良品质——自利偏见的一种吧;•naive realism,来自wikipedia Naive realismThe belief that we see reality as it really is – objectively and without bias; that the facts are plain for all to see; that rational people will agree with us; and that those who don't are either uninformed, lazy, irrational, or biased •homogeneity bias,认为自己群体中的成员的差异性高于其他群体——更宽泛些来说,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事物,往往能够看到更多的差异性,例如我们看很多韩国团体都是一个样子,脑残粉丝们却分的非常清楚,女生们认为变形金刚、高达都差不多,宅男们很不同意;•projection bias,倾向于认为他人(或未来的自己)会与现在的自己有同样的心情、思想;•shared information bias,群体成员花费大量时间讨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较少讨论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事情;•system justification,——倾向于维护现状,不情愿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