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偏差
扭曲您对现实的32种心理及社会认知偏差

扭曲您对现实的32种心理及社会认知偏差我们每个人都有权享有自己的个人世界观。
不幸的是,当涉及到解释信息和使客观感觉成为现实时,人的大脑很难做出各种精神上的错误,这些错误都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有缺陷的人类推理,绕开这些基本的人类直觉没有简单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我们犯下的具体错误以及原因。
1.衰落主义:您记得过去比过去更好,并希望未来比可能更糟。
这是一个有趣的时期,因为从统计上讲,这是历史上最和平,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但是24小时的新闻周期很少反映出这一点。
2.正义世界假说:您对正义世界的偏爱使您假设它存在。
当然,认为世界不公平是不舒服的,但是通过了解这一点,您将对人和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3.信念偏见如果结论支持您现有的信念,则您将合理化所有支持该观点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查看新信息,而是准备捍卫我们自己的想法,而无需实际质疑它们。
4.框架效应:上下文和交付方式对故事的解释方式有很大影响。
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我们可以被操纵,并努力限制构架对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5.熟悉性偏向:投资者将钱投入“她所知道的”中,而不是寻求投资组合多元化带来的明显好处。
仅仅因为某种行业或安全性是熟悉的,并不能使其成为逻辑选择。
6.自我归因偏见:企业家将公司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不是其他因素(团队,运气,行业趋势)。
当情况恶化时,他指责这些外部因素破坏了他的进步。
7.固定偏见:薪资谈判中的员工过于依赖谈判中提到的第一个数字,而不是理性地研究各种选择。
8.生存偏见:创业看起来很容易,因为那里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
但是,这是一种认知偏见:成功的企业家仍然存在,而数百万失败的企业家则去做其他事情。
9.损失厌恶心理相比得到产生的喜悦感,我们更厌恶失去产生的悲伤。
换句话说,损失100元产生的价值与得到100元的产生的价值之和,在我们的心理上看来是负数。
10.避免痛苦否认我们倾向通过不承认或不正视事实的方式来逃避痛苦。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社会认知偏差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社会认知偏差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社会环境中形成认知,但我们的认知过程却受到了一些偏差的影响。
这些偏差会导致我们在观察和理解他人行为时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假设。
心理学通过研究和解释这些社会认知偏差,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改善我们与他人的互动。
一、确认偏差第一个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是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指的是人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与自己原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忽略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理解存在片面性。
例如,如果我们对某人的第一印象是负面的,那么我们可能会在之后的交往中过滤并更容易接受他的负面行为,而忽视他的积极行为。
二、稳定性偏差第二个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是稳定性偏差。
稳定性偏差指的是人们更容易将他人行为的起因归因于其个人特质,而忽视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我们错误地评价他人的动机和意图。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人迟到时,我们倾向于认为他不负责任或懒惰,而不是考虑到可能是交通堵塞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导致他迟到。
三、群体化偏差第三个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是群体化偏差。
群体化偏差指的是人们在描述别人时更容易使用群体性的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例如,当我们描述某个群体时,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普遍特征来概括整个群体,而忽视群体内的个体差异。
这样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对某些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四、代表性启发式第四个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是代表性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式指的是人们在判断事物是否属于某个类别时,更容易使用事物的典型特征,而忽视统计概率。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我们根据少数典型个体的行为来对整个群体进行刻板印象。
例如,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愤怒的出租车司机,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所有出租车司机都容易发脾气,而忽视了大多数出租车司机是友好和耐心的。
五、信誉偏差最后一个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是信誉偏差。
信誉偏差指的是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他们认为有高信誉的信息来源,而忽视那些低信誉的信息来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认知偏差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认知偏差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人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世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认知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观察和解释现实世界时倾向于出现系统性错误或扭曲。
认知偏差在个体的决策、判断和推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产生误导性的影响,并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以下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首先是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与自己先前观点或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过滤掉与之不一致的信息。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忽略掉那些冲突或矛盾于自己观点的证据,从而使决策变得片面或不够客观。
其次是群体归因偏差。
群体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分析群体行为时,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体特质而不是外部环境因素。
这种偏差会导致人们过于强调个体的责任,而忽略了组织、社会结构和文化等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某个团队的失败往往会被归咎于个别成员的能力不足,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接下来是可用性偏差。
可用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评估某种情况或事件的概率时,倾向于基于自己能够轻易回忆起的信息来进行判断。
如果某个事件在个人记忆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那么人们就会过高估计该事件的概率。
例如,由于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交通事故,人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实际更高。
此外,还有选择性感知和记忆偏差。
选择性感知和记忆偏差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和记住与自己立场或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片面,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和行为。
例如,一个政治支持者可能更容易相信与自己政党立场一致的新闻报道,忽视其他政治观点。
最后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一种个人对自己所持观点的坚持和维护。
无论面对何种证据,人们都倾向于选择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并拒绝接受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误可能导致人们陷入偏见和固化的思维模式中,不愿意考虑其他可能性。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认知偏差和错误的认知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认知偏差和错误的认知人们的社交互动和认知过程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社会认知中,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意图和特点进行解读,并根据这些认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然而,我们在进行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和错误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和错误,以及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一、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指的是我们对某个信息过分依赖,从而影响了我们对其他相关信息的判断。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原价的影响,以此来评价折扣价是否划算。
这种锚定效应使得我们过分依赖于某个参考点,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信息。
二、确认偏差确认偏差是指我们往往更愿意寻找与自己原有认知相符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差使得我们对于他人的评价可能会受到主观的个人观点的影响,而忽略了客观的事实。
例如,当我们对某个人有一种负面印象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该人的负面行为,而忽略其正面行为,从而巩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
三、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注意是指我们倾向于注意与自己兴趣、态度、价值观相符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差使得我们更容易接受那些与自己立场相一致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悖的信息抱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
而选择性记忆则是指我们更容易记住与自己认知和兴趣相符的信息,而忘记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两种偏差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偏向于某种立场或观点,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信息。
四、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极化效应是指在群体讨论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采纳比自己更加激进的观点。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人们希望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之处,从而更加倾向于采纳与自己原有立场相反的观点。
这种偏差会导致群体决策过于激进和极端。
五、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认知错误。
偏见指的是我们对某一群体或个体抱有不公正的评价,而歧视则指的是我们在行为上对被歧视群体进行不公正对待。
这种错误的认知往往是由于对他人的认知偏差所造成的,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社会认知偏差的例子

社会认知偏差的例子
以下是 9 条关于社会认知偏差的例子:
1. 晕轮效应:哎呀,就像你觉得一个人长得好看,就自然觉得他其他方面都好,这难道不是很常见嘛?比如看到班级里那个长得漂亮的女生,你可能立马就觉得她学习也肯定很棒!
2. 刻板印象:你说咱们一提起程序员就觉得是一帮穿格子衫、戴眼镜的技术宅,这不就是刻板印象嘛!就好像觉得山东人都能喝酒、东北人都很豪爽一样。
3. 首因效应:嘿呀,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多重要啊,这不就是首因效应嘛。
像是面试的时候,前几分钟的表现可能就决定了对方对你的整体看法,这多关键啊!
4. 近因效应:有时候啊,最近发生的事儿反而会让你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而忽略了之前的,这就是近因效应呀。
比如说朋友向来对你不错,可就最近一次跟你拌嘴了,你就光记得这不好的啦!
5. 自验预言:这不就相当于你觉得自己不行,结果真就不行了。
比如你一直跟自己说考试会挂科,最后可能真就挂了呀!
6. 马太效应:为啥富的人好像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呢,这马太效应不就很明显嘛!就跟成绩好的同学得到更多关注和机会一样。
7. 仰巴脚效应:大家反而会更喜欢有点小缺点的人呢,就像有个很优秀的人偶尔犯个傻,大家会觉得他挺可爱的,这就是仰巴脚效应的魔力呀!
8. 羊群效应: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家店人很多,你是不是也会想去凑凑热闹?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呀,大家都跟着去了!
9. 投射效应:自己心里咋想的,就觉得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多容易犯错误呀!你喜欢吃苹果,就觉得别人也一定喜欢,这可不太行哦!
总的来说,社会认知偏差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被这些偏差给带偏了,要更客观地去认识世界和别人呀!。
社会认知偏差

这本书内容非常精 彩,我认为你一定 会喜欢!
-12-
社会知觉偏差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首因效应
在招聘工作中要特别注重个人的谈吐、举止、修养、礼仪等,给管
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
二、刻板印象
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方面要1打破刻板印象—4马云用人观的改变
3
6
5
-13-
社会知觉偏差在管理中的应用
三、晕轮效应
市场营销中的“明星代言”
四、投射效应
2
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的沟通1,建立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14-
案例分析题
美泰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在芭比娃娃的销售方面处于领先 地位。它刚进入日本市场时,就假定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具有相似性, 在美国受欢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样会受到欢迎,但是结果却没有如期
所至。美泰公司生产的芭比娃娃是蓝1 色的眼3睛,而且腿太长,具有西方
-5-
首因效应
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整体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
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见钟情
VS
糟糕的第一印象 以貌取人
-6-
首因效应之一见钟情
-7-
首因效应之以貌取人
庞统因为糟糕的第一印象, 未能得到刘备的重用!
-8-
刻板印象
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他是上海人, 他应该爱吃 甜食!
社会知觉偏差
眼见未必为实
这张图片是 静止的还是不 停转动的呢?
-2-
学习目标 A
社会知觉偏差的内涵
B
社会知觉偏差的类型
C
社会知觉偏差在管理中的应用
-3-
社会知觉偏差的内涵 认知者对自己、群体以及对他人的认识出现偏差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研究概述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相关研究概述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各类群体生活压力急剧增加,人们的社会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大学生为显著,本文将从目前大学生角度出发,对社会认知偏差的界定、表现、成因、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诣在为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1.文献综述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它是一个由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景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过程。
社会认知偏差则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在认知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时,在其认知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的主观性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推测、判断,并使这些推测、判断达到一种固定化的程度。
简而言之,社会认知偏差就是对各种社会刺激的不准确的固定化的认识。
社会认知偏差在教学中既存在不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会认知的主要偏差。
1.1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的界定如前所述,社会认知偏差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种类较多,对人们的影响不一。
在此仅分析。
较大影响的几种主要的认知偏差。
1.1.1 首因效应( Primary effect)“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
”即是说,首因效应是人们在初次交往中,最先提供的信息对形成第一印象有强烈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对他人的认知,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
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对某人的第一印象良好,人们就愿意接近他,容易信任他,对于他的言行能给予较多的理解;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
1.1.2 近因效应(Recent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思维和记忆。
它包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社会情境的解释和社会信息的处理。
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或判断。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信息加工偏差、归因错误、社会比较、自我感知和偏见等。
3.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期望得到回报,或愿意回报他人的行为。
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共存的基础。
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对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如法律)和非明示规范(如道德)。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可能面临社会制裁。
5.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集体行为可能受到群体动力、社会影响和传染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集体行为还涉及社会作用、分工合作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6.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偏见和歧视有时源自个体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化经验,也可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7.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常见的群体效应有启蒙效应、集体行为效应、议论效应和归属感等。
群体效应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8.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比较等方式发生。
社会影响还可以分为顺应、取信和抵制等不同形式。
10.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群体决策可能受到信息加工偏差、社会影响和群体动力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的偏差。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交互关系、揭示社会心理现象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偏差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通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而今天我主要要讲述的是认知偏差的几个种类并以身边例子举例说明。
首先,什么是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的种类有哪些呢?首因效应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大一报到时,接我的是我的一个现在关系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学姐。
当时我是两个大行李箱,她带我去宿舍时,我们一路聊天,聊得很开,我很喜欢她的那种爽朗不做作的性格。
我住在六楼,她80斤重的瘦小女生非要帮我把行李搬到六楼,我觉着很温暖很感动。
那次是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非常好,所以在后来报学生会我报了她在的部门,我们是上下级,老乡,我们还是“哥们儿”“闺蜜”,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对她的感觉一直很好很好。
还有一个也是新生报到时,我们宿舍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我进宿舍时表现的很成熟,很舒服,所以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系不错,虽然我们后来很糟糕,但如果没有那很好的第一印象,我想我们压根儿不会有那么一阵子很好。
相反,我的另一个室友,刚来报到时,晚上才到,一句话不说,让我感觉很古怪还有就是不容易相处,后来真正相处下来,我们关系非常非常非常好,好到我可以和他分享我每一个秘密。
从身边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首因效应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一个人不熟时,我们很多人更倾向于对那些长相好看,举止合乎自己喜欢的人产生好映象。
这也就是一直倡导面试时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做试卷答题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英文名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还是举例说明十一时,我一个高中同学来徐州玩,作为接待,其实我很心不甘情不愿。
因为我对他最近的一次映象就是,高中时他老骗我钱还不还,借我手机作弊,结果老师查到,首先说是我的。
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对他的认知非常差,所以他过来玩儿时,我只能交差似的应付带他玩儿,一点激情也没有。
还是宿舍问题,假如让我想我宿舍俩人,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昨晚一个人又不洗脚了即使洗脚了也是用我们打的水,另一个在熄灯前我们还有说有笑后再睡觉的。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人最近做的一件事给我们产生的印象。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社会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心理学术语,晕轮效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在宿舍里,我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和一个人几乎不说话。
所以当关系好的人回来,我会觉着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打闹,一起玩笑,同吃一碗泡面。
我觉着他人好,直爽,心地善良,淳朴等。
但另一个,只要才听到他在楼梯上放歌的声音我就会开始觉着烦,他说话我会觉着这人好假,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尤其是打官腔时,我就会感觉更不舒服,最不喜欢拿架子打官腔的人。
我知道我对我的两个室友产生了两个极端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使我们经常在认知中产生偏差,虽然我们有时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发生在对个人的认知中,也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
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
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
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还是拿宿舍举例。
两个室友,一个沛县人,一个淮安人。
想到沛县人,我立马想到的就是一下几个,一是刘邦个无赖,二是残忍的杀狗,三是北方人的粗犷,四是我最喜欢的豪爽劲儿。
想到淮安,想到的是以下,一是周总理,二是淮扬美食。
提到美国人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开放,而提到中东,保守。
刻板效应不仅是对个人的认知偏差,而是对一群人,一类人的认知偏差,固有认知。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他的行为既可能影响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影响,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
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规律。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目的是根据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己的行为趋向。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请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并谈谈如何克服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下面就一一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这些认知偏差的情况:第一,首因效应。
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江苏卫视有个十分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
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
很多人面对上台表现都会感到紧张,一紧张就会混乱,表现得不自然,也许私下里的男嘉宾幽默风趣、大方热情、分度翩翩呢。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初初来到一个班里上课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也许恰好就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你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可是当你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他是个斤斤计较、自私小气、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认知偏差。
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晕轮效应。
是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
这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认知判断,容易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
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
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
再举一个例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产生这种晕轮效应。
老师很容易会以为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所有品质都好的,而学习不认真作业欠交爱闹事的学生就是一无是处的,这种认知会导致看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不足,也看不到调皮学生的优点,容易使教学产生错误。
第三,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两者起作用的机制不相同而已。
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一个下属做了一件错事,需要上司给其签定,这下即使这位下属以前做过一百件好事,也会无济于事,这位上司也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重用他了。
因此可见,近因效应影响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妨碍着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
第四,社会刻板印象。
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这是一种固定的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我们都会认为东北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上海人机灵聪明却有浓厚的排外思想,虽说这些认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若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人具体对待的话,也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如果恰好在我们班上就有一位上海人,由于我们认为他一定很排外很自傲,思想就会反映在行为上,也许我们会不敢和他接近,故意疏远他,但这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偏见,如果因为这样就缺少了一位朋友岂不太可惜了。
除了对不同地方的人有一个固定认识,人们也会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也有固定认识。
如人们会觉得老年人顽固保守不合群,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歧视老年人,其实老年人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也希望融入这个社会,有的时候只是年轻人缺乏向老年人解释新事物的耐心。
前面提到了四种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认知偏差的情况,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就是为了克服它以便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解决各种人际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那么到底要如何克服由于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呢?针对以上四个认知偏差情况,做出以下四个克服的方法。
首先,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以貌取人,对人要做出合理的判断。
其次,看人不要只看片面,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人,注意食物个体差异,人事物常常千变万化,不要被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