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这种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同样适用。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所以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知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经历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认知对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只是他们的外在形式,而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被其外在的形式掩盖,因而使得人们对他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曲折过程。

在认知活动上也要经历一个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的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

在此期间,认知者和被认知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而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即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览我们的莘莘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的连害四位舍友,西北大学学生群情激愤怒砸日本料理事件,自残跳楼自杀更是不乏其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收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的。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知偏差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知偏差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知偏差研究概述: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事件和环境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错误。

这些偏差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行为产生误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知偏差研究,深入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认知偏差是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经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判断或偏好。

根据研究的重点和内容,认知偏差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注意偏差、记忆偏差、判断偏差等。

其中,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二、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社会认知偏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限制可能导致社会认知偏差的产生。

人们在有限的认知资源下,往往会采用简化的认知策略,从而产生偏差。

其次,社会认知偏差还与文化、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经验和情绪状态有关。

文化差异、社会期望和个体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三、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1. 人际吸引力偏差:人们往往会认为外貌好看的人更有魅力、更值得信任,而对外貌不佳的人持有负面评价,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公平和偏见的形成。

2. 印象形成偏差: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他人,而忽视后续的信息。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3. 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过度强调个体因素,而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对他人行为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4. 预期确认偏差:人们的预期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

当人们对他人有特定的期望时,往往会倾向于寻找和确认与预期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预期不一致的信息。

四、社会认知偏差的影响社会认知偏差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其次,社会认知偏差还可能加剧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存在,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

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关系研究

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关系研究

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关系研究大学生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在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承载着家人和社会的期望。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常常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认知偏差的概念和表现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感知、加工和储存,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依据来对待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大学生中,常见的认知偏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过度一般化:大学生容易通过少数的事例来对整体进行判断,从而形成过度一般化的偏差。

比如,遇到一次考试分数不尽如人意,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2. 正面偏差:大学生普遍存在正面偏差,即过分强调积极的一面,忽视了负面的情况。

例如,大学生可能会轻视自己的学业压力,只关注于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

3. 心理过滤:大学生在对待信息时常常有心理过滤的倾向,只接受符合自己意愿或期望的信息,过滤掉与之不符的信息。

这种偏差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的认知产生偏差。

二、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具体表现为:1. 负向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的负相关:负向认知偏差包括过度一般化、消极过滤等,这些偏差会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未来产生悲观的认知,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心理适应水平。

2. 正向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的正相关:正向认知偏差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看待事物,对困境和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例如,对问题的积极解决能力的认知偏差,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干预措施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降低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认知重构: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审视和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培养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科学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毕业生剖析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反思

毕业生剖析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反思

毕业生剖析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反思大学生是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即将面临步入社会,承担起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很多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反思尚有待提高。

本文将就毕业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反思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不够全面众所周知,大学生是身具高学历和知识水平的群体,他们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应该更加了解社会的各类问题。

然而,很多大学生存在以下认知不足的问题:1. 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系统认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多集中在表象上,对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发展趋势等缺乏全面了解。

2. 关注度不高:大学生在学习和个人发展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较低,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问题。

3. 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精神:大学生在对待社会问题时,往往只停留在声泪俱下的表面,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精神,容易被片面的信息误导。

二、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不够深刻大学生在认识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

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反思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自身责任感:面对社会问题,大学生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社会体制、政府等,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和角色。

2. 缺乏实践与行动: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与行动,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3. 缺乏多元视角:大学生在反思时,常常只从自身角度出发,缺乏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解决问题的根源。

三、提升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反思的建议为了提升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反思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强社会问题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问题教育,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倡导社会实践:大学生应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社会问题的存在与解决,在实践中提高对问题的认知和反思能力。

3. 培养批判思维:大学生应培养批判精神,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盲从、不偏听偏信,形成独立、客观的观点。

大学生社会意识存在的偏差与提升之道

大学生社会意识存在的偏差与提升之道

大学生社会意识存在的偏差与提升之道摘要: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意识方面存在偏差,表现为社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过分强调自我、对走入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不能正确看待当前社会问题等;因有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足,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这些偏差的主要原因,只有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意识;偏差;原因;提升之道一、大学生社会意识存在的偏差大学生社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日益注重从经济角度、效益观念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表现在知识和学习上,当代大学生往往更加希望学习较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学科,而轻视回报周期相对慢和不显著的文史哲学科和基础自然学科;在就业的价值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多地趋向物质条件安逸舒适、收入丰厚的岗位,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相对淡化;在人际交往上,交往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也日趋明显,使友谊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很多大学生对于市场经济出现偏激的认识,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整个社会商品化。

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追求实惠,急功近利,贪图安逸,荒废学业。

如果说这种浮躁是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和外在表现,功利主义就是其思想根源和内在本质。

①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忽视了社会整体。

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和三好学生,具有很强的优势心理,跨入大学校门,成为让很多人羡慕的天之骄子,自信心进一步得到强化。

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优越感、封闭性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对于他人和社会足够的理解,缺乏协作互助精神,集体意识淡漠 ②,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是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薄弱的内在因素中形成,变得复杂和多样。

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较为敏感,不太稳定的时期,表面上看他们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已日臻成熟,而有时候他们的内心却很脆弱。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矫正方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矫正方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矫正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不一致、冲突的认知情况,常常导致情绪不稳定、压力增加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认知失调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一、认知失调的原因1.认知评估偏差:个体在对外界刺激进行评估时,可能会出现偏差,主观地夸大或贬低刺激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会导致认知的不一致,从而产生认知失调。

2.认知不一致:个体在接收到一些与其原有信念、态度、行为不符合的信息时,会出现认知不一致。

例如,一个节俭的人突然购买了一辆豪车,这种行为与原有的节俭观念不符,导致认知失调。

3.信息冲突:当个体接收到的信息存在着冲突的时候,容易产生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同时接收到两种相反的观点,就会导致认知的不一致。

二、认知失调的矫正方法1.认知重组:认知重组是指通过改变个体对信息的评价和认知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

通过对问题进行重新评估,采用更加客观、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减少认知失调的效果。

2.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来减少认知失调。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寻找、筛选和整合信息,并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减少认知失调的发生。

3.认知调适:认知调适是指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来减少认知失调。

个体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矫正和调适,比如采取积极的乐观态度和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认知失调的出现。

4.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指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

当个体的行为与其认知不一致时,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调整,从而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认知失调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认知评估偏差、认知不一致和信息冲突等因素,并介绍了矫正认知失调的方法,如认知重组、信息加工、认知调适和行为改变。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个体可以有效地减少认知失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一、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表现1.1 自我评价不准确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许多自我评价不准确的情况。

有些学生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在实际情况下却难以达到这种期望,导致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另一些学生则是过于严苛地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过于悲观,导致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心和动力。

1.2 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大学生群体对外部评价的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过分关注外部的评价和认可,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和评价。

这种过度依赖外部评价的行为也是自我认知偏差的一种表现,它使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外部压力和评价时显得过于脆弱和敏感。

1.3 自我意识过强自我意识过强是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些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过分解剖和评价,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使他们变得过分焦虑和自卑,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成因2.1 家庭和教育环境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偏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大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方式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偏差较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评价,往往容易受到父母的情感影响,形成了自我认知的偏差。

而在教育环境中,一些老师通过过于严厉或者溺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也受到了影响。

2.2 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是导致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成功和成就被过分夸大,许多大学生往往受到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对自己过分苛求,过度追求成功和成就,导致对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

与此一些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他们往往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问题,缺乏中立客观的态度,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也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近年来,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我认知偏差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不准确或不客观,常常出现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或特征,导致偏差的判断和行为。

这种偏差会对个体的成长、职业规划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1.个体认知方式不同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也会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

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存在差异,容易形成自我认知偏差。

2.自我形象心理出现问题有些人因为自卑、自傲等情绪状态的影响,常常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特征,从而形成自我认知偏差。

自卑情绪会使人低估自身能力,思维定势,忽略自己的长处;自傲情绪则会使人高估自身能力,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3.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学校和社会可能对个体产生过高或过低期望,从而导致个体出现认知偏差。

另外,教育方式是否合理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二、表现形式1.高估自我能力一些大学生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时会夸大自己的成就,形成自我认知偏差。

这种表现多见于那些成绩好、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孩子。

在职场中,这种行为会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对个人发展不利。

姑且不说自卑和自我放弃的情况,即便是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也不能轻易地否认自己。

有些人自我认知偏差,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导致自己的发展受限。

3.不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很多人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从而忽略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种行为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偏差,导致自己缺少自我反省和进步的机会。

三、对策1.保持客观的自我认知要追求客观的自我认知,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特征。

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2.学会接受挑战要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这种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同样适用。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所以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知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经历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认知对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只是他们的外在形式,而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被其外在的形式掩盖,因而使得人们对他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曲折过程。

在认知活动上也要经历一个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的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

在此期间,认知者和被认知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而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即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览我们的莘莘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的连害四位舍友,西北大学学生群情激愤怒砸日本料理事件,自残跳楼自杀更是不乏其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收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的。

那么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就是大学生们严重偏差的社会认知。

为此,本文就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进行论述以其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

1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1主观原因
1.1.1 错误归因
情境归因。

在大学生中常有一种现象,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更多的归之于情境;同时也把别人的荣誉、成功归之于情境因素。

这次考试不成功那么是题太难;这次活动搞的不成功,是他人没有策划好、组织好;同学拿了奖学金,是他“瞎猫碰上死耗子”;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是他命真好,这种错误归因看不到他人能力或品格上的优势,
也看不到自己能力和品格上的欠缺,导致了认真的偏差
个人倾向归因。

在大学里,有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更多的归之于个人倾向,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反过来又把别人的错误、失败归之于个人倾向,也忽视了环境和外在条件。

在大学生闪亮之星中取得好成绩,就认为自己的实力雄厚无人能比,那就是否有评委和其它同学发挥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呢?校园中处境困难的同学常常被认为是咎由自取,她们的困难是自己造成的,即使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弟妹,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努力工作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的一切不顺都是没有能力的表现,自己如果处在那个位置一定会做的完美无缺【1】。

上述两种归因,片面的割裂了事件成功失败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原因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的归因应是综合情境和个人倾向两方面的原因,合理的进行推理才能使人们产生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

1.1.2 非理性认识
在大学生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中学——大学——社会,依赖——半依赖——独立,在大学中要完成人生中重要的转变,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从依赖家庭到支撑家庭等。

各种不同的压力得不到适时的解决,积郁心中,就会使她们对世界、对社会出现歪曲的认知,使他们将常人认为较轻的刺激或不大可能发展成为应激源的情境视为应激源。

他们只注意了事物的阴暗或负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光明面或积极的方面,这种对人对事的负性思维及不合逻辑的信念是会导
致人的不良情感或神经质行为的。

1.2 客观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曾经的生活就是学习、吃饭、睡觉,接受的是单一的教育手段,学校注重的只是成绩,对学生成长中必备的心理、个性、态度等因素视而不见,使她们从开始就没有养成正确的认知,在加之现在的大学也重视不足,开设的专业课程少,导致学生社会心理学知识欠缺。

而且传播途径单一,好多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从外化教育的客体转变为内化教育的主体。

2 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2.1 引导正确归因
在学生的认知中,作为学校、社会要积极引导正确归因,有的心理学公共课上把枯燥的理论换成有趣的心理游戏,心理老师组织集体讨论并进行指导。

这种不僵硬的灌输理论是可以达到内化的目的的,可以养成把正确的归因理论寓于平日的生活中,在生活琐事中教会学生理性思考、有逻辑的分析。

2.2 运用合理的方法治疗,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大部分取决于其本人对周围世界的不正确的解释、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一个人的想法、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所以我们要想消除这些认知偏差,就要纠正这些深藏在内部的不合理的信念。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者认为一个人的困扰大部分来自
非理性思考下的产物,而首因效应中的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中的“以点盖面”,自我中心中的“我最好”、“我最差”等都是非理性认知。

要想处理这些负面认知的非理性观念,并努力将不成熟、命令式和绝对性的思考方式转为实际、成熟、合乎逻辑和讲求证据的思考和行为的方法,就要遵从治疗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向当事人说明他们持有许多非理性的“应该”、“最好”、和“必须”。

当事人要学习区别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

第二步向当事人说明是他自己通过持续非理性的思考,以及一直重复暗示自己,所以他们要为自己的问题负大部分的责任。

第三步协助当事人矫正不正确的思想和放弃非理性思考第四步激励当事人发展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学,并教导当事人如何以理性的信念与态度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与态度[2]。

我们也要不断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科、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等各种渠道,由表及里,由果到因,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协调情绪、控制行为,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的认知他人,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

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个体的自我教育法,和运用群众性的互相讨论、互相评议、互相监督、互相勉励的集体教育法。

2.3 社会规范制约,营造社会参与氛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规范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种教育灌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大学生逐步增强社会认知能力,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来制约个体的行为,调整个体与
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是倾注了力量,但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行为规范未能完全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

因此,要在引导、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学生由外化教育的客体变化为内化教育的主体。

在制约和内化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班级年纪的各类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时间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练习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增强自我调试能力和个体社会性[3]。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84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29
[3]季朋,陈晓东.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6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