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合集下载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

雷电天气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极具危险性质的自然现象,它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雷鸣和强烈的电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雷电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云层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云滴,再经过上升运动和相互碰撞,云滴变大并带有正电荷。

当云底为负电荷相对地面的正电荷较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云与地之间的电流,从而产生雷电。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护方法。

二、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雷电天气下,电池、金属物品、水体、树木等容易成为雷击对象。

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天气预报,避免在雷电天气到来之前或期间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开放区域、水域、高地、高楼等处,更要格外小心。

三、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在雷电天气下,如果我们不得不在户外,为了保护自己,要迅速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

我们可以选择坚固的建筑物、屋檐下、房间内等隐蔽的地方避雨。

同时,要避免躲避在金属结构下或金属设备旁,以免成为雷击对象。

四、注意室内的电器设备安全雷电天气下,雷击也会通过电线、导体等传导到室内,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室内电器设备的安全,及时断开电源,尽量避免使用电视、电脑、电话等设备。

另外,我们要确保室内电路、插座等连接牢固,避免出现电线老化、松动等安全隐患。

五、保持距离金属物品和电子设备雷电天气下,金属物品和电子设备会吸引和传导雷电,增加人们受到雷击的危险。

因此,我们要尽量远离金属物品和容易带电的设备,如高塔、电线杆、铁制物品等。

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也要放在可靠的避雷设备内,以免受到雷击。

六、救助和急救措施万一身边的人被雷击,我们要立即采取救助和急救措施。

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二次雷击。

其次,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事发地点和被雷击者的情况。

为被雷击者提供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直至专业医护人员抵达。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其具有巨大的能量和破坏力,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了解雷击防护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帮助您正确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己的安全。

一、什么是雷电雷电是指大气中云与地、云与云之间由于电荷分离而产生的电流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电荷不断积累,形成高压差时,便会产生闪电放电。

雷电通常伴随着响亮的雷声,同时伴有强烈的电磁辐射和电流冲击,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雷电防护知识1. 雷电预警在雷电天气到来之前,接收到相关的雷电预警信息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APP等渠道获取天气预警信息,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空旷地区、高处、水边等危险地带。

2. 室内防护在雷电天气中,选择室内的安全场所避难是最重要的防护方法。

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物、住宅、大型商场等都可以作为室内防护的场所。

确保场所内无窗户开放以及外部金属结构的直接接触。

避免在雷电天气中使用固定电话、洗澡等,减少电流通过身体的风险。

3. 室外防护在无法及时进入室内的情况下,应尽量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和金属结构。

选择低洼地带、山谷或者坑道等地形能够减少雷击的风险。

避免在露天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暴露场所停留。

当身处开放地带时,尽量蹲下身体,双手抱头,降低接受雷电伤害的机会。

4. 个人防护装备在雷电天气中,合理选择防护装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可以佩戴防雷击帽、穿戴防静电鞋等防护用品。

这些装备可以帮助人们释放静电,并避免静电通过身体导致雷击伤害。

5. 安全逃生当发生雷电天气条件下的事故时,安全逃生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您在避难场所内,要避免与室内电器设备、金属水管等接触。

如果您在闲置的车辆中,要迅速离开并进入建筑物避难。

三、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理1. 发生雷击伤害时如果有人在雷电事故中受伤,应立即进行紧急救助。

首先要确定被雷击的人是否还有呼吸和心跳,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有条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

学习雷电防护守护生命安全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命安全,学习雷电防护知识和掌握防护技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防护措施以及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雷电防护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形成的一种大电流天气现象,主要由云间、云与地之间以及云内电荷的分布、积累和释放过程所形成。

雷电的形成与强烈的对流和强大的电荷分离有关,通常出现在雷暴云或积雨云中。

雷电主要是由云内部的正负两种电荷之间的电荷分离所产生的。

在雷暴云内,冷空气上升并与暖湿空气交汇,导致云内部水蒸汽凝结成雨滴,并带有负电荷。

同时,云底部地面和物体也带有正电荷。

当负电荷足够强烈时,云与地之间的电位差将超过大气绝缘的极限,就会发生电火花放电,形成雷电。

二、雷电防护措施1. 雷电防护意识的培养了解雷电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是预防雷电事故的第一步。

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雷电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雷电防护意识。

2. 室内避雷和防护当雷电天气来临时,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露天或者无保护措施的场所活动。

室内应避免接触带电设备和管道,尽量远离窗户和金属构件,以减少雷电对人身的伤害。

3. 室外避雷和防护在室外避雷时,应尽量远离高大的物体,如树木、电线杆以及建筑物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如果身处无法避免的露天环境,可以找到一些盖子好的建筑物或者避雷器周围等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

同时,还应避免站在金属物体上,以减少雷击的机会。

4. 雷电防护设施的建设对于一些需要常年在室外工作的场所,应建设相应的雷电防护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接地装置等,以增强雷电防护效果。

三、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置1. 如遇雷电天气,迅速寻找安全避雷场所躲避,如高楼大厦、避雷设施周围等地。

2. 在室内避雷时,应避免接触带电设备和金属物体,远离窗户和外墙。

3. 如果在室外无法找到合适的避雷场所,蹲下身体,尽量减小自身水平面积,以减少雷击风险。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雷电和强暴雨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知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1. 雷电雷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

当正负电荷相遇时,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产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伴随有阵阵雷鸣。

2. 强暴雨强暴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数量的增加,形成降雨。

当降雨强度超过一般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强暴雨。

强暴雨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危害1. 雷电危害(1)直接雷击: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

(2)间接雷击: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

(3)雷击引发的次生灾害:雷击可能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次生灾害。

2. 强暴雨危害(1)洪水:强暴雨可能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山体滑坡:强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城市内涝:强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影响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4)农作物损失: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三、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措施1. 雷电预防措施(1)安装避雷设施: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

(2)拉电线时埋入地下: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大气中存在巨大的电荷差异而产生的放电现象。

雷电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过程,下面我将以雷电的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雷电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知识。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需要先有云的生成,然后通过云内的电荷分离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来达到放电的目的。

1. 云的生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形成的,它是雷电形成的基础。

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不断地凝结并与空气中的其他水滴结合,逐渐形成云团。

2. 电荷分离云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冰晶碰撞,产生电荷分离。

由于冰晶比水滴更容易接受电荷,所以冰晶带有正电荷,而水滴带有负电荷。

这样,云的上部就带有正电荷,而云的下部则带有负电荷。

3.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当云的下部带有负电荷时,地面就会受到云的静电感应,导致地面上的物体带有正电荷。

而地面上的物体又会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子与云中的电荷发生摩擦,进一步增加电荷分离。

这样,地面上的物体就带有更多的正电荷。

4. 放电现象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和电子形成通道,产生离子化的空气,形成闪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

放电时,电荷会沿着通道迅速移动,形成亮度较高的闪电,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即雷鸣。

二、雷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雷电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1. 避开高大的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高大的物体作为放电通道,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开高大的物体,如树木、高楼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2. 室内避雷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在户外活动。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3. 避免接触金属物体雷电通常会通过金属物体传导,所以在雷电天气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体,以减少被雷击的可能性。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是一种极具威力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巨大电荷在短时间内释放,造成瞬间的高温、高电压和强烈的声光效应。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雷电的理解和预防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本文将对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中存在大量电荷的不平衡。

云层内部的分子和离子会发生碰撞,产生电子和正离子,形成电荷分离。

顶部云层带正电荷,而底部云层带负电荷,云与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电场强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从云层底部至地面的离子通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闪电。

闪电放电产生的电流极大,可以达到几万安培,释放的能量具有毁灭性。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产生的高电流和高电压对人类、动物和设备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首先,雷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直接打击和电压梯度效应。

直接打击指雷电直接击中人体,产生巨大的热量和电能,导致电流通过人体,引发电击伤害。

电压梯度效应指雷电通过物体周围的电场引起的电击伤害。

其次,雷电对电力设备和通信设备带来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变压器、导线等设备造成的冲击会导致设备短路、烧毁,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与雷电电磁脉冲,会引发设备故障和数据丢失。

三、雷电预防措施为了保护人、物和设备免受雷电伤害,采取一系列的雷电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雷电预防方法:1. 寻找安全场所:当雷电活动频繁时,应尽量避开户外场所,尤其是高处、敞开的地方。

寻找室内或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作为暂时安全场所,如住宅、商场等。

2. 安装避雷装置:在高耸的建筑物或设备上,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是非常必要的。

避雷针可以将雷电引向地下,减小对建筑物的冲击。

3. 避免使用电器设备:在雷电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电器设备,特别是电话、电脑等与电缆室内配线直接有关的设备。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雷雨天气中使用电线电缆系统。

4. 检修维护设备:定期检查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的绝缘性能和接地系统。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雷暴天气中出现。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碰撞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最终导致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形成放电现象。

雷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了解雷电的形成机制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机制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碰撞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

在雷暴云中,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上升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碰撞,由于云层内部温度较低,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会导致电子的转移,使得云层内部产生正负电荷的分离。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形成放电现象,即闪电。

闪电是雷电现象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它是由于云层内部的电荷不平衡导致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产生电击放电,形成闪电。

闪电的温度高达数万摄氏度,能够使空气瞬间加热膨胀,产生巨大的声响,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雷电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性,当雷电击中人体时,会导致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电击伤害。

此外,雷电还会对建筑物、电力设施、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灾害。

因此,有效地防护雷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雷电的防护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护雷电,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避免在雷暴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待在安全的室内环境中,避免暴露在室外的高处或开阔地带。

2. 在雷暴天气中,避免接触金属物品,如铁栏杆、铁门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3. 在室内时,尽量避免使用水龙头、电话等带有金属导体的设备,以免被雷击时电流通过金属导体传导到人体。

4. 在雷暴天气中,避免在水域中游泳或垂钓,以免成为雷击的目标。

5. 在雷暴天气中,及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雷电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

防雷避险科普

防雷避险科普

防雷避险科普
防雷避险科普包括以下要点:
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由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电场,使得空气发生电离,产生放电现象。

雷电通常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两种。

2. 防雷避险知识:遇到雷电天气时,要关好门窗,避免使用电器,尤其是金属电器。

不要靠近门窗、暖气、炉灶等有潜在危险的物体。

切勿接触天线、铁丝网、架线路等室外设备。

不要在大树下避雨,尽量避免在旷野行走。

如果此时正在游泳或在水边,要赶快上岸离开水面。

3. 雷击的危害:雷击对人体和设备都有危害,可以导致人体触电、烧伤、致盲等严重后果,也可能造成电器设备的损坏和火灾。

4. 预防措施:在雷电天气下,应尽量减少外出,不要使用室外天线和接打手机。

关好门窗,拔掉电源插头,不接触煤气管道、水管等金属管道。

避免使用淋浴、热水器等有潜在危险的设备。

如果遇到雷击,应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地点躲避,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再次受到雷击。

5. 求助和救助:如果遇到雷电天气或雷击事故,应迅速报警求助,同时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

通过以上科普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强公众对雷电的认识和防雷避险的能力,减少因雷电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
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直击雷”;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雷击电磁脉冲”。

我国是雷击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会因雷击灾害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为重要。

3、雷电活动规律及雷击的选择
3.1我国年平均雷电日数按地理环境的分布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山地多于平原;
d、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土壤导电性较差的地区雷电活动较弱。

3.2雷击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a、电阻率小的土壤,导电性好,易积聚大量电荷,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通道;
b、闪电放电通道常常不是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
c、地下埋有金属导电矿床处,金属管线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
d、地下水位高、矿区、小河沟、地下水出口处易受雷击。

3.3雷电活动与地形、地物的关系
a、在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发生雷击的概率最大;
b、对靠山和临水的地区,临水一面的地洼潮湿地和山口、风口、顺风的河谷的特殊地形构成的雷暴走廊的地方易受雷击;
c、电线杆、铁路、架空电线和避雷针(线、带、网)接地引下线都是雷雨云对地放电的最佳通道。

4、雷暴距离的判断
雷暴产生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计算落雷点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间隔时间是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人约1700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人附近300米左右。

当遇到雷暴天气时,我们可以记住每次听到雷声与看见闪电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以此来判断雷暴是逐渐远离,还是即将临近,从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5、雷电伤人的几种方式及急救措施
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

雷电对人的危害与普通高压线路危害类似,只是危害程度更严重,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对伤者进行抢救。

人被雷击中后,雷电电流通过人体泄放到大地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伤者身上是不带电的,这时不必担心施救者被电击。

急救措施也类似于被电击后的急救方法,将伤者平躺在地,在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同时要做心外按摩。

另外,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专业人员对受伤者进行有效的处置和抢救。

6、防止雷击的措施
6.1室外防雷
根据发生雷击灾害的规律及原理,孤立的物体或者物体的突出部位容易遭受雷击,因此,户外防雷应注意:a、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b、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

c、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项链、耳环等)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

d、不宜使用移动电话和电子仪器。

e、不宜在旷野高举或肩扛雨伞、铁锹等高于身体的尖状物。

f、在户外活动的人应尽快回屋或躲进汽车内。

6.2室内防雷
室内发生雷击事故一般都是雷电流通过雷击电磁脉冲的形式对电器和人造成危害,因此,室内防雷应注意:a、要关闭好门窗,防止直接雷击和球形雷的入侵,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b、雷雨期间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视、电脑、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切断电源,特别注意电视信号线和电脑网线(这两根线较隐蔽,容易忽视);c、雷雨期间不要打电话,如必须打时要使用免提功能;d、不要在家里洗澡,更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7、雷电防护工程的重要意义
由于造成雷击灾害的形式不同,防御雷电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目前的防雷工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物防雷,防御直接雷击,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等接闪器,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达到保护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目的,另外还将建筑物内部的金属管道、金属门窗、吊顶龙骨与引下线连接,有效保护建筑物内部安全;一类是信息系统防雷,防御雷击电磁脉冲,在电路线、信号线及天馈线上穿接避雷器,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这样一旦有雷电流侵入,能通过避雷器迅速泄入大地,从而保护电子设备不受损害。

对于智能建筑物,则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既防御直接雷击,也防御雷击电磁脉冲。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防护措施做得有多好,也不可能100%的防御雷击,只能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而对雷暴本身产生的冲击波是没有办法防御的,只能将建筑物的牢固度、抗震性提高到最高限度,才能避免雷暴冲击波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