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是值得学习的老师。
此话出自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优点的学习,同时也要反省自身是否也有和别人一样的缺点,果有,就改正。
”
现引申为:人要谦虚好学,主要向周围的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对于他人的缺陷和不足,对自己来说则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
出处:《论语》:述而篇
文本解读
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
出处:《论语》:述而篇
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 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可以当我老师的。
[出典] 《论语》注:1、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原文解释】: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现代解释】: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缺点,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注:三解释为:几个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语句,以前我只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向胜过我的人学习”,也就是“以比我能干的人为师”。
看了这段话才知道,原来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不但能以比我们能干的人为师,还能以不如我们的人为师。
”觉得深受启发。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拼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简拼srxs 近义
词
反义词
感情
色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成语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例子王通讯《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领取教训。
”
英文
翻译
two heads are always better then one. 谜语徐先生
产生
年代
古代
常用
程度
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
文言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理解和感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告诉大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看一看别人有的缺点自己有没有。
感悟:三人同行,一定有老师在其中,人家的优点,肯定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人家有缺点的地方是值得引以为戒的镜子。
该句出自于儒客圣师孔子的《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赏析:《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的格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的格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述而》。
直译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则要加以改正。
”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向身边的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应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我的短处。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虚心学习他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学习他人科学的管理方法,学习他人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勇于改变自我,创造理想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向学生学习
和他们谈谈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看法,让他们说出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原因。
对于好的方面,要保持或者学习;对于不好的看法,就要多反思和提醒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应学生,亲近学生。
二、向同事学习
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本学校的教师,其中也不乏优秀的教师。
向他们学习,就是学习他们与学生交往的艺术,学习他们在课上、课下处理问题学生的技巧。
在学校生活中,总有一些教师,学生很喜欢他们,也有一些教师,学生很不喜欢他们。
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对于他任教的学科的学习也必定心不在焉。
如何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主要因素在于教师个人的魅力和能力,也在于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运用。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是可以当堂解决的,有的如果在课堂上解决,就可能打断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耽误更多学生学习的时间,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反感,也未必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时就需要先提醒一下犯错误的学生,然后课后处理。
又如,在课后处理学生时,遇到和学生僵持又怎么办呢?在平时我就注意学习别的教师处理犯错误的学生的技巧和方法,然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依葫芦画瓢”照着处理,常常会收到极佳的效果。
三、向老教师学经验。
记得刚毕业的那一年,年仅25岁的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师,这对于初为人师表我来说不算是太难的事。
我运用在学校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愉快的工作着。
到了期末考试,我自认为学生的成绩不会太差,谁知揭晓后,
结果差强人意。
这对于一向争强好胜的我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因为我拼命的工作着,努力着。
但我没有气馁,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反思自我:是方法不对,还是别的原因?我坚信“别人能做好的事情自己同样也能够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抱着这样的信念,我虚心地向已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张老师、郭老师、高老师等请教,他们热情的给我讲方法,同时他们经常到我的课堂,给我指出不足,促我前进,正因为有了老教师的帮助,我进步很快,在以后的抽测中,我所带的班级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
他们的帮助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确实值得刚从校门毕业的学生来学习,如果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结合他们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今我仍然不断地向身边的老教师讨教,因为我相信老教师的好多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提升的。
四、善于听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这样,你就到这个班的教师那里去听课吧。
”
“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尤其是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去思考——良好的教学效果到底取决于什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起来的,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哪。
如听张老师教授数学课时,一个题目出来后,张老师不急着讲授,而是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如果解法穷尽了,张老师只简单做一下小结,如果有遗漏就补充,有偏差就纠正。
从张老师师这里,我要学习的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如听郭老师讲授《丑小鸭》,他并没有把中心确定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在学生对“天鹅蛋的遗传”质疑中,引导学生明确丑小鸭之所以最后变成了美天鹅,是因为它的“自我发现,发现自我”。
这个中心的确立,既源于学生的问题,又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存在对教材理解的二次定位,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而这样的课也只有在以上两类教师中听得到,因为这需要思想,需要理念,而我们听课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当然,要想吸取他人精华,自己应该具备这样的吸收能力,这种能力来自自我的学习修养、研究精神。
如果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素养,你就很难对他人的尝试
有所感悟。
只有在观察他人的时候,不断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才会有所感悟,有所达到内化,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相信:一个善于学习、能接纳大家之所长的教师,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