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理论
探究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第三章 “田园城市”的实践
• 1903年, 田园城市协会在莱奇沃思购得一块土地, 成立了第一个 田园城市公司, 开始建设第一座田园城市; 1919年, 又在韦林购得 一个狩猎场, 建设了第二座田园城市。
除了以上两个田园城市之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 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
• 19世纪末,英国政府针对当时城市的痼疾以“城市革命”与 “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进行城市 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霍华德于1989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 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年再版时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 城市》),揭示工业化条件下的城市与理想的居住条件之间的 矛盾以及大城市与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田园城市” (曾被译为“花园城市”)的设想方案。
2,什么是“社会城市”? 在第十二章“社会城市”中,霍华德谈到田园城市发展应遵循 的
正确原则,他说:“田园 城市一直增长到人口达到32000人。它 将
怎样继续发展?……它是否要在环绕它的农业地带上进行建设, 从而永远损坏它称为“田园城市”的名声?肯定不是。如果环绕
该
城镇的土地, 像环绕我们现有城市的土地一样,属于那些迫切想
工人、农民失业严重, 日益贫困。大批 无地农民涌向城市, 加入城市的失业大军。 大城市“在任何地方, 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 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 另一方面是无 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 都是社会战争, 都是每一个家庭处在被围攻的状态中。”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城市在促进物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 的。然而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城市的繁荣和进步总是伴随着 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发展。各种剥削制度下的少数统治阶级占有 绝大部分社会劳动成果,而广人劳动者则处于被压迫、被剥削 的境地。因而,特定的统治阶级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保守力量, 过度夸大城市特定阶段的成就,似乎那是千万不能动摇的、幸 福万代的保证,而广大劳动者,则企盼更公正、更民主的社会。 极少数在不同程度上摆脱阶级偏见的有识之士则敏锐地看到了 这种繁荣和进步的昂贵代价:乡村的停滞、落后,和城市生活 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浪费资源和愈来愈脱离人类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 的发展,社会的固有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必须探求新的城乡结 构形态。”(《明日的田园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田园城市理论。
由霍华德提出,旨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结构。
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大量探讨外,还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一)第一代卫星城。
由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第二代卫星城。
提出了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三)第三代卫星城。
规模比第一二代大,完善了城市交通和公共福利,相对独立。
三、雅典宪章(一)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内容。
提出了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马丘比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五、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旧的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造成了不变。
于是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摘要:介绍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田园城市理与花园城市的根本区别、无贫民窟无烟尘城市群以及该城市的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联系,分析了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原则及其与田园城市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城乡一体化1田园城市理论的概念及要点1.1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1]。
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
不仅包括了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周围城市的关系,同时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有机体方面的规划及安排。
从而解决不断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阻止大城市无节制地发展。
该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甚至超越了很多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规划界将其称之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1.1 田园城市的理论模型霍华德的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即落实在图纸上的城市模型)为:田园城市建在6000英亩的土地中,其中心城市面积1 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
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从中心到边缘为1240千码[1](图1.1)。
具体到城市的分区来说,整个田园城市分为6个相等的分区,是由6条美丽壮观的林荫大道来划分的。
每条林荫大道的宽度是120英尺,从中心通向四周,把城市化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心是一块5.50英亩的圆形空间,布置成一个灌溉良好的美丽的花园;花园的四周环绕着用地宽敞的大型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演讲大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和医院。
其余的空间是由一个被称之为水晶宫的大型玻璃连廊包围起来的中央公园,面积为145英亩。
水晶走廊内的中央公园的游憩用地十分宽阔,可供全体居民方便使用。
环绕中央公园的水晶宫即使在天气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吸引居民前来。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小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 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 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 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 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 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 《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 “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 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 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 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 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 言、芜杂混乱。
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 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 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 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 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 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 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有机疏散原则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 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 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 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 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 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 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 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 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 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 塞。
田园城市理论内涵

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世界城市、现代城市和田园城市的有机统一体,而成都所要建成的就是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化城市,西部地区的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
这样可实化特大中心城市,“”,“城在园中”,现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在园中二三圈层地区的中心城“园在城中”,实现城市和农村优点的高度融合。
区的世界城市是就功能而言的,意味着一定的人口数量和质量,一定的空间布局和世界范围内具备的影响力。
现代城市是就发展水平而言意味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完善。
田园城市的,意味着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是就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而言的,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议“超大型、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中,要在体现现代化、世界级、田园城市”这四个要素的同时形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解决上文提到的几体”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控制旧城建设,引导新城镇建设。
要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增“磁力”。
在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加田园城市组团城市和地区间的旧城建设:如有机分散旧城人口、增加风景园林的塑造、减少超高层建移除城市中心区的污染源等;同时加强对中心城市周边新城筑的建设、镇建设的引导:如科学规划新城镇园林绿林生态系统工程、产业工业园“田园区与生活园区的衔接与隔离、市中心与各区县之间的主通道形成、中心区域人口规模的控制、交通与通讯网络的建设等。
景观带”2.推行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经营。
要实现新田园城市结构模式,保证田园新城长期存在活力,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解决投入机制问题,避免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解决不了城市建设需求的困境。
这就需要在各组团城市和区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贯穿经营的理念,推行高效的城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市管理和经营。
促进城市经营参与者的多元化,资回报补偿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城市无形资产尤其是城市特色文化和精心打造的田园风光的商业化运作,增加城市的实惠,扩大城市知名度。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谐共生。
03
CHAPTER
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空间布局
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生态性,提倡 将城市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郊区,实现城市与自然环 境的有机融合。
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园 、绿地、水系等,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 活品质。
田园城市理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田园城市理论概述 • 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 • 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应用 • 田园城市理论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CHAPTER
田园城市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规划理 念,旨在创建一个融合了城市和 乡村优点的理想居住环境。
水资源保护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确保居民用水安 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社区建设与管理
1 2 3
社区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归属 感和参与度,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 、体育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社区 服务水平。
城乡一体化
城乡规划
通过合理的城乡规划,实 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文 化的融合发展。
基础设施共享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 互通,实现基础设施的共 享,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 质量。
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 发展,确保城乡居民享有 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社会公正与公平
田园城市理论及案例义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公平和包容性发展,减少
城市社会的阶层矛盾和冲突。
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绿化 建设和水域治理,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环 境容量。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技术,减少能源 消耗和资源浪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在满 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促 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
提供规划思路
田园城市理论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帮助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解
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和高效性,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
中国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
总结词
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实践
详细描述
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田园城市理论实践的代表。该规划通过优化城乡空间 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日本北九州生态城规划
总结词
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北九州生态城规划是日本在田园城市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案例。该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
田园城市强调绿色生态、宜居环境、 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与 乡村的融合,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 展。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田园城市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由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旨在解决当时英国严重的城市问题和社会矛 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
乡村
取 其 精 华 优点?缺点? 城市 乡村 去 其 糟 粕
“田园城市”
城市
乡村
城市-乡村
第一点 • 位于大城市周边的、 有一定人口和土地 规模(约32000人,
第二点 • 城市周围为农田, 即城市存在于田园 之中
第三点 • 中央为商业、住宅、 工业混合区,是具 有经济独立性的城
占地6000英亩)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城市
乡村
埃比尼泽· 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 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 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
《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
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 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的卫星城
市
占地6000英亩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 四周为农业用地,占地5000英亩 (1英亩=0.405公顷) 人口32000 其中30000人居住在城市 2000人散居在乡间
“ 自 然 之 美 , 社 会 公 正 , 城 乡 一 体 ” 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
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田园新城 莱奇沃思 Letchworth
霍华德的两座田园城市
第二座田园新城 韦林 WELWYN
第一座田园新城 莱奇沃思 Letchworth
城乡统一
Now?
田园城市
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
现代田园城市
自然生态良 好
城市发展可 持续
城市规模适 度
特点
社会健康和 谐
经济运转高 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