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再认识
关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看法

关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看法自成都市2003年提出,建设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2005年要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综合性竞争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后,2010年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表示:成都市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理想追求,这绝不仅仅发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初期,它应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目标。
在中国古代、在成都过往,人们早就产生了这种梦想和理念。
从未来来看,这种理念也将长存。
说起田园城市,有人担心这是在建设“大农村”,甚至说是在“天府广场种菜、农田里面建城市”。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世界级国际化城市,西部地区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成都市政府制定了三步战略步骤:第一步为近期目标,用5—8年时间建设成为“新三最”城市;第二步为中期目标,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第三步为长期目标,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而新浪网刊文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新三最”目标的深化,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深化和丰富。
六年多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宝贵的基础、最现实的优势、最根本的举措。
成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地理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文化底蕴深厚;成都目前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学化工产业,家具和鞋业制造产业,动漫和传媒产业,会展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等取得巨大成就,稳步奠定了成都作为我国十大城市的地位和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增长14.7%;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2009年全年完成全市财政总收99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5亿元,同口径增长22.3%,经济居西南地区城市第一;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教育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所谓“花园城市”是从英文gardencity直译而来,国内规划界对此专译为“田园城市”。
此概念为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
编辑本段概念由来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出现的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问题使“田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但这一学说在实践中并不顺畅,欧洲各地的试验多是袭“田园城市”之名,行“城郊居住区”之实。
但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来的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均承其衣钵,并对中国的城市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编辑本段概念演变“田园城市”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中国时,与消灭“三大差别”的社会动员相合,即“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严重差别”。
而在那时,这一理论正在西方引发激烈论争。
当时,美国西部的一批高度“田园化”的新兴城市,如洛杉矶、菲尼克斯、图森等,已完全失去了城市的密度,“大马路+独幢住宅+花园”的扩张模式,使整个城市如同郊区,以致没有一个明确的市中心概念,中小商业纷纷败落,小汽车成为城市主宰。
这样的城市因其在土地及能源上的高耗费而招致社会各界炮轰,主张城市紧凑发展的呼吁日益强烈。
“田园城市”理论未在中国制造出美国式横向蔓延的“郊区城市”,但这一理论的变种———上世纪20年代由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梦幻之城”,倒是在中国梦幻成真。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战略选择。
“世界”是目标,“现代”是理念,“田园城市”是形态,它们三者构成了完整的发展定位和长远目标。
所谓“花园城市”是从英文gardencity直译而来,国内规划界对此专译为“田园城市”。
此概念为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①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②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我们不仅要引入和借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更应根据世界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成都市庞大人口群落的现实,突出现代性,突出地域性,超越霍华德的理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成都气象的适合国情、省情、市情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每个人都有对于田园城市的梦想与期待,都有对于生活幸福的追求与渴望,都有自我实现的期盼与创造。
但是,从根本上说,“田园城市”要着力解决三大难题:空间、功能、文化。
这三者共同构成“田园城市”的等边三角形,缺一不可。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重新规划是当务之急。
这种规划需要超前谋划、大手笔策划,需要集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路精英组成专题调研组作深入前瞻的研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相互融合、形成总规。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田园城市一、定义: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二、产生背景:1. 工业革命1) 工业用地未有效规划与区分,工业发展造成劳动人口大量流动,城乡发展失衡;2) 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有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3) 交通设施的不足,行政管理的落后,出现资源严重浪费;4) 公共设施的缺乏,居民生活不方便;5) 工业经济成长与工人分配所得不成比例,出现两极分化。
2. 自由竞争→帝国主义垄断三、思想渊源1. 宗教思想;2. 空想社会主义;3. 理性精神;4. 社会改革与社会公正;5. 其他。
西方建筑传统;马歇尔、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有组织的人口迁徙运动);斯宾塞改革土地使用体制的思想;爱德华·贝拉米社会改革思想。
四、内涵: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和社会管理五、实质和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六、规划内容1.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1) 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3) 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4) 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5) 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6) 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2.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1) 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2) 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 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4) 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读霍华德“田园城市”和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有感

读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有感摘要: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对于人类社会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也相应增大:一方面创造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人们提供更先进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另一方面,城市的畸形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居住条件恶化、治安问题严重、失业人口增加等等。
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人的生活舒适和感受的美好为追求的目标,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需要的提升。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后出现了“有机疏散理论”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及“带状城市”,对今天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田园城市集中规划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urbanization, the cities of the human society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ities are increasing correspondingly: On one hand cities have been creating a higher level of economy, providing more advanc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tuff for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lopsid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as been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ffic congestion, deteriorating living conditions, law and order problem, the unemployed population,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urban planning has been also changed, making the comfort of life and the nice recept the pursuit of the objective to improve bo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creasing spiritual needs.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originated in Howard's "Garden City". Afterwards there appeared " evacuation organic theory " , Le Corbusier’s “mo dern city" and "zonal city," .The theorie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oday’s urban planning.Key words: Urbanization Garden city Convergence planning一.霍华德“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世纪末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田园城市流派”代表人物为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
资料7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知识要点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知识要点1、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涵义: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新三最”目标的深化,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深化和丰富。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功能定位上,不但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是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二是在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上,是超大型、现代化的城市,同时也是符合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田园城市。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城市的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三是在城市等级上,先努力成为国内一线城市,继而进入世界级城市的行列。
2、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个核心思想: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质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核心思想的新型城市。
3、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四个基本要素:包含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个基本要素。
4、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特征:一是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二是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在建成西部“两枢纽、三中心”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三是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西部乃至全国,进而融入世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四是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具有很强的幸福感;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六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含义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含义2010年,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立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
这一消息立即在全市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市民群众纷纷热议。
那么究竟什么是田园城市?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呢?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建设目标“田园城市” 概念来自于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 他在 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成都所提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埃比尼泽〃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有着联系也有着区别。
联系在于思想内核是一致的,而区别在于,如今的具体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成都在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上,是超大型、现代化的城市, 同时也是符合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
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 ,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 ,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 ,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 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成都固有的一、二、三圈层经济地理格局将会进一步淡化, 未来成都的“主城区”将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系统,无论是市场建设、政策配置还是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的共建共享, 都将完全实现同质化。
二、在未来工作中, 成都要努力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目标,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简单来说,就是要坚决走一体化的均衡增长道路、全球化的开放发展道路、智能化的知识发展道路、跨越式的转型发展道路、大型化的高端发展道路、悠闲式的创新发展道路、生态化的低碳式发展道路。
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城市跨越发展、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基础建设,改善软性环境;积极努力引进人才、资金、科技等高级要素,提升产业层次,确立高新科技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体系。
加强城市营销、塑造城市品牌、省市共建, 区域协同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田园城市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汇报完毕
谢谢!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 经过调查,霍华德写了一本书:《明天——一条引向真正 改革的和平道路》,希望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 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 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 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 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三、各方面的研究
• 基础设施条件:当时已经相当密集的都会区城际轨道网络, 已经开始成为大众运输工具的私人汽车,开始分隔不同速 度车道的快速城市干道,逐渐脱离煤矿,河流等自然资源 的工业形态等等。 • 居住功能与生产功能:“花园城市”同时关注城市的居住功 能与生产功能。在32000人的居民中,除去2000人的农业 人口,大部分工业人口将居住在工业区的近距离范围内。 而且,产业的主导形态也不是大的化工企业、冶金企业、 煤矿企业,而是霍华德所设想的更清洁,更分散的技术主 导的工业形态。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 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 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 型城市之中。 “田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 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 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 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 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 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 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 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 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 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再认识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先行指引,其理念决定了城市战略目标的前瞻性和世界性。
前段时间,规划部门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了一个总体规划框架,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田园城市图景以及规划建设“九化”原则。
当前,全市上下正按规划奋力推进战略功能区、示范线建设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掀起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热潮。
可以设想,未来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将奠定成都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决定以后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城市形态、风貌特色和生活品质。
有如千年传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项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理念可能长久地造福于一座城市。
而城市一旦建成再要修改,绝非朝夕之功,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
规划是城市空间关系的统筹,核心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体现了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以及未来的实践认识过程中,我们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对一些具体理念展开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既是对田园城市理论体系的充实和丰富,也对进一步厘清世界现—2—代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田园城市包含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一个多世纪以前,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针对的是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当时伦敦正被拥挤、污染等大城市病严重困扰。
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与乡村在分离之后重新走向融合,综合城市与乡村的优点。
从现在来看,田园城市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包含符合后工业化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瞄准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重大战略布局。
目前中国整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北京、上海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成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中心城区已步入工业化后期。
在发展水平上,成都要追赶北京、上海;但在城市建设上,成都要努力超越北京、上海,营造最具特点、全国最优的人居环境。
作为面向后工业化时代的战略定位,田园城市至少包含以下 5 个方面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
第一,田园城市是生态城市。
田园城市应具有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因此,应把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引入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
第二,田园城市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
田园城市完全围绕人来规划设计,高度以人为本、富于人文关怀,空间人性化、生活化。
田园城市反对按照机械理论设计城市,将人臵—3—于从属地位,沦为城市物质空间的附庸。
第三,田园城市是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的城市。
田园城市重视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维护和张扬城市的人文个性。
田园城市强调保留城市记忆,珍惜“足下文化”。
一棵老树、一口老井或一间旧厂房、一段旧铁轨,都是城市的记忆。
第四,田园城市是绿色、低碳城市。
田园城市应有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城市设计注重交通导向和步行可达,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田园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
第五,田园城市是有后工业化时代审美导向的城市。
农业时代,人们向往和推崇皇家园林、王公贵族和士大夫的私家花园。
大工业时代,由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向平民化演变而来的城市公园是市民的主要休闲去处与审美对象。
但它们都需专门营建和维护,大量采用假山水池、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等造景元素,与农业生产相距甚远。
田园城市把普普通通、有生产功能的田园作为审美对象,体现的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
审美导向从农业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阶层由分离到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分离到融合的过程。
田园城市倡导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从审美导向看,我们甚至可认为田园城市超越了纽约曼哈顿区及中央公园,后者体现了大工业、大资本时代城市发展的极致。
田园城市不仅把农作物作为审美对象,也应把野草作为审美对象,提倡“野草之美”。
在传统思维中,野草是受人鄙弃的。
农民在田间锄草,若换个角度看,留下的庄稼才是“野草”,因为它是外来物种。
而被锄的野草却是最适宜在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
城市绿化道理也是如此,大片铺植草坪实际上是在大量引入外来物种,不仅建设、维护成本高,而且生态效益低。
将菖蒲、芦苇、白茅、狗尾草等称为野草的乡土植物用于绿化,不仅建设、维护成本低,而且生态效益高。
“野草之美”既体现了利用乡土植物进行绿化的先进理念,又体现了自然、朴素、生态的审美导向。
另外,田园城市不过度追求高楼林立的城市形象。
相比宜居的环境,宏伟现代的建筑群是次要的,诗意地栖居和田园牧歌式地生活是田园城市的审美与精神追求。
田园城市提倡在城市保留农田,城市农田有生产、改善环境、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
迈克尔霍夫就英国国会周边地区的城市农田和公园做过成本效用比较,城市农田对成人和儿童有显著吸引力,而投资、运行成本分别是城市公园的7.6%、41.3%。
英国在1979年时就有20 多个社区引入城市农场;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
2004年,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出现了中国首个校园里的农田景观。
按此理念,成都可以在“198”区域保留大片农田,有的公园、学校、社区也可引入农田。
、借鉴“反规划”思想,优先建立生态绿地网络反规划”思想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一种新规划理念1。
“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与传统规划在思路上相反的规划方法。
传统规划优先布臵道路和建设用地,然后零散布臵一些公园绿地;“反规划”主张优先建立生态绿地网络,用于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然后在生态绿地之间布臵道路和建设用地。
传统规划的典型现象是“摊大饼”,不仅拥挤而且生态环境较差;“反规划”让城市在优先建立的生态绿地网络间有序发展、有机疏散,无论怎么扩张,都是生态的、宜居的。
传统规划是“以路划地”;“反规划”是“以绿隔地”,所建生态绿地网络又称“生态基础设施”,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排蓄洪水、回补地下水、保护动植物、休闲游憩、教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198区”域作为限制城市摊大饼”的绿环,正是体现了“反规划”的思想。
建立生态绿地网络的基本方法是用绿道把河流、公园、湿地、林地、农田及其它各类绿地连接起来。
可通过增加绿地和绿道让网络更加连续和完整,并尽量覆盖城市的每个区域。
如果在绿地网络中设计步道和自行车通道,人们可沿着绿地网络以步行或骑行方式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
新加坡为建设花园城市实施的“公园绿地网”计划,体现的就是生态绿1 “足下文化”、“野草之美”、“反规划”都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提出的规划设计理念,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的农田景观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6—地网络思想。
该计划主要内容是用一系列公园、绿带把全岛所有主要公园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居民区和城市中心,并与地铁和公共交通枢纽站及学校相连。
绿带内设有步道、休息区和距离标记,漫步树荫下可游遍新加坡的所有公园,到达每一个镇区中心、居民集中地、学校、地铁口和公交车站。
“反规划”思想对建设田园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都正着力推进新城建设,可借鉴“反规划”思想修改完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绿网覆盖的田园新城。
各区(市)县也可借鉴“反规划”思想,建设绿色生态的田园城市。
三、延续传统,结合新理念,创造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成都传统的城市空间是比较人性化和生活化的,例如二环路以内的很多街巷,道路不宽,房子也不高,底层临街是商铺,生活很方便。
但近些年,我们对高强度、高密度建设中如何延续这一传统缺少深入研究,以致新建区域特别是新城在展现现代化形象的同时失去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
上世纪90 年代,欧美兴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设计理念,倡导混合功能、混合住宅类型、较窄的街道、紧凑型布局、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公交导向、步行可达、多种交通选择模式等原则。
同时,新城市主义者谴责那种为汽车而不是为人设计的城市。
新城市主义追求的正是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
因此,成都可以通过延续传统、结合新城市主义等新理念来创造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
另外,较小尺度和功能混—7—合是两个关键。
北京四合院与紫禁城、胡同与长安街的区别反映了尺度大小与空间感的密切关系。
成都在城市设计上要控制好强度、密度和尺度,该高的地方要高,多数地方应较低。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中心城区的建设强度、密度不能过低,空间尺度不能太小,这种情况下功能混合就很重要。
例如办公、商业、住宅混合,生活和工作都方便,空间相应也生活化。
功能混合不仅是形成人性化、生活化空间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活力的主要源泉。
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简〃雅各布斯指出,城市生命和社会经济的活力在于城市功用的综合性和混合性,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功能混合也可理解为功能复合化,大到一个区域的功能复合化,小到一个居住小区、一栋楼宇的功能复合化,以及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都很重要。
四、重视普通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借鉴遗产廊道理念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二战后欧洲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其他的资源都会枯竭或贬值,唯独城市的风貌、古建筑、历史街区等资源,一年比一年值钱,游客越来越多,相关产业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兴起,这些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资源增值潜力越来越大,而且可以世世代代地增值下去。
锦里、宽窄巷子的成功,已印证这种观—8—念。
成都除了对世界、国家和省级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古镇进行重点保护和利用,从长远发展看应重视普通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包括古建筑、古遗址、近代革命旧址、工矿旧址、特色村落、民居宗祠,等等。
这些资源都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和经济价值将会逐步显现。
遗产廊道是上世纪60 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最早针对的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例如运河、峡谷、铁路,等等;后来发展为将各种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进行整体保护的理念,有遗产、绿色廊道、游步道、解说系统 4 个构成要素。
进入21 世纪,国内陆续有专家呼吁以遗产廊道形式对国家重要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例如京杭大运河、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剑门蜀道,等等。
借鉴遗产廊道理念,成都可以把分散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用绿色廊道串联起来,构成全域成都内的遗产保护网络,实现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
类似田园城市示范线,沿着遗产廊道,人们可以有序地游览整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
五、通过有机更新为旧城区注入活力成都在重点发展新城的同时,也应重视旧城区可能出现的衰退问题。
旧城区的衰退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小学、幼儿园等配套严重不足,低收入阶层和流动人口大量聚集,只有一些低端服务业。
近几年一些在旧城区的—9—房地产开发虽对人口构成和社区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整体看,环境差、配套不足、产业落后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