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通用15篇)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以前从未听说过有居里夫人这个人,何许人也全然不知,是因为堂弟汉坤买了十几本书送给我,很感激他的关爱,想着自己哪能看到这么多本书啊!但是又想,买来没有看真是很浪费,所以有空就试着看。
看到居里夫人的传奇传记,被她那一种执着的精神所敬佩,对科学的研究都是忘我的状态。
罕见的一人一生拿下两次的诺贝尔大奖。
是多么不容易啊!居里夫人是皮埃尔·居里的老婆,两夫妻都是19世纪著名的化学科学家,两夫妻都问鼎诺贝尔化学奖,两个人情投意合,趣味相投,同样爱好物理化学,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研究。
他们的科学发现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宝贵价值,现在的钋,镭,和钍都是他们发现的,镭的发现为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早期没有名气的时候,两个人整天除了生活就是研究,在恶劣的环境下做化学研究,有时候化学散发出来的都是有毒的物质,他们依然是忘我的研究,在有重大发现时他们依然没有将这些发现去申请专利去转换成财富,本来可以有数不清的财富,可是他们没有看的那么重,依然执着的他们的研究。
得到了当时美国很多协会的大力支持。
他们也非常的爱国,玛丽·居里是波兰人,为了怀念波兰把他们的研究新发现取名了“钋”他嫁到法国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侵战了法国,居里夫人在战线前方组建了一支镭射放射拍片,当时镭用在医疗还是先进的,没有几个人会,居里夫人到处去培训这一技术,为伤员大大减轻了疼痛。
居里夫人一生内心过着都常的宁静,全神贯注他的研究,皮埃尔·居里,在成名后正当被人所认知时却糟遇不幸的车祸,让居里夫人很久都无法从痛苦中自拨,很多人跟他梳理心情才得以重新振作起来,几年过后她重新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最后再次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上。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研,对人类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也给后人一种专心科研做了一种很好的榜样,像毛泽东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2寒假里,当我读完《居里夫人传》这本书时,我心潮澎湃,佩服从四面八方涌来,居里夫人身上那种无私、坚强、勇敢、刻苦、执着等等精神像十八级地震一样震撼着我,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得改变着我。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5篇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5篇《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提起居里夫人,大家都很熟悉吧,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可真是了不起,一生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最近我阅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
居里夫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境贫困,她的祖国被侵占,受着沙皇统治。
她的童年充满了忧患,但却树立了她坚定的梦想信念,十分刻苦地学习。
在年轻时,她住在简陋破烂的小屋里,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梦想而奋斗。
在那里他结识了埃比尔居里,他俩结了婚,一齐钻研科学。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新放射性元素,一个命名为钋,一个命名为镭,,钋的放射生比铀百倍,镭比铀强一百万倍。
1903年,居里夫人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奖。
在20年后居里夫人患上了白内障,做了一次手术,又在1924年11930年做了两次手术,但他还是对科学不离不弃,可真是坚强啊!又过了十年,居里夫人得了白血病,但在1935年,她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5年7月5日她他走了,伟大的科学家走了,但她伟大的事迹仍然在每个人的心中。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仅有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厚的回报,无论遇见什么困难挫折都不能放弃。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2最近读了一本书《居里夫人传》,很有感想。
居里夫人小时侯记忆力很好,长大后她就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记忆力也很好,却成不了科学家呢?从书中我了解到,居里夫人小时候就有“长大了要去上大学”的强烈愿望。
正因为目标明确,她对书本特别感兴趣,学习特别勤奋,这使她的记忆力也变得越来越好,正象刀的锋刃越磨越快一样。
后来她只身一人坐火车从华沙到巴黎求学,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经过四年刻苦努力,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她一边教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一间破旧的学生实验室里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终于因发现了镭的放射性而一举成名,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从居里夫人身上,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除了天赋好以外,还要靠后天的努力。
居里夫人读后感(通用15篇)

居里夫人读后感(通用15篇)居里夫人读后感1“居里夫人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她犹如一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划过科学的星空,留下永久的光耀。
”封面的文字震撼着我,在这个寒假,出于对居里夫人这个传奇名字的好奇,我仔细阅读了《居里夫人传》一书。
从书中,我知道:居里夫人原名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是法国物理学家,探究放射性现象,发现了镭、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书中讲述的是居里夫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作者艾芙?居里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她的母亲在科学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她崇高的品质、她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她的处事态度分不开,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也影响着作为女儿的作者自己。
合上书页,我觉得居里夫人对困苦灾难的忍耐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荡涤着我的心灵,如同一股催我奋发的力量,指引我向前、向前。
书中说:“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承受幸福,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说得真是精彩极了,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承受,对疾病、痛苦、压力的承受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毅力、勇往直前的果敢;对幸福、荣誉、赞美的承受需要的是不骄不躁的平和,孜孜进取的行动。
在生活中,我们会告诫自己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可又有几个在荣誉和赞美面前不会骄傲自满呢!“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是呀,平时生活中,我们的很多伤心、难过不就是因为太在乎了吗?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居里夫人读后感集锦15篇

居里夫人读后感集锦15篇居里夫人读后感1读了《居里夫人》,我知道了:玛丽娅有一个屈辱的童年。
在18世纪末的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国得到了波兰的`百分之62的领土,普鲁土得到了百分之20,奥地利得到了百分之18。
俄国人不让波兰人说波兰话。
虽然我不知道怎样发现镭,怎样研究镭,但是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确实让我感动!皮埃死后,居里夫人接替了皮埃的工作,但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
过了几年,居里医生也去世了。
我想我承担不起这些事,但是居里夫人却坚强的承担起来了!读了《居里夫人》,它使我明白了: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居里夫人读后感2居里夫人,我想对您说:“您是第一位登上法国科学院讲台的女性,您有着坚定执着、刚毅顽强的性格,有着远大、执着的追求。
你获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而且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但是您并没有去享受,而是更勤奋的'为科学做着贡献,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
“居里夫人,就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评价您为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我敬仰您,因为,您是一直以来乃至往后道德情操最高的女子!居里夫人读后感3《居里夫人传》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
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人和事,只有和谐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一本最精彩的历史人物传记。
居里夫人读后感4 居里夫人是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
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一共担任了25个国家的700多个荣誉职位。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居里夫人》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居里夫人》,再一次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记得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任何的成功背后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都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本人的努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天居里夫人总会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忘我的在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她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
面对科学上的难题,她没有“知难而退”,反而愈挫愈勇,她深深明白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
所以正是这种坚持,最终才有了镭元素的发现。
《居里夫人传》告诉我们,要成功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勤勤恳恳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对于现在正在做学问的我们来说,这本书不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居里夫人这种对学问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直到拿到成功大门的钥匙……《居里夫人》读后感2前几天,我读了《居里夫人》这本书,读后很受鼓舞,书中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居里夫人的科学探索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书中讲述了居里夫人不怕艰苦和困难,在恶劣的条件下,不放弃理想和努力,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尝试,多次失败,从未放弃,终于提炼出了钋和镭元素,获得了成功,她热爱科学事业,为科学事业奉献了生命,为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居里夫人是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性化学家。
她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并对镭和其他多种放射性元素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
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为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为科学事业献身。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居里夫人读后感1八年的家庭教师生涯终于让玛丽攒够了求学的资金。
现在她要去巴黎,圆一个被这时代、这命运压抑了八年的科学之梦。
在La Sorbonne,这位年轻的女子只花了两年的时间便取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一年后,又是数学学士学位。
在那里,她邂逅了她灵魂的另一半,完成了她梦寐以求的事业,前无古人地两次站在诺奖的顶峰,最后,满足地安睡在了由她亲手发掘的镭之灿烂光耀下。
后人阅读她的传记,往往是赞叹佩服这样一位完满的居里夫人。
但又有谁会去设想,那伊始时候八年漫长而孤寂的时光,玛丽是如何度过的?科学是一个梦,一个超越马斯洛五重需求理论的存在。
而玛丽她不仅有梦,更是一个有准备的人。
回到故乡的八年间,她没有无所事事。
担当家庭教师工作的同时,她努力自学着大学的课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玛丽进入大学后果然提前完成了学业,甚至超乎预期地取得了数理双学位。
她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一个有准备的人,不论外在环境有多么恶劣,他都可以凭借自己坚韧的意志追求理想。
因为命运女神,是可以被召唤的。
所以,请不要过多地埋怨环境。
世上总有些东西并不是你一人能轻易改变的,就比如体制。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换一种角度去对待它。
离开,或者改变你自己。
待到你强大得能够改变它的时候,请记得回头看看。
居里夫人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为《居里夫人自传》的书,以居里夫人与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居里夫人的一生,令人感叹居里夫人的品质高尚。
玛丽·居里,波兰籍法国科学家,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1978年母亲去世,1894年结识皮埃尔·居里,1895年结婚,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丈夫皮埃尔因事故去世,1934年患白血病逝世。
读过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居里夫人许多美好的品质,例如敬业,这源自她的父母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小女儿的严格要求,成年后的居里夫人为了工作,曾毅然剪去她的头发,一直留着短发;为了提取一克的原子能元素镭,在冰天雪地里冶炼着大堆的原料,即使冶炼时的气味十分刺鼻,但她不放弃,终于在他们的窝棚里提取出了镭;因为工作的认真,提取出了另一种元素——钋,再度获得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5篇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5篇《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世界上有许多名人,但我最佩服的名人就是出生于波兰教师家庭的一位著名女科学家玛丽·居里,于是我读了关于她的名人传记。
居里夫人的一生有成功也有磨难,她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家庭。
民族的压迫、社会的冷遇、生活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发奋精神,她决心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的'钱,从华沙一直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
经过刻苦努力,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并取得了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
1894年,她结识了比埃尔·居里先生。
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十分清贫,工作、学习却很紧张。
1896年先后居里夫人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1906年,比埃尔·居里不幸遇车祸去世,居里夫人就继任了他的讲座并指导他的实验室。
1910年,她发现了纯金属镭。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去世。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都要有坚强、拼搏、向上的意志。
如果在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了失败,不要灰心。
跳过它重新走上前行的路。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坎坷。
”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自信+努力=成功”。
在此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读了《居里夫人传》让我收获了累累硕果,懂得了不少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2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
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
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职责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
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她,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居里夫人》读后感1她发现了“镭”,并且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就是科学之母——————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在小学、中学时成绩都是第一,可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居里夫人不得在16岁时就外出做家教,并且远离家乡。
当我们面临着这些困难,我们会怎样办呢?我们只会畏缩不前,等待着别人来救助。
可是居里夫人要强的性格,帮她度过了这艰难的6年。
之后,居里夫人到了巴黎的索鲁本大学,更加用功学习了,连一日三餐都不吃,只吃一些萝卜和樱桃。
只要身体支撑得住,居里夫人就会读书到凌晨两点钟。
居里夫人的实验越做越厉害,从钢铁性能到沥青铀矿的研究,经历的多少困难,最终被她一个一个克服。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科学事业的人。
她刻苦学习、应对困难绝不妥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之后因为长期受镭的辐射,居里夫人66岁就去世了。
当我一想到她那么早就去世了,就觉得十分可惜。
如果居里夫人生活在此刻、拥有一个安全、优质的科研环境及氛围,她必须能够为人类做更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读后感2在我阅读这本书时,居里夫人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她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都要尊敬她。
我很喜欢读书,每买来一本书,就会细细的读好几遍。
老师让我们买这本《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这本书,里面居里夫人的形象,是伟大的,幸福的。
在她身上有各种的评价,可我认为,她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她的家庭贫困,但居里夫人一心想要去巴黎上大学。
她一获取到知识,而就有了无尽的愉快。
居里夫人是刻苦求学,还是有爱心,无私的.人。
她也在__中描述了他的丈夫,她的丈夫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与居里夫人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是物理方面的集大成者,卓越的他不幸在车祸中去世了。
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一位对妻子儿女疼爱有加的丈夫,还对父母孝顺敬重。
他的性格成就和成长还有取得的成就,都在这本《居里夫人传》里描写过。
皮埃尔·居里的性格特征,也都深刻的在我心中浮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里夫人读后感(15篇):科学诺贝尔居里夫人居里夫人读后感第1篇:1867年11月7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科学家诞生了,她就叫玛丽.居里,是她发现了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在这个巨大的成功背后,居里夫人也同样付出了非比常人的努力。
为了能够提炼出纯净的镭,居里夫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一天要遭受那些煤渣的灼伤……功夫不负有心人,居里夫人这样日夜不停的工作,最终有了回报。
可是,当镭射线一点一点侵蚀着她的肌体时,她依旧忘我的工作着。
我坚信,虽然居里夫人的身躯已经消失,但她的精神依旧永垂不朽,依然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其科学家前进的道路。
同时,居里夫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也让人类深思: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像居里夫人那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人人渴望着财富与名利,而勤奋、廉洁的人得来的结果却仅有贫穷。
如果世界上能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懒惰,多一点廉洁,少一点腐败。
那么,当我们再一次放眼望向社会,又怎样会有那些贪财官呢?居里夫人总是以人、以国家为主,永远把自我看得很低很低。
居里夫人读后感第2篇:在我隐隐约约的记忆中,有无数伟人的事迹与我做伴:在课堂中,从书本上总能接触到们用勇气和毅力谱写的伟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
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无异于那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当提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的心灵都会为之震撼,理由很简单,她对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翻开《居里夫人传》一书,得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她那我自认为辉煌的一生。
可是,我可能错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奇异的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种辉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过人的天资,加上适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令人羡慕优秀的她。
可是,命运不愿成全这个小女孩:她的祖国被侵占,受着外族沙皇统治。
她的童年充满了忧患,这也渐渐构成了梦想的初衷。
她拼命教书攒钱帮忙姐姐,为的是实现自我的愿望。
最终有一天凑成了能够入学的几百法郎――最终能自我去巴黎大学求学。
进入了巴黎大学,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学。
她租了一间简陋的阁楼,那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
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她为着探索那她热爱的科学,忘记了多年来的艰辛,忘记了多次倒在书桌前,忘记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苍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艰难,可她?用她那坚定固执的灰色双眼告诉了人们一切――她从未屈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多少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多少年艰苦生活的压迫,她从未屈服!这就是她那艰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尔.居里,她的生活从此变化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她的丈夫同样是位忠于科学研究的”梦想家”。
们有了共同语言,们的结合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学成就。
她发现了镭以后,更加有活力做科学研究,甚至获得了第一项诺贝尔奖!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镭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愿做名人,她对那些成天来骚扰的记者感到厌恶,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与当今的社会景象与人民思想有着极大地反差,更是一种对大红大紫、闲逸奢侈生活的讽刺啊。
她是个”梦想家”,是个永恒奉献的人,这一点是我最最看重与钦佩的。
她一生淡泊名利,不理解财富,不理解名望,”两袖清风”。
在她心中,总有一个使命叫她完成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让不断崭新科学的远景,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梦想家”的原则。
我记得那句”即使人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必须继续工作下去”。
这是皮埃尔的名言。
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
八年屋棚下,她与丈夫搞放射学研究。
皮埃尔死后,又忍住哀恸,用这句话激励自我,努力工作,勇敢生活。
她既挑起一个当母亲的职责,又不忘她的科学使命。
晚年的她,比原先更加艰苦!亲人们一个个要么远在乡,要么哀伤离去,她孤单地做着工作,最终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她依然淡定,她作为一个女性给了那些保守势力重重一击。
此时又一阵轩然的荣誉大波向她袭来,她没有被打到,俨然像个风浪中归来的英雄。
她以其雄厚的实力来完成自我看似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一生。
甚至经历了世界大战的考验!但并没有倒下,真令人惊愕和叫绝!但总有她倒下的时刻。
直到她倒下时,她仍未忘记自我的使命。
在这一刻之前,她已预兆到自我生命的终结,似乎能够想象她生前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辉煌灿烂,她舍得抛弃这一切么?命运不给她疑迟的机会。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个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记科学事业,终结了。
她的一生很长很长,很是深奥,很是神秘,我无法一一叙述,但能够细细品味、感悟。
我回想到了许许多多疮痍的画面:祖国波兰被沙俄痛苦蹂躏时的无奈、失去姐姐与母亲时的悲恸、六年过着家庭女教师生活的艰难、巴黎大学夜以继求学的劳累、夫妇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简朴、母亲撑起女儿们教育事业的重任、对荣誉波澜的厌恶……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时代是在近两个世纪前的19世纪,而当今的21世纪与其大不相同,那时艰苦卓绝的名人事迹,载入了此刻安逸生活中学生们的教材。
我深有感触,居里夫人如何做到这一切?那真是一个神话!渐渐的想起此刻的我,深感自惭形秽!早就没了居里夫人当年生活的艰苦,但为什么也没了为自我的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呢?那种精神哪去了?迷失了么?时代的发展啊,社会的提高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粮――短缺!我不期望这社会这样下去。
也可能我的感慨万千只是空乏议论与无病呻吟,但我还是作为一个中学生真诚的期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荆斩棘,临摹这个世界楷模的辉煌,将科学的远景继续崭新下去!我自我当然想这样,不隐瞒地说,我与之相差甚远。
设定学习计划的活力,换来的仍是虎头蛇尾――它退却的太快。
我此刻不敢求像伟大的居里夫人那样名声显赫,只求不违背自我的信念,做自我梦想中的事情。
每当觉得自我的好行为与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几分相似时,就会有几分自豪感。
但此刻,我只求从点滴做起,能在自我的本事范围下力求完成创造与奉献。
《居里夫人传》一书,读后真是令我感慨万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难以忘怀。
这伟人的一生,绝不白白浏览,她在书中记载的一切将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居里夫人读后感第3篇:“五一”长假里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我举得比较好看的就是《居里夫人传》,讲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齐经历的故事。
有些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让我每看一篇故事都投入了十分多的感情。
有些故事让我十分感动,眼睛里泪珠直打转。
们的一切经历都是那么多姿多彩,充满酸甜苦辣。
我们这些孩子呢,过着开心的日子,每一天有饭吃,有的玩。
可是居里夫人夫妇每一天仅有一件事,就是工作。
居里夫人拿到过许多的奖项,但她视名利如粪土,毫不在意有多大的荣誉,所有的奖杯都是给女儿当玩具的……居里夫人不但人美,她的精神、人格、性格都是美的,并且比很多人的都要美,我们都要学习她的这些美的东西。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就明白居里夫人的是”美”的!居里夫人读后感第4篇:居里夫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既是科学家,白衣天使,还是慈善家。
她1898年发现的两种元素――钋和镭(历时三年零七个月分离出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居里夫人亲自驾驶着”放射线医疗车”,用镭射线(用于照相,原理和X光片差不多,类似于CT机)拯救了无数个战士的生命。
看到那里,我放下了书,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居里夫人正满头大汗地在硝烟中左右视察着战士的伤势。
我思考着:拥有巨额奖金的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带着儿女们逃得远远的在别墅中享福,而是选择在随时有可能丧生在炮弹下的战场上救治伤员呢?我思考了一会儿,获得了答案:这是人性的呼唤啊,居里夫人看不下去了,强烈的爱国心和善良的品性促使她走上了这条前途未卜的路。
我的心震撼着。
哦,伟大、善良的居里夫人!她为自我国家波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并且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可是她却把辛辛苦苦花了几年的心血得来的一克镭全奉献给了研究院,以至于自我不得不依靠麦隆内夫人来筹集购买一克镭的钱。
我再次为她的无私而肃然起敬!四年啊,四年只重复着一个搅拌的动作,吸着令人窒息的尘土和有害气体,光是这,居里夫人就已经体现了超过常人的锲而不舍!但她却把这一切奉献给了科学事业!这种精神太值得我学习了。
你看居里夫人这等得无私、善良,锲而不舍,还不足以让人五体投地?居里夫人的人生真能够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其中有欢有喜,有悲有忧。
10岁那年,母亲去世;12岁不到,一手将其带大的大姐去世;在20岁时,她在卡西密尔家任教,受到鄙视……在这些逆境里,居里夫人却没有退缩,以惊人的毅力挺了过来。
多么坚强的女性,哪怕是丈夫的离去,她也是强忍痛苦,第二天还是带着红眼圈为学生讲课!这一切,都是她的职责心驱使她认清了当前的形势,把工作放到第一位,为下一代科学才子奋斗着。
我想着:我们这一代莘莘学子不就需要这种学习的劲吗?大科学家能做到,我们更能做到: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勇于应对,做好自我份内的事。
要问我在科学界中,谁是为科学献身中较伟大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矛头指向居里夫人,她的谦虚令我佩服,的质朴令我惊讶,她的坚持令我震撼……居里夫人晚年一身都扑在了事业上,甚至临走前还神志不清地低语有关工作方面的东西。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死于她的”孩子”――镭,致命的镭放射而导致的白血病。
享年67岁。
居里夫人一生中从20几岁开始就一向有关镭的研究,直至寿终正寝。
当我读到这一段,我的心不由咯噔了一下:她在科学海洋里遨游终身,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就这么走了。
她一生财富无几,却不要命地投入了追求科学的怀抱,总是迎难而上,……相比之下,我感到惭愧:遇到难题我总是不去尝试钻研,而是随手一甩,交给爸妈处理;遇到困难,总是眼巴巴地期望父母来帮忙我……我暗下决心今后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困境、哪怕是获奖感言,都要学习居里夫人的品质,不再做一个爹娘摇篮中的小孩子!这就是居里夫人,伟大却是那么质朴,颇负盛名又是那么谦虚。
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以她这面镜子看到了自我的不足。
让我们来学习她,记住这位为科学献身的人吧!居里夫人读后感第5篇:暑假,我曾遨游在书海里,书海中唯一能打动我的心,就是那本伟大的《居里夫人传》。
我的心头辈子为高尚的女科学家的伟大精神所深深震撼,征服了。
因为居里夫人的信念感染了我,而我又是无比地崇拜这位伟大的女神。
居里夫人经过不屈努力,改变了自我的命运,诠释着一个个奇迹,让我们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