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屈原列传》(节选)习题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9屈原列传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9屈原列传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一、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

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

”卒私相与谋弑上。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

贯高事明白,赵王..自髡钳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

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罪三族。

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

梁孝王②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

”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

”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屈原列传(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屈原列传(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屈原列传(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一)课文简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从中可见两点深意:一是司马迁对屈原的景仰,把屈原与周文王,孔子并举为古圣贤;二是在受屈辱而抒写愤郁上,司马迁与屈原命运相似,心情相同。

司马迁在这篇传后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相见其为人。

”司马迁就是这样动情含泪为屈原立传的,并借此浇自己胸中块垒,因此文中多有动情议论,不同于一般列传。

至于叙议含情,文采熠耀,确是一篇诗传。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课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英才受信任,遭谗被疏远,穷怨作《离骚》。

这部分中第1层(第1自然段)写屈原身分,才识。

除交代屈原出身高贵外,重在言其才识超绝,博学而善政治外交。

“王甚任之”,即是屈原高才所致,又是引事之由——遭奸佞嫉妒。

第2层(第2自然段)写屈原遭谗被疏。

上官大夫嫉其能而进谗,而怀王信谗疏远屈原。

与“王甚任之”形成鲜明对比,昏君佞臣,开屈子苦难之端。

第3层(第3自然段)是评赞《离骚》。

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

“穷”是屈原处境;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导致“怨”;引起写《离骚》。

所以写《离骚》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比,司马迁不也有同感吗!接着对《离骚》的内容,结合屈原的高尚品德修养,动情评价赞美,突出赞美屈子“志洁,行廉,”以芳花香草喻高洁,以污泥浊秽喻邪恶;屈子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司马迁热赞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遭罢黜,放流而放逐远地,怀王至顷襄王楚国日衰。

这一部分第1层(4-7自然段)写楚国连败,怀王客死于秦。

主要写屈原遭罢黜后,怀王三被秦骗,兵败失地国困,怀王客死于秦。

突出屈原罢黜,奸小肆虐,楚国日困,衬写屈原乃国之栋梁。

第2层(8-10段)写屈原遭放逐。

议叙屈原遭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楚国扭转衰败局面,但竟触怒权贵而遭顷襄王放逐远地。

第9课《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甲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乙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侫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

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

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

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

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

”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谏不止。

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

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

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曰:“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

”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尪弱之,尪弱不乱强壮之。

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

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

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侫,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侫一也。

文言文《屈原列传》《苏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屈原列传》《苏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西汉)司马迁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苏武传(节选)(东汉)班固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形容枯槁(2)武益愈(3)当死1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被发行吟泽畔B.马畜弥山C.何以女为见?D.头县北阙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高中试卷-9《屈原列传》(同步习题)(含答案)

高中试卷-9《屈原列传》(同步习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形容枯槁【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

古今意义不同。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

古今意义不同。

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古今意义相同。

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今意义不同。

故选C。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

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以,介词,用。

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故选B。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楚国官名,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

B.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C.委质,呈献礼物。

“质”,同“贽”,指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D.三闻大夫,楚国官名,管理楚国屈、景、昭三姓贵族。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错误,“左徒”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B.信而见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举贤以自佐D.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A项,前句为助词“的”;后句为代词“他”;B项,前后句皆为表转折的连词;C项,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前句为介词“被”;后句为语气词。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2.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亡走赵,赵不内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使于齐,顾反齐与楚从亲3.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欺于张仪②举贤以自佐③为降虏于蛮夷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⑤皆为陛下所成就⑥何以汝为见⑦见犯乃死,重负国⑧战于蓝田⑨此不知人之祸也A.①⑥⑦/②/③⑤⑧/④⑨B.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C.①③⑤/②/④⑥⑨/⑦⑧D.①③⑤⑥/②/④⑨/⑦⑧二、情景默写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王安石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6.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即以“香草美人”指代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忠君爱国的思想。

《离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杜甫《佳人》亦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请结合相关知识,对颔联所传达出的情感意蕴进行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既绌.。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及答案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及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情境默写及答案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14.在《离骚》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屈原列传》(节选)习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屈原列传》习题
.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
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
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
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1.阅读材料中的两个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译:
参考答案:
1.c2.A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5.A6.B7.c8.A9.c10.D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