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国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用带有各种纹样的木制、陶制的拍子或卷缠绳索的木棍 直接在半干的坯体表面进行均匀的拍打,使坯体坚硬、 致密,并在坯体表面留下纹样。后来,随着制陶工艺的 发展,人们将在木拍上缠绕草绳、藤等的拍印方法,逐 渐演变成刻模拍印技术,使古代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地前 进了一步。手工拍印装饰性花纹图案,是制陶工艺的一 道工序,在坯体拍打后进行。
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
捏塑
泥条盘筑
陶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 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 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 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作用 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 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

1中国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PPT63页)

1中国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PPT63页)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2021/3/42021/3/42021/3/4Mar-214-Mar-21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3/42021/3/42021/3/4Thursday, March 04, 2021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3/42021/3/42021/3/42021/3/43/4/2021
3、马家窑型
• 最早发现于甘肃马家窑,从庙底沟型分化 出来,与半坡型和庙底沟型相比,前两种 以大口的盆钵为主,后者以小口的壶罐居 多。

器彩
高陶
14.1


厘舞
米蹈
口纹

29

厘 米
石 器 时
中代


史陶
博质
物彩
馆绘
• 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 • 1、满 • 2、内彩 • 3、点和螺旋纹的巧妙运用。
管状针 河姆渡遗址
• 四、父系氏族社会 • 1、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 • 2、制陶工艺采用了封窑技术和轮制;以此
制成了较硬的灰陶以及黑陶,并用瓷土制 成了白陶。
• 3、纺织工艺:能织出较细的麻布,还发明 了养蚕缫丝
• 4、玉雕工艺
第二节 装饰的萌芽
• 山顶洞人(旧石器晚期)时期就开始有钻 孔、刮削、磨光、刻纹、染色、串珠。
• 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 • 1、对比法 • 2、分割法 • 3、开光法 • 4、双关法 • 5、多效装饰法
二、黑陶
• 在新石器晚期,彩陶工艺衰落以后,在黄 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 化,在那里出现了数量较多的黑陶,所以 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 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马厂类型 彩陶双耳罐 青海省民和 县出土,青 海省考古研 究所藏。
马厂类型:
蛙纹彩陶双耳罐
人形雕塑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和江苏北部, 1952年,在山东腾县岗上村首次发现。 • 陶器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镂孔。这种技法主要见于豆和 高柄杯,有三角形、圆形、菱形、方形和长方形。在制陶 技术上,后期出现慢轮制器工艺,使得大汶口文化在仰韶 文化手制和龙山文化轮制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 用。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重要特点表现为: • 1. 造型实用。通常采用圆形、对称、规整结构,而不用多角、多边或 不规整形状。有足器物多三足,少有四足,四足以上的更未出现。比 例协调,容易取得力量均衡,同时符合美学原理,产生强烈艺术效果。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实用工艺中的成型规律。这些规律在几千 年后仍然被人们运用。 • 2. 装饰手法多样。采用不少艺术手段来美化陶器,如拍印、刻划、绘 画、捏塑等。 就图案来说,已初步掌握图案构成法则,创造了迄今仍然能在生产中 使用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图案形式原理。如构图最主要的均衡、整齐、 对称、连续、反复等法则,完全符合装饰图案的基本要求,没有轻重 悬殊、画面失调、杂乱无章的现象,收到了极好的美学效果。图案服 从器形。为了美化陶器,注意把装饰美和实用美统一起来。往往把图 安排在器物的肩、腹最突出的部位,使得目光容易接触到,便于人们 在使用中欣赏,又能增强器物端庄、饱满、挺拔的质感。
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陶器出土在中国,其陶器实物出 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距今约 两万年,说明我国制陶的历史很早。 1962年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
河姆渡文化 猪纹钵
陶器的基本制作手法 捏塑法:(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器型 不规整,器壁上常留有指纹。 )、 泥条盘筑法:(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 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 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 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 旋的痕迹。 ) 轮制法:(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利用陶轮快速转 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的一种方法。)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第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单元总结——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时代背景:在原始社会漫长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石器成为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以石器工具的水平作为划分不同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期。

二艺术风格: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是生动、活泼、纯朴、天真的原始设计。

三设计成就:a、从旧石器时期演变成新时期时期;b彩陶和黑陶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标志着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独特成就。

c、旧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石工具进步表现为磨光和钻孔技术。

4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A、彩陶文化分为五种类型:a半坡型:1设计特点是小口尖底瓶造型优美,符合力学原理,很适合原始人的打水、提水之功能,是一种简单而优秀的古代设计作品。

船型壶又称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上饰类似渔网的纹样,造型别致灵巧,装饰简朴,是一件优美的工艺品。

2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3变现手法: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

4风格特点朴质。

5距今年代约70000-6000。

b 庙底沟纹: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最为典型,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而敛口小平底大翁、圆底釜则是半坡型所没有的。

2主要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3表现手法以双关手法和曲边三角形。

4风格特点律动节奏。

5距今年代约6000-5000年。

c马家窑型:1以小口的壶、罐居多。

2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旋涡的巧妙运用。

3表现手法以繁彩和内彩为主。

4风格特征旋动华美。

5距今年代约5000年d半山行:1最具特色的是短颈广肩鼓腹彩陶罐,罐体近视球体,造型饱满。

2主要以旋涡纹和葫芦纹最有代表性。

3表现手法以多效装饰法和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

4风格特征是富丽精巧。

距今年代约4500年e马厂型:1主要以小口双耳罐最为典型。

2以人形纹最有特点。

3表现手法是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和喜用浮雕技法。

第1章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第1章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一)旧石器
早期: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丁村人 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
丁村文化石器
三、石器的分类
砍砸器:石球
刮削器 尖状器:石簇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裴李岗石镰
四、石器的制作
打击
磨制 钻孔:管钻;两面对钻
打制石器和压制石器示意图
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石磨盘
五、石材的选择
注重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选择
纹饰: 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 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 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 体鱼纹,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样式化,形成横 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 内壁。 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组成直边三 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土为原料的白陶);纺织工艺(游地区)
(四)良渚文化
三、各地远古文化各具特色
• 1.2 装饰的萌芽 • “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 • 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 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从而使 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 求,并表现人们的审美需要。 • 山顶洞人把石块、骨片、兽牙、海贝等 制成装饰品,是我国最早的工艺品。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章 元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内容] 1.1概述 1.2装饰的萌芽 1.3石器工艺 1.4陶器工艺 1.5其他工艺 1.5章节小结 [学时安排] 4 学时
[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史前工艺美术的 特点及类型。 [重点和难点] 1. 彩陶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 2. 黑陶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烙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1.熔点比较低2.硬度可以增高3.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1.图腾标记2.神灵崇拜3.驱神辟邪4.装饰作用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着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6.六器为:壁、琮、圭、璋、琥、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足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

13
❖ 在半坡型彩陶纹饰中,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
2021/2/6
14
❖ 共发现七例,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2021/2/6
15
❖ 8’代表文物:人面网纹盆(人面鱼纹彩陶 盆)。
2021/2/6
16
(2)庙底沟型
❖ 1’地点: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河南陕州古城 南,距市区4公里。
❖ 2’器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 ❖ 3’色彩: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 ❖ 4’纹饰: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
2021/2/6
7
2.彩陶的烧制
❖ 彩陶是手捏制的,我们的祖先,凭着灵巧的双 手、熟练的技巧,能制作出圆儿工整的各种 造型,当陶胚未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例如 木片卵石等把陶胚的表里打磨光滑,然后画 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去烧,烧后形成后形 成黑色或深红色的美丽图案。红色是赤铁矿 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29
(3)形式法则的运用
❖ 1’对比法: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 黑白、虚实、动静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 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
2021/2/6
30
❖ 2’分割法: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 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
2021/2/6
31
❖ 3’开光法: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 ,使它成为主要的部分。
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多用直 线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
2021/2/6
17
❖ 半坡型与庙底 沟型对比
❖ 左:半坡型 ❖ 右:庙底沟型
2021/2/6
18
蜥蜴纹彩陶瓶
人面彩陶瓶
2021/2/6
19
(3)马家窑型
❖ 1’地点: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 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2
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 的生活,是黄河流域原始农 耕经济的重要代表
旧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裴李岗人) 半坡人
170w年
50w年
1.8w年
10000年
6000年 5000年 2070年 新石器
大汶口 人
夏朝
公元
1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 状况,展现了原始群居的历史,处于以 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半 坡 类 型
庙 底 沟 类 型
马 家 窑 类 型
半 山 类 型
马 厂 类 型

1.半坡类型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 名。发展期为7000至6000年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 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器形: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 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 装饰纹样:人面纹、鱼纹、宽带纹、折线纹、三角 纹、菱形纹等,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 很少运用曲线。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半 坡 类 型
庙 底 沟 类 型
马 家 窑 类 型
半 山 类 型
马 厂 类 型

2.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 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约4650年—4350年之 间),是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器形:以短颈广肩鼓腹罐为典型器形,罐体近似球形,底部 内收,小平底,器体较矮,小口,有颈或五颈。其次还有单 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装饰纹样:开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主要以黑、红两色交 替或间隔装饰,图案严密紧凑,多用锯齿纹、漩涡纹、网纹 圆点纹,艺术风格精巧繁密、饱满凝重。是彩陶工艺中最为 精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除手捏和轮制两种制陶外方法,据近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还应有
模制成型,即模范注浆。蛋壳黑陶器壁极薄,研究者以为难 以轮制,同时根据其他方面的材料,提出此种制作方法。注 浆成型的器物也已有出土。
彩陶艺术
1什么是彩陶?
中国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 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绘有红、黑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 或棕黄色陶器(赤铁矿 氧化锰 )
摹拟动物造型 动物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十分熟悉的,取其整体或局部作为器物的
造型是很自然的事情 摹拟器物造型
在原始文化遗址中也屡有出土。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半坡型船形陶壶, 是根据“刳(kū)木为舟” 的独木船形而塑造的 摹拟人物造型
按照人体的某一部位的形状塑造而成
2. 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器物造型就逐步摆脱了摹拟自然物象而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彩绘特点:大多用黑彩,红彩很少见。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和装饰
两种类型区别 造型方面 • 半坡遗址出土的为圆底、折腹、直壁。 • 庙底沟出土的则是平底、曲腹。 装饰方面 • 半坡型彩陶以鱼纹最多最典型,庙底沟型彩陶则以花叶纹为最典型; • 三角折线、斜线、倒正三角形相间及器物口沿,饰各种“个”字形
(二)器物装饰的起源
在原始装饰艺术中,从其内容可归纳为:几何纹样、植物纹样、 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其中几何纹样是受一些自然物象和编织 物的影响而产生并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其余三类则是通过先摹拟尔后 提练概括,再加以重复或进行渐变处理所逐步形成的。
多种形式的装饰纹样,都是在摹拟了自然物象之后发展而成,而 那些摹拟了自然物象的形象,揭示着原始人的某些生活情况,既可以 说是图腾标志,也可以说是他们歌颂生活的结果,记录了古人生产劳 动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些原因,促成了装饰艺术的 起源。
人面鱼纹盆 大多装饰在腹 盆的内壁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彩陶三角纹钵(半坡)
彩陶兽面纹壶 (半坡)
网船形彩陶壶
彩陶双鱼纹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彩陶花瓣纹盆
彩陶叶纹钵 仰韶文化
彩陶钵 山西垣曲出土
蜥蜴纹彩陶瓶 甘肃武山出土
鹳衔魚纹彩陶缸 河南邓汝出土
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一 历史回顾
我国的原始社会距今_2_00_万__年__-_-_4_0_00_年___ 的漫长历史岁月,其生 产力的主要标志是__石__器__工__具___,又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 为打制而成,约2至1万年前出现磨制石器,因此石器时代又可 分_以__打__制__石__器__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和_磨__制__石__器__为标志的新石 器时代。
二 工艺美术的形成
形成过程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速度加快,能标志原始 人聪明才智的事物被创造了出来:有制作讲究的劳动工具如石镰、 石刀、石斧、石锛;有精制的黑陶艺术及雕刻精细的玉石、牙骨工 艺。
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 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彩绘特点:颜色多用黑彩纹样构成为二方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 置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布以陕西关中为中心,东及陕西南 部、河南西部、西达甘肃陇东、陇西、陇南以至青海东部。
器物造型:曲腹小平底、卷底、葫芦形平底小口等形式
二、陶器的制作
(一)手制成型 1.捏塑成形:用手直接捏制 2.泥条盘筑法:由上而下,层层盘成器物,再内外涂抹泥浆,以胶合器形、填平 泥条勾缝。
• (二)轮制成型

将坯料放置于可转动的陶车旋轮面的中央,转动旋轮,
用手提拉坯料成形。(陶车应该出现在新石器的时代中期。它被视
为现代车床的前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内。还绘有集体 人物的舞蹈纹样.生动地反映广光民们在劳动之暇.下拉手欢乐歌 舞的情景.是一件很难得的艺术珍品,在舞蹈史上也重要地位。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高 14.1cm、口径 29cm。1973年青 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出土。属马家窑文 化马家窑型,是当 时彩陶中罕见的描 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纹样,为半坡彩陶所常见,庙底沟型彩陶则没有; • 弧型圆点及似为花、叶演’变的较复杂的采用以点定位方法构成的
几何纹样,为庙底沟型彩陶所采用(后面要讲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 也有此类纹饰),为半坡型彩陶所不见。
3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 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 方类型,它位于黄河 上游,主要分布在甘 肃、青海一带和宁夏 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四 川北部地区。马家 窑文化的制陶业具有 很高的水平,并且彩 陶数最多,种类和装 饰纹样也很丰富。这 一文化的彩陶包括四 个类型:
中国旧 石器时 代重要 遗址分 布图
二、陶器的制作
陶坯制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就是用兽骨、卵石等在表面沿着统一方向打磨)
打磨的目的: 1.降低吸水率 2.可令陶器表面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三、器物造型和装饰的起源
(一)器物造型的起源 1.摹拟成型
摹拟植物造型 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芦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
1.石岭下型;
2.马家窑型;
3.半山型;
4.马厂型。
• 2.马家窑类型
• 器物造型:新颖、优美 • 装饰纹样:柔和流畅,常见有条纹、宽带纹、圆点纹、弧线纹、方
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旋纹、旋涡纹、波浪纹及鱼纹、人面纹、 蛙纹等.
• 彩绘特点:仍为黑色.内彩比其他类型发达.装饰多布满器体,显得 多而满;内外加彩;点和螺旋纹的运用,形成动势.
器物种类:饮食、蒸煮、储存器都有,可满足于当时人们不 同方面的需要
(一)仰韶文化彩陶
半坡类型 器物造型:在前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黑陶增多。品种有水器、饮食器、储 盛器、炊器等。造型最常见的是圜底盆和卷唇盆,还有小口尖底瓶,瓶口 成“葫芦”形,菱形壶(船形壶)等等常见的陶器。 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na)印、划纹、堆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