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_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_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
2.2陶俑
第二章 汉佣赏析(视频)
西汉早期陶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陶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 俑小得多。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 严军阵。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陶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 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陶俑成为主流,兵马陶俑不再出 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汉代俑像种类很多,主要以陶俑为主,另有铜俑,玉俑,石俑,木俑等。 石俑四川出土较多。青铜雕塑以主要以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为代表,陶俑则以甘肃,河南, 河北的为代表。 其中最受人称赞的是东汉的说唱陶俑。真实地刻画了说唱者充满感情的神态和手舞足蹈的忘 我境界,极富戏剧性的神情,堪称写实主义的杰作。 总之,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的陶俑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朴拙பைடு நூலகம்风格, 奔放的气势构成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从出土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形体较小,大约10厘米,烧制温度较低,多采用捏 塑的技法,人物的五官以简单的刻画来体现,面部基本上无表情变化,突出的是形体动作。 从各方面说,均较为原始。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
2.2陶俑
第一章 秦俑赏析(视频)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陶俑。秦代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陶俑艺术得到巨大 的发展、秦始皇陵3个陪葬坑多达几千件的陶俑艺术成就尤其显赫。这些军阵模型及其埋藏服 从陵园总体设计的需要,是护卫秦始皇的禁卫车性质的部队。一号坑俑的数量大、最为威严, 是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力部队;二号坑由步兵、骑兵和车兵组成,机动性强,战斗力也最 高;三号坑是将帅的指挥所,体现了秦军强大无比的军陈场面。这些陶塑,人物形象一般高 度为175~196厘料,陶马高150~172、长200~203厘米,与真人真马相仿。工匠们对秦朝军队的 观察细致入微,雕塑一丝不苟,技巧娴熟,手法严谨,崇尚写实。塑造的将军、官吏、着甲 步兵、轻骑马兵、便装武士、弩弓手、着甲骑兵、驭手等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由于年龄、 官阶、身世的不同,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除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陶俑也 表明,秦代陶俑都是模拟真实形象以写实风格塑造的。特别在衣甲服饰、发髻冠巾的刻划上, 真实地表面了秦代各类人物的面貌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3、马家窑型 分布: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庙底沟,由 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而来。 造型:壶、罐、瓮、盆、钵、豆、碗,以小口的壶、罐 为主。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纹饰:
内容丰富,各地不同,如: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窑型 彩陶的同心圆、兰州黄河北岸王保保城区的马家窑型彩 陶的网格纹。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 元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 述
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 北京人(五十万年前):使用石器与火 • 丁村人(三十万年前)与河套人(二十万年前) • 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 (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至
装饰方法:彩绘(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黑彩)、捺印、 划纹、堆饰等。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纹饰: 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 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 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 体鱼纹,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样式化,形成横 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 内壁。 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组成直边三 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
7、其它彩陶文化
黄河上游的彩陶工艺在马家窑、半山、马厂型的发 展之后,还兴起了齐家文化,但时间约等于龙山文化时 期,基本上和夏代相始终,彩陶不多,器形以双耳罐、 马鞍口式陶罐为典型器,装饰纹样以菱形纹、棋格纹、 网纹最多。之后又产生了辛店文化,彩陶工艺再度兴盛, 时间相当于商周,辛店型彩陶在双耳罐上常绘双钩纹, 在双钩纹中间饰以人物、小狗或太阳,罐颈饰回纹,装 饰手法几乎千篇一律。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本课程的目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解释工艺美术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不期的工艺美术特点和影响。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如陶瓷、漆器、雕塑等。

分析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陶瓷工艺2.1 陶瓷工艺概述介绍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陶瓷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陶瓷窑口和作品,如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2.3 陶瓷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陶瓷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陶瓷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漆器工艺3.1 漆器工艺概述介绍漆器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漆器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3.2 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漆器作品和流派,如扬州漆器、福建漆器等。

3.3 漆器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漆器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漆器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四章:雕塑工艺4.1 雕塑工艺概述介绍雕塑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雕塑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雕塑作品和流派,如佛像雕塑、石雕等。

4.3 雕塑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雕塑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雕塑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历年试题解析5.1 试题分析收集和整理历年的考试试题。

分析试题的类型、难度和考试重点。

5.2 试题解析对历年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答案和解析过程。

分析试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3 模拟试题和练习编写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

提供练习题目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六章:建筑工艺6.1 建筑工艺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了陶瓷、漆器、玉器、织锦等多种艺术门类,每一门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作品。

一、古代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陶器制作。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彩陶和灰陶等不同类型的陶器。

这些陶器不仅具备了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陶瓷制作逐渐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

二、唐宋时期的工艺美术繁荣中国工艺美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唐三彩等陶瓷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的代表作品。

而宋代的青瓷、汝窑、定窑等陶瓷则更加注重形式和装饰的细致,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经历了一次创新的时期。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了当时的代表。

而清代的官窑、民窑等陶瓷则更加注重釉色和纹饰的变化,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四、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工艺美术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工艺技艺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也面临失业的困境。

然而,中国工艺美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推出了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作品。

五、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专门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加强对传统工艺技艺的保护和研究。

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和培训班等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

总结起来,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工艺美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_尚刚_复习材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_尚刚_复习材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1)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1)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1)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1)2 黑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1)多数内外皆黑,少数为黑皮陶。

(1)常采用轮制法成型,器壁能很匀薄,精品为蛋壳陶。

(1)多以造型取胜,装饰较简朴。

(1)主要分布在华东,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最为著名。

(1)3 蛋壳陶通常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黑陶。

(1)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1)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1)代表着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工艺成就。

(1)山东龙山文化的产品最精。

(1)5 新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

(1)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1)注重材料的选择,(1)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

(1)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

(1)6 原始玉器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1)以玉或“美石”为材料,(1)多为祭祀用品和饰品,(1)材料、器形与制作方法常与新石器有密切联系。

(1)分布很广,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水平最高。

(1)7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

(1)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

(1)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

(1)起源于商代以前,(1)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1)8 司母戊鼎商晚期青铜器,(1)当是商王为其配偶铸造的四足方鼎。

(1)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1)高133厘米,重约832.84千克。

(1)为中国已知最大的古代青铜容器。

(1)10 漆器指以木、竹等为胎,用大漆髹饰的器物。

(1)髹饰大漆既可防腐,又是装饰。

(1)已知中国最早的漆器发现于河姆渡文化遗址,(1)到战国,发展成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

(1)两汉漆器繁荣,是漆器文化地位最高的时代。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2.陶瓷工艺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互有区别的品类,在陶和瓷之间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陶和瓷的区别:1)陶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2)瓷器的制作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的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因为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常见的彩陶是以生活用器为主。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灰陶的出土量占商代全部出土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品种有:烹食器,食器,盛器。

装饰简朴粗略,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

·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用高岭土制成,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刻有饕餮纹、夔(kui)纹、回纹等。

·战国陶瓷以灰陶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可见,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砑花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陶瓷,以陶塑和瓦当最为出色。

陶塑是作明器的,又称为陶俑,最早的陶俑制作是在商代。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

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砖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

1)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

空心砖又称圹砖,多流行于河南和山西,南阳地区出土最多;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

2)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陶瓷、商周时期的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的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唐宋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陶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理解陶瓷工艺的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陶瓷作品,引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陶瓷的了解。

2. 讲解: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陶瓷工艺的发展变化。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幅陶瓷工艺作品的分析报告,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工艺品,了解其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故事。

答案:略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时期的陶瓷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识别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环节不够充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分类与代表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梳理第二章:陶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教学内容中国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陶器制作,提高对陶器工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三章:瓷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瓷器制作,提高对瓷器工艺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四章:金属工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金属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金属工艺制作,提高对金属工艺的理解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五章:纤维工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2 教学内容中国纤维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纤维工艺制作,提高对纤维工艺的理解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六章:玉器工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2 教学内容中国玉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玉器工艺制作,提高对玉器工艺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七章:木工艺让学生了解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2 教学内容中国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木工艺制作,提高对木工艺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八章:雕刻工艺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雕刻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雕刻工艺制作,提高对雕刻工艺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九章:漆器工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漆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漆器工艺制作,提高对漆器工艺的理解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十章:现代工艺美术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掌握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认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的梳理重点解析重点:1. 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3. 各类工艺美术的分类与制作工艺4. 代表性工艺美术作品的识别与艺术价值5. 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难点:1. 各类工艺美术制作工艺的详细理解与掌握2. 对中国不期工艺美术风格的辨识和比较3. 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理解4.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3、形式法则的创造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艺美术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此时,甚至直至战国,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光辉代表。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

商代青铜器-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商代:与夏代相比,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大增多,而且种类也大大丰富。

在众多的器物中,酒器数量甚多,其他还有炊煮器、食器、水器和兵器等。

从商王武丁开始,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花纹繁缛精致,并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制作开始精进,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的体系已全面形成,当时采用合范技术,将纹饰与铸造相结合。

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是商早期文明的代表,此时青铜礼器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饕餮纹也称为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李泽厚语)。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大型器物多。

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狞厉美。

装饰通常追求满密繁缛,强调立体效果,渲染神秘诡异气氛。

动物纹是装饰主体,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作品: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其中司母戊方鼎标志着我国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西周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展。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数量较商代更多,而且在铸造的技术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平也达到那更高的程度。

就总体风格而言,西周青铜器器形雄伟高大,纹饰优美,铭文的字数较商代后期有进一步的增加,书法的艺术性也进一步增强。

西周早期青铜器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依旧在着力营造威严神秘的气氛,装饰新气象表现于题材,牛头和凤鸟装饰增多。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食器中的簋和鼎成为礼器的中心,制作更加精美,样式更丰富。

代表作品:武王征商簋,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中、后期,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逐渐完备,青铜器出现簠、盨、匜、钟、镈等新品种,列鼎制度已经产生,出现成组成套的编钟。

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造型趋向规矩整齐。

试述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1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

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即以兽面纹为主题,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

图案组织多采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示出威严的艺术气氛。

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作技法相适应。

2、周代: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甚至无地纹,具有质朴和韵律美。

特点: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酒具,而周代则多用作礼器或纪念的用品,故多出现长篇铭文,比如歌颂周王美德或贵族功绩赏赐或交换、婚嫁、诉讼等记事祭祀类。

金文,古人称铜为“金”,或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被称为“金文”,由于青铜器里的钟鼎很重要,铭文也出现较多,故又称为“钟鼎文”。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亦称“原始青瓷”)的发明为后世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春秋战国工艺美术春秋战国时代,诸候称霸,列国割据,大夫专政,周王室威权不再,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诸候及其卿大夫成为精美器物的主要占有者。

连年战乱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融,使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有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同时不同的民族构成、各自的地域背景导致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工艺美术也因之多姿多彩;社会思潮的变化,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新风貌的生成和发展;总体看来,青铜器的礼仪性质衰减,开始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清新华丽的风格逐渐确立。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类大体包含饮食器、酒器和水器,其中许多器物还承担着礼器的功能,特别是鼎。

其实用价值逐渐凸显。

简净写实的动物造型体现着青铜艺术的新气象,而装饰是新气象的重要载体,新的装饰主题大多围绕着龙或其变体,即蟠螭、蟠虺,人事活动也成为装饰关注的新方向。

技术进步,出现新的装饰技法,如模印制范法、失蜡法、嵌错以及鎏金、针刻、漆绘等。

金银错: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样,产生金和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与实的交替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鎏金: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成器形和装饰,内外敷泥,等泥干后加热使蜡融化流出,再注入铜液,铸成器物,它可以产生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伦理意义,成为佩饰的最佳材质。

管仲认为,玉有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九德(《管子·水地篇》)孔子认为,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礼记注疏》)丝绸的装饰方法,染色、织纹、印花、刺绣、彩绘等。

中国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丝绸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和朱漆筒形器是已知最早的漆器。

到商晚期,漆器的装饰技法已很丰富,有彩绘、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等做法,至西周,这些技法已相当纯熟。

现已发现的春秋漆器以日用器具为主,装饰以朱、黑色的彩绘最常见。

在中国漆器史上,战国是第一个辉煌时期。

髹造成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日益提高,造作愈加精良。

到20世纪末,战国漆器出土约六七千件,以湘、鄂为代表的楚地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多。

成都也是漆器生产的重镇。

春秋战国陶瓷进步不大,器物质量提高,但艺术上没有较大突破,质量提高的代表为原始陶瓷,艺术水平则主要体现在彩绘陶和暗纹陶上。

战国秦汉是彩绘陶最风靡的时期。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

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考工记》《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

作者不详。

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

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章秦汉工艺美术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令工艺美术欣欣向荣,成就辉煌,各地工艺美术面貌趋于统一。

汉武帝对工艺美术影响深远的两个举措:一是确立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使工艺美术和儒家的礼教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二是开通丝绸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文化艺术交流更加频繁。

秦汉社会,神仙思想对工艺美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汉代,丝绸以至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中,出现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云气纹。

而构图满密,大量采用动物题材也是汉代工艺美术,特别是其丝绸图案的重要现象。

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纹样、图案1、总体特征:纺织品的纹样和图案以古朴、庄重为其风格特征,不似战国的神奇浪漫。

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是其代表。

2. 纹样题材:以云气纹为主,大多为变体云纹,其中穿插龙、凤及织物纹等。

3. 秦汉与春秋战国纺织品纹样、图案的比较:相同:纹饰线条都相当流畅,纹样与装饰图案用色都很清雅。

不同:在图案的题材、风格上,战国时期以动物纹为主,龙游凤舞,猛虎瑞兽,中间夹以各种变形植物纹,图案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自由奔放,充满着一种神奇浪漫的色彩。

汉代的纹样和装饰图案构图紧密,以变形云纹为主题,中间夹杂有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神兽、叠层的云山,以及隶书吉祥语铭文。

图案变化丰富,粗犷之中带有几分淡淡的幽雅。

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人神混合,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寓意。

4. 东汉:纹饰和色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云纹的使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花草纹,图案逐渐变得写实化。

颜色变得愈益丰富,有一二十种之多。

夹贮: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

夹注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

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秦汉青铜灯具样式众多、装饰丰富,鎏金、错金银以至镶嵌,所有的青铜器装饰技法都会应用于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