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输液反应报告登记表

合集下载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效率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总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缺陷的主动上报;但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和医院感染病例应按照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进行报告,这些不包括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中。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任何因素和事件,在临床诊疗活动和医院运营过程中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2)分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级事件(没有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的事实,但没有对患者的身体和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者没有轻微的后果,可以在不进行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一级、二级事件属于强制报告,报告原则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管理条例》和《卫生条例》执行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执行。

(二)三级和四级事件报告是自愿、保密、非惩罚性和公开的。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2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2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

三、责任部门1. 临床科室:负责监测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2. 血液科室:负责处理和记录所有输血不良反应。

3.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四、报告流程1. 监测临床科室负责监测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药疹等。

- 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如呼吸困难、发绀等。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CO):如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 其他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输血反应性肺栓塞等。

2. 报告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科室应立即向血液科室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

- 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如反应类型、严重程度等。

- 输血的具体情况:如输血时间、血液制品类型等。

3. 处理血液科室负责对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处理,具体工作如下:- 确认不良反应:通过复查患者的诊断和检查结果,确认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排除其他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确保是输血引起的。

- 报告血液制品相关机构: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向相关机构报告,配合调查和处理。

- 记录处理结果: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包括治疗方法和疗效。

四、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血袋回收登记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追溯性和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血袋回收的医疗机构。

三、责任部门1. 血液科室:负责血袋回收的具体工作和登记。

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血袋回收登记工作。

四、登记流程1. 回收血液科室负责对使用过的血袋进行回收工作,回收要求如下:- 必须回收所有使用过的血袋,无论是否完全使用。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范本(四篇)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范本(四篇)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范本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源性损害,包括医疗意外、并发症等。

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医务人员个人的疏忽或技术缺陷,但更多的原因的来自长期潜在于整个业务管理中的疏漏。

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能够捕获关于医疗不良事件和高危隐患的综合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将其中的教训深刻汲取,为预防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奠定基础。

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缺陷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形成深入的认识,便于分析发生原因及处理的合理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

为牢固树立患者安全意识,强化安全保证措施,有效防范医疗缺陷,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提供实质性支持。

根据“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实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成立组织:成立医疗不良事件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二、报告项目:手术病人及部位错误、病人识别错误、用药错误、输血意外、重大并发症、医院感染。

三、报告方式: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已采取的医疗措施及效果;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专业、科室、职务或职称。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形式:科室或个人以书面方式为主,应以实名,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

四、报告处理: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五、督查考核:医务科将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主动报告不予处罚,对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医院____年____月____日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范本(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____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样本(三篇)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样本(三篇)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样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____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____个等级。

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及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i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____《医疗事故条例》、____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执行。

(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输血输液的应急预案

输血输液的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1. 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发现患者出现输血/输液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并通知医生。

2. 评估病情评估患者病情,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

对于轻微反应,如过敏反应,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对于严重反应,如溶血反应,需立即进行抢救。

3. 更换输液器/输血器更换新的输液器/输血器,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维持静脉通路。

4. 报告医生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5.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及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6. 做好记录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处理措施及用药情况。

7. 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8. 保留血袋及输血器保留血袋及输血器,以便后续检验。

9. 通知家属及时通知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及处理措施。

10.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按照医院相关程序,对输血/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二、处理流程1. 发现输血/输液反应病人出现输血/输液反应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并通知医生。

2. 护士评估病情护士评估患者病情,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

3. 护士更换输液器/输血器护士更换新的输液器/输血器,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

4. 护士报告医生护士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5. 医生评估病情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6. 护士执行医嘱护士按照医生的要求执行治疗措施。

7. 护士观察病情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及体征。

8. 护士做好记录护士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处理措施及用药情况。

9. 护士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必要时,护士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10. 护士保留血袋及输血器护士保留血袋及输血器,以便后续检验。

11. 护士通知家属护士及时通知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及处理措施。

12. 护士处理患者家属异议按照医院相关程序,对输血/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可以有效应对输血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2024年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二篇)

2024年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二篇)

2024年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____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____个等级。

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及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i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____《医疗事故条例》、____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执行。

(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医疗不良事件管理记录本

医疗不良事件管理记录本

记录本号:**********医院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不良事件管理记录簿使用科室:使用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制度患者的安全是医院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全院职工都应以此为核心,为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方便地报告影响患者安全的隐患和潜在的风险,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实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缺陷,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和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为两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意义1.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可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患者安全。

2.通过不良事件的全面报告,可以发现医院管理、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促进医院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提高医院管理、安全系统的水平。

3.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在信息系统上的信息共享,可以使全院职工在他人的失误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范围1.护理意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事件。

2.诊断或治疗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事件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

3.药物不良反应。

4.严重输血不良反应。

5.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6.严重院内感染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5篇)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5篇)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____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____个等级。

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及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i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____《医疗事故条例》、____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执行。

(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诊断
□输液反应:◇发热反应 ◇静脉炎 ◇循环负荷过重 ◇空气栓塞
类 别 □输血反应:◇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与大量输血有关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时间




上报时间




当事人
职称
工作年限
输液溶液/血液制品名称、规格
输液溶液/血液制品生产厂家、批号
使 用
药物的名称、剂量
物 品
药物的生产厂家、批号
资 料
输液器的生产厂家、批号
所用空针的型号、生产厂家、批号
所用空针的使用状态
□独用 □合用:合用药物名称
事 情 经 过
处 理 措 施 、 结 果
护士长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