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圈3

合集下载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中国和全球相比,碳排放中占比差异最大的是( ) A.电力和供热 B.制造和建筑 C.交通运输 D.其他
答案:C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电力和供热”是中国和全球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 但碳排放占比差异最大的是表现在“交通运输”上,占比相差16%,差异最小的 表现在“其他”,占比相差仅有3%,电力和供热占比差异为9%,制造和建筑占 比差异为9%。
2.大气垂直分层
垂直 分层 高层 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直接 热源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地面 辐射
温度随高 度的变化 随高度增加气温先 降后升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升高(下冷上热)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下降(下热上冷)
大气运 动形式
水平 运动 对流 运动
与人类的关系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维持短波通信 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 行;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 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上升 ;质含量稀少,无
②大气以 水平 运动为主, 云雨现象,能见
气流平稳
度好,适合航空
飞行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以 上的大气
在60~500 km的高空1.大气中的臭氧被誉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 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危害。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
C.臭氧
D.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第2题,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地面影响小,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 线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 素是臭氧,C正确,A、B、D错误。
3.下列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 ℃

3.3大气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3.3大气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B
C
假设某一理想区域,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
近地面A空气膨 胀上升,使上空 空气密度增大, 形成高气压。
高压 D
热力环流示意图
B地空气冷却收 缩下沉,使上空 空气密度减小, 形成低气压。
C 低压
近地面空气上升
受 热
后,使近地面空

气密度减小,形

成低气压。
低压 热 A
地面
冷 却 下 沉
上空空气收缩下 沉,使近地面空 气密度增大,形
3000
2000 ①
② ④
1000
A
B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④___,气压 等压面 最低的是___⑤__。 等高面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B_地,空气__上__升;冷
却的是__A___地,空气___下__沉。
(3)A、B、C、D四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
A>B>C>D
(4)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认识自然界中的几种常见的
热力环流 2.能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活、生产中的相关问题。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背景知识
700百帕 800百帕 900百帕 1000百帕
成高气压。
B 冷 高压
小结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
地面 冷热 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热力环流
同一水平 面上的气 压差异
大气 水平 运动
✓ 垂直方向: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一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含答案)

高一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综合训练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0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减弱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故昼夜温差大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图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示大气垂直分层可能位于()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4.关于图中各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B.B层无云雨天气,适合航空飞行C.C层大气密度为各层中最大D.C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选项中A、B、C、D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A.B.C.D.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A.B.C.D.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高层大气8.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9.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探空气球是人类研究大气的重要工具,在气象学发展和天气预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图示意某探空气球在3000米高空连续5日随风水平漂移路径,图中数字①-⑤所指的黑点分别为第1日至第5日每日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且m、n两点与探空气球位处同一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11.探空气球运行期间,m、n两点的气压值相比()A.m>n B.m<n C.m=n D.无法确定12.探空气球运行期间,若气压变化是热力原因所致,则m点与地面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状况最可能是()A.垂直下沉B.垂直上升C.稳定不动D.湍流运动大气净辐射值是指大气吸收的辐射能与输出的辐射能之差。

鲁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册课件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圈层结构 (25张PPT)

鲁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册课件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圈层结构 (25张PPT)

主要特征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 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 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900~(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地心
6371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探究:生物圈涉及的范围?
土壤
地球的圈层
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
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 ________层,B. ________层。 (2)A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B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可见地壳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知道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 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吗?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其他
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地球外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
气 物
地球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探究:大气圈范围? 大气的密度有何变化?
地球外部圈层 (二)水圈
请说说地球上水的存在位置与状态?
地球外部圈层 (三)生物圈
地球内部圈层
地核是位于古登堡面
下,厚度约3400千米。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 内核是固态,外核是液 态。地核温度很高,压 力和密度很大。地核的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 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请学生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出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章第3节 大气热力环流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章第3节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热点链接】 2019 年 12 月 8 日,《郑州市通风廊道专项规划》在郑 州市召开。由气象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 听取相关成果汇报,并进行讨论和认真评审,认为该《规划》对改善郑州 城市通风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打造宜居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致同 意通过评审。郑州城市热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通风廊道有什么 作用?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热力环流中,气温低,气压 01 海拔较低的两个地点为 04 _①__④___;近
气温
_高__,水平方向,气流由 02 _高__ 地面,气流由 05 _①__流向 06 _④__,则 07
判断
压流向 03 _低__压。
_④__处气温最高。
温压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 海洋气温较 09 _低__,时间段约为 10
1
预习准备区
一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01 ___太__阳__辐__射___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02 __气__温__不 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03 __气__压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概念:由于地面 04 ___冷__热__不__均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 环流。
读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②→①
B.①→④
C.③→④
D.③→②
答案
[科学思维] 等压面的判读思路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气运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高一知识点第四节

地理高一知识点第四节

地理高一知识点第四节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科。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我们要逐步掌握各种知识点。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地理高一的第四节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一、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指围绕地球的气体包层,包括不同层级的大气。

最接近地球的是对流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到15千米。

接下来是平流层,高度约为20到50千米。

再往上是电离层,高度约为50到1000千米。

大气圈对地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调节地球的气候。

二、地球的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和循环。

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大气等。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水圈的存在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的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岩层,主要由地壳和上部的地幔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球的岩石圈是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地方,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十分重要。

通过学习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地质灾害等问题。

地理高一知识点第四节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认识地球及其环境。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各个层次和要素,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地理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积极参与实地考察和观察,加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只有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为探索地球奥秘做好准备。

地理学习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希望大家在地理的学习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积极性,积极思考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通过对地理高一知识点第四节的学习,相信我们对地球的各个层次和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为我们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圈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组成和特征、大气圈各层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类的影响。

臭氧洞——成因、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2.地位与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太阳辐射能影响地理环境及其各圈层的枢纽,是地球上能量、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球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地球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是地球外部环境的关键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巨大。

因此,本节内容是“谈天”到“说地”的过渡章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知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了解臭氧洞的分布、产生原因及相应措施。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流层特征、臭氧洞。

四、教学安排
共2课时。

1.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大气垂直分层,各层基本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

(1课时)
2.对流层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对地球生命的作用;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和危害。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
而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教师归纳:在地球上有着优越的自然环
境,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
圈层组成。

其中,大气圈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设计思想】导入课题,通过地球存在有生命物质的条件,指出地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教师出示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设问:人
们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坑,而地球却
少有这样的地形,为什么?
教师总结: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


丽壮观的流星雨现象,正是大气圈充分发挥其防弹
衣作用的时候。

教师再出示下面的文字,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释。

【设计思想】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是两者的表面环境却相差很大,通过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教师: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也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几乎被削弱一半,所以白天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

大气圈就像地球的“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挡住了部分太阳辐射。

教师: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基本不吸收短波辐射,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面,地面释放的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

为什么地球的气温日较差与月球的气温日
较差相差这么大?在地球上,温差最大的沙漠白天最热达88℃,而晚上降至10℃以下。

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降到-183℃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太阳
大气上界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散射
地球的遮阳伞: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地球的保温被:大气的吸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阴天或夜晚,低层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大气,这个过程类似于温室的保温作用。

大气圈就像地球的“保温被”,保护地球不至于太冷。

教师设问:有没有人观察过有霜冻出现时的天气状况?为什么?
【设计思想】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把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四川、贵州与青藏高原纬度相近,但四川、贵州一带年太阳总辐射不如青藏高原,为什么?
【设计思想】与学过知识相联系,学习地球公转时已知年太阳辐射总量受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本节课大气的遮阳作用也会影响到年太阳辐射总量。

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

老师出示以下材料,请学生解释缘由。

(1)大型飞机起飞后一段时间,飞行比较平稳,天空呈现蔚蓝色,出现晴朗天气。

(2)飞行员们将对流层称之为狂暴层,是出现飞机飞行事故最多的区域。

【设计思想】转折过渡,通过分析飞机飞行高度不同时大气物理性质的变化,引入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

教师小结:大气分布是不均匀的,大气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的气温也会发生规律性变化。

第2课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显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教师提问:①大气圈可分为哪五层?②随高度增加,各层气温如何变化?③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散逸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大幅增温, 其中的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地球束缚引力小,
空气质点往外跑。

臭氧层
气温下冷上热;大气水平流动,天气晴朗。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显著。

教师继续设问:对流层和中间层都是气温下高上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两者有何不同? 【设计思想】比较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着重分析对流层和中间层的异同点,引入对流层的特征。

通过上面的设问,进而引出“为什么只有对流层有天气和气候现象”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对流层的特征。

3.对流层
教师:对流层的大气组成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

干洁空气又有哪些成分,它们对地球及其生命有何作用?
学生填表归纳:
【设计思想】通过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水汽和尘埃虽然量少,但是它们却是对流层有天气现象的重要要素。

课本上有一句话: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

因此,同样有对流运动的中间层有空气对流,但很少有天气现象。

教师:大气的成分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发生变化,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毁林会导致CO 2含量增加,给地球环境造成什么现象?SO 2含量增加,给地球环境带来什么破坏?人类大量制冷剂的使用使氟氯烃的含量从无到有不断增多,又会怎样破坏地球环境?
【设计思想】过渡引出臭氧层的现状和作用。

教师设问:为什么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者?
并请同学分小组讨论臭氧减少的危害及原因,并把讨论结果写在所发的表格中。

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对流层的特征、对地球生命意义,臭氧层的现状、减少原因及其危害。

关于臭氧层的讨论还有很多,如:
1、平流层臭氧洞的出现造成了地球生命物质的伤害,但对流层臭氧的增加也会同样造成生命物质的伤害,为什么?
2、报刊曾经使用“臭氧层空洞”一词,后来又使用“臭氧洞”,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贴切?
3、人类主要集中在中纬度地区排放大量的消耗臭氧物质,但臭氧洞主要出现在南、北极地区及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为什么?
4.调查人类现在使用的哪些物品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六、专家评析
本课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包括大气对陨星的消耗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表水的保护作用、大气对流层的厚度和特征、臭氧洞的分布和成因等。

吴老师把这些内容分为两课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时空范围大,需要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配合教学。

本节课吴老师精心选用了不少图像资料,如“地球表面与月球表面对比图”、“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图”、“大气垂直分层图”等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本课的又一特色。

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之后是结论的发现,教师则在学生思考解答之后予以补充和完善。

教学互动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