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位移模型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位移模型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位移模型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位移的相关公式和物理量。

3. 能够运用位移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位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位移与位移的区别。

2. 掌握位移计算的步骤。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位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位移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二步:概念讲解
1. 介绍位移的定义: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称为位移。

2. 讲解位移计算的方法:位移是一个矢量量,可以通过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得到。

3. 引入位移公式:Δx = x2 - x1。

第三步:公式推导
1.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推导位移公式。

2. 引导学生分析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的物理意义。

第四步:练习
1. 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不同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

2. 引导学生探究位移与时间、速度的关系。

第五步:实例分析
1. 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位移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位移与时间、速度的关系。

3. 激发学生对位移模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位移的计算方法。

2. 思考位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整理思考结果。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第一章:位移的引入1.1 学习目标: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入位移的概念1.2 教学内容:物体位置的变化:通过实际例子,如物体在平面上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定义:介绍位移的概念,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直线距离和方向。

1.3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位置变化: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面上的移动,并描述其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位移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1.4 练习题: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问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移动,让学生描述其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计算问题:给出物体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让学生计算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章:位移的表示方法2.1 学习目标:学习位移的表示方法掌握位移向量的概念2.2 教学内容:位移的表示方法:介绍位移的表示方法,位移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位移向量的概念:位移向量是指位移的箭头表示,它包含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3 教学活动:位移的表示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位移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理解位移向量的概念。

位移向量的绘制:让学生练习绘制位移向量,并掌握位移向量的表示方法。

2.4 练习题:位移的表示问题:给出物体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让学生用箭头表示位移,并指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位移向量的绘制问题:给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绘制位移向量。

第三章:位移的计算3.1 学习目标:学习位移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移的计算公式3.2 教学内容:位移的计算方法:介绍位移的计算方法,位移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得到。

3.3 教学活动:位移的计算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位移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理解位移的计算公式。

位移的计算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位移的大小,并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

3.4 练习题:位移的计算问题:给出物体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让学生计算位移的大小。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2节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2节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二、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学目标1.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2.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3.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4.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重点难点重点: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难点: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设计思想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这两个概念是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准确而清晰的第一印象。

还想通过刚开始的这几节课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和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

所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来解读位移和路程的概念。

同时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即用数轴来表示位移轴,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遵从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会学到,不让学生知道).这样既直观又易懂。

同时让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

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资源《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阅读课本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故事,提到的三个问题涉及哪三个物理量?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我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改变呢?【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确定位置的方法师:你现在在哪儿?如何描述?学生:“扬州市新华中学”师:不认识新华中学的人还是不知道你在哪儿?学生:扬子江中路728号。

高中物理位移描述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位移描述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位移描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位移的概念及描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位移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位移的描述方法。

3. 能够运用位移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位移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难点:不同运动路径下的位移描述。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或板书。

2. 相关实验器材。

3. 教材及辅助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位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位移的基本意义。

二、讲解位移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位移的定义和性质。

2. 分析位移与位移的计算方法。

3. 举例说明位移的应用。

三、位移描述方法(20分钟)
1. 讲解位移矢量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 解释位移的方向和大小的概念。

3. 演示不同方向和路径下的位移描述。

4. 通过实例讲解位移描述方法。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授课以及示范学生如何使用位移描述方法解决问题。

2.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解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位移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此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位移的概念及描述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位移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_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1_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方法总结: (1)位移是由初、末位置决定,路程与运动路径有关.
在求解曲线运动中的位移和路程时,要注意与几何图形结 合.
(2)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但此时不 能认为“位移就是路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变式训练: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部分是使电子加速的环
形室,若一电子在环形室中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转了 3圈回到原位置,则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 大值分别为( )
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2.位移与路径相关吗?路程呢?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项目 区别 联系
位移
路程
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是从初 描述质点实际运动
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轨迹的长度
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标量,有大小,无 方向
由质点的初、末位置决定,与 质点运动路径无关
既与质点的初、末 位置有关,也与质 点运动路径有关
A.2πR,2πR B.2R,2R C.2R,6πR D.2πR,2R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解析:选C.当电子进入环形室中,运动到过入射点 的直径的另一端时,电子的位移最大,为2R;电子转了3 圈回到原位置,运动的路程为3×2πR=6πR,故选项C 正确.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热点示例创新拓展
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计算 一实心木块,体积为a×b×c(a>b,a>c).如图所示, B点放有一颗糖,有一只聪明的蚂蚁自A点沿最短的路程 爬到了B点,求: (1)这个最短路程是多少? (2)蚂蚁位移的大小.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关键提醒】 选取原点 → 建坐标系 → 确定坐标
精讲精析: 根据题意建立如以下图的坐标系,
A点为抛出点,坐标为-2 m,B点为 坐标原点,D点为落地点,坐标为2 m, C点为接住点,坐标为1 m,所以选项 B准确.

高中物理位移的教案

高中物理位移的教案

高中物理位移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位移的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位移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位移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张小车在直线上运动的实验图,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小车运动的认识,引出位移的概念。

2. 学习:
(1)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位移的含义,即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终点)的直线距离。

(2)讲解位移的计算方法:Δx = x终点 - x起点
(3)通过实例演示位移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位移的计算方法。

3. 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位移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
讨论位移和位移矢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位移的方向性。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位移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主题:位移
内容:Δx = x终点 - x起点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加强练习,提高理解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进行位移相关知识的拓展。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学分析1-新版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学分析1-新版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新课改后,物理课仍是高一新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相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难度系数增加幅度很大.高中物理涉及矢量运算,对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要求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顺利掌握.新教材中增加的科普知识版块内容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以掌握物理学知识、研究方法为载体,感悟、形成科学观,这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从生活中的游戏引入位置矢量的概念,再由位置变化引入位移,说明位移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自然过渡到位移与路程,比较二者的区别.再回归生活,利用学生喜爱并熟悉的体育长短跑比赛,比较位移与路程,突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课外布置学生喜爱的猜谜语与阅读材料——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体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基础性与开放性.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两年物理,对物理世界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但对真正的物理思想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学生在初中学过“路程”,对方向性没有明确,并且没有矢量的概念,而通过初中的学习,这种前科学意识很强,因此位置矢量和位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难点.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关于矢量大小比较中-2m要比1m大,学生难以接受.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技术设备的分析1.教学方式分析类比分析的方法、实例分析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2.教学手段分析教学准备:(1)自制数字记忆翻板.如下图所示:(2)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占一定比例.3.技术设备分析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齐全的投影设备.实验室所用实验器材基本齐全,若涉及到一些需要自制的实验器材或教具,可由实验员协助完成或者教师自己制作.前期教学状况、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1.前期教学状况上节课中对时刻和时间应用数学方法在数轴上的表示,为本节课应用数学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及位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前期教学存在问题上一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刻,比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没有预期的好;第二,三维目标偏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彻不到位;第三,引导性语言不够精炼.3.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开展学生座谈,主要了解学生对认知世界的方法的掌握程度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水平,方式可以多样,比如,知识问卷(你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你知道的物理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学习好物理最关键的是什么?等等).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和章节的设计,阅读相关知识,以更加精确地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台上走到台下,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的时候针对学生突出的重点错误加以指正,激励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的学生.教学任务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位置矢量和位移,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乃至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矢量,而初高中物理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高中阶段引入了矢量,矢量和标量这两类物理量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对位置矢量和位移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对应用数学方法在坐标系里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掌握对物体位置的空间描述,重点学习在一维和二维的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其中利用一维坐标系表示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是重中之重.位移是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习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它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是从初位置画到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应指出:只有当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要求学生知道位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位置矢量的差值.2.教学重点分析理解位移的概念,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够确定质点的位移并对位移做出科学的描述,主要表现在相对哪个参考系,方向如何,大小为多少,体现出矢量的意义.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3.教学难点分析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掌握应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移及物体位置变化的数学方法.。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和练习题附答案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和练习题附答案

§第二节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1.位移1)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 2)表示方法: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3)大小:初末位置间线段的长度 4)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在第123个图中讲解正方向和反方向正负号例:如图1-2-9所示,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 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 ,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 下方25 m 处的B 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A .25 m 、25 mB .65 m 、25 mEFCCABC.25 m、-25 m D.65 m、-25 m在第4个图中讲解位移的方向的表述,夹角的表示。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此处结合上面四个图讲解区别,在第3个图中加上坐标,讲解矢量的运算,末减初,要涉及负号。

3.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如位移,速度标量:有大小,无方向如温度、质量、体积、长度、时间、路程4.位移与路程的区别,联系1)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短,只管初末,不管中间过程,而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中间走了多少就要算多少,2)位移:有大小,有方向,是矢量路程:有大小,无方向,是标量3)初末位置确定,位移只有一个,但路程可以有无数个举例4)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其它情况都是位移<路程。

5)大小的比较,矢量-5>3速度标量-5<3 温度练习:1.如图1-2-5所示,某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圆弧由A经B到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图1-2-5A.物体的位移等于4R,方向向东 B.物体的位移等于2πRC.物体的路程等于4R,方向向东 D.物体的路程等于21πR2.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总是大小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位移是描述直线运动的,路程是描述曲线运动的C.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而路程还与实际运动的路线有关D.物体的路程总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3. 关于位移和路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和路程都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B.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C.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和路程相同D.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在无风的天气中,飞行员进行打靶训练时,对投下的炮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飞机上的观察者看到炮弹的轨迹是曲线B.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炮弹的轨迹是曲线C.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炮弹的轨迹是直线D.以上说法均不对5. 一个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则 ( )A. 物体的位移可能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B. 物体的位移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C. 物体位移的大小总是小于或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D. 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6. 如图1-2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的位移的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 )A.沿Ⅰ较大B.沿Ⅱ较大C.沿Ⅲ较大D.一样大7.路程和位移的关系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都不可能为零B.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移可以为零,但路程不可能为零C.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一定越来越大D.运动的物体路程随时间一定越来越大8.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0时,质点距坐标原点的距离为2 m,质点在接下来的3 s内时,通过的位移是3.0 m,接着返回,经过2 s位移为-3 m,再经过2 s位移也为-3 m,在7 s末物体的位置坐标是(原运动方向沿坐标系正方向) ( )A.-3 m B. -1 m C. 5 m D. 2 m9. 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则此质点开始运动后第几秒内位移最大?( )A.第1sB.第2sC.第3sD.第4s10. 小球从高2 m处竖直向上抛出,上升0.5 m后落到地面上停下,规定向上为正,则小球运动的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 ( )A.4 m,-2 m B.3 m,-2 m C.-3 m,-2 m D.-3 m,2 m11. 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为质点运动的方向B.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C.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D.位移不会比路程大12. 一支队伍匀速前进,通讯兵从队尾赶到队前并又立即返回.当通讯兵回到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200 m.在这个过程中,通讯兵的位移大小是 ( )A.400 m B.100 m C.200 m D.300 m13.利用频闪照相机给自由下落的小石块拍照来研究石块的运动情况.已知某频闪照相机每隔0.1s的时间可以自动拍照一次,且石块刚开始下落的瞬间立即启动照相机,并用刻度尺量出石块各位置到起点的距离.记录的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试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石块运动的位移图象,并根据图象说明石块做什么运动?14.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则此质点开始运动后:(1)作出该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2)质点在10s内的位移、路程各为多大?(3)质点在第7个2s内的位移多大?15.在20XX 年广州亚运会上,甲、乙两运动员分别参加了在主体育场举行的400 m 和100 m 田径决赛,且两人都是在最内侧跑道完成了比赛,则两人在各自的比赛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大小x 甲、x 乙和通过的路程大小s 甲、s 乙之间的关系是(标准体育场内侧跑道为400 m)( )A .x 甲>x 乙,s 甲<s 乙B .x 甲<x 乙,s 甲>s 乙C .x 甲>x 乙,s 甲>s 乙D .x 甲<x 乙,s 甲<s 乙 16.如图1-2-10所示,某人沿半径R =50 m 的圆形跑道跑步,从A 点出发逆时针跑过3/4圆周到达B 点,试求由A 到B 的过程中,此人跑步的路程和位移.图1-2-10解析:此人运动的路程等于ACB 所对应的弧长, 即路程L =43×2πR =43×2×3.14×50 m =235.5 m此人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位移大小等于由A 指向B 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x =R =1.414×50 m =70.7 m ,位移的方向由A →B ,与半径AO 的夹角为45°.答案:路程235.5 m 位移大小为70.7 m ,方向由A →B ,与半径AO 的夹角为45° 17.某人从水平地面上的A 出发,先向正东走了40 m 到达B 点,接着又向正北方向走了30 m 到达C 点,求:(1)这两个过程中人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整个过程中人的路程和位移.图1-2-11解析:(1)第一个过程中从A 到B ,位移大小为: x 1=A =40 m 方向向东第二过程中从B 到C ,位移大小为: x 2=B =30 m 方向向北 (2)整个过程中的路程s =A +=40 m +30 m =70 m 总位移大小为:x =A = = m =50 m方向:tan α=AB BC =43,α=37° 即东偏北37°.18.一支长150 m的队伍匀速前进,通信员从队尾前进300 m后赶到队首,传达命令后立即返回,当通信员回到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200 m,则在此全过程中,通信员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多少?解析:通信员在此全程中的位移与队伍的位移相同.所以x=200 m通信员的运动情况为A→B→C由题意知:AB=300 m BC=300 m-200 m=100 m所以总路程为s=300 m+100 m=400 m.答案:200 m 400 m1.AD 2. CD 3.D 4.B 5.BC 6.D 7.BD 8.B 9.B 10.B 11.CD 12.C13.物体下落是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教案设计思路:
对于物体的运动现象,学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但认识较肤浅,特别是对位移的概念丝毫没有了解.本课遵循循序渐进的教案原则,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践探究──理论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延伸这一条探究之路,使学生真正理解位移的概念,位移与位置的区别及矢量、标量的本质.本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研究物理学问题,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评价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学习任务分析:
1.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它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是从初位置画到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应指出:只有当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要求学生知道位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位置矢量的差值.
2.矢量和标量这两类物理量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对位移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学过两年物理,对物理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真正的物理思想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如“物理模型”的思想将在本章提到,尽管初中对物体的运动也是按质点来处理的,但没有明确这个物理模型,因此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顺理成章地形成物理模型.
2.学生在初中学过速度,但定义是按“路程 / 时间”来定义的,方向性没有明确,并且没有矢量的概念.而通过初中的学习,这种“路程 / 时间”的前科学意识很强,位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难点,当然也是一个重点,位移的概念是学习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前提.要让学生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3.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对在坐标系里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掌握了对物体位置的空间描述,重点学习了在一维和二维的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这对本节课物体位移的确定做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会选择参考系并建立坐标系,能判断什么是位移.会在坐标系中画出位移.
(2)认识到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物理规律,物理量可按其特征分为标量和矢量.能区分物理量中的标量和矢量.会确定并计算位移.
(3)体会并使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物理量.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这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实例和问题,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
问题.
(2)学生讨论、分析身边的实际现象,自行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概念,得出规律.
(3)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学习,尝试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会计算位移并能体会到位移的矢量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关注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3)学生通过交流,提高协作的意识.使每个同学都体会到责任和义务以及尊重,学会从别人那里学到长处,体会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倾听,为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点滴积累.
教案准备:
地球仪、北京地图图片、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图片、课件、多媒体设备.
,即
即汽车位移方向为东偏南成
教案流程:
学习效果评价:
(略)根据教案实际来设计
教案反思:
1.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案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体验,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在自主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仅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实践中体会到利用所学知识亲身探究、分析、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科学理论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2.探究活动的开放性
探究式课堂教案顺应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本课学生通过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坐标来理解位置的概念,并通过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突破了以往仅局限于教室中教师为主的教案活动,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课前由学生搜集 GPS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活动的艰辛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更反映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更具有真实性.
3.体现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本课设计在位置、位移等几个知识点上都应用了坐标系等数学知识,几个探究活动中选用的器材都是随手可得的,这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物理,物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这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了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