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变化的描述教案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太阳的位置变化》教案(2024秋)

3.太阳的位置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描述太阳一天中在天空中的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南北。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太阳一天中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对其变化规律作出简单猜想。
能在教师指导下了解探究需要制定计划,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具备制定计划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的太阳等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等自然现象表现出兴趣。
【教学重点】能描述太阳一天中在天空中的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已知的方位判断出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讲解如何辨认方向的视频。
[学生]校园平面图记录单,“十字”方向卡。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5分钟)1.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有观察过太阳吗?生:有!师:太阳是一直呆在同一个位置吗?生1:不是,会升起落下。
生2:晚上太阳就不见了,月亮会出来。
生3:……师:看来,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是会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太阳的位置变化”。
(教师书板书课题)2.问题与猜想师:你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吗?生: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师:你的意思是清晨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教师出示上节课布置给学生做的记录,在地图上标出太阳落山的位置)生:是的。
师:很棒!你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儿歌和自己的观察,已经知道早晨及傍晚的太阳的方位了。
那么,请你们想一想,中午的太阳在什么位置呢?生:(思考……)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生1:我认为中午的太阳在南边,也就是教学楼的上面。
(教师将手里的纸太阳贴在学生表述的位置上)师:有不同想法吗?生2:我觉得应该更高一点。
(教师同样将太阳贴在第二位同学所表述的位置上)生3:……师:同学们都能大胆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表扬你们敢于表达的精神!那么,实际情况和同学们所说的一样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观察中午的太阳,看看到底哪位同学的想法更接近实际。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教案

教案: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位置变化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能够通过描述来表达位置变化的快慢。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体位置变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位置变化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介绍。
2.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方法。
3.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学生自主发现位置变化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位置变化,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教师介绍位置变化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4.学生展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演示,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5.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描述,讨论位置变化快慢的规律,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6.教师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一步加深对位置变化快慢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情景导入(5分钟)1.教师呈现一组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提问:你觉得这些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步:合作探究(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不同物体(如小球、纸片等)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位置变化实验。
2.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物体的起始位置、终止位置和用时等。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
第三步:教师讲解(10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介绍位置变化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是位置变化快慢的量度,速度大表示位置变化快,速度小表示位置变化慢。
第四步:学生展示(1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演示,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第一章:位移的引入1.1 学习目标: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入位移的概念1.2 教学内容:物体位置的变化:通过实际例子,如物体在平面上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定义:介绍位移的概念,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直线距离和方向。
1.3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位置变化: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面上的移动,并描述其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位移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1.4 练习题: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问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移动,让学生描述其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计算问题:给出物体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让学生计算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章:位移的表示方法2.1 学习目标:学习位移的表示方法掌握位移向量的概念2.2 教学内容:位移的表示方法:介绍位移的表示方法,位移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位移向量的概念:位移向量是指位移的箭头表示,它包含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3 教学活动:位移的表示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位移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理解位移向量的概念。
位移向量的绘制:让学生练习绘制位移向量,并掌握位移向量的表示方法。
2.4 练习题:位移的表示问题:给出物体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让学生用箭头表示位移,并指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位移向量的绘制问题:给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绘制位移向量。
第三章:位移的计算3.1 学习目标:学习位移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移的计算公式3.2 教学内容:位移的计算方法:介绍位移的计算方法,位移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得到。
3.3 教学活动:位移的计算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位移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理解位移的计算公式。
位移的计算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位移的大小,并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
3.4 练习题:位移的计算问题:给出物体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让学生计算位移的大小。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2节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二、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教学目标1.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2.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3.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4.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重点难点重点: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难点: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设计思想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这两个概念是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准确而清晰的第一印象。
还想通过刚开始的这几节课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和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
所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来解读位移和路程的概念。
同时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即用数轴来表示位移轴,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遵从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会学到,不让学生知道).这样既直观又易懂。
同时让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
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资源《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阅读课本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故事,提到的三个问题涉及哪三个物理量?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我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改变呢?【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确定位置的方法师:你现在在哪儿?如何描述?学生:“扬州市新华中学”师:不认识新华中学的人还是不知道你在哪儿?学生:扬子江中路728号。
集体备课—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课型:新授课一、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物理意义;科学思维:体会速度的定义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与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速度、速率的概念及区别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3、时间、时刻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四、新课教学1.新课引入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吗?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运动员百米冲刺。
由图可以看到他们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比赛时一般都会经历,起跑、加速、匀速、冲刺、最后减速停下来。
人的运动由静止出发,最后归于静止。
课前复习:1.什么是质点,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条件。
2.怎样理解位移一、位置变化的描述如图:三个质点①、②、③初位置分别位于A 、B 、D ,①、②经时间t 分别到达E 、G 两点,③经t ’到达H 。
问:①、②谁运动得快,①、③谁运动得快,②、③谁运动得快。
由学生比较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1.时间同,看位移 2.位移同,看时间 3.时间、位移均不同,看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2.新知探究 知识点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之比,叫作速度。
2.表达式:v =ΔxΔt。
3.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 或m ·s -1.1 m/s =3.6 km/h 。
4.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高中物理位置变化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位置变化速度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位置、变化和速度的概念,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了解位置、变化和速度的定义;
2. 掌握位置、变化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能够通过计算位置和时间,求解速度。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汽车的位置如何变化,并讨
论位置、变化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首先介绍位置的概念,即物体所在的地点。
然后讲解变化,即物体在位置上
的改变。
最后讲解速度,即单位时间内位置的变化量。
3. 示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位置、变化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例如,一辆汽车从
A 地出发,经过 2 小时到达
B 地,求解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4. 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
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通过讨论和解释,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进行位置、变化和速度的练习,提高对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对位置、变化和速度的掌握程度。
反馈方式: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和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必修1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方向相同v3=-8m/s 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v1<v2<v3注意:矢量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比较大小取绝对值,绝对值大的速度大。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2)定义式:(3)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了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方向;平均速度大,物体运动快,反之慢。
(4)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注意:①平均速度必须指明那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②平均速度不考虑运动过程的细节问题,只考虑初末位置及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问题。
③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针对练习(2019.湖南学业考试)某校教师举行50m往返跑接力比赛,胡老师一次往返用时20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平均速率_____m/s提示:物体往返一次位移为x=0,所以平均速度为0。
物体往返一次路程为100m,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学生记忆并理解平均速度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学生练习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
巩固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③取下纸带,从能够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个点,那么n个点的间隔数为n-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n-1) ×0.02 s④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⑤利用公式v=Δx/Δt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数据处理①在图中选取纸带上一点为起始点0,后面每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用数字1,2,3,…标出这些计数点;②测量各计数点到起始点0 的距离x,记录在表 1 中;③计算两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④根据Δx 和Δt 计算纸带在相邻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v。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本节课主要介绍速度的概念,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速度时间图像的讲解。
重点是瞬时速度的理解和比值定义法的应用。
教师应该通过实例来强化学生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观察身边的运动现象,正确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本节课内容较多,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然后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定义、单位和矢量性质。
学生可以分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师应该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
同时,瞬时速度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使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的概念。
本节课的重点是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对瞬时速度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最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研究思考探索的信念,让他们能够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定义式:速度v等于物体位移Δx除以时间Δt。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为m/s(或m•s-1),常用单位有km/h和cm/s等。
4.速度是矢量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5.物理意义:速度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和该时间内位移的方向相同。
例如,一个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速度不能精确描述他在任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平均速度是什么?它是标量还是矢量?2.瞬时速度是什么?它是标量还是矢量?3.速率的定义是什么?它是标量还是矢量?4.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位置变化的描述
[目标定位] 1.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2.理解位移的概念和矢量性,知道位移和路程的不同.3.知道矢量和标量的运算差异,能进行一维情况下矢量的运算.
一、确定位置的方法
1.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质点)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如果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坐标系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
想一想:
2013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上,中国队选手陈静文在女子400米决赛中以53秒76的成绩成功卫冕.为了准确的描述她在跑道上不同时刻的位置和位置变化,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运动员在400米赛跑时,要经过弯道,故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位移
1.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
2.表示: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3.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
如图121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那么,x2-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x2-x1,可见,物体位置的变化可用位移来表示.
图121
想一想: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路程相等,位移一定相等吗?
答案不一定路程是指轨迹长度,可以是曲线,也可以是直线;而位移指初、末位置的线段长度,是直线,所以两者不一定相等.
三、矢量和标量
1. 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如:质量、时间、路程、温度等.
2.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位移、力、速度
等.
想一想:
我们初中物理学习过许多物理量,比如体积、密度、质量、温度、力等等,这些物理量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答案体积、密度、质量和温度这几个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都是标量;而力有大小也有方向是矢量.
一、坐标系的建立
1.意义:借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方法
例
1一质点沿x轴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所示:
(1)请在图122
图122
(2)哪个时刻质点离坐标原点最远?有多远?
解析(1)根据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对应情况,标出位置如图所示.
(2)质点在1 s、2 s、3 s、4 s、5 s时离坐标原点的距离分别为5 m、4 m、1 m、7 m、1 m,所以4 s时质点离原点最远,为7 m.
答案见解析
借题发挥当描述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及变化时,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当物体在同一平面内运动时,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二、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与联系
例
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B.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C.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
解析位移为零,只能说明初末位置是同一位置,不能判断出物体是否运动,故A正确;物体只要运动,路程就不会为零,因此,路程为零说明物体没有运动,即物体静止,B错误;除了单向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外,其他的运动中位移的大小都小于路程,C错误,D正确.
答案AD
借题发挥(1)如果某段时间内某物体通过的路程为零,则这段时间内物体一定静止,位移也一定为零.(2)如果某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零,则这段时间内物体不一定静止,可能运动又回到了出发点,路
程也不一定为零.
例
3(2013北京西城期末)如图123所示,某同学沿图示路径从开阳桥出发,经西单,到达王府井.从开阳桥到西单的距离为4 km;从西单到王府井的距离为3 km.两段路线相互垂直.整个过程中,该同学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图123
A.7 km、7 km B.5 km、5 km
C.7 km、5 km D.5 km、7 km
解析位移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大小为开阳桥到王府井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为5 km,路程表示开阳桥到王府井的路径长度,故为7 km,所以D正确.
答案 D
三、对标量和矢量的理解
1.矢量的表示方法:
(1)图示表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矢量的方向.
(2)数字表示:先建立坐标系并规定正方向,然后用正负数来表示矢量,“+”“-”号表示方向(“+”号表示与坐标系规定的正方向一致,“-”表示与坐标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用数字的大小表示矢量的大小.
2.矢量和标量的区别
(1)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有方向.
(2)标量的运算法则为算术运算法则,即初中所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矢量的运算法则为以后要学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矢量大小的比较要看其数值的绝对值大小,绝对值大的矢量大,而“-”只代表方向.
例
4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运动的物体位移大小均为20 m,这两个位移一定相同B.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位移x甲=1 m,x乙=-3 m,则x甲<x乙C.温度计读数有正负,其正号表示温度的方向
D.温度计读数时正的温度一定大于负的温度,正负不能代表方向解析位移是矢量,大小相同,方向不一定相同,所以这两个位移不一定相同,A错;矢量比较大小时,比较绝对值即可,B正确;温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正号表示比零摄氏度高,负号表示比零摄氏度低,正的温度一定高于负的温度,C错,D对.
答案BD
四、利用坐标系表示位移和路程
例5如图124所示是小灰灰一家
周末外出的行车路线:从狼堡 ――→向东行驶500 m 超市――→向东行驶450 m 羊村――→向西行驶150 m 博物
馆――→向西行驶狼堡.小灰灰想分析一下一天的行程,超市所在的位置为原点,以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00 m 建立了一个直线坐标系,试求:
图124
(1)在该坐标系上标出超市、博物馆、羊村和狼堡的位置;
(2)小灰灰一家从狼堡经羊村到博物馆的位移与路程分别为多少? 解析 (1)如下图
(2)从狼堡经羊村到博物馆的位移为
x=300 m-(-500)m=800 m,位移方向向东.
其路程为l=500 m+450 m+150 m=1 100 m.
答案(1)见解析
(2)800 m向东 1 100 m
1.2013年吴桥杂技节上,一名杂技演员将手中的球从高出地面3 m 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它上升5 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如图125所示,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填写以下表格:
图125
坐标系的建立
解析本题中的物体沿直线运动,可以在该直线上建立直线坐标系,来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若以地面为原点,则出发点、最高点、落地点的坐标分别为x1=3 m,x2=8 m,x0=0;若以抛出点为原点,则x1′=0,x2′=5 m,x0′=-3 m.
答案 3 m8 m00 5 m-3 m
2.如图126所示,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登陆月球后“玉兔号”月球车将在月球上开展3个月巡视勘察.若以着陆器所在地为坐标原
点,以月球车运动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一个一维坐标系.月球车从距离原点5 m处出发,沿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距离出发点15 m处.月球车最初位置坐标和最终位置坐标分别是()
图126
A.0 m,15 m B.5 m,15 m C.0 m,20 m D.5 m,20 m
解析根据题意建立的坐标系,出发点距离原点距离为5 m,坐标为5 m,末位置距离原点20 m,坐标为20 m,所以D正确.
答案 D
对位移和路程的考查
3.某同学的家到学校的直线距离为1 000 m,但他从家出发步行到学校,要先向东走400 m,然后再向北走600 m,最后再向东走400 m 才能到达学校,如图127所示.则他从家到学校的位移大小为______m,走过的路程为______m.
图127
解析位移是矢量,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家到学校的直线距离为1 000 m;路程是实际走过的轨迹,故路程为400 m+600 m+400 m=1 400 m;
答案 1 000 1 400
4.(2014江苏高一期中)400 m比赛中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但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28所示,关于这样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8
A.这样做目的为了使参加比赛的同学位移大小相同
B.这样做目的为了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路程大小相同
C.这参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加比赛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同
D.这样做法其实是不公平的,明显对外侧跑道的同学有利
解析因为跑道外圈半径大于里圈,当终点在同一直线上时,起点就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路程大小相同,B正确.
答案 B
利用坐标系表示位置和位移
5.一质点沿x轴运动,开始时位置为x0=-2 m,第1 s末位置为x1=3 m,第2 s末位置为x2=1 m.请分别求出第1 s内和第2 s内质点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第1 s内,Δx1=x1-x0=3 m-(-2 m)=5 m,方向沿x轴正方向;第2 s内,Δx2=x2-x1=1 m-3 m=-2 m,方向沿x轴负方向.答案 5 m,沿x轴正向-2 m,沿x轴负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