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孔孟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孟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这个概念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爱、互助等多种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都可以借鉴孔孟思想中的“仁”理念。
其次,孔孟思想也提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概念强调了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个人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点,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而导致其他方面的失衡。
此外,孔孟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是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而小人则相反。
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用来评价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政治、商业、家庭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弘扬君子精神,倡导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总之,孔孟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所强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
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学派,它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当代,孔孟为己之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
1. 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比古代更加严峻,因此,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对于个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自我反省和品德修养,人们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2. 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人性善的一面。
在古代,孔孟认为人性
本善,但是人们由于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弱点,容易迷失自我。
在当代,随着人们对于自身认知和心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加认识到人性善的一面,因此,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对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对于个人
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强调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人们可以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4. 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也
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统一,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因此,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
完善和自我超越,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同时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孔子和孟子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
首先,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价值观。
而孔孟为己之学鼓励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便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行为。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孟子提出的“养亲之心、爱人之情”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工作和忙碌的生活而忽视了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而孔孟为己之学提醒我们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此外,孔孟为己之学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的“教育无疆”和孟子提出的“教育以德为先”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而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例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积累。
同时,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人际关系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向。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

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关于《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古典儒家重“己”,有“知己”、“为己”、“修己”、“立己”、“克己”、“行己”、“成己”等说,极言吾人道德与人性上的自觉自为,自立自强,实有一整套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人文化成的生命的学问。
这种生命的学问,因其核心和要领在于自我的道德觉悟与修为,依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之言,可谓之“为己之学”。
古典儒家“为己之学”与当今流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自有天壤之别,恰是对后者之反对、克服与超越。
当此文化生态急需廓清与更新之际,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尤有其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意蕴,值得我们悉心体会、批判继承、着力弘扬。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古典儒家;为己之学;道德教育;当代价值一、“为己”“为人”之辨古典儒家道德智慧所指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如何成为我(们)自己”!换句话说,人怎样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人性,在天地之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类如何成就自己得天独厚的天赋,参赞天地之化育,保合太和,生生不息。
“如何成为我(们)自己”,即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古典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的特质之所在。
“为己”或“做人”是一种学问,生命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而这学问和艺术始终围绕“成为自己”而展开,这就是“为己之学”。
儒者所谓“学”,源自历代圣王所传的德性修养与礼乐教化,以人性的彰显和人道的践履为其内核。
“学”之传统,由来久矣。
古圣先王历代累积,于夏、商、周三代而达其鼎盛。
朱熹《大学章句序》曰:“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儒学对现代的积极意义

儒学对现代的积极意义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则是教人以正直的东西,抛开君臣关系这些过时的思想不说。
儒家学说没有否定人的欲望,而是教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做符合自己正确理念的事情,从而淡化自己的欲望,达到身心的和谐。
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抱负,就是一种体现。
儒家的一些思想非常积极,如果一个人光说不做,那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下,我们必须在社会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达到思想的飞跃。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世界观。
如果把地球的时间比作24小时,那么23小时人类都在打仗,之前的战争造就了今日的格局。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发扬和谐的精神,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儒家思想,将会改变世界。
天下大同,作为儒家思想一种理想中的社会。
有点像共产主义,又有点像无政府主义。
但它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
很明显,这种思想是对的,但实现起来却异常艰难。
因为,人类自私的基因是牢牢扎根在脑海中的。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的一种状态。
综合起来看,天下大同和无为而治都是中国古代值得自豪的思想,但放到如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两者中间找到现实意义。
比如,天下大同可以用作亲朋好友之间,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无为而治可以用在个人修行方面,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人文领域,儒家的知天命,尽人事是一种特别好的做法。
天时、地利、人和,顺天时、处地利、用人和,凡事只要努力去做了就好。
仁者爱人,作为人,我们必须学会关爱别人,也要学会关爱自己。
做到了这些,只是有了追求,一个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才是生命的意义。
所以,儒家提出了希贤希圣,内圣外无的理论,所谓内圣,就是修身,外无就是致用。
论儒家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意义

要 的借 鉴 意 义 。
关 键 词 :儒 家 ;传 统教 育 ;价 值 取 向 ;现 代 意 义 中 图分 类 号 :B 2 .5 2 2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0 8—68 ( 00 O 0 0 7 1 2 1 ) 1— 17—0 3
On t e Co t mp r r i n fc n e o e Tr d t n l u to l u s Ad o a e y Co f ca im h n e o a y S g i a c ft a ii a i h o Ed c i n Va e v c t d b n u i n s a
谭 敏
( 门大学 教育 研究 院 ,福建 厦 门 3 1 0 ) 厦 6 0 5
摘
要 :儒 家传 统教 育 的 价值 取 向 融 合 了对 人 的发 展 与对 社 会 发展 的 双 重 关 注 :一 是 为 己之 学 , 关 注人
的 非 功利 性 发 展 ;二 是 建 国君 民 ,教 育 为 先 ,发 掘教 育对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大 意 义 ;三 是 内 圣外 王 , 体 现 人 的发 展 与社 会 发 展 的 紧 密 联 系。 这 些 传 统 的 教 育 思 想 对 于如 何 处 理 “ 人一 社 会 一 教 育 ”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有 着 重
无论 是 西方 还是 东方 ,教 育 的价值 取 向问题 一直 是争 论 的焦 点 。从教 育功 能 的角度 上看 ,主 要存
在 “ 体论 教育 ” 与 “ 具论 教育 ” 之 争 。“ 体论 教 育 ” 侧 重 于教 育 培 养人 、发 展 人 的基本 功 能 , 本 工 本 “ 工具论 教 育” 则更倾 向于教 育促 进社会 发 展 的使 命 ,审 视古 老 的 中华 文 明 ,我 们会 发 现儒 家 教 育思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儒家的哪些思想对现代有借鉴意义?儒家思想又被人们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
儒学最初只是指的司仪,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思想体系,并且将尊卑等级的“仁”作为该体系的核心。
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是他们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归纳起来,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对人的现实价值持完全肯定态度的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
在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中,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儒学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心。
中国古代的“天命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上天安排的结果,体现了上天意志。
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相似,但是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儒家思想中的“天”主要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不是主要的。
而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不是要求人们为“天”献身和殉道,或者去追求“天国世界”,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以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
第二、主张顺应和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不同的文化流派中,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和处理方法都不一样,甚至差别巨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的本性给予了肯定和承认,提出应该对人的欲望予以合理的满足,而不是采取诅咒式的态度。
如对人类“性”的理解,儒家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的这种本能的欲望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
第三、“仁者爱人”,充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会归纳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P154)“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
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
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
传统儒家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坚持了“学者为己”的为学宗旨。
“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
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己之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说:“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
”[2](P49)学者为己是儒家的一贯之道。
那么,为己之学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价值导向上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以笔者浅陋之理解,其含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为己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己性;为学过程的涉己性与为学效果的己为性。
“在儒家看来,学就是学做人。
”[2体育论文发表,而不是出自其他的考虑。
诚然,如果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可以称是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权利。
但是,如果从伦理学或哲学的意义上看,成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学的过程。
因此,学做人意味着道德上的完善,人格的确立及精神境界的升华。
儒家之“学”虽有认识论的意义,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但更主要地应理解为自我道德修养。
儒家把他们的学问称为“圣人之学”,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人如何成就德性完善人格的问题。
“儒家学做人的观念表明,通过个人努力,人类有可能变得‘神圣’。
”[3](P4)学做人的圣人之学也就是为己之学。
或者说学做人是为己之学的性质,而学道德或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的内容。
儒家虽然并不排斥智性甚至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必仁且智”的,但却是以尊德性为优先价值,以仁为本的。
为己之学的起点必然是为学动机的为己性,这里的“为己”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而是说作为人际关系中心的自我,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和核心,是为学的起点。
按照儒家的思维方式,自我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因此,要外王必然要内圣,要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均要以个人的自觉修养为基础。
学者为己的启发意义,也许可以被理解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命令,内在的认识自己是在外部世界正确行为的前提。
“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4](P226)为己之学指向自我以实现圣贤人格为指归;为人之学以求人知,是一种功利价值。
因此,儒家所言之学就是在于强调修己成圣的优先性与根本性。
起点与核心是人自身,那么在为学的过程中必然是始终涉己的,这种为学过程要有效果、取得成就,也必须依赖于自己的努力。
既然进行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的内容,那么,这种学的过程必然是一种价值认识或道德认识的过程而非事实与科学认识,后者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参与,才能达致对客观真理的接近,而前者恰恰要结合主体的需要、情感、意志、行为等才能进行。
道德思考或道德思维,就是一种切己或涉己的思维,即对自己如何处理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采取何种手段或行为,以及关于这一系列行为、手段的意识进行思考,道德思维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应当的问题。
以应当为实质内容的道
德思维,是为己切己的,所谓“为己”,是指所思维的应当首先是为自己立法而不是为人立法,就是在日常为学和行为实践中,时时存有“为我”的思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一想我应当不应当如何。
事事处处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而进行反思,因而必然时时处处涉己。
学与切己自反相结合,是儒家道德思维的一个鲜明特色,道德思维就是要把所获得的知识同己身相联系,从中明了做人的道理。
道德思维总是离不开主体自身——“我”,总要以“我”为整个思维的支点。
舍弃了“我”,其思维则不具有道德的意义,或者说不属于道德思维。
在道德思维中,“我”是轴心、是重心。
道德思维的目的,就在于使“我”有所得,在于通过自省,来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增进理性、完善人格。
为己之学不仅在思维中是切己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涉己的。
既然道德修养或为己之学要切己涉己,那么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成就,即使自己的人格境界有所提升,就只能靠自己的作为和努力。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论语·卫灵公》。
下引该书只注篇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自身之内,不在自身之外,如何实现这种价值,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的什么力量,因此,儒家所讲的为己,只能是自为,而不是他为,是靠自己的躬身践履。
儒家认为,自我修养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不为的问题,这就必须从自我做起。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1](《述而》)“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1](《泰伯》)“仁以为己任”就是说这是做人的责任,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靠自己去实现。
那么,儒家的为己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
第一,儒家的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
这一方面是指为己之学的内容是德性心性,另一方面也是儒家的一种价值导向。
在儒家学说中之所以会出现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冲突,穷根溯源,与儒家(先秦)的“学而优则仕”的办学宗旨和“内圣外王”的最高理念有直接的关联。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各国的养士之风与私学兴起,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自然也就成为各论文发表,与此相关联,儒家把利禄视为为学的当然所得,认为“学也,禄在其中矣。
”[1](《卫灵公》)功名利禄虽不为儒家所完全排斥,但必须在符合仁义道德的情况下才是被允许的。
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是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因此,在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方面必然强调道义为先的价值导向。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模式,儒家坚持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只有从内圣中才能开出外王。
另一方面,内圣还必须走向外王,不仅要成圣成德,独善其身,还要成名成功,兼善天下。
儒家既然要求外王之功,那么“学以求人知”、“学以求功名利禄”,自然会成为儒学的应有之义。
甚至应该说,成就外王之功是儒者自我完善、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由“内圣外王”的理念所导致的为己与为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矛盾中,儒家坚持为己之学的导向,为己之学就是内圣之学。
从孔子儒家的“为己之学”中,鲜明体现了人的内在德性价值的优先性和首要性。
儒家这种强调人的德性价值的人文关切虽然有超时代的永恒价值,但也不免有其理想化的色彩和在现实中的软弱无力,但这种提升人性的人文关怀精神仍然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