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细说中医

合集下载

胆结石中药方剂

胆结石中药方剂

胆结石中药方剂中医处方(一)【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中医处方(四)【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凉茶配方

凉茶配方

清热祛湿茶配方:银花15克,木棉花30克,槐花10克,火炭母30克,山栀子15克,绵茵陈15克,扁豆30克,枳壳15克,山楂15克,藿香10克,蒲公英15克。

功效:适合用于肠胃湿热证,疲倦乏力,昏昏欲睡,胃口不好,腹胀或痛,口臭,口腔溃疡,牙肉肿痛,或有湿疹,皮肤瘙痒,大便硬或烂,小便黄,舌苔黄厚。

清肝明目茶配方:夏枯草15克,桑叶10克,野菊花15克,山栀子15克,绵茵陈15克,溪黄草15克,车前子10克,黄芩10克。

功效:适合用于肝胆湿热证,头胀痛,烦躁易怒,眼屎多,口苦,眼睛红或痒或流泪,睡眠差,大便硬或烂,小便黄,舌苔黄厚。

如果你也是有时候要值夜班的话,这个真可以试试。

小儿凉茶配方:连翘8克,淡竹叶5克,灯芯花5扎,山楂8克,银花8克,芦根8克,火炭母8克,山栀子8克,淮山10克,麦冬8克。

功效:适合用于小儿心肝火旺证,出现烦躁易怒,睡眠差,胃口不好,大便硬,口臭,口腔溃疡,眼屎多等。

复方罗汉果茶配方:罗汉果1/8颗,红枣5颗,玫瑰6朵,枸杞10粒。

将罗汉果的外壳去掉,取出内部的肉,掰下一小块(约1/8大小)备用。

红枣和枸杞用清水冲洗干净。

将枸杞,玫瑰花,罗汉果和掰开的红枣放入壶中,倒入开水盖上盖子,焖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适用于肺热、肺燥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口渴、口干,声音沙哑等症。

最适合于烟酒过多,经常熬夜的人群。

清热泻火茶配方:岗梅根30克、山芝麻15克、五指柑12克、淡竹叶10克、木蝴蝶3克、布渣叶10克、火炭母12克、海金沙藤15克、金钱草15克、金樱根15克。

将所有药材放入锅中煮沸大约5分钟即可。

功效:利湿、降火、疏肝和胃。

可以有效地去除人体的毒素,提高免疫力。

注意妇女月经期禁止服用,脾胃虚寒禁用。

感冒凉茶(金银薄荷茶)配方:准备银花、竹叶、连翘、蔓荆子及薄荷,把全部材料置入砂锅中煎服即可。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上火也会引起感冒,这个金银薄荷茶就适合风热感冒引起的各种症状。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在现代医学的领域中,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等日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深厚的指导。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体整体的失衡有关。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将其归为“消渴”范畴。

消渴的病因主要在于阴虚燥热。

中医认为,肺、胃、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消渴的关键。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若肺热津伤,则可出现口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若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肾主水,藏精,若肾阴亏虚,则可出现尿频量多。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调理肺、胃、肾等脏腑的功能。

比如,对于肺热津伤型的患者,可能会选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作用的中药,如天花粉、麦冬等;对于胃热炽盛型的患者,可能会选用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的中药;对于肾阴亏虚型的患者,可能会选用熟地、山茱萸等滋补肾阴的中药。

再来看高血脂,中医认为其多与痰湿、血瘀等有关。

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治疗时,中医常采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茯苓、泽泻可利水渗湿,减少痰湿的生成;丹参、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质的代谢。

肥胖症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形成肥胖。

治疗肥胖症,中医注重健脾益气、化痰祛湿。

常用的中药如白术、黄芪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陈皮、半夏等则能化痰祛湿,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痰湿。

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是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核心原则。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同样是糖尿病患者,有的表现为口渴多饮、烦热多汗、舌红苔黄,辨证为肺热津伤;有的则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辨证为胃热炽盛。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法〕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糖尿病药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糖尿病药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糖尿病药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

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

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

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

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子《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诊断标准】一、糖尿病(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1.有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7.77mmol/L(140mg/dl)或任何(时间)一次血糖值≥11.1mmol/L(200mg/d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结果可疑时,应再作糖耐量试验(OGTT)。

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75g)后测血糖。

附1:糖尿病判断标准(WHO)mmol/L(mg/dl) :1. 糖尿病空腹: 静脉全血≥6.66(120) ;毛细血管全血≥6.66(120);静脉血浆≥7.77(140)。

2. 糖尿病空腹及/或2小时:静脉全血≥9.99(180);毛细血管全血≥11.1(200);静脉血浆≥11.1(200)。

3. 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静脉全血<6.66(120);毛细血管全血<7.77(140);静脉血浆<7.77(140)。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
◎ Leabharlann DD I I远 育 SU f TC 4 A A r { c E
第第・1 2 O总8 0l 第期 94 1 17 1月 卷期 年
湿热 相 生 ,故 其 腹 胀 大 。 ” 2 治 则 探 幽 对 于本 病 的治疗 ,李 超君 _等 认 为宜根 据病 因病 7
对于本病 的成 因,庞 国宏[ 为多因肝气 郁结,胆 1 】 认 气不利 ,横逆 克土所 致;王天虎[等认为情 志 内伤等 , 2 ] 使肝脾 。 肾功能受损 ,气 滞血瘀而成 ;王增 3 J 认为 ,发

下 半 月 刊
按语 :为 了弘扬国医大师名 医文化 ,学习国医大师 高尚 医德 ,传承 国医大师l 临床技 艺,特设此栏 目。请 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 稿 之 模 板 撰 写 论 文 。凡 此 类 论 文 ,均将 列入 “ 京 2 世 纪环 球 中 医药 网络 教 育 中心 十 二 五科 技 攻 关项 目 ( :2 C 2 T M0 1 ” 北 1 No 1 15 C 0 ) 中统一管理 ,欢迎 来稿 !
1 病 机 阐微
疫毒、嗜酒无度 、饮食不节 、疲倦过度和精神因素等 , 其病机 在 丁肝 、脾 、肾三脏功能失调 ,肝失条达 、脾 失 健运 ,以致气血瘀滞 ,壅结腹 中。裴 建锋『 6 ] 认为 ,本病 是 由于肝、脾 、肾三脏受病 ,气血水瘀积腹 内,使脉络 壅塞, 以致腹 部 日渐肿大而成膨胀 。其病机多为本虚标 实,虚 实互见 。而邓老认 为,尽管导致本病 的成因很多, 但其主 要病机为肝郁脾虚 。 《 故 杂病源流犀烛 ・ 肿胀源流 》 云:“ 膨胀 ……或 由怒气伤肝 ,渐蚀其脾 ,脾虚之极,故 阴阳不 交,清浊相混 ,隧道不通 ,郁 而为热 ,热 留为湿 ,

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的认识

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的认识

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的认识
前几天我陪朋友去看中医,那可真是一次让我对“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 有了深刻感受的经历。

朋友最近总是没什么精神,脸色也不太好,还老是觉得累。

我就陪着她去了我们这儿一个小有名气的中医诊所。

一进去,那股浓浓的中药味就扑面而来。

老中医坐在那儿,就像个隐居山林的高手,眼神平静又透着股神秘。

医生先是给朋友把脉,那手指轻轻搭在手腕上的样子,让我觉得特别神奇。

把完脉又看了看舌头,这时候朋友悄悄跟我说她有点紧张。

我就安慰她:“别怕,说不定一会儿就有办法让你恢复活力啦。


老中医说朋友这是气血不足。

他就开始讲啊,说气血就像汽车里的油,油不够了,车就跑不顺畅。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想这说法还挺有趣。

然后医生给开了些调理气血的中药,还叮嘱了一堆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从诊所出来后,朋友按照医生的话开始调整作息,早睡早起,还经常给自己熬一些补气血的粥。

过了一段时间,嘿,你别说,朋友的脸色慢慢红润起来了,精神头也足了。

这让我想到,小病的时候,就像身体里的小零件出了点问题,通过调理气血就能让身体这部“机器” 重新正常运转。

而要是大病呢,可能就是身体内部的整个系统失衡了,就需要从阴阳这种更宏观的角度去调整。

所以啊,“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 这句话还真是蕴含着大道理呢。

以后我可得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争取让气血足足的,阴阳平衡,健健康康的。

那年邓铁涛这些药方救了钟南山女儿

那年邓铁涛这些药方救了钟南山女儿

那年邓铁涛这些药方救了钟南山女儿2003年国医大师邓铁涛,他领导的中医团队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的光辉战绩。

他所在的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到了四个零,即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确切地说,我们把抗击非典的头号功臣封给他也一点不为过。

据邓老介绍,非典期间,刚开始的时候,在钟南山院士呼吸病研究所里面,邀请了中医专家参与了会诊,但是并没有采用中医来治疗,结果第一阶段88个非典感染病例,死亡了10人,跟全球平均致死率差不多。

后来采用了中医,邀请了邓老等5位中医专家参与治疗,78个感染病例,只死亡了一个病人!这说明了,中医在治疗非典过程的功用,远远大于西医。

这一年在抗非典一线奋斗的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的女儿钟帷月不幸也感染上了非典,钟帷月为运动健将,曾获得游泳全国冠军,钟院士就将女儿托给邓老用中医进行治疗,后来痊愈了。

不是钟院士不相信西医,他本身就是西医,但他也担心西医疗治后的后遗症,即肺部部的纤维化等。

而中医却是从根本上去根了。

所以钟南山院士,在SARS初期,面对SARS病毒手足无措的时候,发现中医治疗效果好,于是实事求是,向国内外介绍经验的时候,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在了首位。

并因此钟院士特上门致谢邓老,并合影留念。

那么邓铁涛是用何方药治愈了钟帷月呢?非典期间邓老无私的公布全部治疗方药,现介绍如下:邓老治疗方案:1、早期多在发病后1~5d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

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

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2型。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方选: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豆蔻5g(打,后下),竹叶10g,厚朴6g,生薏苡仁20g,法半夏10g,白僵蚕6g,片姜黄9g,蝉蜕6g,苍术6g,青蒿10g(后下),黄芩10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铁涛老先生曾经多次抱怨说:“中医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教科书讲的理法方药,在药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的责任”。

邓老先生所说的可是一句大实话。

其实,无论是在药房还是在病房或是门诊,何止是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那基础理论教科书不都是与临床实践脱了节,以至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的老五院一版统编教材就是由西学中班的同志主持编写的,以后各版则多是其延续和不断增加内容。

例如对“气”的解释,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说:“气的意义,广泛而复杂”,对“气”没有个统一的认识,是说不清道不明。

6年之后的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的《内经讲义》指出“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一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

1978年,又出版了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在重复了前面的观点之外,又加上了一句,“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虽说是物质,是功能,却还是找不到看不见摸不着。

如今对中医“气”的解释已经不仅仅是哲学意义的“气”和“理”,而且还是现代物理学中的“炁”和“场”了。

还有那“宗气”、“中气”、“元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几十上百种之“气”。

单这“气”到底是什么如何分类?就够你去忙活去猜想去琢磨了的!时下,中医大学的各类本科和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专著,除了在“中医理论”的概念上兜兜圈子之外,为了制造一个似模似样的所谓理论系统,不惜牵强附会。

把现代科学的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更新的东西都塞了进来。

将什么“黑箱理论”、“模糊数学”、“以太”、“浑沌”等等毫不相干的概念,硬性比附,强加类比。

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代的思想现代化,不能不说存有几分攀附心理,也为学界所诟病。

这些玩意儿除了可以吹嘘中医经典理论如何高深莫测之外,连自己也没弄个清楚明白到底是什么,却要装腔作势来糊弄人,实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不过,那些所谓中医理论大师,如不让他们吹嘘这些东西,又能吹出些别的什么东东来能让人信服呢?可以肯定地说,以往绝大多数中医医生源自于民间,原本有着丰厚的实践意识,有一技之长,并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理论”。

他们是不会去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等那些所谓中医经典著作的。

只是“家传相承”、“师徒相授”,充其量只是看看《药性赋》、《汤头歌诀》和“师傅真传”什么的,靠经验来看病。

希盼能立马见效、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因而,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经典,更不知道现代中医的什么“传统科学”。

所以,那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所谓完整独特、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无非是花瓶和摆设罢了,只会对那些想拿个文凭、弄个学位、评个职称、评个大师的神马人士才会有点用,而对民间中医生来说没有丝毫用处。

只能说到不能做到,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哪能不与临床实践“脱了节”?中医的教科书基础的指导不了临床,临床的又不能指导医疗实践,这“脱了节”的事儿早已是不爭的事实,业内人士更是心知肚明。

一位学现代医学的长辈曾说,中医界可以说是乱象丛生。

你看看那中医医院的中医生们所写的病历,那里还有什么中医基础理论,不都是学了现代医学那一套,早已找不着北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啥名谁。

那所谓“阴阳学说”,虽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所催生,实则似乎更象同时代名家邓析那帮人“阴阳两可”玩嘴皮子的诡辩,阴阳互抱,阴阳易位,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是也。

所谓“五行学说”也只不过是阴阳五行家邹衍为了警诫吓唬那帮王公贵族们的把戏,五德终始随方面而服,让他们免于爭斗有所顾忌而相信“五行生克轮回”才是“帝王轮流更替”的天意。

可时至今日,却仍然囿于此说,沿袭两千多年前的说辞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说明生命现象!什么民间派、学院派、经典派,还有那荒诞无稽的所谓“各家学说”,简直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那“伤寒家”说是“寒”,“温病家”说是“温”,“寒凉派”说是“火热”,“滋阴派”说“阴不足”,“补阳派”说是“阳不足”,“补土派”说“脾虚”,其实大家谁都没看到那件新衣裳,只是凭自己想当然而作出的不同诠释。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爭辩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不象现代医学,一个新的理论产生后,只要大家都认可,并得到临床实践验证,旧的理论就会被淘汰,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追求、发展和扬弃。

你不妨大胆去问问那老头,当年儿子、老婆病危时咋不用“中医”?之前怎么就不能“识未病”、“治未病”了?听到这话,作为中医人心中确实不是滋味,可谓五味杂陈,不可名状。

这难道不就是“中医人现状”误中医?难道人家说得都不对都说错了?!人家就不读“诸子百家”书?不究“阴阳五行”理?不留意、不观察、不分析、不对比、不推理、不判断?人家真的就是傻瓜笨蛋一个毫无理智?真不知当下的中医“领军人物”、“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名中医”们听了之后又有何感受?邓铁涛老先生可是中医世家,又有七、八十年的临床经验,功底深厚,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应认认真真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编写出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教科书来,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典范。

可是,邓老先生却十分谦虚,始终未见其动笔,为什么不肯动笔?此时不写待何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稍纵即逝哦!那怕是自己耄耋之年精力有限,只稍动口不动手,弟子们假手代劳也未尝不可哦。

实在令大家不可思议,不得不为之感到遗憾和惋惜!。

其实,只要不是少数神人们所具备的那种所谓“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能力”,不是“神乎神”的“治未病”。

能让人学了之后,治病灵验、临床有用、可以重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得起“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这样的教科书大家自然会去学习之实践之,不管是民间的抑或科班出身的乃至学习现代医学的医生们,都会奉之为经典圭臬,认真学习努力效法。

所以,大家都非常期盼邓铁涛老先生能有这样一套与中医临床实践“不脱节”,能“找得到”,“看得见”的“理法方药”来,真正能“说到做到”,大众化的中医临床教科书刊出,以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能力,而绝不是什么“理论专著”和“邓老凉茶”哦!在中国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漫长的“二元社会”结构,不可能不孕育、也不可能不产生“二元中医”。

即所谓两种中医。

一是理论中医,即古人所说的“大医”与“明医”。

所谓“大医”是指一般运用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医生;所谓“明医”是指洞达气功,明了内景的医生。

所谓“理论中医”是在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们运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及前面钱学森老先生所说的“感觉”加“类比”的古代所谓哲学思辨方法所产生的所谓“中医理论”。

加上儒生们,坐而论道,述而不作,将三分成效吹成十分功力的陋习,游走于社会上层,巧言善辩,著书立说,流芳千古。

非有权、有势、有钱人家是做不到的,又可称之谓的“儒医”、“形而上者”。

这种所谓“中医理论”纯粹是一种取象比类、类比推理的产物。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去认识和诊治疾病,虽经几千年的实践,但其疗效十分有限。

如今,所谓“学院派中医”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大多属于此类之中的“大医”一类。

他们所学的虽说是“四诊八纲”、“辩证论治”,但都是些穿凿附会的玄诞理论,且与空想臆度掺杂混淆。

真正能“洞达气功,明了内景”,连“子不语”的“怪力神乱”都扯了进来的“明医”者甚少。

正如晚清小说《何典》所云:“说嘴郎中无好药,死病无药医,药医不死病,一双空手见阎王”,充其量是对“不死病”的一种“人文关怀”。

因此,只要能按“经书”开出个方子,食了不死人,谁都能当中医,即便死了也只能认“命”,谁叫你是“死病”呢!笔者曾在某中医名家寓所中见到的一幅堂联:“有命不怕病,有病有药应”。

其潜台词恐怕就是“无命就怕病,有病无药应”了。

可见“医门”与“佛门”是一致的,都是治“命”不治“病”,讲的是“慈悲”、“超渡”。

未了,是“普渡众生”“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好事,即所谓专治世间一切“不治之症”。

晚清国学大师吳汝纶先生曾经说过,“吾国医学之坏,坏于儒”。

这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所谓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干出来的蠢事。

事实上如今的中医理论依然如故,也还是读书人干出来的蠢事。

空谈理论,不甚临床,无法验证于实践。

二是经验中医,即后世之“草泽医”。

所指的是应用民间偏方、单方的医生。

即赵学敏先生在《串雅》中所说的走方医、江湖医、游医,所谓的“形而下者”,是社会中的下九流之一。

中医本来就是一种民间医术。

在为穷苦大众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有的确实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们没多少文化,更谈不上什么医理,良莠不齐。

有的确是为了骗食两餐,为害不浅。

有的确有一技之长,而且疗效不错,深受群众所欢迎。

来源于实践,还原于实践,经过反复临床实践,证明其治愈率、可重复率都较髙。

尤其见诸外科、骨伤科、皮肤科等专科一些疾病的特殊治疗,但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由于处于社会下层,没有话语权,只能口授、家传、师承,形成民间流传的“医疗技术”。

有的人甚至大字不识一个,即使后来形成文字,也是有心人慢慢归纳总结记下来。

这就是“经验中医”,是从几千年的医疗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什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等经典理论在这些民间中医当中可能根本就没见过。

即使有也是一种只起装饰作用的东西,许多“草医世家”根本就对它们不屑一顾。

稍好的充其量只是看过《医学三字经》、《濒湖脉诀》、《药性赋》、《汤头歌括》等等其中之一、二。

人们所谓“心肝脾肺肾,三天无人问,心肝脾肺‘贤’,一日两吊钱”就是最好的写照,所说的就是这种医生。

其对疾病、对医药的认知,完全从经验中观察归纳得来,因此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们游走于下层社会,服务于社会大众,解决人们疾病的痛苦,为人所推崇。

这是中医临床实际应用有效部分。

像一附院的梁锡恩师傅,早年开过汽车、练过功夫,拜过师傅,没学过什么太多的理论,师承特技、秘方,因而在外科、骨伤科、铁打损伤方面有所特长,悬壶济世,其名虽不能入《八桂名医苑》,不见经传,但其人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事实上这两种中医至今仍然存在着。

前者所服务的对象重在养生保命、长生不死,讲究的是享受、淫乐、附庸风雅,追求时尚,朝思暮想“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的所谓成功人士,对他们而言钱财绝不是问题;后者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治病求生,两歺尚且不保的劳苦大众,怎么能花30~50元大钱去挂“教授号”、“博士号”呢?!他们只求病好,不求长生不老不死,因而只能去找寻“串雅”传人的行善施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