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中风(stroke),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破坏脑部血液供应导致的神经系统障碍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中风是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
了解中风的原因和评估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造成中风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
一、中风的原因1. 血栓形成血栓是引起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血液凝块阻塞了脑部动脉时,会导致脑细胞缺氧而死亡,进而引发中风。
这种情况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即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局部堵塞或完全阻塞动脉。
2. 脑出血除了血栓形成外,脑出血也可以导致中风。
当小动脉发生断裂或损坏时,过多的血液流入脑组织,压力增大导致周围组织受损,进而引发中风。
3.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指在出生时或后天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异常血管结构。
这些异常的血管可能非常脆弱,易于破裂,并导致出血性中风。
二、危险因素的评估1.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中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患上中风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中风。
然而,在女性更年期后,两性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2.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可修改危险因素之一。
长时间存在不稳定的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壁并导致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可以增加形成血栓或破裂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也被视为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糖水平对动脉壁造成损害,并增加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风险。
控制好糖尿病,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对预防中风非常重要。
4. 高血脂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物质会在动脉内形成斑块,导致血栓形成。
定期检查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5. 烟草和酒精滥用吸烟会导致血压升高、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和增加血液黏稠度等问题,从而提高患中风的概率。
酒精滥用也与中风风险相关。
减少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6.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也与中风密切相关。
护理学中的中风预防知识

护理学中的中风预防知识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作为护理学的学生或从业者,了解中风的预防知识对于提供有效的护理和保健服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护理学中的中风预防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
1. 什么是中风?中风是指脑血管急性发病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
常见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中风可能导致瘫痪、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2. 中风的危险因素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风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血压,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吸烟:吸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戒烟可以显著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并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高血糖:糖尿病与中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中风的风险。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与中风的发生率有关。
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胆固醇水平,降低中风风险。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与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保持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中风风险。
3. 中风的预防措施中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中风预防的重要措施:控制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监测血压,按医嘱规定服用降压药物,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盐的摄入、多食用水果蔬菜等。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中风的预防至关重要。
建议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限制高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戒烟和限制饮酒可以显著降低中风的风险。
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血糖控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定期检查血糖水平。
适度运动:定期参加身体活动对中风的预防有益。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脑中风科普知识讲座

8步,与死神赛跑!
第1步:让患者完成以下动作:1.微笑;2. 回答简单问题,如自己的姓名;3.让其伸直手臂。 若患者不能完成上述动作,可以初步判断为脑卒 中。
第2步: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 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 悲哭或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第3步:患者采用仰卧位,头肩部稍垫高,头 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流吸入气管造成 窒息。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异物,应设法排出,保 持呼吸道通畅。
主要内容
1、中风的危险因素 2、中风的先兆 3、中风的快速判断 4、中风的治疗 5、中风的预防
脑中风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1位中风新发患者, 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中风
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
脑中风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长期的负担
成人中最常见的致残原因 大多数脑中风患者能够幸存 10%有严重的残疾需要长期护理 30%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起居一整年 60%的患者社交活动或户外活动受限
6、 视物模糊 7、握力下降 8、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 9、突发说话困难 10、突发意识不清或嗜睡
脑中风的主要症状
面瘫 (Facial weakness)
能微笑吗? 有嘴角或 眼角下垂吗?
肌无力 (Arm weakness)
能伸举上肢吗?
言语困难 (Speech difficulty)
能吐字清晰并 进行沟通吗?
尽早就诊,快速行动 (Time to act fast)
如果出现中风发作 症状,请立即致电120
发生脑中风,该如何处理?
尽快到综合性医院就诊(切忌擅自选择自驾车或 出租车转运患者,被延误治疗的患者大部分是因 为没有采用急救车的方式转运)。 在有效的时间内动脉或静脉溶栓是治疗脑血栓最 有效的手段,能最大限度降低病残或完全康复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溶栓(发病后6—12小时内)
什么是中风

什么是中风?中风是脑卒中的通俗说法,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病变造成的局部脑组织损害引发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
脑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
中风的发病原因中风的致病危险因素有多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
另外,有中风家族史、冠心病、偏头痛、口服避孕药、脑动脉炎、遗传性脑血管病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大家普遍认为,中风是“老年病”,然而近年来中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中青年人群中,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以缺血性中风为主。
出现这6个征兆要警惕!1哈欠不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无其他因素影响出现哈欠不断,是明显的病态反应。
一般中风发作前1周左右会出现不分时间地点,频繁出现打哈欠的现象。
2视力下降突发的视物模糊,重影以及明显的视力下降。
3肢体或面部麻木肢体麻木,口唇、面部舌头灵敏度下降,耳鸣以及听力下降。
4语言表达困难语言表达困难,口吃,或不能理解他人语言,间断出现瘫痪或口不能言。
5肢体活动出现问题身体无力,协调性下降,活动不灵,走路不稳,还会一侧肢体麻木,口角向一侧歪斜。
性格、语气和行为的突然反常。
6头晕头痛阵发性的头痛和头晕,并越来越剧烈,跟平时的头痛有明显的区别。
预防中风,远离血管病多做这3件事!①补充α-亚麻酸α-亚麻酸是人体必须脂肪酸,有预防脑梗、心梗的作用,是目前现代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之一。
富含α-亚麻酸的食物不多,有深海鱼、苏子油、核桃油等食物,其中苏子油含量居高,达到66。
7%以上,是α-亚麻酸的良好来源。
补充方法:每日可以将5ml苏子油拌入酸奶或者淋汤即可,这样最大限度的保留营养素,有助于身体吸收。
②补充叶酸叶酸能促进高半胱氨酸转化为对血管无损害的蛋氨酸,还能降低血液中半胱氨酸的浓度,进而降低脑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引发中风的原因

引发中风的原因一、引发中风的原因吸烟等不良习惯易引发中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脑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脑卒中而永久致残。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被称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
引发脑卒中的原因很多,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也是市民熟知并能够引起重视的。
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居民的饮食特点为脂肪摄入比例大,盐摄入量超标,水果、蔬菜摄入不足,这是心脑血管病高发原因之一。
同时,我国有烟民3.5亿,吸烟出现低龄化趋势,50%的人口遭受被动吸烟危害。
烟草烟雾中有3800多种化学物质,会使血管收缩,诱发血管痉挛,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第二大危险因素。
然而,这些危险因素并不是不可控的。
研究认为,针对危险因素予以长期控制,大部分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
其中,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如何预防中风了解先兆症状有助于中风防治脑血管病发病前,一般都会有先兆症状,如出现一过性手足麻木、软弱无力,有人手中拿东西忽然落地,走路时突然腿软跌倒;有时出现突发双目失明或视物模糊,走路不能走直线;有人忽然失语,吐字不清,或心里明白但却表达困难等都是发病预警症状。
周振坤主任表示,中风先兆症状的治疗在卒中病的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出现中风先兆表现者,3至5年内约有1/3的人发生中风,约1/10的人在为期三个月至半年内出现中风。
一级预防强调的是未病先治,而不是病来再治,这其实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
因此,当出现中风先兆症状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若体检结果,指标都正常,西医往往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通过银针疏通经络,中药调脏腑气血,及时化解风险因素,自然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头晕,点了一疗程的点滴,吃了好多药症状也不见好,这时针灸就能发挥独特优势,针到病除;有人甚则年轻人常常抱怨说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乃至完全遗忘;注意力不易集中,思考问题感到费力,学习工作效率降低。
初发脑中风的危险因子及预防

吸 烟 2 5 后 , 险性 消失 。故应大 力倡 导戒 烟。 ~ 年 危 2 4 饮 酒 :小 量戗 酒 有保 护 作 用 ,大量 戗 酒 可 增 加 危 .
险 性 。中 国 营 养 学 会 指 出 , 日饮 5 ~ 1 0 每 0 0 mL 红 葡 萄 酒 能 升 高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醉 ,减 轻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减 少 血 小 板 凝 集 。应 提 倡 戒 白酒 ,少 量 饮 葡 萄 酒 、果 酒 或
的 原 因很 多 .主 要 危 险 因 子 有 : 血 压 、 梗 、房 颤 、糖 高 心
张淑娥
0 4 。19 . 1 9 2年 WHO 提出 最好 的运 动是步 行 。建议 坚持
三原 则 :有恒 、 序 、有 度 。掌 握 、五、七 ” 有 三 :即每天
三 公 里 步 行 ,时 间 3 0分 钟 以 上 } 周 运 动 5次 以 上 ,运 每 动心率 加 年龄 约为 10 该 建议尤适 于 中老年 人。 , 7
4 糖最病
2 1 饮 食 :多 盐 可 升 血 压 ,反 之 可 降 血 压 而 减 少 脑 中 . 风 。另 外 增 加 蛋 白摄 人 、补 充 维 生 素 后 , 中 风 明 显 减 脑 少 。河 南 林 县 中 美 台 作 研 究 发 现 ,补 充 蛋 白 质 、维 生 素 、 微 量 元 素 等 饮 食 不 仅 使 当 地 食 管 癌 发 生 率 减 少 且 使 当 地
群 平均舒 张压下 降 3 mmH ,就 可 防 止 我 国 3 g 7万 脑 中 风 死 亡 。我 国有 8 0 0 0万 ~ 1 人 患 高 血 压 , 高 血 压 在 我 亿 且
鲜为人知的中风征兆

鲜为人知的中风征兆咳嗽、流鼻血、昼夜血压差缩小,甚至只有130/85毫米汞柱的血压,可能与中风有关。
因为鲜为人知,便可能发生意外。
咳嗽,脑缺血的特殊原因咳嗽的“震撼”,有利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转复,如同给濒危病人一次心脏捶击或电击复苏的机会。
这在80年代初,已经在美国一些大医院成为住院心脏病人必修的“自救课”。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从中受益。
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伴有动脉硬化的患者,可能因为咳嗽而引起意识障碍,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四肢抽搐、瘫痪等症状。
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咳嗽-脑缺血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可以数年、数月发作一次,也可能一天几次。
发作后应进行特殊治疗。
预防的办法是,有慢性支气管炎者必须戒烟、禁酒,及时防治感冒和咳嗽,防患于未然。
鼻出血,脑出血的先兆国外资料报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的中老年人,在发生鼻出血后的1~6个月内,有50%的人会发生脑卒中。
专家们认为,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而这种出血在鼻腔血管尤为突出,常常先于脑血管发生破裂。
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应把鼻出血看作脑出血的先兆,要加强对高血压、高脂血和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昼夜血压差缩小,中风危险性增大高血压与中风有关,而危险性最大的信号便是昼夜血压差缩小。
通常,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有一个低谷时间(夜间2~3点)和两个高峰时间(上午8~9点和下午2~3点)。
高峰和低谷时的昼夜血压差应大于10个百分点。
若差距渐渐缩小,相差只有0.6~3.3个百分点,将提示已是发生卒中的高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治疗措施。
可是,高血压病人却很少知道自己的血压白天和晚上的差距是否正常。
高血压标准改变与中风有关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现行的1993年高血压诊断指导标准(140/90毫米汞柱)进行了修改,提出1999年指导原则为高压(收缩压)大于130毫米汞柱,低压(舒张压)大于85毫米汞柱,就应诊断为高血压。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是一种突然间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卒中主要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扑,病人失去意识,口眼歪斜,言语表达不清,伴有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属于多危险因素疾病,众多危险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脑卒中风险因素。
选择134名近5年内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男性患者有78名,占比58.2%,女性患者56名,占比41.8%。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61名,占比约为45.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73名,占比约为54.5%。
通过对这134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头部CT扫描和相关常规检查,有些患者还做了脑脊液检查等,并对患者的所有医疗病史进行记录查阅后完成。
综合分析出,脑卒中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无法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与家族史年龄: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55岁和75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会更高些。
过了55岁之后,每10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会增加一倍,脑卒中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多年,但是老年女性发病率要高于老年男性的发病率。
家族疾病史:有临床研究数据发现,若家族里有人患脑卒中,特别是直系亲属,父母和兄弟姐妹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比无脑卒中家族史人群高出4倍左右。
2、可以及早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一过性缺血以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脑卒中患者中有近70%是高血压引起的,平均舒张期血压若升高7.5毫米汞柱会升高近5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很多血压正常的人,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与血压水平也呈线性相关。
高血压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糖尿病:该组134名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患者13名,大概占9.7%,这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的人脂代谢可能会存在异常,这就会增高凝血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起脑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那么高血压是如何致脑出血的呢?
①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管壁变脆,或者形成微动脉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当血压骤升时,血管和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引起脑出血。
②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痉挛可能造成其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
此外,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远较其他器官的动脉薄弱,可能是脑出血比其他内脏出血多见的一个原因。
因此,防治脑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病。
临床资料表明,血压高持续升高会使中风危险增加4一6倍。
血压越高则风险越大,收缩或舒张压升高都有害。
临床上脑中风患者常伴有显著的高血压。
因此,防治脑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病,一旦发现已患高血压,就必须就医,听从医生的忠告,有效地控制血压,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2)糖尿病: 糖尿病容易造成微血管损害,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血管管壁增厚,增加中风的机会。
高血糖,尤其是近期高血糖是中风尤其是脑梗塞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反复发作脑中风患者,有10-30 % 证明有糖尿病。
中风后血糖高者临床症状更重些,恢复也较差。
在脑中风死亡的患者中,糖尿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
(3)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升高,血管壁容易形成蜡样脂肪沉淀,从而导致动脉闭塞。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血脂增高往往和脑中风有关。
因此,中老年人定期检查血脂是十分重要的。
(4)心脏病: 一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可同时影响心脏与脑血管等,因此,脑中风和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两种疾病常常互相影响。
另一方面风心病,心内膜炎等特别在伴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绞痛、心房纤颤时心源性栓子脱落进入脑部,易诱发脑中风。
所以说心脏病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现自己心脏功能不好就及时就医,避免进一步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
(5)眼底动脉硬化: 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伴有眼底动脉硬化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硬化程度越高,危险性越大,合并高血压者差别更为明显
(6)血液学因素: 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增高等,可升高血粘度,降低血流量,影响脑的微循环,促进血栓形成,增高中风的危险度。
此外,临床上白血病可并发脑出血。
因此,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亦是中风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