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常见危险因素中医解读

合集下载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中风(stroke),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破坏脑部血液供应导致的神经系统障碍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中风是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

了解中风的原因和评估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造成中风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

一、中风的原因1. 血栓形成血栓是引起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血液凝块阻塞了脑部动脉时,会导致脑细胞缺氧而死亡,进而引发中风。

这种情况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即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局部堵塞或完全阻塞动脉。

2. 脑出血除了血栓形成外,脑出血也可以导致中风。

当小动脉发生断裂或损坏时,过多的血液流入脑组织,压力增大导致周围组织受损,进而引发中风。

3.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指在出生时或后天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异常血管结构。

这些异常的血管可能非常脆弱,易于破裂,并导致出血性中风。

二、危险因素的评估1.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中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患上中风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中风。

然而,在女性更年期后,两性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2.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可修改危险因素之一。

长时间存在不稳定的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壁并导致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可以增加形成血栓或破裂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也被视为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糖水平对动脉壁造成损害,并增加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风险。

控制好糖尿病,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对预防中风非常重要。

4. 高血脂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物质会在动脉内形成斑块,导致血栓形成。

定期检查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5. 烟草和酒精滥用吸烟会导致血压升高、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和增加血液黏稠度等问题,从而提高患中风的概率。

酒精滥用也与中风风险相关。

减少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6.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也与中风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学 中风

中医学 中风
内关水沟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肝阳暴亢
中 风
一、概述:
定义: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或口角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病证。因起病急骤,症 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 名中风。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 “半身不遂”。
四、针刺治疗
(一)中经络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宣导
气血。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下1.5寸) 尺泽 委中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神阙─生命之根,真气所系,隔盐灸
五、其它疗法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 运感区、)颞三针。
2、水针:北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等
颞三针
定 位:耳尖直上 2 寸,其前后各 1 寸 治疗作用:治疗运动障碍,偏瘫,弱智 方 法:向下刺
配穴: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歪斜:地仓、颊车 头晕: 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 丘墟透照海 便秘: 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 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泻法 水沟:雀啄法 三阴交:提插补法 极泉:提插泻法 尺泽:提插泻法 委中:提插泻法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临床分两大类:
中经络:
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或口 角歪斜,舌红,苔黄、白,脉弦滑或浮。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为治法,方用左归丸合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
《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主, 本在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肥甘厚味太过首先伤脾胃。
脾气虚损,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司,以致水谷不化 精微而化为痰浊。因肥能生热,甘能壅中,肥性滞,甘 性缓,肥甘可窒碍胃肠,影响脾胃升降,壅滞中焦,使 中阳不运而生湿,湿又生痰化热,形成湿热和痰热之患。
由于脂质在血液中运转时,必须与蛋白 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 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
所以,称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脂异常更能全面、准确地 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灵枢·血络论》:“血气俱盛而阴 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 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一)病因病机:
1.饮食失常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
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正气日益衰减。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 陆九芝专著《逸病解》说: “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与劳相反”。 “逸之病,脾病也。”
5.先天禀赋
《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 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认为体质的阴阳刚柔是由禀赋决定的。 作为高脂血症的重要体征:肥胖。也同样 与先天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风病常见危险因素中医 解读
——脂代谢紊乱
一、定义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 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可 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或两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二、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虽无血脂的病名,但是在《内经》 中就明确提出了“膏”、“脂”的概念,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 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本型以气滞血瘀标实为主,常合并心血管 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
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脉。
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 半夏汤化裁。
药用瓜蒌、薤白、法半夏、当归、郁金、 柴胡、枳壳、川芍、桃仁、红花、赤芍、 丹参、蒲黄、山楂等。常加入虫类药水蛭、 地鳖虫化瘀通脉。
3.肝阳痰火 素体肝阳偏旺,头胀跳痛,急躁易怒,口
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 肾阴不足,阴虚阳亢,或阴虚火旺; 肾阳虚衰,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4.劳逸因素
(1)过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烦劳则张。” 《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 《内外伤辨惑论》:“喜怒忧恐,劳役
过度,而损耗元气。”
(2)过逸: 好逸恶劳,养尊处优,则会使气血运
痹阻心脉-心悸、胸痹,乃至真心痛; 痹阻肾脉-发为腰痛、肢重、尿血; 痹阻脑脉-清空失养,发为眩晕、头痛、 耳鸣、舌强、口舌歪斜; 痹阻肢脉-肢麻、握物无力、步履欠稳甚 至废用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
1.痰湿内阻 平素嗜食肥甘,久坐多卧,形体肥胖,头
昏头重,胸脘痞闷,肢体沉重,舌苔白腻, 脉濡。 本型以痰浊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初 期或中期。 治宜芳香化湿,健脾祛痰,化瘀降浊。
总之, 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 三脏。 其本-肝、脾、肾三脏虚弱; 其标-痰浊、瘀血内生; 诱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绪失畅 等。
关键病机-痰浊凝聚于血脉; 内在病因-脾虚失运、肾精亏虚; 外因条件-嗜食肥甘、膏梁厚味,化生痰浊
痰瘀互结沉积血府、脉道是高脂血症发展为 心脑血管疾患和机体衰老的必然转归:
4.痰滞瘀阻 头昏肢麻,胸痞闷胀,隐隐作痛,心悸气憋,舌
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缓涩或弦滑。
本型系瘀痰互结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 晚期,经过一般性药物治疗难以取效者。常合并 高血压病、高粘血症、糖尿病等,属顽疾病症。
治宜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痰瘀同治。
选用大黄蟅虫丸、涤痰汤化裁。
干口苦,目赤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
本型以肝火痰热标实为主,常合并高血压 病、中风。
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
选用天麻钩藤饮、清气化痰丸、镇肝熄风汤化裁。
药用天麻、生地、钩藤、决明子、菊花、牛膝、 石决明、珍珠母、山桅子、丹皮、黄芩、胆南星、 浙贝母、大黄、法半夏、泽泻、代赭石、白芍、 竹茹等。酌加虫类药水蛭、蜈蚣、僵蚕、全蝎、 地龙化瘀涤痰,平肝熄风。
常用七味白术散、平胃散、温胆汤、涤痰 汤等化裁。
药用党参、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藿 香、茵陈、茯苓、土茯苓、白蔻仁、泽泻、 薏苡仁、砂仁、葛根、苏叶、车前子、竹 茹、石菖蒲等,可加入虫类药僵蚕、水蛭 化瘀祛痰通络。
2.气滞血瘀 胸闷心悸,胸胁胀痛,痛如针刺而固定,
妇女多有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而有瘀点, 舌底脉络迂曲,脉弦细涩或结代。
药用大黄、蟅虫、虻虫、水蛭、桃仁、杏 仁、生地、赤芍、黄芩、土茯苓、胆南星、 法半夏、三棱、莪术、石菖蒲等。重用水 蛭、蟅虫、虻虫等虫类药物,峻猛逐瘀, 化痰通络。
5.气虚血瘀 头昏疲乏,心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由此,情志过激可产生心和血脉方面 的病变。
工作的紧张 竞争的加剧
多思多虑 思则伤脾 肝气不舒
脾失运化,酿成痰湿
3.年老肾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阴气自 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五八肾气衰,发堕齿 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厚味肥甘,又可助阳生气生阴,生阴者,转化为脂 液,浸淫脉道,而血脉不利,堵塞气之运行,血失气煦, 气结血瘀,痰浊阻滞脉道,血中脂质增高,进而阻遏经 气运行致脉道不畅。
2.情志因素:
人的正常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作为物 质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活动太过,如突然、强烈或长久持 续的情志刺激,必然损及脏腑,致脏腑阴 阳气血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