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作业——大学生新生活感想

大学新生活感想
曾经,当我们还在中学勤学苦读时,考进大学的梦想已经在我们打脑海中根深蒂固,而现在,一转眼,我们已经步入了大学。
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如今,需要自食其力了。
曾经,懵懂无知的我们,如今,为了理想,为了我们的前途,我们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
时至今日,大学生活已经开始近两个月,走完了酷暑难耐的炎炎夏日,而如今,我们迎来了颇有寒冬气息的秋季,此时的我也基本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想与感悸。
来到大学,意味着中学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融入其中,我发现周围的环境变了,陌生的人群,也有同样陌生的建筑,陌生的环境让我初感不适,但渐渐,我发现我步入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圈子里,在这里,可以为学术问题而辩论,可以为理想而拼搏,可以为队而付出一切。我想,这是我想要的环境,因为它会使我感染不一样的学术氛围,使我能为了学业、理想而付出一切。
由于大学开放式的教育,因此,学与教成了不怎么紧密联系的拍档,“披星戴月上学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样的作息定律似乎已经不适合大学生,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晚期起同样也可以晚睡。当然,这似乎不符合学生的作风,所以,面临大学新生活时,我慎重地对生活节奏进行了调整,虽不能像高中时期那样规规矩矩,但自己的生活节奏还是应当好好把握。
关于合群,我总的感觉是我学会与别人相处了,虽然与人交流时还有些不主动,还有些羞涩,甚至还有些不自在,但我慢慢成熟了,学会了与人交流,学会了适时表现自我,学会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些都是我高中不曾有过的。除了与人相处的能力有了提高,是想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开始学着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为目标而付出一切,开始为真理而孜孜不倦,开始为知识所折服,这同样也是我高中不曾有过的。诚然,大学给了我新的舞台,也给了我成长与成熟的机会我想,惟有各方面共同进步,才能在新的舞台上展现自我风采。
各位同学,既然我们来到了大学,那就请我们抱有饱满的热情,积极进取的恒心,挥洒青春的汗水去实现属于我们的理想,加油!


































心理解析:大学新生怎样适应新生活

经历了黑色六月的洗礼, 大学新生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梦想中的大学。大学确是一片崭新的天空, 这里的生活有着与高中时代截然不同的自由自在, 多姿多彩, 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这里是知识的圣殿, 却非梦想的乐园; 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

这里希望与困难同在。摆在大学新生面前的, 是一个新生活的适应期。

所谓适应, 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概念, 心理学引用过来说的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皮亚杰认为, 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适应。适应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有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持平衡。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 就需要改变行为来重建平衡。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往返的过程, 就是适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 面对每一个人生的转折, 面对每一种新的生活, 都会有一个适应期来实现人与环境新的平衡。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一般说来是一个正常的人生课题。换句话说, 大学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 没有适应性问题才是怪事。适应就是平衡, 适应就是发展, 适应就是成长。面对新的适应,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或害怕, 而是要以如上心态来探求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有哪些, 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对待, 怎样更好地走过这段新生活的心理适应期, 更好地实现新的平衡, 促进新的发展, 达到新的成长。

大学新生面临哪些不适应

一是环境的不适应。大学新生, 大多都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 离开父母, 离开亲人, 来到大学校园, 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 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脸孔。从地方中学到高等学府, 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 更会感到环境的陌生。再有, 大学里的上课场所, 由中学里“一个萝卜一个坑”, 变成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图书馆、网吧、宿舍、自习室的地位也今非昔比。这一切都需要逐渐适应。

二是生活的不适应。中学时候, 生活上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进入大学后, 卫生要自己搞, 衣服要自己洗, 饭要自己打, 钱要自己花, 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需要自己处理。再有, 新生入校后, 很多家长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地给了学生, 学生一下子拿着这么多钱又没有父母的督促, 缺乏一个统筹性的安排, 盲目冲动性消费太多。这都需要重新适应。

三是学习的不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是在高考中顺利地通过“独木桥”, 学习的内容、范围、要求主要是教师来安排的。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 只要听懂教师的讲解, 课后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大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大学教师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 教师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学生更多要靠自学。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更难以适应, 以至一些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学生,

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

四是人际的不适应。想家, 是大部分新生的共同心态。这是因为过去的同学好友分手了, 周围的同学还很陌生, 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 人际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中学的时候, 新生也有一个适应的问题, 但到底同学们是一个地区的人, 有更多的共性,而且老师就在身边。到了大学, 大家来自四面八方,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彼此的差异性会更大, 老师也很难在身边。于是, 会出现种种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五是角色的不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也是需要适应的问题。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 很多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进了大学校园以后,“山外青山楼外楼”, 面对新的竞争群体, 使许多人感到自己没有了过去的优势。有人把这叫做“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有的大学新生为此在学习上找不到新的支点, 找不到新的方向。这是一种需要适应的角色问题。另外, 中学时是全校资格最老的“大哥哥”、“大姐姐”, 而到了大学却成了资格最嫩的“小弟弟”、“小妹妹”, 从峰顶一下跌到了谷底。另一方面, 在家人亲友面前的地位却上升了, 中学时父母拿他们当孩子, 这时会说他们“长大了”。这种角色变化也需要适应。

为什么会出现适应性问题

一是生活变化带来的自然反应。如前所述, 生活就是适应。不管怎样努力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得好一些, 从中学到大学也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期, 也就必然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二是年龄特征带来的适应困难。大学新生还有相当的闭锁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倾向, 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 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再有, 思维容易陷入极端化。入学前对高校怀着太多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好得很”; 入学后发现大学也有许多不如意, 又认为“糟得很”。这种反差也增加了适应的困难。

三是教育失误造成的适应能力不足。由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 许多同学潜在的适应能力没有被更好地挖掘出来。以至每年的新生入学之际,由家长护送上大学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 在新生办理入学手续的时候, 排在各项手续桌前的不是将来的学生, 而更多的是学生家长。这样导致许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 有强烈的依赖心理, 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难以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

四是自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困难。一是自我评价过高。绝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代都是佼佼者, 突然面对前述的“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一时很难适应。另一是自我评价过低。有些新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男同学可能因

为身材矮小而自卑,女同学可能因长相不佳而自卑。从农村和偏远小镇入学的同学, 更容易感到自卑。从而导致各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适应新生活的自我调整策略

1. 主动进行心理调整

一要做好心理准备。认识到适应是大学生活应有的第一堂课, 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一些适应困难的时候, 勇敢地坦然去面对: 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 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 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 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 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还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 比如,用“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 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 有助于缩短适应期。

二要调整角色心理。适应就需要改变自我。人的社会角色变化了, 相应的角色心理就应该跟着转变,让自己在心理上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经常想想“我是大学生了”会促进这种转变。同时, 还要学会正确评价自我。一面是破除优越感, 正视“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 以平常心态面对新的生活。另一面是破除自卑感, 正确对待与同学的差距。差距有两类: 一类是必须补救的, 比如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一定要想办法缩短距离, 但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 一类是可以接受的。贝多芬不会因为打拳打不过阿里而自卑; 阿里也不会因为创造不出《第九交响曲》而自卑。人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 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少, 能做好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要期望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

三要优化学习动机。不少同学一旦考上大学, 便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 出现“理想间歇期”, 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出现学习适应困难。所以, 要优化学习动机, 树立新的理想, 把上大学作为人生新的起点, 这样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四要调节失落心理。面对适应期的失落, 应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 积极进行调适和补偿。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应注意调整学习动机, 改进学习方法; 当不了学生干部, 就把时间用来多读点书, 便能获得补偿; 有想不通的不快之事, 主动找老师同学谈谈, 可以得到放松和调适。必要的话, 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2. 主动进行行为调整

一要调整生活方式。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 进入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要学会独立生活, 入学之初, 首先要学会起居、饮食、穿戴、洗晒自己料理。还要学会理财, 要考虑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 哪些是可花可不花的。还要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安排好

自己的课余生活。在熟悉新的生活、老师和同学的同时, 还要迅速熟悉学校的教学及辅助设施, 如教学办公地点、图书馆、实验室、复印室、录音室、书店的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等。为了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多向高年级的同学或同乡请教, 加强与老师、同学的接触, 掌握各方面的信息, 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要调整学习方式。调整学习方式, 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新生要逐步学会主动学习, 学会自学。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 主动请教老师问题,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为主动,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和个人发展目标的不同, 使原来的学习名次上的竞争逐渐淡化, 逐步形成了“大学习”观念上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这种体系里, 竞争是潜在的, 是全方位的, 是更为激烈的。所以,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还要正确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对专业课的学习, 应目标明确具体, 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对待公共课, 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 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 应注意克服仅仅根据浅层的了解而盲目选修的倾向。

三要调整人际交往。入学之初, 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 相互信赖和理解, 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孤独和寂寞, 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 较快地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学之间应多加了解, 熟悉互相的生活习惯和性格, 为以后的相处打下基础。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做到: 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 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 态度诚恳, 措词文雅, 处处替他人着想, 切忌自我为中心, 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 还要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如下人际交往原则, 会帮助新生同学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一, 主动原则。我们在交往中总是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喜欢自己。但是你要别人爱你,首先你要接纳别人, 先要爱别人。你肯播洒爱的种子, 才能有爱的收获; 其二, 真诚原则。人都有安全的需要。出于这种需要, 人们都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可以把握的, 自己的交往对象是能够把握的。而你不真诚就让人感到没法把握你, 人家把握不了你, 只能像躲避炸弹一样躲避你; 其三, 距离原则。人都需要一个独享的心理空间, 需要一定的心理自由度。所以, 虽然你非常渴望友谊, 还要注意保持适当距离, 保持各自的自由空间; 其四, 自立原则。在人际交往上, 要防止人际依赖。面对新生活要坚持自强自立。因为新的一段人生旅程到底要靠自己走。















中文:


对年轻人来说,在一所新学校的最初几天不仅意味着接触许多新鲜的事物,而且意味着克服许多困难。新生们也许对开始新的学习感到很高兴,另一方面,当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时,新生们也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比如像孤独。

在一个阶段中,新生们所面临的困难一部分是由于改变了学习环境。进入海外一所大学或学校,学生会面临与国内不同的要求。在出现困难时,这种差异非常重要,有时学生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对知识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同伴也是竞争者。为了确保自己在学习上的表现和同伴一样或比同伴还要好,他们就得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努力学习。

然而,在他们开始新的学习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住在另一个城市或国家。他们要花时间适应那里的生活,包括饮食。他们或许不能很好地与同住的人相处,与那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人打交道也会有压力。更糟的是,他们会发现他们很难习惯和融入当地的文化。总之,不适应会让新生们更想家,也会让他们觉得更不舒服。

校方在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介绍会要长一点,直到使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外,这样的安排应该更有个性化以满足学生个别的特殊要求,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学校规定和设施。此外,学校组织一些远足或效游活动也不错。这样的活动也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促进和同伴的相互理解。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5313534.html,/index.php/archives/1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