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的优秀优质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的优秀优质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橡树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路旁橡树》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讲述一颗坚强生长在路旁橡树,尽管遭受种种困难,依然顽强生存,最终成为人们敬仰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培养学生树立坚强意志,学会关爱大自然。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橡树顽强生长意义,体会作者对橡树赞美之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中顽强生长植物图片,引出本节课主人公——路旁橡树。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坚强人和事,加深对课文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难点句子,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

7.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橡树坚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路旁橡树2. 板书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大意c. 修辞手法d. 坚强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b.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橡树”作文。

2. 答案:a. 生字词答案见课后生字表。

b. 作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路旁橡树》,让学生认识到坚强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像橡树一样,勇敢面对困难。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橡树资料,解橡树生长环境、特点等,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对橡树顽强生长意义理解,以及作者对橡树赞美之情。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路旁的橡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观察大自然的美;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大自然的美。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他们关注大自然的美。

2. 讲解生字词: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用法。

3. 精读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大自然,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典型例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个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路旁的橡树》2. 生字词:橡树、挺立、茁壮、骄傲、绿叶、微风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大自然,写一段话描述你看到的景象,尽量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是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路旁的橡树》。

详细内容包括: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正确书写。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描述橡树来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a. 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b. 作者通过描述橡树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 课文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用本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路旁的橡树》2. 生字词:重点词语、成语、修辞手法3. 课文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朗读课文,签字确认。

c. 仿写一个句子,运用本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生字词:略b. 课文朗读:家长签字确认c. 仿写句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b. 开展“我爱大自然”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路旁的橡树》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材,是一篇寓言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棵橡树,它因为给路人提供了庇护和水源而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和尊敬,但是在遭受风雨侵袭时,它却不得不屈服,最终倒在地上。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做好事不一定能换来回报,但是自己做好事命运会更好,做坏事命运会更不好。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寓言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橡树的形象;3.掌握描述事物的形容词和生动的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本文;2.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橡树。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心精神,鼓励他们多做好事;2.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3.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失败和挫折,坚持自我。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文章寓言的含义和作用;2.学生注意文章中对橡树的描写和形象的理解。

难点1.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橡树的形象;2.学生如何理解文章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引导学生正式朗读文章,并解读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和词组,同时学生应注意调整语音、语调及语速等,课后安排学生课文分析。

2.情境交际:老师和学生就学过的文章或某个细节展开探究和讨论,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3.拓展教学:通过游戏、小练习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语言,培养其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环节通过一张图片和一首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歌曲:《大树顶上》学习环节1.请学生听读课文,观察课文的内容,尝试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意义。

2.让学生谈论这篇文章的标题,并试着猜测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3.自由讨论:橡树和其他树木的不同之处。

4.绘画: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一棵路边的橡树。

总结回顾通过让学生朗读句子,让老师感知学生对于文章文本的掌握程度。

第二课时导入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讨论。

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优秀教案

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优秀教案

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章节为《路旁的橡树》。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了路旁橡树的生长变化及其与环境的互动,通过描绘橡树在四季中的不同面貌,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树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橡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挂图、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树木变化,引入新课。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3)结合挂图,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橡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3. 例题讲解(1)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描述橡树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橡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路旁的树木,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六、板书设计中心板书:路旁的橡树两侧板书:春:嫩绿夏:茂盛秋:金黄冬:寂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在这个季节里,你最喜欢的树木或植物。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

在这个季节里,我最喜欢樱花。

樱花盛开时,粉嫩的花瓣随风飘落,犹如梦幻般的仙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路旁的橡树》,让学生了解了橡树在四季中的变化,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路旁的橡树》。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照,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3. 生字词学习:学生通过卡片认读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示范。

4. 课文解析: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解答与引导。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路旁的橡树》2. 生字词:绿化、隔离、噪音、疲惫、侍弄、骄傲、豪迈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大自然,如诗如画。

那里有高耸入云的橡树,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欢快的鸟鸣声。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用心呵护她,保护环境,让大自然更加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将所学环保知识付诸实践。

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优秀8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基本解决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

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一、读写树词语,出示课题,介绍橡树1、先读班级“好词花园”中有关树的好词语: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天然氧吧绿色卫兵2、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树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读了这个题目,跳入你脑中的问题是什么?出示橡树图。

这就是橡树,你有什么话想说?老师从网上查了有关橡树的资料,相信你会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橡树知识:橡树是一种主干明显而高大的落叶乔木。

花是黄褐色的。

果实长圆形,有厚厚的壁,叫橡栗,富含淀粉,是松鼠爱吃的食物。

从树中提炼的甜味剂是制口香糖的重要原料。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提炼主要问题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你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上划上──?读后可以同桌交流问题和你读后的感受。

2、学生学情预测⑴词语问题批示:用角色扮演法朗读法来理解。

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词不离句。

批准表示。

楔子:直观教学法,出示楔子。

沥青:柏油马路⑴句子问题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为什么沉重地叹着气?人们为了保树,用了什么方法?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条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3、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切入到主要问题。

三、抓重点句,研读课文,补充空白,培养想象能力主问题1、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可以有选择地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主要围绕《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学习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路旁的橡树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生字词:路旁、橡树、茁壮、伸展、粗糙、注视、描绘、思索。

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课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我心中的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她用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有高耸入云的青山,有清澈见底的溪水,还有那茁壮成长的橡树。

在一次郊游中,我看到了路旁的橡树。

它的枝条伸展着,像是在向大自然致敬。

粗糙的树干上,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我注视着它,仿佛看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我想,这棵橡树就像我们一样,不断地努力,勇往直前。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下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

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3.有什么不懂吗?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9.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2.如果你到了教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教学建议: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设计:教学互动设计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

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

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

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

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

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可以通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做段落大意。

进而引导学生将大意连在一起说说,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细读课文品味深华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

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自读自悟。

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

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引导学生积累词句。

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积累好词好句。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路旁的橡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遍。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生读)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要求准确)师:首先,我们来比谁课文中的字音读的准确。

请同学们自由课文,遇到不会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同桌帮助,2分钟后教师检测。

1、自由读。

师:现在我们的比赛开始。

(要求:读的同学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听的同学认真听,发现问题及时举手纠正。

)2、指名读,请其他同学更正,师板书。

xiē楔子3、集体认读所板书内容。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流利地朗读,理解课文)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1、自由读(2分钟)2、指名读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一)先学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请看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什么都沉默不语?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为什么叹气?工人们又为什么叹气?(7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二)后教师:好,时间到,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指名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多叫几个同学回答,只要意思对即可。

)1、工程师沉默不语是因为他注意到了那颗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不是很清楚,于是沉默不语。

工人不想砍掉这棵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2、工程师叹气是因为为了保护橡树,再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叹气表明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课文学完啦,那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意思对即可。

)师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作出了很大努力,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为保护环境而尽自己的努力。

五、作业做《学习辅导》板书设计路旁的橡树工程师,筑路工人高尚的心教学反思:《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课文虽然语言质朴,情节简单,但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三年级学生,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本文是一篇写事文章,而且对话比较多,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所以要把主内容说清楚又简洁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采用了“提问法”和“填空法”,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说清楚。

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这一学法指导比较有效,既减低了学习难度,又进行了学法指导。

然后,通过抓住工人们的言行,体会高尚的心。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叹气”体会人们的内心想法,通过想象人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们对橡树的爱。

最后,抓住马蹄形路进行体会。

这一环节主要抓“笔直”和“弯曲”的对比,体会人们为了保护橡树而不惜代价的高尚品质。

可为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去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