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建筑十书读书报告

建筑十书读书报告
面柱廊上同样有柱子和人字顶。 4.围廊列柱型是在正面和背面有六根柱子,在侧面加上角柱
有十一根柱子的形式。 5.伪双重围廊列柱型布置成在前面和背面有八根柱子,在侧
面加上角柱有十五根柱子。 6.双重围廊列柱型无论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八根柱子,
在正殿的周围有双行列柱。 7.露天型在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十根柱子。在其他一切 方面和二列围廊列柱型相同,只是在内部有做成上下两层的
柱子,好似围廊列柱型的柱廊从围墙后退了一样。
第三书:神庙
2.神庙类型
第三书:神庙
3.神庙的种类
神庙的外貌有五种,其名称如下:密柱距型,这是柱子密集 的;窄柱距型,这是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宽柱距型, 这是净空充足的;疏柱距型,净空超出适度而柱子与柱子之
间离开的;正柱距型则是柱间正常布置的。
第三书:神庙
第四书:科林 斯型多里克型 与托斯卡纳型
神庙
1.均衡的发现
第四书:科林 斯型多里克型 与托斯卡纳型
神庙
2.建筑装饰
• 1.三种柱式相对应的建筑类型装饰是如何发现的,是根据 什么样的基本原理和起源发明出来的
• 一切建筑物中的木结构都是建立在圆柱之上的,有各种各 样的名称。
• 2.每一种构件都各有自己合适的部位、类型与次序。
沿着太阳轨迹生长的树木,因为其自身吸水筋脉不开放,因 为干燥后变得很结实。
因此生长于阳光充足地区的低地树木,比阴暗高地树木更好 些。
第三书:神庙
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基本原理
2.神庙的类型 3.神庙的种类 4.神庙的建造 5.爱奥尼亚圆柱式的柱础柱头和柱上帽
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基本原 理
神庙的布置有均衡决定。建筑师必须最精心地体会这一方法。 它是由比例得来的。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细部和整体服从一 定的模量从而产生均衡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均衡或比例, 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布置。即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似,要

有关家乡古建筑的读书报告范文2000字

有关家乡古建筑的读书报告范文2000字

有关家乡古建筑的读书报告范文2000字In my report,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my hometown. Home to numer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my hometown boasts an array of captivating ancient structures that reflect the rich heritage and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the region.Firstly, allow me to introduc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cient buildings in my hometown: The Qingshui Temple. This temple, dating back to the Ming Dynasty, is a remarkable examp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its exquisite wooden carvings, grandiose roof design, and tranquil courtyard, it has become an iconic landmark in our town. It serves not only as a place for religiousactivities but also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that draws visitors from near and far.第一,我想介绍一下我家乡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清水寺。

这座寺庙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是传统中国建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说是写《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读书报告,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顺便提到我上了半个学期的赵老师的当代建筑趋势课的感想. 建筑的历史就像一个螺旋,(图)现在的角度看.似乎就是一个圆,从一个点开始,绕一圈又走回原点,从最开始的只是为了遮风挡雨(例如巢居),功能占主要地位,形式基本不去考虑(其实这里的形式也只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后来,光荣伟大的希腊罗马古典建筑,形式与功能共存,如建筑十书中提到的,坚固,实用,美观,就反映了这一点,再后来,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形式似乎走的越来越远了,慢慢脱离了功能的需要,一直到洛可可最为夸张,大量的装饰,"满了贵妇人的脂粉气",于是古典主义这个圆画完了,或者可以说是再也画不下去了于是现代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诞生了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颠覆了古典的东西,意实用作为首要原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实际上是进步了.因为那个圆的起点比原来更向前了.现代建筑这个圆开始慢慢的画起来了,功能越来越被强调,从"less is more"到了后来出现了反对装饰,繁琐,追求简单快捷的国际式风格,更有甚者完全摒弃了装饰,放弃了形式.建筑有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当一个事物一旦超过一个度,走向极端化,它的寿命也就到了,怀疑、批评、责难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绿色建筑》读书心得报告--资料

《绿色建筑》读书心得报告--资料
去追求灵感,去挖掘“地方风格“、 “乡土特色” 。 ●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思想脉动可以说是对机械文明提出严重控诉的环境设计理论,
萌芽于1960年代的生态学,受到生物链、生态共生思想的影响,对过分人工化、设备化环 境提出彻底的质疑。“生态建筑”强调使用当地自然建材,尽量不使用近代能源及电化设 备。
本书是作者绿色建筑研究的精华,作者希望的绿色建筑应该是更便宜、更自然、 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让人类能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
更有希望。本书是建筑设计人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政府官员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规划师、房地产商、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
作者自序 》》》》
本书简介 》》》》
绿色建筑是当今全球建筑界最流行的议题,但许多人对绿色建筑仍有很深的误解。 本书包含了大量亚洲和世界各国生态气候与耗能的案例分析,使内容更具地方特色与
国际视野。本书以古西洋神话Ouroboros神兽传说为序幕,展开生态 气候的绿色建筑理论,最后以当今许多绿色建筑政策追求高科技与 商业化的陷阱为隐忧,提出理想的绿色建筑发展远景。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
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 省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则
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 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
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 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 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1986「非洲传统建筑」 1988「被历史遗忘的建筑」 1989「建筑秏能评估之研究」 1990「为您的住宅把脉」 1994「现代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科学之一)」 1994「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解说与实例」 1996「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二)」 1997「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 1997「建筑风土与节能设计-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节能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三)」 1997「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耗能系数PACS (生活环境科学之四)」 1999「城乡生态」 2000「绿建筑设计技术汇编」 2002「旧有建筑物屋顶隔热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旧有建筑物外遮阳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2003年版」 2002「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2003年版」 2003「建筑节约能源设计规范与实例2003年版」 2003「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 2004「永续校园的生态与节能计画」

建筑设计读书体会心得(优秀8篇)

建筑设计读书体会心得(优秀8篇)

建筑设计读书体会心得(优秀8篇)建筑设计读书体会心得篇1大学生活接近尾声,在即将踏入社会。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前,社会实践对我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正式工作前的一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锻炼我们能力的大好机会,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__年__月我踏入了__工程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打从跨入公司大门,接触公司日常事物开始,面对全新陌生的环境我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实习公司离家很近,从家里走路到公司都不用__分钟,总的来说生活、交通什么的都比较方便。

实习的生活过的是挺规律的,我可以每天回家,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看上去还真有点像上班族的感觉,好像都能想象以后真正去上班时候的样子了。

实习亦可称为实践,学习。

也许正是我们从大学踏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开启我们踏入工作,适应社会大门的钥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践与学习,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每一天都在学习;同样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不同的事,每一天都在实践。

有哪件事我们不是从实践开始认识的呢?我们的第一次自己洗脸,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等等,只因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在实践,不断的将它们成为自己的资本。

初出校门的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身上还透露着浓厚的学生气,要想最终适应社会,还有许多要学的。

以下是实习以来的一些心得体会:一、真诚待人我刚来报到时,遇到很多新的面孔,由干和他们未熟悉,所以不敢和他们说太多的话,而且对工作未曾了解,开始觉得不太适应:后来我慢慢发现,只要真诚待人,虚心请教同事,他们也很乐意和我交往,还教会我一些技术。

由此我深感真诚的重要性,在公司里不但要学会如何做事,而且要学会如何做人。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关系到你能否开展工作。

孤芳自赏并不能说明你有个性,过于清高是很难融入大集体的。

二、勤学好问刚来到公司时,我对很多方面都未熟悉,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的指导,很难派上用场,有些想法很不切实际,难以实施,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勤学好问。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

房屋建筑学读书笔记【篇一:房屋建筑工程学习心得】房屋建筑工程学习心得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

“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的工程。

建筑工程施工在我们所学的专业中较其它专业课而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故我们需要去了解以及掌握了一些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去学习。

需要结合之前学习的《建筑结构设计原理》进行配套操作,《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门需要动手计算的学科,在学习中要自主地进行计算理解。

学习中有太多的繁杂公式需要理解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激发自己主动地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在班级一定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学习目标,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先进看齐,多跟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随着房屋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建筑结构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些年的建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结构体型更为复杂,这使得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越来越复杂。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设计理念,更加熟练地掌握基础设计方式,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比较有兴趣的板块是有关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学习了不少的结构体系,例如混合结构体系、单层钢架结构体系、网架结构体系等等在学习混合结构了解到混合结构体系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楼盖和砖承重的结构体系。

优点:能够就地取材;刚度较大;造价低;砖墙在防寒、隔热、隔音和耐风雨侵袭、化学稳定性等建筑物理性能上是比较优越的。

缺点:房屋层数受到限制;抗震性能差;施工强度大。

应用:一般用于五层以下的楼房,如住宅、宿舍、办公楼、学楼、医院等民用建筑以及中小型工业建筑。

学习中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知道平时生活中的建筑使用了什么结构,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体验。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土木三班读书组指导老师:黄晓晔组长:朱光耀组员:线洪鹤、郁文吉、盛柯、买热克﹒赛里克、王丰学号 1104010315 1104010322 1104010320 成员姓名朱光耀线洪鹤郁文吉任务分配、总结、展示序篇、隋唐、PPT 元明清及民国序篇上古、春秋、两汉五代、宋、辽、金1104010337 买热克﹒赛里克1104010316 1104010318一、选择理盛柯王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土木的学子理应对中国的建筑史有所了解,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故以此次书作为契机向梁思成先生致敬,向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三、书目简介《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

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

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

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

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

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读书范围:第五章——内部空间的处理“内部空间应当在满足功能的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我们每人每天都处在不同的建筑中,宿舍,教室,食堂,这三个地方应该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

仔细回想一下,这三个的内部空间也有着极大的不同。

宿舍空间最为狭小,但却满足4个人的居住所求,给人一种舒适,宁静的感觉;教室空间较之宿舍要开阔许多,但室内进深也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大面积的开窗营造出一种明快的氛围,适宜学习。

而食堂对比教室又要大些,它的开窗面积不大,基本上靠电灯照明。

以上这些表明了每一种内部空间的设计都有着自己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1、单一空间单一空间是构成建筑的最基本的单位,从最简单的空间入手,可以更好的明了内部空间的处理和人的精神感受方面的联系。

1.1、空间的体量与尺度一般来说,室内空间的体量是根据实际的功能来确定的,但有些建筑如教堂、纪念堂之类大体块建筑为了创造一种宏伟壮观的气势,往往会使建筑的体量超出其实际的使用需求。

纪念堂之类的特殊建筑,则是为了让人进来后感觉到情绪的激昂,这些建筑追求的是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2、空间的围、透“一个房间,如果皆诸四壁,势必会让人产生封闭、阻塞、沉闷的感觉;相反,若四面皆空,则会使人感到开敞、明快、通透。

”在建筑设计里面围和透是相辅相成的。

全包围的空间让人感到闭塞,但如果把建筑的空间都敞开来的话又违背了建筑的初衷。

西方早期很多宗教建筑的室内空间一般都很封闭,这是为了创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来使信徒们敬畏。

而我国的建筑又不一样了,中国习惯居住于木建筑里面,开窗自由,而且大多数中国人都对自己的房屋追求南北通透,南向采光。

我国的寺庙也是光 对于一般住宅楼的卧室来说,可能主卧会大些,有20平米左右。

但其余的侧卧基本上也就12平米左右。

天花板的高度不会太高,至多就3米。

刷上颜色浅淡的漆料,一盏小灯,便轻而易举的创造出一种宁静、温馨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详细细xxx xxxx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读书报告读《伟大的建筑革命》这本书分三章:一,建筑革命的前夜---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二理性的宣言---现代建筑;三情感的呼唤---当代建筑。

对于建筑革命的前夜,这一时期对世界都有影响的是英国和法国和资产阶级革命,人类历史进入到近代以后,建筑的发展也加快了脚步,但是建筑在整个19世纪都被人们称为是“最没有出息的时代”,这时的建筑仍采用传统形式和手法,但不同于以往的是,“整体规划”的概念出现了。

这时期为了政治需要新兴资产阶级对古代“民主”的希腊和罗马极尽崇拜,古典复兴就开始了,有希腊复兴,罗马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在法国例子有:巴黎马德兰教堂,雄狮凯旋门,英国则有大英博物馆,德国有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歌剧院等,俄国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和杰弗逊纪念堂,由于世界范围内建筑的相互影响,因此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建筑。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的现代建筑---理性的宣言,历史在这一阶段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

这一时期打响的抛弃应用了几千年以石头和砖作为建筑材料的第一个里程碑式建筑是1851年在伦敦建成的“水晶宫”,它完全采用了铁和玻璃,堪称现代建筑的第一声号炮,另一个是埃菲尔铁塔,它是对建筑艺术的保守思想又一次巨大的冲击,证明了建筑艺术应该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促进了观念的更新。

再有一个是机械馆。

这一时期有另一个学派----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更多侧重于摩天楼的实践。

至于建筑形式,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是“形式跟从功能”,这一学派要解决三类问题:防火问题。

垂直交通问题,更加节约并节省钢材的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必不可少的重大作用,这类建筑的代表有:芝加哥菲尔德百货批发大厦,芝加哥会堂等。

这一时期在艺术上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建筑有“红屋”还有高迪的米拉公寓,同时出现了风格泒,构成泒,表现泒,这些对于追求功能合理结构简洁和造型单纯的现代建筑的影响更为直接。

这一时期,有一个更重要的是“现代主义”建筑,它的出现,从社会角度而言,是当时人们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城市化急速发展,无产阶级生活环境加速恶化,声调住宅的需求急速膨胀。

同时期,“包豪斯”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建筑的发展。

对现代主义建筑作出很大贡献有:柯布西耶,密斯,赖特等。

代表建筑有: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巴塞罗那德国馆,范斯沃斯医生医生住宅,流水别墅。

理论有:有机建筑等。

最后是情感的呼唤---当代建筑,这一时期有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的朗香教堂,道格拉藏拙住宅,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反映了人们对建筑艺术多元化的追求,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和传统的思潮泛起,建筑的精神性意义重新得到了重视。

看了这些,再看一下中国的脚步:50年代中期以前,以“民族形式”为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是对“族形式”的高昂造价的一种不完全恰当的纠正,忽视文化和艺术;60年代中和几乎0年代,要求建筑艺术“突出政治”,从70年代至今,开始步上了一条比较健康的道路,中国不少优秀建筑师正在沿着创造新建筑文化,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不和谐音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强烈显现的人本主义,注重整体的观念,人与自然融合观念,重视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以及许多具体处理手法如建筑的群体布局,空间构图和特色鲜明的造型手法,独特的色彩表现,装饰的功能的结合及其人文性。

最后,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如果能从中真正探索到其精神内涵,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是一个简有生命力的参照座标。

签名:2009.5.26xxx 学号:xxx 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指导老师:xx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剩余价值说一开始,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他的剩余价值说是他一生中对世界有很大影响的两个贡献的,些许有类似于代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

下面让我们进入正题。

首先我们要清楚,价值观是个什么东西:人们内心深处想念什么,需要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是价值观特有的内容,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领域,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失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任何价值观都是对特写历史条件下价值关系的反映,不可能一成不变。

价值观具有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特点,这决定了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科学与庸俗等差异。

价值观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包括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生的需要和利益关系这一最基本的价值关系,这生产关系还包括政治,道德,法律,艺术等领域中的价值关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把未来的理想社会设想为一种“真实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而且在这一真实的集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源自上述价值取向对未来所作的设想,而实现这一价值理想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还必须铸造相应的社会主体,这些正构成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实现途径,一,还全面探索了实现理想目标的生产力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二,社会主义在社会政治方面必须通过弘扬公正和民主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权利与义务平等这所以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就在于以劳动为主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本质上反对剥削的,这种平等在利益交换中要求等价交换,在合作产生的利益的分配中,要求按劳分配。

既重视物质生活,又不忽视精神追求,这两面者的辩证统一。

这种价值观道德认识到基本的物质生活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基础,经济价值观包括信念,社会信仰,理想。

马克思本人也申明,他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服务的。

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相一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也就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使其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一革命的最后目的和消灭剥削,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至消灭无产阶级本身,实现共产主义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构成。

马克思价值观的基本特征还在于它坚持了价值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共产主义为其最高的价值理想,以唯物史观为其内在根据的,正是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作为价值主体的内在要求保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保证了唯物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在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消灭商品交换带来的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对立,在私有制条件下,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总是或多或少处于对立之中。

剩余价值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暂时性。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中创造并决定的。

是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作为工资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但剩余价值说必须在流通中实现,实现了剩余价值,就能使资本得到增殖,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剩余价值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现种。

资本主义的财富:也即剩余价值,都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因而对剩余价值的研究,就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商品之所以能成为剩余价值的存在形式,就在于它具备两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制度和规范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

剩余价值无非是工人提供的劳动量超过了他在自己的工资中人作为他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得到的物化劳动量而形成的余额。

马克思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剩余价值与生产的关系,二是剩余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三是剩余价值与利润和地租等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单纯依靠处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假定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过去时间,相应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资本的生产过程,从生产力方面来讲,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劳动过程,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则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和商品生产有基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阶段。

它的特殊内容是,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是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形式,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阶段。

它的特殊内容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利,互助合作的经济关系。

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利益的一致性。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最本质的基本范畴。

它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而推动存在的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

一,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增加资本的,扩大生产规模,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关系不断扩大再生产者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封建的生产关系,都是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但是由前者代替后者时,却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由此也就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劳动者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才能实现同生产关系相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劳动者报导他们的劳动力出卖给倾向所有者,由倾向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为基础的,也就是以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为其生产剩余价值为基础的。

反之,共产主义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之后,从而彻底结束了物的关系统治着人的关系的历史。

人成为真正的主人,全社会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全体,进而彻底结束了剥削与被剥削所构成的对抗性经济关系,分配方式变为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最后,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所理想的共产主义与剩余价值说所表达的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的表达。

上述中的马克思理论已有论证:剩余价值说所表达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是必然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替代,但谁对谁错或谁更好,我还是认为这只有实践能证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