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

新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
一、扎染前期的处理
1、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 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用量:药剂为布重的 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 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 重的30倍左右。
3、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 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 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 酸钠加水煮精炼。
3、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 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 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 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 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 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
第一章 扎染的概述
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扎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始于秦 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东晋时,此 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到了 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 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 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4、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 图案及捆扎用。
二、扎结的技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 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 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6)扎染教案

(6)扎染教案

(6)扎染教案第一章扎染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1(2(3(41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2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着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3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1.了解扎染学习的目。

2.了解扎染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3.分析扎染的现状。

第二节扎染的艺术特色与成品欣赏一、扎染的艺术特色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古称“绞缬”,民间叫“印花布”、“扎白布”或“疙瘩染”。

它是用纱、线、绳等工具将织物扎结成不同形状的“疙瘩”,然后放入颜料中进行染色。

由于扎结部分不能染色,所以拆掉工具后,织物上会形成各种图案和花纹。

在中国,扎染技术已有数千年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大理市)开始开设扎染非遗课程,旨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并培养新一代的扎染工匠。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扎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文化和地区的意义和
用途。

2.基本技巧和步骤:教授如何准备布料、选择和制作扎结工具、扎结方法、染料制备、
染色过程、固色和清洗等。

3.设计和创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扎染图案和作品。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从基本的单色扎染到复杂的多色扎染,逐步掌握技艺。

5.市场与应用:介绍扎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家居装饰等,并探讨其市场前
景。

6.环境和健康:强调使用天然染料和环境友好的材料,确保染色过程对环境和人体健康
无害。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扎染技艺,还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和历史意义,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扎染

扎染

大理扎染
白族扎染
•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 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 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 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 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 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 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 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 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 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 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 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 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 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 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 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 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 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 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 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扎染美术知识点总结

扎染美术知识点总结

扎染美术知识点总结一、扎染的历史扎染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最早的扎染技术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时期的扎染技术主要通过将织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捆扎、折叠、缝织等手法,然后使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使得织物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在历史长河中,扎染技术逐渐传入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扎染技术一直是一项被重视的手工艺,如今在中国传统节日和婚丧喜庆等场合,扎染工艺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本,扎染技术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日本的扎染技术起源于奈良时代,当时主要是作为僧侣的日常装饰和礼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扎染技术逐渐成为日本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奢侈品制作。

二、扎染的工艺扎染技术的工艺非常精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图案:在进行扎染之前,需要先设计图案。

设计图案是扎染艺术的灵魂,它直接影响到扎染作品的美观程度和艺术价值。

设计图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复杂的花鸟图案,都可以成为扎染的设计图案。

2. 布料选择:布料的选择对扎染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扎染会选择白色或浅色的纯棉布料作为原料。

纯棉布料因为其透气性好和吸水性强,非常适合扎染的染色工艺。

3. 捆扎和折叠:捆扎和折叠是扎染技术的核心工艺,也是决定扎染图案的重要环节。

捆扎和折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采用橡皮筋、绳索等材料进行捆扎,然后通过折叠、缝织等方式将布料固定成所需的图案。

4. 染色:染色是扎染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扎染会选择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比如蓝莓、茶叶、菠菜等植物都可以作为扎染的染料。

染色的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和耐心,以确保染料均匀、明亮。

5. 固色和整理:染色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固色和整理。

目的是使染色的图案更加持久和明亮。

固色的方式可以采用香蕉汁、白醋等来进行固色,整理则主要是对织物进行洗涤、熨烫等处理,使织物更加平整。

扎染知识点总结

扎染知识点总结

扎染知识点总结一、扎染概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起源于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利用绳索、橡皮筋等材料对布料进行捆扎、压紧,然后再进行染色的技术。

这种染色方式可以使布料上出现规则的色彩分布,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因此扎染制作的布料色彩鲜艳、纹理细腻,富有变化,是人们在服装、家居用品等方面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

二、扎染的历史扎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期。

我国甘肃甘谷地区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长袍就采用了单色印花的染织技术。

不过,扎染真正被人们所熟知是在宋朝时期,那时候扎染技术非常发达。

一些名门闺秀把这项工艺推及到了家居和装饰品上。

明清时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扎染纺织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在江南水乡、成衣和家居日用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三、扎染的分类扎染技术有许多种分类方法。

a) 根据染料的分类,可以分为化学染料扎染和植物染料扎染。

化学染料通常使用各种化学合成的染料,颜色饱满、均一,所以化学染料扎染产品在色彩上不受限制。

植物染料扎染则主要使用植物提取的天然染料,颜料鲜艳、丰富,环保健康,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b) 根据扎染的形式,可以分为条染、点染、缠染等。

条染是将布料捆扎成一条条细绳,然后再进行染色,最后解开绳子。

点染和缠染则是将绳索或橡皮筋等材料绑成不同的形状在布料上进行固定,然后再进行染色,最后解开绳子。

其中点染是用橡皮筋等材料在布料上捆扎成一块块小圆点,然后再进行染色,缠染是用橡皮筋等材料在布料上捆扎成各种形状的褶皱,然后再进行染色。

四、扎染的工艺流程扎染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备料、捆绑、染色和定型几个主要环节。

a) 备料:首先要准备好染料和染布。

染料可以选择化学染料或植物染料,染布则可以选择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

其中,植物染料还需要提前进行植物材料的提取和染料提取的处理工作。

b) 捆绑:原型布料先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用绳索、橡皮筋等材料进行捆绑。

捆绑的方式有点染、缠染、条染等。

人教版美术《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课件

人教版美术《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课件
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
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
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
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
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
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
的文化象征和民传统艺术的标徽。
第二章
扎染的扎制程序
第二节
扎染的艺术特色与成品欣赏
一、扎染的艺术特色: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 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
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
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
天空中。
二、扎染成品应用与欣赏
三、扎染传承的意义: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
3、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 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 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 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 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 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扎染前期的处理 1、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 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用量:药剂为布重的 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 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 重的30倍左右。 3、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 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 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 酸钠加水煮精炼。 4、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 图案及捆扎用。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扎染简介扎染扎染简介一、印染简史▲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

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

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

▲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夹缬,秦汉时已有,盛唐极为流行。

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图案的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在镂花处染色,成为花纹。

其图案特点是花纹对称,具有均衡规律的美。

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首先掌握了用蜡防染的技术。

扎染简介▲春秋战国时还出现过凸版印花等工艺。

▲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

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缬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窠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

扎染简介▲到了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以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

▲明清时期,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扎染简介二、关于染料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

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马蓝。

▲赤色,我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我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

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

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

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

扎染简介扎染简介▲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

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

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出示漂亮的扎染服饰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服装漂亮吗?它是由什么布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漂亮,是蓝印花布,由扎染工艺制作的,这种工艺看起来古朴清新雅致,韵味无穷。

教师:是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扎染工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扎染的历史吧。

三、新授:
1、学生分组讨论,你对扎染了解多少?你见过身边什么样的扎染?
2、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

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

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

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3)扎染的现状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

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

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开始翻新流行。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

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

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作品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扎染作品。

图片、实物)
四、小结:
1、讨论、总结: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2、思考题:通过学习后,你有那些突出的印象,它的装饰效果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
学生1:大家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感觉到合作的快乐。

学生2:美术的表现力不一定靠绘画,其他的表现方式也很神奇。

比如:民间的扎染,我们刚才的亲手的制作和现在看到的效果,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蓝印花布的神奇、美妙、朴素、清淡。

扎染同样能表达我们的创意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