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中医经络学说讲述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第11页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以立正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体位为标准。
六条阴经分布于 四肢内侧和胸腹 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 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
六条阳经分布于 四肢外侧和头面、躯 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 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第32页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功效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第33页
心经
心经:头,脑,神志,心脏; 心经虚症:长久形成症状 1、 心主头脑,左侧出现虚症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久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第14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
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阴阳两经交四末 同名阳经交头面 阴经与阳经交胸中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第15页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心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鼻旁
不能排出引发上行咽喉至鼻部之间功效衰弱,抵 抗感染力下降; 2、 反应在皮肤上主要是皮肤毛孔粗糙,不光泽; 3、 反应在大肠上主要是大肠排便推进无力;严 重有左侧或右侧下腹部胀痛感或果冻样粘液便
中医经络主题知识讲座
第26页
大肠
大肠经实症:近期形成症状
1、 大肠经为肺经之腑(辅),实热症反应在咽 喉至鼻部之间干燥上火或急性发炎;

中医学经络讲稿

中医学经络讲稿
中医学讲稿
经络部分
主讲人:刘万里
中医学经络部分讲稿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 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脉大多数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络脉循行于浅表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 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 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阴交接)
第三节 经络
2.分布规律:
十 二 经 脉
( 1 )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 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 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大体上, 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 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见图。
第三节 经络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布图
十 二 经 脉
第三节 经络
(2)在头面部: 十 二 经 经
第三节 经络
十 二 经 脉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 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 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 肺,向下浅出腋下 (极泉穴),沿上肢 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 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第三节 经络
足 厥 阴 肝 经
第三节 经络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 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 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 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 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 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 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 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 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经络学说ppt

经络学说ppt

经络配伍在中药方剂中的作

经络配伍在中药方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经络学 说指导,中药方剂可以针对病变部位和性质进行针对 性治疗。例如,针对心经病变的失眠、心悸等症状, 可以使用养心安神的中药;针对肝经病变的胁肋疼痛 等症状,可以使用疏肝解郁的中药。此外,经络配伍 还可以调和药性、增强疗效,使中药方剂发挥更好的 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药物
如黄芪、淫羊藿、女贞子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 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06
经络学说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结词
近年来,经络学说在现代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 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络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现 代科技手段对经络实质进行了探讨和证实。
经络学说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经络学说简介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经络系统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经络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经络学说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01
经络学说简介
经络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经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奇经有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等。
经络系统与脏腑的关系
1
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2
经络系统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连 接在一起,通过气血津液的滋养和调节,维持 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3
经络系统对于脏腑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通 过经脉和络脉的传导,对脏腑器官进行生理和 病理的调控。
经络系统与气血的关系
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 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经络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经络学,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应运而生。

一、中医经络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复杂而精细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维持人体的健康。

经络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经脉、络脉、穴位等,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经络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技术、经络的检测和观察方法等。

其中,经络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技术是中医经络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准确地定位和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而经络的检测和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和检测经络的形态、颜色、温度等指标,判断经络的状况和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经络学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临床领域都有应用,如针灸、推拿、艾灸等治疗方法就是基于中医经络学的原理和技术。

四、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和展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经络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了中医经络学的有效性和疗效。

目前,一些国际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也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医经络学,试图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解释和验证中医经络学的理论和方法。

未来,中医经络学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的设计和应用中医基础经络培训课件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经络学而设计的教学工具。

通过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将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直观地展示给学习者,提高学习者对中医经络学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体关节,沟通上 下内外的并存在于人体内的通路只有五经畅通
312经练锻络法
“3”: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3个穴位。
01
一般人每天早晚两次,左右不拘,每次共5分钟,按摩时如能感到酸、麻、胀、并且这种感觉有上
下窜动的得气感就是有效按摩,按压的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
柒. 正确认识经络的作用
XXX

中医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体关节,沟通上 下内外的并存在于人体内的通路只有五经畅通
中医经络
经络基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 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经络养生与传统中医养生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
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胃胀、胃酸、烧心、打嗝、胃痛、便秘、腹胀、腹泻、 慢性肠炎、慢性胃病、胃溃疡、慢性结肠 腹痛、口臭、大便稀薄不成形 炎
腰膝酸软、遗精滑精、性功能减退、肢寒畏冷、性冷淡、脱发、白发、小便 长期咳喘、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
不利、尿频、尿急、四肢麻木、关节屈伸不利、颈椎疼痛、腰椎疼痛
阳明 大肠经

厥阴 心包经 少阳 三焦经
少阴
心经
太阳 小肠经
太阴
肺经
阳明 胃经

厥阴
肝经
少阳 胆经
少阴
肾经
太阳 膀胱经
五行相生,相克和藏象学说
理论依据:五经应五脏,五脏应五行,彼此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素问;六元正 计大论》中指出:

木郁—达之
反复说明疏通五经应对五脏 气血精液,只有“通”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课件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课件课件
详细描述
拔罐治疗是中医经络治疗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拔罐负压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整 人体功能、缓解病情的目的。拔罐治疗对于肌肉疲劳、颈肩疼痛、腰腿疼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拔罐治 疗还可以用于减肥、美容等方面。
06
经络系统的日常保健
运动保健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 调和身体和内心的效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吸拔体表的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 、祛除湿气的效果。
按摩
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养身体。
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 血、活血、调理月经等多种功效, 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延缓衰老。
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 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经 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 缓衰老。
药物保健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系统在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针灸、推拿、拔 罐等中医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 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04
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
望诊
01
02
03
04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以 及眼神,以判断病情的虚实。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 的变化,判断气血运行情况及
脏腑功能。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运动,通过特定的动作来刺激身 体的各个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经络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经络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经络讲解
56
中医经络讲解
57
2、敲心包经防治心脏病!
中医经络讲解
43
实践证明,合谷穴不仅能治疗多种 疾病,还能预防脑中风及老年痴呆。合 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实行针灸麻醉时最 常用的穴位。
中医经络讲解
44
内关
为手厥阴心包经的
穴位,因本穴对心血管
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统的
各种疾病,临床上治疗
冠心病时常选此穴为主
穴,所以内关又被称为
“冠心病的救星”、
中医经络讲解
33
敲头与梳头
用10根手指肚敲击整个头部,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反复敲 击两分钟,然后用10根手指肚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一定不 能用指甲)梳头两分钟。
头上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穴位则有好几十个。 敲、梳以后,通常可以看到满指油污,这是头皮内的污浊 从穴位和毛孔排出。
如果想加强疗效,可用手掌将两耳堵住,用双手食指和中 指弹敲后脑,叫作"鸣天鼓",最能怡神健脑。经过这敲、 梳,经络无阻,血管畅通,何愁头发不浓密乌黑呢?
中医经络讲解
一、什么是经络
《黄帝内经》说:
“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意思就是说: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从主干线经脉上发出的分支就是络脉

中医经络讲解
2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直行的主干,分布在比较深层的叫做经脉; 由主干分出的,横斜行的,分布比较浅表的支脉
叫做络脉。 经脉和络脉的区别在于:经脉是主干,络脉是主
中医学说中的“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指的就是 经络及其气血运行的功能失调。
中医经络讲解
27
3、经络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PPT课件

《中医经络学说》PPT课件
督脉29 单穴
三.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腧穴 隶属于 经络 归结于 脏腑
反应于
气注于
四.特定穴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会穴、募穴、背俞穴等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称八会穴,共计8个穴位。
脏会—章门穴:主治五脏疾病。 腑会—中脘穴:主治六腑疾病。 气会—膻中穴:咳喘一切气病。 血会—膈俞穴:吐血、尿血、便血、一切血病。 筋会—阳陵泉穴:一切经筋病。 脉会—太渊穴:主治血脉病症。 骨会—大杼穴:主治一切骨病。
足少阴肾经——后缘

——

足阳明胃经——前缘

阳经(外侧) 足少阳胆经——中线
足太阳膀胱经——后缘
2.躯干部
手三阴—胸部 足三阴—胸腹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足三阳:阳明—胸部、腹、面。 少阳—侧腹部 太阳—背腰部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头面部
阳明—前额、面部;太阳—头顶、后头部;少阳—头侧部
1.四肢的分布规律: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是对应的。
行于上肢——手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太阴肺经——前缘
阴经(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中线
手少阴心经——后缘
手阳明大肠经——前缘
阳经(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中线
手太阳小肠经——后缘
足太阴脾经——前缘
内踝上八寸以下,

阴经(内侧) 足厥阴肝经——中线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于 下
1.手足:
膈以上的(脏)与手相连,心、肺、心包 为手经 膈以下的(脏)与足相连,肝、脾、肾 为足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脉
•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 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 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 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
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
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
经络系统简表
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手三阳经
为每一 次气血 运行所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必经的
经脉
足三阴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少阳胆经 足三阳经 太阳膀胱经
通道。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可连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 的名称和阴阳理论)三个方面而命名。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
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络脉 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
连属部分
外连
胸中
心包 无名指端 三焦 目外眦 胆 大趾端 肝
肺中
包焦胆

戌亥 酉
子 丑

膀 申 大周天 寅 肺

未 午

卯 辰

心 脾胃
任脉颈段
大周天 督 脉
任脉腹段
子十 午二 流经 注脉 。的
流 注 次 序 :
十四经起始点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手少阴心经 : 极泉--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足少阴肾经 : 涌泉--俞府
血以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
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
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
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 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 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 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 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 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 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冲脉 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 养。
第七节:中医经络学说讲述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相互联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灌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气血是人体生
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 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作用于腧穴或其它刺激时 产生的感觉等各种信息的传递和通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 使之保持协调、平衡。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 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奇经八脉
•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 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 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 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 作用。
任督二脉
•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 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 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 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
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
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
•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 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 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 阳”。
十二经别
•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 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 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 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 体的内部联系;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头(面手)三

手三阴
•胸
足 三




三 阴



经络走向:阴升阳降
十二经脉的表里流注关系
表里歌: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相
流注次序: 肺 食指端 大肠 鼻翼旁 胃 足大趾端 脾
心中
心 小指端 小肠 目内眦 膀胱 小趾端 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