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23 讲 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1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女子胞,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别名“胞宫”、“子脏”。

它第一个生理功能就是主持月经。

一、同学们要明确什么叫做月经。

将来在学《妇科学》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这里只做一般知识要求同学们来掌握。

月经是女性进入青春期,也就是说进入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期,由于天癸的作用而产生了经血。

因为这个经血是按时来潮,因时而下,这个“时”用中国的时间单位来计算,大约一个月左右行经一次,由此起这个名叫“月经”。

我们理解月经这个概念,这个术语,一是指血而言,二是指这个血因时而下,有个时间的概念。

女子胞的第二个生理功能叫孕育胎儿。

女子胞既是血海,是月经贮藏、排泄的场合,又是女性孕产的器官。

孕,胎儿在体内,从男女交媾形成胚胎到发育成熟,分娩之前,这一段这个胎儿都在胞宫里;产,胎儿由母体内经过胞宫的作用娩出,呱呱坠地,出生。

从出生一开始,就进入后天了,这个过程也是由胞宫来完成的。

所以说胞宫具有孕育胎儿的作用。

女性月经因时而下这个阶段,意味着具备了生殖能力,在男女交媾,阴阳和合的条件下,胎孕乃成,形成了胎儿。

胎儿从开始(形成)直到娩出这一段,都是在母体内发育的。

在母体什么地方呢?在胞宫内发育的。

这个发育过程,上一节跟同学们提到了,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儿科学》的时候,认真读《儿科学》的文献,讲的惟妙惟肖,它以不同的时间单位为界,讲胎儿逐渐发育的情况。

那么中医学关于胎儿的发育和现代生物学关于胚胎的发育,人的胚胎的发育过程,讲述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也看出来我们中医学,中医理论形态学有相当的基础了,对人的形态有相当的认识。

不仅仅是从功能状态来把握的。

两性交媾,两精相合,表现为阴阳和合,构成了胎孕,胎孕在胞宫内发育成熟。

胎孕形成以后,月经不再因时而下,月经停止,这个时候胞宫里面的血液供给胎儿发育的需要,完成保证胎儿生命发育过程必要的营养物质,直到胎儿发育成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第二节六腑-胃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我们上一节讲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具有藏精、纳气、主水的生理功能。

肾,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有闭藏的特性。

肾的阴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肾在五脏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在明清时期关于藏象学说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命门学说的出现,强调肾在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常常把调节肾的阴阳作为最终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六腑我们这一节讲六腑,首先讲六腑的定义,什么叫做六腑?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导化物。

二、饮食物经口摄入以后,它的传导过程是:中医学认为它需要经过消化道的七个关卡,《难经》称之为七冲门。

其中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的上口为贲门,胃的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交会的地方为阑门,肛门为魄门。

饮食物由口摄入,进入体内,经过消化道的七个关卡最终排出体外。

第三点需要掌握的是六腑一个共同的特性叫做六腑以通为用。

怎样理解六腑以通为用?通是指六腑的气机通畅,不仅要通而且要降,就这个意义讲六腑的共同特性应该是六腑以通降为顺。

这样一个特性强调的是饮食物经口摄入以后经过消化道,经过脏腑的调节,不断的吸收、代谢,最终代谢产物层层的向下传递,最终排出体外。

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水谷精微被全身所利用。

也就是说六腑必须保持始终是气机通畅的状态,就这个意义讲叫“六腑以通为用”。

由六腑以通为用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理论上还有一个结论叫做“六腑以通为补”,这里这个补的意思是调整六腑的功能活动,使它保持正常通降的特性,不能理解为补虚的补。

也就是说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调整六腑的通降特性,通过调整六腑的阴阳失调,不论是补还是泄,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达到正常的通降状态,就这个意义讲叫六腑以通为补,不得理解为补虚才能够使六腑通畅。

一、胆下面我们分别讲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首先讲胆,我们在讲肝的时候,讲脾的时候都涉及到胆。

一、讲胆的生理功能。

中医第二节六腑

中医第二节六腑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主贮存、排泄尿液。 膀胱与肾互为表里。
4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膀胱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 ,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有尿道,开 口于前阴。
5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 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 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 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 小肠主化物而泌别清浊,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和 糟粕,精微赖脾之升清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 肠之通降而下传入大肠。升降相因,清浊分别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得以实现。
小肠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实际上是脾的升清和 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故小肠升清降浊失 常,多从脾胃论治。
8
四.大肠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 是机体对饮食物糟粕中的多余水液进行吸
胆有“中精之腑”、“清净之腑”、“中清之腑”之称。 •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它五腑相似,故为六腑之一。 • 但又由于内藏之胆汁为精微物质,与五脏“藏精
气”的作用相似,故又为奇恒之府之一。
5
(二) 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肝之余气凝聚而成。由胆腑浓缩并加以贮藏。胆汁在 肝的疏泄作用下,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 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 ”的理论。
(三)胃的生理特性

六腑(1)

六腑(1)
所以,胆具备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一、胃的概述 1,位置: 胃与脾同居中焦,位于隔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的两门三脘: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胃 体)、下脘(包括幽门)三部分。
2,形状:呈曲屈状的囊状器官。(管腔器官)
3,表里络属:手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经。 (脾与胃相表里)
2,胃气下降(胃主通降)与脾气上升
A:胃气下降与脾气上升相反相成,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 清,则水谷精微得以布散,胃气下降,则食糜糟粕得以下传,脾胃升 降协调,得以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B:脾胃同居中焦(人体中央),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升则肾升、肝升,大肠、小肠、三焦升,脾为升之关,不升则陷, 陷则生寒。 胃降则心、肺降,胆、心包、膀胱降,胃为降之门。不降则逆,逆则 生热。胃不降,影响心火和肺气的下降,在腹胀、便秘的同时,可见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牙龈咽喉肿痛等病变。
《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
3,喜润恶燥
A:胃喜润恶燥与脾喜燥恶湿相对而言。
B:胃主受纳腐熟,不仅依赖于胃气的推动,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 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及通降下行的特性。
C: 临床上治疗胃病时,要强调保护胃中津液,以免燥热为害,胃津受损,( 以免化燥伤阴)。
A: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承接。 B: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大肠对糟粕的排泄作用。 C:肺气的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相互表里)。 D:脾主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津液的吸收。 E: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2,大肠主津(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使之成为粪便,即所谓的燥化作用。 吸收津液以后,由脾气转输至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 为尿液的生成之源,由于大肠参与了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 津”。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 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我们上一节为同学们介绍了胃气的两个含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介绍这两个含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么再进一步强调一个中医的临床医生,无论治疗什么疾病,处方遣药要真正做到辨证精确,方药与辨证完全相符。

尽管是如此,还要记住给的药,施治的时候,要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千万不能过剂,过剂就容易损伤胃气。

所以临床医生,中医学强调在临床施治的时候,无论是补虚还是泻实,时时刻刻注意勿伤胃气,注意保护胃气,保护胃气的手段不仅仅是吃健脾益气的药物,它的重要思想是在注意处方遣药不要损伤了胃的阴阳平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

我们在这里谈到胃气的含义,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此。

我们讲胃的生理特性,第一叫胃主通降,即通且降,它体现了六腑的特性。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一、保持通畅下降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我们在前面讲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协调脾胃气机,讲脾主升清,都提到脾升胃降,已经提到。

就胃的气机升降的主要趋势而言它应该以下降为主,至于要表述它,大家要注意,如果仅仅说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把它绝对化,把这个降字理解为非常绝对的,这是错误的。

任何一个脏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统一体。

就气机运动来说,仅仅是它们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言,这才叫做朴素的辩证法。

否则强调胃宜降则和就是胃只降不升,这就是西方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得再刻薄一点呢,就叫做形而上学,就是绝对化。

大家注意在这里面,在这里面讲到形而上了,形而上学了。

形而上学,大家注意,不是个贬义词,它渊源于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它讲的是用静止的观点,用机械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它所建立的那套逻辑体系,就是传统的形式逻辑。

把它这个逻辑思维,把它这样一个逻辑思想称之为形而上学。

有兴趣的同学请大家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解什么叫做形而上学。

在这里讲胃宜降则和的时候,举这样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大家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言,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胃宜降则和,第一、从胃本身气机升降而言,它要保持六腑特性通畅下降。

这是从整体上,腑和脏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强调脏腑的特性。

第二、更重要的是胃宜降则和,是与脾宜升则健相比较而言的。

这样一个生理特性,一、在理论上回答了脾胃气机升降的主要倾向,它的机制;二、在实践上胃气不降,这个特性失常就意味着胃的生理功能即受纳腐熟功能异常。

所以它的病理改变,所有的症状都有一个,用阴阳属性来考察,用升降来考察,都有一个向上的动态。

比如说恶心、嗳气、呕吐,这些症状都有向上的趋势。

那么通过这个趋势,可以说表现这样一个症状的趋势,判定它失去了宜降则和的这样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特性,我们才判断他有病。

二、在实践上,它的意义,胃宜降则和,治疗胃,调整胃气,调整胃阴阳平衡的药,按照药性的升降浮沉,多使用沉降的药物。

它与脾相比较而言,脾宜升则健,多用升发药。

而胃与脾相比较而言,它多用于沉降药。

从另一个角度说,叫脾升胃降构成一对矛盾,脾不升胃也不降,胃不降脾也不升。

第二、胃喜润恶燥是与脾喜燥恶湿相比较而言的。

关于这个脾胃的喜恶、湿和燥,将来同学们到高年级的时候或者有兴趣的同学要进一步去学习运气学说。

这里面给大家提出一个学说,叫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里面有个标本中气的理论,在这里不给大家讲什么叫标本中气,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去钻研。

我们这个课里的任务只要求大家知道胃的特性喜润恶燥,至于这个胃喜润恶燥和脾喜燥恶湿,它的理论的渊源,留待后面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去钻研,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我们这里旨在强调它是与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相比较而言的。

我们在讲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的时候,也反复强调喜燥恶湿它的基本思想是既不能太燥也不能太湿,保持太阴湿土的本性。

与此相反,胃喜润恶燥,润是指水之润,燥是指干燥的燥。

这里喜润恶燥仍然是既不能太润,也不能太燥。

在讲脾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的时候讲到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阳要和阴对,那润就是阴,它俩得调整平衡,所以从阴阳学说来说,维持胃的阴阳平衡,阳土就是阴与制之,从这个意义讲叫喜润恶燥。

这样一个特性旨在说明胃的受纳腐熟生理功能不仅仅在于胃阳的蒸化,胃阳的作用,也必须有胃阴的濡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胃的本身的气化的阴阳的平衡。

这样一个理论,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强调它喜润恶燥的特性。

我们讲胃气的时候要求临床医生要注意保护胃气,勿伤胃气。

这里通过讲授喜润恶燥这样一个特性,尤其突出强调勿伤胃阴。

胃的病理病变以阳的病变为多,阴的病变为少。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基于这样的认识注重调整胃的阳气。

前面讲到中病即止,恰到好处。

稍有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损伤胃的阴液,损伤胃阴。

在这里面通过这个特性强调注意保护胃阴。

尽管是有火热的实邪,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方剂的时候,会讲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苦寒泻下,尽管如此一定要注意保护胃阴。

这就是胃生理特性,第二个特性它的实践意义。

大家学习胃的时候,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时候,一定密切联系我们前面讲的五脏的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就气血生化之源这个理论而言,在讲脾的时候因为它没有讲到胃,所以在课堂上必然是重在讲脾,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

那是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这个角度,重在强调脾的功能,脾的作用。

那么到现在为止,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都讲完了。

到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论证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那就不要笼统地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生理作用里,是脾通过什么机制来执行,胃通过什么作用来执行,这要分清楚,为什么要分清楚?在实践上脾的病变,胃的病变,不是一致的,这是一;脾和胃的属性不同,二;三、虽然两者可以同时调整,但是调整的的重点是不同的。

回答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统一起来回答一个问题。

虽然笼统地讲调理脾胃,那么要分清脾和胃孰轻孰重。

讲到这里,我们讲理论,讲到胃的时候,从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联系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实际上完整地表述是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三、小肠第三、我们讲小肠。

第一个功能叫受盛化物。

受盛就是接受容纳;化物就是消化作用,就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作用。

首先我们讲小肠受盛化物的过程,生理过程。

小肠接受了胃通过腐熟作用,将水谷化生的食糜,在胃进行初步消化的基础之上下送至小肠。

那么如何下送至小肠?上面讲胃宜通降,在胃的气机通畅下降的状态下,下送至小肠。

靠小肠的气化作用,具体的表现形态,我们分为受盛和化物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受盛,一、它必须接受而且容纳由胃所送来的食糜,在小肠存留一段时间,这个纳不仅仅是装,是个动态的概念。

还有个时间概念,有时有空,时空。

空间,它要作为一个容器容纳食糜;时间,必须保留一段时间,目的在于化物。

化物,就是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用我们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消化。

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提出问题来,李老师你前面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时候,讲由口摄取来的水谷进入到胃,通过胃的受纳腐熟,进行初步消化,依赖胃阳、脾阳的温煦,特别是强调通过脾阳的温煦,也就是说通过脾阳的温煦发挥脾消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

讲到这里,讲小肠受盛和化物,那么小肠的化物是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前面又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它们是个什么关系呢?在中医脏象理论里面讲,小肠的化物的作用,归属于脾的运化功能之下。

在这里进一步强调大家在学习脾的时候,因为没有学习到小肠,还没有学到,没有提出来。

实际脾的功能囊括了现代生理学全部的消化功能。

它与现代生理学不同,所以中医学对小肠的病变,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无非是消化吸收功能的异常。

比如,腹泻,中医治疗腹泻不是治小肠,责之于脾,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医理论所决定的。

在这里面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的脏象学理论。

强调脏腑虽有形态学基础,可是中医学脏象学理论建立脏腑的概念并非仅仅是按形态学来推理出来它的功能,而重在考察脏腑外在的生命表征,生命现象。

从生命表征入手,以象定脏,确定脏腑的生理功能。

如果从解剖学来说,那消化主要是在小肠进行的。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已经认识到,一、科学事实,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都在论述小肠时,小肠在受盛化物,强调小肠化物管消化,这是事实。

可是根据这个科学事实建立理论的时候,没有走向现代生理学。

而是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把小肠化物的功能,归属于脾之下,由脾来统率。

这样一个理论,去指导临床实践,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内科学》的时候,学习泄泻这一章,这个病,全部讲消化吸收障碍,以这个典型病为准,为例。

那里头没有提出来,在证候里,就是在整个泄泻的病理全部过程中,证候的改变没有一个讲小肠阴阳气血失调什么证,寒热虚实,集中表现为脾,以脾为中心,还可以涉及到肾,还可以涉及到肝。

前面我们在讲五脏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已经联系到了。

从脏腑这样的关系,那么集中围绕三脏,重点在脾。

为什么呢?由中医的理论(所决定)。

这就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生理学和以东方文化为中心的中医生理学,脏象生理(的不同)。

第二、泌别清浊。

泌叫分泌,别叫分别,清是水谷精微,浊是饮食物的糟粕。

定义小肠泌别清浊,可以这样来表述,是指小肠在胃初步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分清别浊的功能。

分清是指经过小肠的消化,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脾,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到达全身。

请同学们要注意,说小肠通过它的分清别浊的功能,分清就是通过消化以后,吸收其有用的物质,水谷精微。

这个水谷精微送哪里去了呢?水谷精微由小肠到达脾,由脾,通过脾的升清散精,换句话说就是转输作用送到全身。

讲到这里如果同学们要从解剖学问我说,李老师,小肠和脾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如果单从形态学解释是无法解释通的。

尽管历代文献也有作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查无实据,从形态学无法查据。

这就叫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推理的话,体现了这个逻辑的跳跃性。

同学们就记住,前面前提已经说了,小肠的功能隶属于脾的运化功能之下,在这个前提下来考虑。

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散精功能,转运到全身,为全身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

那么受盛,还有化物呢?前面讲受盛化物,在这个基础上,在化物的基础上要分清要别浊。

别浊就是指经过小肠,将有用的物质,水谷精微吸收之后通过脾转输给全身,同时又将饮食当中的无用的部分,称之为糟粕,换句话说叫做代谢产物,分离出来,我们规定它为浊。

大家注意这个清和浊,和我们昨天讲肾主水液代谢的清和浊,同样一个语言符号表达的内涵不一样。

在这里这个条件下,注意在讲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这个清和浊是指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将其有用的部分取名为精微,规定它是清;无用的部分就是代谢产物,就是糟粕,规定它为浊。

大家注意,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语言符号的多义性,这里不存在逻辑上混乱,强调的是讲述小肠分清别浊这样的条件下,就饮食物代谢以后,有用无用,就这个条件下,定义清和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