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规范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

太极拳的基本功是学习太极拳的第一步,它包括身体的姿势、动作和呼吸等方面的训练。

下面是一些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方法。

1.姿势训练:太极拳的姿势是基本功的核心。

正确的姿势可以使身体保持平衡,减少受伤的风险,并促进身体能量的流动。

下面是一些建立正确姿势的训练方法:-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注意脚掌、膝盖、骨盆和脊椎的位置。

-慢速移动:保持姿势,在平稳的地面上慢慢地移动。

通过保持平衡,让身体适应不同的移动方式。

-动态保持:练习不同的太极拳姿势,如"单鞭"、"白鹤亮翅"等,保持每个姿势10-30秒钟,以加强肌肉和平衡。

2.动作训练:太极拳的动作是太极拳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作的流畅和协调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下面是一些建立流畅动作的训练方法:-单独动作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是很重要的。

通过反复练习每个动作,逐渐提高动作的技巧和协调性。

-整体动作练习:将一系列动作组合起来,形成太极拳的套路。

练习整套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连贯性和呼吸的协调性。

3.呼吸训练: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和增强能量流动非常重要。

通过调整呼吸,可以增强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排毒功能。

以下是一些呼吸训练的方法:-深呼吸:练习慢而深的呼吸,缓慢地吸气和呼气,感受气息在身体中的流动。

-腹式呼吸:通过将呼吸引导到腹部,让腹部在吸气时膨胀,呼气时收缩。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放松身体,稳定情绪。

4.内力训练:太极拳的内力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内力的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能量和力量,并提高身体的耐力。

-冥想:通过冥想来静心,集中精神。

冥想可以帮助练习者深入感受身体的能量和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

-慢速练习:慢速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力量的控制和集中力的训练。

48式太极拳谱

48式太极拳谱

以下是48式太极拳的基本谱序,每个动作的简要描述:起势: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

云手:以圆圈形式左右交替进行搂手动作。

单鞭:左脚向前迈步,右手向下伸直,左手放于胸前。

提手上势:将右手抬起,掌心向上,左手放于胸前。

白鹤亮翅:右脚向前迈步,双手向上张开,仿佛展翅欲飞的白鹤。

左摟膝拗步:将右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右侧摟住左膝。

手挥琵琶:将右手向前挥出,仿佛弹奏琵琶的动作。

左摟膝拗步:同第6式,但方向相反。

手挥琵琶:同第7式,但方向相反。

左摟膝拗步:同第6式。

手挥琵琶:同第7式。

搂膝拗步:右脚向前迈步,同时双手向前搂住右膝。

左摟膝拗步:同第6式。

手挥琵琶:同第7式。

搂膝拗步:同第12式。

右摟膝拗步:左脚向前迈步,同时双手向左搂住右膝。

手挥琵琶:同第7式。

搂膝拗步:同第12式。

右摟膝拗步:同第16式。

手挥琵琶:同第7式。

坐步扇通背:右脚向前迈步,双手分别向左右伸展开来。

右摟膝拗步:同第16式。

手挥琵琶:同第7式。

左下式揽雀尾:双手交替上托下按,仿佛揽雀尾的动作。

左单鞭:同第3式,但方向相反。

雁翅分针势:左脚向前迈步,同时双手向上分开,像展翅欲飞的雁。

右上式揽雀尾:同第24式,但方向相反。

右单鞭:同第3式。

指南针:双手向前伸直,仿佛指南针的指针。

左蹬脚:右脚向前迈步,左脚踢出。

右蹬脚:同第30式,但方向相反。

右摟膝拗步:同第16式。

手挥琵琶:同第7式。

右下式揽雀尾:同第24式。

右单鞭:同第3式。

闪通背:向右脚的方向跨出一步,同时双手分开。

左金鸡独立:将左腿抬起,双手向前伸直。

右金鸡独立:同第37式,但方向相反。

右摟膝拗步:同第16式。

手挥琵琶:同第7式。

右下式揽雀尾:同第24式。

右单鞭:同第3式。

左上式揽雀尾:同第24式,但方向相反。

左单鞭:同第3式。

左下式揽雀尾:同第24式。

右上式揽雀尾:同第24式。

右单鞭:同第3式。

收势:双手收回,回到起始的姿势。

这是48式太极拳的基本谱序,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身体动作和意义,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达到身心调和、增强健康和内力的目的。

全面的太极拳动作口令一览

全面的太极拳动作口令一览

全面的太极拳动作口令一览
1. 起势动作
- 起势:双脚并拢,双手下垂,身体放松。

- 起手:左脚向左边迈出一步,同时双手平推向前。

- 云手:左手由前方向左侧画圆,右手由后方向右侧画圆,形成交叉的圆圈动作。

2. 手势动作
- 单鞭:右手伸直向前,左手放在胸前。

- 提手上势:双手向上提起,手心向外。

- 白鹤亮翅:左手从右侧向上扬起,右手略微下压。

3. 步法动作
- 左右分脚:左脚迈出一步,同时双手向两侧打开。

- 左右搬拦捶:左脚向左侧迈一步,同时右手向右侧挥拳。

- 左右蹬腿:左脚向左侧迈一步,同时右脚蹬地踢出。

4. 转身动作
- 转身搬拦捶:右脚向右侧迈一步,同时左手向左侧挥拳。

- 转身蹬腿:右脚向右侧迈一步,同时左脚蹬地踢出。

5. 收势动作
- 收势:双手平推向前,回到起势的姿势。

- 收手:双手放下,回到身体放松的姿势。

以上是一份全面的太极拳动作口令一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记住,学习太极拳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指导,以确保正确而有效地执行各个动作。

太极拳八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八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八个基本动作太极拳起源于中国的武术文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动作缓慢而流畅,内外相合,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进行练习。

太极拳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的独特功效,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健身运动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以下八个:一、起势:起势是太极拳动作的开端,也是整个太极拳动作编排的重点。

通过“魁首”,“涵胸”,“敛腹”等动作来打开周身经络,为后续太极拳动作做好准备。

同时,起势也是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如封似闭:如封似闭是一个静态的立式动作,通过“分阴阳”,“分虚实”,“分进退”等动作,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灵敏度,以便后续动作的完成。

三、单鞭:单鞭是第一个动态的动作,其特点是步伐稳定,动作优美。

通过单手向前伸展,单手向后收敛,以及步伐的微调等动作,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四、提手上势:提手上势是太极拳中比较难练习的动作之一,其动作精度和技巧性很高。

通过“沉肩坠肘”,“提胫腾膝”,“抬手”等动作,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

五、白鹤亮翅:白鹤亮翅是一个颇具技巧性的动作,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其动作类似于翻转过程,通过“弓步趋势”,“转身放拳”,“移足提穴”等动作,全面锻炼身体各部分的柔软度和灵敏度。

六、摆莲:摆莲是一个集中体力的动作,需要在空中旋转双臂,具有颇高的难度。

通过“左右交叉转身”,“抬膝拍手”,“挥刀削出”等动作,训练身体的平衡性和肌肉的弹性等能力。

七、倒卷肱:倒卷肱是太极拳中较为复杂的动作之一,其特点是胳膊的伸展和绕圈。

通过“提肱合掌”,“下势左右穿林”,“进步搂膝”等动作,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八、进步搬拦捶:进步搬拦捶是太极拳中的收尾动作,需要完成肩臂的旋转和收放。

通过“顺步右搬拦”,“迎步左搬拦”,“转身退步劈肘”等动作,全身肌肉会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效果。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以下是五个符合要求的口诀:
《起势口诀》
一个站立要中正,双脚分开与肩平。

二手自然垂两侧,放松身心不能忘。

眼睛平视向前看,精神专注心要静。

犹如大树深深扎,根基稳固起势成。

《野马分鬃口诀》
一手上举如托天,一手下按到胯边。

二手同时划个弧,好似野马把鬃分。

左右动作要协调,连贯流畅不能顿。

如同小马撒欢跑,活泼灵动招式稳。

《白鹤亮翅口诀》
一脚向前迈一步,身体微微向右转。

一手上托如亮翅,一手下按在腹前。

动作轻盈又舒展,好像白鹤立云端。

姿态优美人人夸,亮翅之势记心间。

《搂膝拗步口诀》
一腿弯曲一腿直,双手摆动有规律。

先搂膝来后拗步,左右转换要清晰。

就像小船在划桨,前后移动有秩序。

认真练习多体会,拗步不难要牢记。

《云手口诀》
一左一右划圈圈,双手如同云朵飘。

脚步跟随来移动,重心转换要协调。

好似彩云空中舞,悠然自在乐逍遥。

云手动作多练习,身体灵活协调性高。

太极拳基础步法

太极拳基础步法

太极拳基础步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它以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特点而闻名。

太极拳基础步法是学习太极拳的第一步,它包括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太极拳基础步法。

一、身法1. 直立:太极拳的起始姿势是直立,两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开始的动作,它包含了起身、抬手等动作。

起身时,先抬头挺胸,然后将左脚向左迈出一步,并同时将双手由身体两侧抬至胸前。

3. 还原:还原是回到直立姿势的动作。

还原时,先将右脚收回到左脚旁边,并同时将双手放回到身体两侧。

二、步法1. 单步:单步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步法之一。

单步时,先将重心移到右脚上,并向前迈出左脚。

迈出后,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并收回右脚。

2. 双步:双步是太极拳中另一种基本的步法。

双步时,先将重心移到右脚上,并向前迈出左脚。

接着,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并向前迈出右脚。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双步。

3. 行走:行走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步法之一。

行走时,先将重心移到右脚上,并向前迈出左脚。

接着,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并向前迈出右脚。

这样不断地交替迈步,就可以实现行走。

三、手法1. 掤:掤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掤时,先将左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前推出。

2. 捋:捋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捋时,先将右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左侧捋出。

3. 擠:擠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擠时,先将左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右侧擠出。

4. 按:按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按时,先将右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下按出。

以上是太极拳基础步法的详细介绍。

学习太极拳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太极拳技巧和精髓。

24式太极拳的基本招式

24式太极拳的基本招式

24式太极拳的基本招式,初学者必看!如今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太极拳不在单单是老年人的运动了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在练习太极拳了。

对于没学习过太极拳的人来说,可以说是零基础的,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只有先把基础的练好了才能够提高太极拳。

肩臂功一、耸肩沉肩1、垂手开立步站立;2、双肩同时向上耸提;3、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4、恢复原状二、开肩合肩:1、叉腰开立步站立;2、双肩同时向前裹合;3、恢复原状;4、双肩同时向后展开;5、恢复原状。

以上5个动作连贯反复进行(也可按拍子做)。

三、前后转肩1、叉腰开立步站立;2、双肩同时向前回环转动。

四、后转肩1、叉腰开立步站立;2、双肩同时向后回环转动。

五、掤臂挤圆1、弓步站立,双手在体前相交(如右弓步,则右手在外,掌心对里;左腕附于右腕里侧,左手心向外。

如左弓步,则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2、以意识引带双手向前作挤势,后腿微用力蹬,腰略发劲,双臂以掤圆之势向前挤迫。

3、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为弓步;双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双腕仍相贴近。

如此按2、3反复运动。

腰功一、前俯1、并步站立,双手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2、上身俯腰前屈,双手贴地;3、直体挺腰双手上举。

按以上1、2、3,反复运动;4、还原。

二、侧俯1、并步直体站立,双手5指交叉(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2、上身左(右)转腰约450,双脚不动;3、上身向左(右)侧俯腰前屈,双手贴向地面;4、上身回至动作1再向另一侧俯腰弯曲。

以上4个动作反复做。

5、立正还原。

三、转腰1、双脚开立,双手叉腰;2、以腰为轴,从左向前向右再向后或反向环绕,即做“腰部回旋”式动作。

腿功一、正压1、面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2、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向上跷,双手10指交组,按在膝盖上;3、上身前俯下压,然后恢复上体直立,前俯下压与直体反复运动;4、还原休息。

太极拳24式评分标准

太极拳24式评分标准

太极拳24式评分标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24式是太极拳入门级别的套路之一,它包含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理念,是学习太极拳的重要起点。

在学习太极拳24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个动作进行评分,以便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提高水平。

下面,我们将针对太极拳24式提出一套评分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太极拳。

第一式,起势。

起势是整个太极拳24式的开始,要求身体站稳,呼吸自然,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评分标准,站姿端正,呼吸平稳,双手放置得当,得分范围0-10分。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是太极拳中的经典动作,要求身体灵活,手臂舒展,动作流畅。

评分标准,身体转动自如,手臂舒展自然,动作流畅有力,得分范围0-10分。

第三式,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要求身体平衡,手臂柔软,动作舒展。

评分标准,身体平衡稳定,手臂柔软有力,动作舒展自然,得分范围0-10分。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搂膝拗步要求身体柔韧,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

评分标准,身体柔韧度,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动作流畅自然,得分范围0-10分。

第五式,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要求手臂柔软,身体转动自如,动作流畅。

评分标准,手臂柔软舒展,身体转动自如,动作流畅有力,得分范围0-10分。

第六式,左右倒卷肱。

倒卷肱要求手臂柔软,身体协调,动作流畅。

评分标准,手臂柔软舒展,身体协调稳定,动作流畅有力,得分范围0-10分。

第七式,左右拦雀尾。

拦雀尾要求身体柔韧,手臂舒展,动作流畅。

评分标准,身体柔韧度,手臂舒展自然,动作流畅有力,得分范围0-10分。

第八式,单鞭。

单鞭要求身体平衡,手臂柔软,动作舒展。

评分标准,身体平衡稳定,手臂柔软有力,动作舒展自然,得分范围0-10分。

第九式,云手。

云手要求身体柔韧,手臂舒展,动作流畅。

评分标准,身体柔韧度,手臂舒展自然,动作流畅有力,得分范围0-10分。

第十式,高探马。

高探马要求身体稳定,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文章来源:1、练太极拳时候,对身体整体力量的把握,不要用无谓的力: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拙力的存在防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劲,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

所谓拙力与真理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得用力?即这种力的现象,都是无谓得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

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

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再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处很多得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记清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得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

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意识使它松弛,这样,时间长久了便不会再有无谓得用力的现象。

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再开始运动之前,保持全身松弛的状态,除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知道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得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得分界。

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式,其的就是这个作用。

2、不要犯双重的弊病:在太极拳最忌犯双重的毛病。

两足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心平均作用于两足叫做双重。

反之两足同时用力,但身体的重心却完全支持于一足,是另一足的用力和躯干的用力相平衡符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原则,便不是双重。

这是普通对于双重的解释。

不过,在太极拳中虚足并非无力,只是用于空处,所谓虚足有力,只是意念而已。

王宗岳所谓偏沉则随,既指虚足无力而言,与双重同属一种毛病,所以它又说: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

学者对于此点如不能认清,则虽无双重之病,边又会犯偏沉之病,其实这两者都是犯不得的。

以上是对双重简单说法,其实双重是一种现象并不是形式,是指全身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间只要发生呆滞现象,就是犯了双重之病,极易被人打出。

如果使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变换,使实的部分在一时间用意识使它变虚,便不会被对方拿住或打出。

拳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就是指这中变化倏忽,虚实变幻不已而言。

至于练习去除双重之病,可由大而小的去练,当练到精微时可使每一方寸的地方都能不犯双重之病,甚至于一指之微不犯双重之病,这样精密的练法,初学者不宜操之过急。

起初还是从形式上捉末,由浅入深,慢慢锻炼﹑领会,逐步达到不犯双重之病。

3、对头部基本姿势的要求:头在人的身体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头,以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

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

如此则精神振作。

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

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

其作法是要时刻注意尾骶骨与鼻尖上下成一直线。

同时,两眼平视前方。

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要求了。

4、对肩部基本姿势的要求: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

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

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的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

假如肩的关节阻滞淤塞,力量便不能通过。

必须使肩关节骨膜灵活,筋络引长。

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注意松肩就行了。

松肩的方法可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只要注意两肩松弛。

可是话虽如此,实行起来,却很困难。

比如一举起你的手,便会感到肩部极度紧张,需要加以长久地注意才能纠正,才能松弛,当然两肩为维持两臂的上举,肌肉的紧张是必然的,此处所谓松弛是指减少肩的紧张程度而言。

第二部分在练时有意识使两肩降下去,同时把两肩的肱骨头(即肩头)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

前者在骨膜灵活,后者能把筋键引长。

不过,这非长久锻炼,不易收到效验。

耸肩是不良姿势,具有这种不良姿势的人,胸部紧束,会感到不舒服。

同时,耸肩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希望加以注意。

纠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把肩部松开,耸肩的姿势便会自然消失了。

5、对肘部基本姿势的要求:集中的体力通过肩部,还需要通过关节,才能达到手上,假如两手发生阻滞,则其情形正同肩部的不能同利一样。

一般人的两肘,又如两肩一样常犯阻塞的毛病,因此,非加以训练则不能通利不能完全达到随意把体力运用于两手的目的。

训练的方法就是注意沉肘。

肘在手臂的中部,就是肱骨和挠骨及尺骨相连接得一个活动关节。

沉肘是使肘下垂有投物在水中叫它沉下去的感觉,但忌明显地露出下沉的形式,这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

这虽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不过在缺少它时,发劲就会感到不通利。

6、对手部基本姿势的要求:太极拳用掌时多,握拳时少(只有五拳)。

伸手切忌僵硬紧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张开,只是有舒展之意念),掌心要有突出之意(不是用力突出掌心,而是想像掌心向外突出)。

在握拳时,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只要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时,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的中节上就行了。

所谓太极拳的拳是空心拳,就是此意。

7、对胸部基本姿势的要求:胸部略有内含,使有含蓄之意。

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增强弹性。

犹如猫在捕捉老鼠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犹如我们在举行跳跃运动之前,胯、膝、足三部关节必作屈曲一样,假设不如此,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

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

所以决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一般初学的人,对于这一点没有认识清楚。

认为含胸的含字,有含容的意思,便极力使胸腔明显地向内吞缩,结果练成胸腔内凹的状态。

于是有人以为含胸足使心肺受到压迫,是一种违背生理卫生的姿势,因此,对太极拳的功用表示怀疑,这是一个误解。

顺便在这里指出,有一部分初学的人,以为含胸的作用在使气沉于气海,重心下移,身体得以稳定,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含胸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此。

而且根据生理常识即下腹部不起呼吸作用,那么气怎么沉向气海呢?其实这不过是因含胸而使胸部松弛以后的一种现象。

还有一部分初学的人,则认为含胸的作用,纯为使胸部松弛,这也是不够的。

含胸则因胸肋间的紧张尽去,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发展。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常较一般人呼吸深长,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含胸的练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就是当胸部觉得一有紧张时,即以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好象有股热气向下走似的,走至肚脐以下,这时便会感到胸部的紧张自然消失了。

同时还会感到胸中舒坦,腹内畅快!这正符合虚其心,实其腹的要求,这也是任脉疏通运行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含胸这个规则,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学者应加以注意。

8、对背部基本姿势的要求:拔背的作用和意义,不是所有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清楚的。

如有的人以为把肩背有意识地向上抽拔,就是拔背,还有些人把拔背理解为一种前俯的现象,结果养成肩背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驼背缩颈等不良姿态。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就是在思想上想着大锥(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这是拔背的练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背部显出略具弧形的状态,这是拔背的姿势。

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不受肌肉牵制与阻碍,恢复其生理上本来的状态,使其尽躯干支柱的作用,身体因之能自然而灵活。

所以,拔背本是一种自然的姿势,不是勉强造成的,是躯体本来造成的,不是违背生理的。

孩童都是拔背的姿势,至**则因平日行动的姿势不正,已失去脊柱正常状态态,以致不能保持本来面目,非经一番锻炼,才能恢复原状(即拔背的姿势).。

拔背与含胸的姿态,矛盾而又统一,是符合辩证规律的。

9、对腰部基本姿势的要求:太极拳对于腰部是特别注意的。

太极拳第一步功夫,即求身体完整,是从颈至足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进退一致,避免两橛的现象。

而松腰的作用,即在于此,因为人体上下肢的分界,以腰部为枢纽,全身之不能完整,大都是不能松腰的毛病。

松腰的时候,腰脊应该端正竖起,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同时只能用意识的下垂,不能有用力的现象。

否则,非但不得松腰之益,反养成弯腰习惯,或胁紧张的毛病。

还有些人往往喜欢紧束腰部,这是非常不卫生的举动,假如不把这种不良的习惯改正,就不能达到松腰的要求。

松腰犹如物体下垂,惟须要求自然,要注意腰部的松弛,又后面到前面整个腰部的肌肉不许有丝毫紧张的现象,只要集中意识是小腹收敛则腰部自然下垂,这就是松腰的练法。

松腰的显著作用,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稳定中心。

如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处于摇摆不定之时,只要用以念一想收小腹,即可使身子恢复到安稳的状态。

10、对臀部基本姿势的要求:臀部的向外突出,使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太极拳时,就对不能突臀或扭臀,不仅如此,即像常人臀部那种稍微突出的现象,也不能让它存在。

因为臀部的突出,影响我们在运动时全身的统一,是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从而减少身体灵活的程度,失去拳术大部分的作用。

和突臀起完全相反的作用的既是收臀。

收臀这一规则的重要性与含胸、拔背占同样地位。

我们知道有些难于进步的学者,就是不懂得收臀所致。

收臀就是有意识的使臀部向内收缩,使之与背之向下部相平,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有突出的痕迹为止。

初学的人,有时分不出突出与不突出的区别来,当已经注意到收臀而不知是否已经进到收臀的程度时,只要先使臀部明显突出,然后收回,便可看出它的差别了。

还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收臀,就将小腹绷紧或臀部用力前收,这不仅破坏了呼吸自然,而且也影响下盘稳固。

正确练法是先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的使臀部肌肉向外向下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微微一收就成了。

但在思想意识上要存有一种想象力,就是想着臀部的下边好象有一个大包袱皮,将自己下半个身子包住,向上兜起来似的。

或者,想象自己的身子被包在一个鸡蛋壳里面似的。

这样做即能使全身处于自然状态,又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性。

11、对跨部基本姿势的要求:我们先要明白跨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跨系指股骨的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跨的作用是保持步子进退一致。

跨的练法是进右步时,右跨回抽,左跨前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