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1、核医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核医学的分类: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3、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4、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5、临床核医学分类: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6、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

7、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8、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9、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10、锝-99m(99mTc)特点:核性能优良,为纯γ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T1/2为6.02h,99mT 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11、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12、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

医学三基(医技):核医学题库一

医学三基(医技):核医学题库一

医学三基(医技):核医学题库一1、单项选择题(江南博哥)放射性制剂的放射化学纯度要求()A.放化纯度控制在85%以上B.放化纯度控制在99%以上C.放化纯度控制在95%以上D.放化纯度控制在80%以上E.放化纯度控制在70%以上本题答案:C2、问答题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比X线片发现骨肿瘤要提早的原因。

本题答案:X线片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质密度变化的程度,本题解析:试题答案X线片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质密度变化的程度,通常局部钙量的变化大于30%~50%时,X线片上才显示异常;丽核素骨显像显示病变是基于局部骨骼血流和骨质代谢的情况,在病变的早期多数已有明显改变,故通常较X线片提早3~6个月。

3、配伍题亚急性甲状腺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A.热结节B.温结节C.冷结节D.凉结节E.甲状腺不显影以下病例可能出现甲状腺显像为:本题答案:E,A本题解析:试题答案E,A4、单项选择题放射免疫分析(RIA)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制作质控图.在一次实验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结果应予舍弃()A.三种质控血清中有一个测定质>2SDB.三种质控血清中有一个测定质>ISDC.三种质控血清中在同一方向上有两种>ISDD.三种质控血清中在同一方向上有二种>1.5SDE.三种质控血清中均在同一方向>1SD本题答案:E5、判断题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指射线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机体发生的变化和反应。

本题答案:对6、问答题常用于治疗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有哪些?本题答案: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及标记化合物有89SrCl(氯化89锶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及标记化合物有89SrCl(氯化89锶)、153Sm-EDTMP(153Sm-乙二胺四甲基磷酸)、186Re-HEDP(186Re-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等。

7、填空题99Tc(V)-DMSA可用于①_____显像;99Tc-DMSA用于②_____显像。

核医学科设置标准

核医学科设置标准

核医学科设置标准
核医学科是以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体内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学学科。

为了保障核医学科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现制定以下核医学科设置标准:
一、核医学科的设置必须与医疗机构的级别和规模相适应,且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拥有较为齐全的放射性同位素诊疗设备和相关辅助设施;
2.拥有一定数量和资质的核医学专业技术人员;
3.具有开展核医学临床诊疗服务的能力和经验。

二、核医学科的人员组成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应当有专业的核医学医师负责临床工作,其学历不低于硕士,具有核医学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
2.应当有专业的核医学技师和放射技师,具有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
3.人员队伍应当均衡,学历、职称、技能等方面应当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

三、核医学科应当开展的服务范围:
1.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应用诊断:核素显像、SPECT、PET等诊疗服务;
2.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应用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服务;
3.放射性同位素医学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服务。

四、核医学科应当建立规范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行质量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1.规范的设备安全及质量管控体系;
2.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安全控制流程;
3.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放射性同位素废弃物处置和污染防治措施;
4.定期进行设备、人员及工作流程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以上是核医学科设置标准的基本内容,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标准规定,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法规法规进行设施建设和管理,确保核医学诊疗工作的安全有效实施。

(完整版)核医学简答、概述总结(二),推荐文档

(完整版)核医学简答、概述总结(二),推荐文档

1、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类.答: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和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中治疗.2、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分子医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大分子、蛋白、核酸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对疾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凋亡显像。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核素: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放射性衰变:α衰变(alpha decay)、β—衰变(beta decay)、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γ衰变(gamma decay)。

4、什么是放射性药物,按理化性质如何分类,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有何不同,医用放射性药物由哪些途径产生,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化纯的概念?答: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分类:离子型、胶体型、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标记生物活性物质。

核医学显像技术原理

核医学显像技术原理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SPECT>
SPECT与γ相机的比较: 目前医院中用的最多SPECT称为旋转γ相机型的 ECT,这种SPECT是γ相机探头加上旋转机构和图 像重建软件,它包含了γ相机的功能,增加了断层 图像获取和图像重建功能.
放射性核素显像
向患者体内引入特定示 踪剂〔或显像剂
核医学显像设备
核医学显象技术原理
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理 二、基本条件 三、显像剂<放射性药物>选择性聚 集的机理 四、各种放射性测量仪器简介
一.基本原理
脏器和组织显像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的示踪作用:
不同的显像剂<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有其特殊的分布和代谢 规律,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病变部位,使其 与邻近组织之间的放射性分布形成一定程度浓度差,而显 像剂中的放射性核素可发射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γ射线,利 用放射性测量仪器〔γ相机、SPECT、PET 、SPECT/CT、 PET/CT等可在体外被探测、记录到这种放射性浓度差,从 而在体外显示出脏器、组织或病变部位的形态、位置、 大小以及脏器功能变化.
谢谢观赏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二、基本条件
• 放射性浓度差要达到一定程度.
• 核医学显像装置能检测到放射性浓度差,并 以一定方式显示成像.
• 正常与异常组织间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差 异是核显像的诊断基础.
三、显像剂<放射性药物>选择性聚集的机理
1.细胞选择性摄取 2.特异性结合 3.化学吸附作用 4.微血管栓塞 5.通道、灌注和生物分布
物质.
铊 201Tl+ 99mTc标记的异腈类化合物
〔3代谢产物和异物 某些器官的某些细胞具有选择性摄取代谢 产物和异物的功能,使代谢产物、异物从体 内清除.

医技科室核医学科制度

医技科室核医学科制度

医技科室核医学科制度核医学是一门综合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核医学影像技术和核医学治疗技术两个方面。

核医学科室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核医学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为了确保核医学科室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核医学科制度。

一、人员管理制度:1.核医学科室应聘人员的资格要求:核医学临床医师、核医学技师、核医学影像医师等。

2.岗位职责和权限: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的合理分配和任务的完成。

3.工作时间和轮班制度:根据科室的工作量和人员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时间和轮班制度,保证科室能够全天候提供服务。

4.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科室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激励和引导科室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设备管理制度:1.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制定设备维护和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设备的合理使用和保护:科室人员要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设备损坏。

3.设备故障报修和处理流程:制定设备故障报修和处理流程,及时报修设备故障,并确保故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三、质量管理制度:1.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建立定期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对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量管理培训:对科室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水平。

3.科室流程的优化和改进:通过持续的流程评估和改进,优化科室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安全管理制度:1.辐射安全管理:建立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核医学科室的辐射工作符合辐射安全标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职业暴露和事故报告:建立职业暴露和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报告相关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和预防。

3.安全培训和教育:对科室人员进行辐射安全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五、信息管理制度:1.病例和影像资料的管理:制定病例和影像资料的管理制度,确保病例和影像资料的安全和完整性。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2.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4.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5. 正电子衰变:由于核内缺乏中子致使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 + 衰变)的衰变方式。

6.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7.r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r光子形式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8.半衰期(T1/2) :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9.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速度和方向突然发生变化,能量的部分或全部以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致辐射。

10.吸收:射线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消耗,射线不复存在,称为射线的吸收。

11. 光电效应:γ光子与介质原子的轨道电子(主要是内层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传递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发射出来成为自由电子,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称为光电效应。

12.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r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r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

13.荧光现象:是由于电子在某些吸收材料中从高能态电子轨道移动到低能态电子轨道时产生光信号。

14. 地球辐射:是指由于在地球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产生的辐射。

15.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16.外照射:放射源位于体外,或放射源虽置于体内但不被组织吸收,不参与代谢过程,仅利用其释放出的射线作用于机体的照射,称为外照射。

《核医学》课程标准

《核医学》课程标准

《核医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8010012课程学时:24学时学分:1.5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是随着核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核医学工作已普及到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在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设立核医学课,作为必修课,对培养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半学期讲授。

本大纲本科班以总学时为32学时,理论课24学时,见习实践课8学时编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初步掌握核素核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 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核医学的性质和内容2、了解核医学的进展3、了解我国核医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核医学的性质和内容(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主要内容1、核医学的概念和内容2、r照相机、SPET、PET3、我国核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初创阶段、普及推广阶段、发展提高阶段第二章核医学的物学基础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2、掌握核衰变的类型及规律3、熟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核衰变的类型及规律(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核外电子与原子核、核素、同位素和同质异能素β衰变、电子俘获、r衰变、半衰期2、δ13、电离与激发、轫致辐射、散射4、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5、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第三章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制剂 0.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2、了解不同类型的核医学仪器3、掌握放射性、制剂的分类及特点4、熟悉放射性核素的制备(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三)课时安排:0.5学时(四)主要内容1、基本结构;射线探测器、电子测量装置2、不同类型的核医学仪器3、放射性试剂,放射性药物4、放射性制剂的制备方法第四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0.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示踪技术的概念2、了解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三)课时安排:0.5学时(四)主要内容1、示踪技术2、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第五章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及显像技术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的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2、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3、熟悉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方法4、熟悉放射性核素图像质量的评价与分析(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2、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3、显像类型及意义4、图像质量的评价与分析第六章神经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普通脑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监床应用2、熟悉脑血流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3、了解脑代射显像,脑受体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普通脑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监床应用(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普通脑显像2、脑血流显像3、脑代谢显像、脑受体显像第七章循环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心血池静态显像2、熟悉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3、了解心血池动态显像及心室功能测定4、掌握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心血池静态显像2、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3、心血池动态显像,心室功能测定4、心肌灌注显像第八章内分泌及呼吸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甲状腺显像的原理及方法、显像剂及结果分析2、掌握冷、热、温结节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了解肺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甲状腺显像的原理及方法、显像剂及结果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甲状腺显像2、肺灌注显像第九章消化系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肝显像的原理、方法2、熟悉肝显像的图像分析、临床应用3、掌握肝血池显像的图像分析(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肝血池显像的图像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肝显像的原理方法2、肝显像的适应证3、肝显像的正常图像、异常图像4、肝血流显像的图像分析第十章泌尿、生殖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131I—OIH肾图的原理、方法、正常肾图2、掌握异常肾图的分析3、了解肾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异常肾图的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正常肾图的分析2、常用肾图指标及正常值3、异常肾图的分类及临床意义第十一章血液系统 0.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骨髓显像、淋巴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骨髓显像、淋巴显像(三)课时安排:0.5学时(四)主要内容骨髓显像、淋巴显像第十二章骨骼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静态骨显像的原理及方法2、掌握静态骨显像的适应征3、掌握静态骨显像的图像分析4、熟悉临床应用5、了解动态骨显像、断层骨显像、关节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静态骨显像的图像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静态骨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征、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动态骨显像、断层骨图显像、关节显像第十三章放射性核素治疗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甲亢的131I治疗2、了解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I治疗3、了解血液病的核素治疗4、了解放射性核素胶体治疗(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I治疗(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甲亢的131I治疗2、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I治疗3、血液病的核素治疗4、放射性核素胶体治疗三、教学方法核医学的教学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2、核医学的分类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3、分子核医学: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心的核医学分支学科。

4、实验核医学是利用和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正常生理、生化过程和病理过程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已广泛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主要内容包裹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5、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现象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的照射治疗。

6、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前者的成果不断推动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在应用与时间中又不断向前者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7、核医学优势:①安全无创:放射性核素显像为无创性检查,所用的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短,显像剂化学剂量极微,病人所接受的辐射吸收剂量低,因此发生毒副作用的几率极低;②分子功能显像:核医学功能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探测接受并记录引入人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③超敏感和特异性强: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超敏感技术早起预警和探测病变,同时利用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特异性结合和反义显像、基因表达显像等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科学依据;④定量分析:在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分子探针或示踪剂的前提下,借助生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进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⑤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8、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及成像原理影像学技术成像原理性质CT 衰减系数(CT值)形态解剖B超超声波反射(回声)形态解剖MR 质子密度(T1 T2)解剖功能Γ照相机放射性浓度(平面)血流功能SPECT 放射性浓度(半定量)血流、代谢功能PET 放射性浓度(定量)血流、代谢功能9、图像融合技术:是将来自相同或不同成像方式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变换处理,使各图像间的空间位置、空间坐标达到匹配的一种技术。

应用:将PET功能图像与高分辨率的MRI或CT解剖图像结合起来,这一技术既利用了CT、MRI图像解剖结构清晰的优势,又具有核医学图像反映器官的生理、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把二者的定性和定位优势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10、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共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俗药物。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通过一定途径引入人体获得靶器官或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亦称为显像剂或示踪剂。

诊疗用放射性药物利用T1/2较长的发射β-粒子、俄歇电子或α粒子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而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起到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除了和一般药物一样必须符合药典要求,如无菌、无热源、化学毒性小等之外,还应根据诊治需要而对其发射的核射线种类、能量和T1/2有一定要求。

11、核射线中γ光子穿透力强,引入人体后容易被核医学探测仪器在体外探测到,从而适用于显像;同时由于γ光子在组织中电离密度较低,机体所受电离辐射损伤较小,因此,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多用发射γ光子的核素及其标记物。

12、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种类也很多,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发射纯β-射线、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或发射俄歇电子的核素,其中适宜的射线能量和在组织中的射程,选择性集中照射病变组织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是获得预期治疗效果的保证。

13、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QC)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核医学科需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经常或定期的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有:物理性质检测包裹形状、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射性活度等;化学性质检测包裹pH、化学纯度及放射化学纯度(Rp)等,其中Rp对于放射性药物非常重要,有些防化杂质会浓集于血液和非靶器官,影像图像质量甚至影像结果判断。

14、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基本原则:①在决定是否给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进行诊断或治疗时,首先要做出正当性判断,即权衡预期的需要或治疗后的好处与辐射引起的危害,得出进行这项检查或治疗是否值得的结论。

②医用内照射剂量必须低于过奖有关法规的规定。

③若有几种同类放射性药物可供诊断检查用,则悬着所致辐射吸收剂量最小者;对用于治疗疾病的放射性药物,则悬着病灶辐射吸收剂量最大而全身及重要器官辐射吸收剂量较小者。

④诊断检查时尽量采用现金的测量和显像设备,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尽可能降低使用的放射性活度。

⑤采用必要的保护和促排措施,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⑥对恶性疾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限制。

⑦对小儿、孕妇、哺乳妇女、近期准备剩余的妇女应用放射性药物要从严考虑。

15、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核衰变(nuclear decay),衰变前不稳定的核称为母核,衰变产生的核称为子核。

16、α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释放出α射线后变成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称为α衰变。

经α衰变后的核素,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放出的α粒子实质是氦核。

17、β-衰变:释放出β-粒子的衰变称为β-衰变。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核内一个种子转变为质子质子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18、β+衰变:释放出β+粒子的衰变称为β+衰变。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一个中微子,原子核中一个质子转变为种子。

衰变后质子数减1,质量数不变。

19、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EC):是指原子核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使其一个质子转化为种子。

发生电子俘获后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发生电子俘获后,核外内层轨道缺少了电子,外层轨道电子填充到内层轨道上,外层电子比内层电子能量大,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称为特征X射线。

该能量也可以传递给更外层的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而释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20、γ衰变与内转换:即γ跃迁,是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转变,多余的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射出的衰变过程。

发生γ衰变后质子数和质量数都不变,只是能量状态发生改变。

γ跃迁时,其跃迁能量是不连续的,完全由γ射线带走。

21、放射性物质是按指数规律衰减的,即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核数目与现有的原子核数目的总数N成正比。

其表达式为N=N0e-λt。

N0为初始时放射性原子数,N为经过t 时间衰变后的放射性原子数,λ是反映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特征参数,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固定的λ值。

22、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般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与衰变常数之间的关系为:λ=0.693/T1/2。

23、生物半排期(biological half life, Tb):是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因生物代谢的作用,使其减少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24、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 life, T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的共同作用,使其减少至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1/Te=1/T1/2+1/Tb25、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A):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指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核数量等于原子核的衰变常数与其数目的乘积,即A=λN,因此A=A0e-λt,A0为初始时间的放射性活度,A为经过t时间后的放射性活度。

即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呈指数减少。

26、放射比活度(specific radioactivity):指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27、放射性浓度(radioactivity concentration):单位体检的溶液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28、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是直接电离粒子(α、β、电子、质子)或间接电离粒子(X、γ、中子等)或两者混合所组成的核射线的统称。

29、电离(ionization)与激发(excitation):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使核外轨道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脱离原子,称为自由电子,而失去电子的原子成为离子,该过程称为电离。

在带点自己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中,如果传递给轨道电子的能量不足以使原子电离,只是使轨道电子运动到更高的壳层,称为激发。

30、散射作用(scattering):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能量的过程称为散射。

其中仅有运动方向改变而能量不变者称为弹性散射。

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改变,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设想的形式辐射出来,称为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h)。

31、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可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能量耗尽时和介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于1022keV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511k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即为湮灭辐射。

探测湮灭辐射产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γ光子是正电子断层显像的基础。

32、吸收作用: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物质相互作用,能量不断损失,当射线能量耗尽后,带电粒子就停留在物质中,射线则不再存在。

33、放射卫生防护的原则:①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ation):在确定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程序前必须首先作出正当性判断,以确保更具临床需要拟使用的核医学诊治技术的预期利益将超过该医疗照射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申请医师在比较可供选择的各种检查技术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危险性最小的方法。

②防护的最优化(optimization):在确定核医学检查应该进行的前提下,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尽量减少受照剂量。

③个人剂量限值:在实施放射实践正当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的同时,对个人所受的照射利用剂量加以限制,即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34、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的基本原理:RIA的基础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

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随非标记抗原量的增加而减少,未结合或游丽的标记抗原随非标记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定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或标记抗原的量即可推出被测非标记抗原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