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篇1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
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
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
部编人教版 七下 3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优质课件 PPT

•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 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 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小结
写
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
作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特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
色
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伟大而平凡
怀鲁迅 (郁达夫)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
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 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 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 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 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 车上》,《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22日死卒于香港。
• 片段三:“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 片段3 • 片段5 • 片段9
问题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 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仿佛不顾一切地 走去,”
• 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夜里很深的时光” • 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十二点钟”“
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 片段13“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随时方便”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 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 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 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宁主要作品;2. 理解鲁迅先生和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提高同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育同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宁主要作品介绍;2. 萧红的生平宁主要作品介绍;3. 鲁迅先生和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 鲁迅先生和萧红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老师讲解和同砚阅读,深度了解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宁作品;2. 小组谈论: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分享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看法和理解;3. 阅读分析:指导同砚阅读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4. 教室演讲:组织同砚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探究效果。
四、教学过程:1. 第一堂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宁主要作品,让同砚了解他对中国摩登文学的贡献;2. 第二堂课:介绍萧红的生平宁主要作品,让同砚了解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第三堂课:比较鲁迅先生和萧红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引导同砚沉思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 第四堂课: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分享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看法和理解;5. 第五堂课:指导同砚阅读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6. 第六堂课:组织同砚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探究效果,提高同砚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评判同砚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谈论、提问回答等;2. 作业评定:评判同砚完成的作业,包括阅读笔记、文学评论等;3. 考试测验: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同砚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了解和精通水平。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中国摩登文学选读》等相关教材;2. 资料:筹办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资料、作品资料等;3. 多媒体: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七、教学反思:1. 鼓舞同砚独立沉思和创新能力;2. 激发同砚对文学的爱好和热忱;3. 关注同砚的进修状况,准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别样的表达别样的情——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和结构品析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和结构品析摘要:萧军在和友人谈话时,说到萧红的散文,评价是:“她的散文有什么好呢?”一旁的朋友也附和道:“结构却也不坚实。
”端木蕻良则是看了萧红的回忆鲁迅的文章,“鄙夷地笑起来”:“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可恰恰是萧红回忆鲁迅的这篇文章,却独领风骚成了回忆鲁迅的文章里最好的一篇。
其细腻、琐碎、散漫式的文笔勾勒出一位平凡、严谨、亲和的父亲形象。
本文试着从父女情感的角度解读这篇文章,探究在萧红的内心世界里,她对鲁迅先生的感情。
关键词:父女情感解读萧红鲁迅萧红曾说,在这个世上有两个男人给过她温暖:一个是她的祖父,另一个就是鲁迅先生。
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流露的不仅是一位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还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追忆。
若将文章中的鲁迅先生换为“父亲”二字,读来似乎更能把握鲁迅的神韵。
父亲旁边,女儿的口吻总是随意的:“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撒娇的:“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顽皮的:“大家看着这鸭子烤得又油又亮的,鲁迅先生也笑了。
”而作为父亲,他也是耐心的:“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
”严肃的:“不要那样装她……”幽默的:“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关切的:“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
”若把这种对话完全看作是父女之间的对话,是不足为过的。
做女儿的可以缠着父亲,不顾着父亲的身体不适任性地跟他谈话到深夜;做父亲的也会在饭桌上宠溺地看透女儿的心思,多吃几个女儿做的韭菜合子,或者等女儿开心时再指出女儿的穿衣不得体之处,抑或是看着儿子调皮地抓萧红的小辫子而不加以制止。
她完全将鲁迅看作是父亲,而萧红在鲁迅的眼里,也已经不是一位客人,而是一位近乎与儿子同辈只大一点点的玩伴。
顺着萧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那不顾一切的走路姿势、安静地抽着烟、和气地陪客人、专心地写文章、顽皮地和海婴互道“明朝会”,听到鲁迅先生的笑声、评论女人穿衣、不游公园的习惯以及神色兼备地讲着鬼故事,等等,这种片段式、近于零散的细节似乎是萧红脑海里的一个个飞逝的镜头,让人匆匆一掠,却可以做细细的回味。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背景介绍》

【材料一】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萧红讲述鲁迅生平事迹《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
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鲁迅先生和萧红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本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文章,深入了解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理解《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中的主题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4. 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增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三、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介绍;2.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的阅读和分析;3.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4. 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本,交流意见;3. 教室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教室讨论,激发思维,拓展视野;4. 作业安置:设计相关作业,稳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1. 第一堂课:介绍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讲解《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的背景和主题;2. 第二堂课:分析文章内容,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3. 第三堂课: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4. 第四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展示效果并进行总结。
六、作业设计1.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撰写读后感;2.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撰写分析文章;3. 设计一场小组讨论活动,就文章内容展开讨论;4. 撰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生平宁文学成就的钻研报告。
七、评判标准1. 作业内容符合要求,表达清晰,观点明确;2. 参与讨论和合作活动,积极发言,展示团队合作精神;3.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展现出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著称。
《萧红全集》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第二卷是她回忆鲁迅先生的一部分,通过她的文字,读者得以深入了解鲁迅的人格魅力和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这部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对鲁迅更加敬仰,对文学更加热爱。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鲁迅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在《萧红全集》第二卷中,萧红回忆了自己与鲁迅的交往,她深刻地描述了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都让我深深地敬佩。
在萧红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真理、不断追求创新的形象,他的才华让人敬仰,也让人感到震撼。
其次,我对鲁迅先生的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深表钦佩。
在《萧红全集》第二卷中,萧红深情地回忆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鲁迅以其极具批判性的文学作品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担当,他一直将自己的文学写作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为了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加尊敬和崇敬。
最后,我觉得这部作品对我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启迪。
《萧红全集》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和社会责任感,也使我深入思考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作品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家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之心,他的作品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社会的现实。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也会更加热爱和尊敬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本解读-萧红眼中的鲁迅

讨论主题: 文中所写鲁迅先生 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讨论内容: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 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 请简述理由。
针对该问题,请大家两两一组, 或多人为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说 说你们的想法。
读下面句子,说说萧红眼中鲁迅的特点?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 去了。
这些动词的准确运用,表现鲁迅先生做事敏捷 果断,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 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 鲁迅”。
读文章结尾,说说萧红眼中鲁迅的特点?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 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紧做。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 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生活细 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 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 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作者记叙鲁迅半夜陪客人时,写夫人和儿子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
作者写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时,写 到许先生和儿子海婴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 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 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
读句子谈感受:“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 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站、停”等动词,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 景物呈现出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可以 感受到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烘托鲁迅先生废寝 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由衷地敬爱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眼中的鲁迅
读文章开头,说说萧红眼中鲁迅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 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 笑得咳嗽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文题目《回忆鲁迅先生》,通过阅读,你认为作者萧红
回忆鲁迅,对她来说是一个怎样的人?(D),为什么?
A、亲切的朋友
B、尊敬的老师
C、慈爱的长辈
D、可亲可敬的师长
• 回忆所学过的课文,你印象中的鲁迅和萧红印象中的鲁迅 有什么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些不同?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 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 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 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 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 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问题1: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 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思考
• 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标好小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文中描写了鲁迅的那些生活片段? •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哪个细节? (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谈) • 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最好是四个字概括,以加小标题的方式)
• 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小标题 内容范围
第一部分 笑声明朗 第二部分 步履轻捷 第三部分 鉴赏服饰 第四部分 待人饮食 第五部分 调侃玩笑 第六部分 感染快乐 第七部分 接待商人 第八部分 回复来信
【动作】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 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 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作 者描写鲁迅先生走路时的样子,表现出鲁 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没有仔细 的观察,没有对对象特殊的情感,这样的 动作是难以被人发现的,就是发现了也是 难以把它作为“选择”描写下来的。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关于萧红 关于鲁迅 课文背景 课文理解
萧红 (1911—1942)
关于萧红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 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萧红小说的特点:
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 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
问题4: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 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 • 走路的姿势 • 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 •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 (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 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 、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问题5: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可 是为什么作者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年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呢?
这是直接的说明性描写,描写中显露出作者的细心观察, 也渗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寥 寥一句,一个乐观爽朗、自由率性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去观察、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 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 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 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 说明他比较尊重别人,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 也表现除了鲁迅的人情味。
问题2: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 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
• 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问题3: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 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 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问题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 明冯雪峰的身份? •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 • 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 •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 传》、《小城三月》。
鲁迅 (1881~1936)
关于鲁迅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 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 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 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这是直接的叙述性描写,“笑声”是“冲”下来的,这 “笑声”有力度,有速度,有作者融入的情感,可见鲁迅先 生绝不是一个严肃有余的人。
【语言】
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 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 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 衣裳我看不见的……” 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 那些对美学的见解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 的束发的“绸条”引来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 她……”如此推断,自然朴素、庄重严肃是鲁迅追求 的美学境界。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孔乙己》
写作背景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 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 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 和发表了《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 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 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 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 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 不凋谢的花环。
第1节 第2节 第3~33节 第34~44节 第45~48节 第49~58节 第59~67节 第68~70节
八个生活片段互 相叠加,布局自 由随意
回忆鲁迅先生
笑声爽朗 步履轻捷
真诚待友(4处)
鉴赏服饰 认真读信
【笑声】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 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 得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