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制冰机结冰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制冰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制冰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制冰机结构,制冰机主要有压缩机、干燥过滤器、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电箱、单向阀等部件构成:
1、压缩机,为制冰机提供动力,是制冰机的心脏,压缩机质量,是评价制冰机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2、干燥过滤,小小干燥过滤器,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过滤制冰系统的水分和残渣,是制冰机清道夫,保障制冰稳定运行。
3、冷凝器,冷凝器有风冷和水冷两种,主要靠风扇带走多余热量,把高温的汽态冷媒冷却为液态,为制冰机蒸发提供必要的温度。
4、膨胀阀,制冰机通常采用热力膨胀阀,其作用是把液态冷媒节流膨胀成汽态冷媒,为制冰机蒸发提供条件,并且可以调节制冰机冷媒的流量。
5、蒸发器,制冰机蒸发器熟称冰桶,其主要作用是蒸发器吸收水的热,把水迅速结成冰。
制冰机厂家能否生产蒸发器,是制冰机厂家实力的象征。
6、电箱,通常电箱会输入控制系统,已控制每个部件协调稳定运行。
通常有多个继电器、接触器、PLC控制器,相序保护器构成,组装的电箱要比电路板好很多,系统稳定,安全更可靠,方便维修,缺点价格稍贵。
7、其他部件,如单向阀,防止冷媒反流串气,电磁阀,控制制冰系统冷媒流量速度压力等。
备注:大型制冰机结构略有不同,会有更多的附件配件。
二、制冰机工作原理
以片冰机为例,蒸发器是片冰机制冰的装置,熟称冰桶。
是圆柱体状,内部有环状的导流环,使低温冷媒快速与水(分水盘均匀洒出的水)冷热交换,迅速接成冰,减速机带动冰刀把冰挂下,落在储冰库。
附:片冰机制冰原理图一张,只有懂制冰机结构和原理,才能正确选购制冰机。
制冰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家用制冰机原理

家用制冰机原理
家用制冰机是利用冷凝技术将水冷凝成冰的家用电器。
它由冷冻室、蒸发器、膨胀阀、流量开关、压缩机等部件组成,利用压缩机将一定量的热能转移到冷冻室,冷冻室的温度降低到0℃~10℃,使水被结成冰块,膨胀阀将温升到0℃以上的冷凝液吐出;同时,流量开关控制蒸发器进行工作,用于补充冰块的消耗。
原理的描述:
冷凝技术是家用制冰机使用的基础技术,它是将气体压缩变为液体的技术。
在家用制冰机中,压缩机将空气中的热能转移到冷冻室中,使水中的水分结成冰块,当冷冻室温度降低到0℃~10℃时,将水冷凝成冰块。
制冰机还配备有膨胀阀,当冷凝液从冷冻室内吐出时,膨胀阀将温度升至0℃以上的冷凝液排出。
同时,流量开关控制蒸发器进行工作,补充消耗掉的冰块。
家用制冰机的工作原理:
1、把接通的冷凝机的水气分开,通过气缸的运动,压缩机将气体转变成高压热气体,由管道传送到冷凝器;
2、冷凝器将热的压缩气体转换成低压凝汽,并将凝结成的水吐液;
3、冷凝液转移到冷却室,通过膨胀阀抽回,把压缩机彻底回收;
4、当冷冻室温度降低到0℃~10℃时,将水冷凝成冰块;
5、流量开关控制蒸发器进行工作,补充消耗掉的冰块。
- 1 -。
制冰机的制冰原理

制冰机的制冰原理制冰机是一种用于制造冰的机器,它使用了以下原理和工艺来实现制冰过程。
一、制冷原理:制冷是制冰机能够运行的基础。
制冷原理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
制冰机通常使用的是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具体制冷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
首先,制冷剂经过压缩机被压缩成高压气体。
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吸收了外界的热量,并增加了其压力和温度。
然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冷凝器,通过与冷水或空气的接触,制冷剂释放出热量,温度逐渐降低成为高压液体。
接下来,高压液体通过节流阀进入膨胀器,这是通常采用毛细管或节流阀。
在膨胀器中,高压液体突然降压,从而引起温度下降。
最后,低压低温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与外界热量交换,吸收其热量,同时自身发生相变成为低温气体,完成制冷循环。
二、制冰过程:制冰机通过制冷原理来制造冰,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冷却水箱:制冰机中的冷却水箱通常放置制冰盘,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制冰模具。
水箱中通过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冷水使制冰盘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
2.冷水循环:制冰机通过水泵将水从冷水箱抽出,经过水冷却器,冷却水在水冷却器中被制冷剂冷却,然后通过水泵重新注入冷水箱,形成冷水循环。
3.热交换:在制冰过程中,冷水箱中的冷水与制冷剂通过热交换来冷却水的温度。
当制冷剂从冷凝器进入蒸发器时,冷水箱中的冷水吸收制冷剂释放的热量,导致冷水温度下降。
4.结冰:水箱中的冷水温度继续下降,当温度达到冰点时,水开始结冰。
在结冰过程中,冷水会不断地吸收冰箱中的热量,继续降低温度,直到形成坚固的冰。
5.脱冰:当冰块完全结冰后,制冰机会通过加热管或电加热阵列来加热冰箱,从而使冰块与冰箱表面分离。
加热之后,冰块可以轻松地从冰箱中脱落。
6.排冰:脱落的冰块可以通过开启排水阀,将冰块从制冰机排出。
三、制冰机的分类:根据制冰机的工作方式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冷却制冰机:直接冷却制冰机是通过直接接触制冰机中的制冰盘或冰箱和冷冻介质来制冰的。
冬天的寒冰实验

冬天的寒冰实验为了更好地感受冬季的寒冷与冰冻,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寒冰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我对冰的形成过程、特性以及相关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进行的寒冰实验及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实验一:冰的形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我准备了几个水杯,将每个水杯放入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室温、冷藏室和冰箱中,然后将相同温度的水倒入每个水杯中。
经过观察,我记录了每个水杯中水变成冰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冰的形成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室温环境下,水变成冰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冷藏室和冰箱中,水几乎可以立即冻结。
这表明温度越低,冰的形成速度越快。
实验二:冰的融化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冰的融化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我准备了一些块状的冰,并将它们放置在室温、温水中和冰箱中。
然后我记录了每块冰的融化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冰的融化速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室温环境下,冰的融化速度较慢;而在温水中,冰迅速融化;在冰箱中,冰的融化速度较慢。
这说明环境温度越高,冰的融化速度越快。
实验三:冰的承重能力为了了解冰的承重能力,我进行了一项简单但直观的实验。
我把一块大型方形冰块放在一块平坦的表面上,并逐渐放置不同的重物在冰块上,记录冰块破裂时所承受的重量。
实验结果显示,冰的承重能力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
较薄的冰块很快就破裂了,而较厚的冰块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
同时,冰的承重能力也与冰块的形状有关,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四:冰的晶体结构观察我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冰的晶体结构。
在室温下形成的冰晶呈现六角形结构,晶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而在冷藏室和冰箱中形成的冰晶则更加紧密,晶体之间几乎没有空隙。
通过这些寒冰实验,我对冰的形成、融化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冬季的寒冷气候,还让我对自然界中的冰冻现象有了更深的触感。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进行更多关于寒冰的实验,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
制冰机如何循环结冰的原理

制冰机如何循环结冰的原理
制冰机循环结冰的原理是通过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的相变过程实现的。
具体原理如下:
1. 制冰机的循环系统中含有一种制冷剂,通常是氨气或氟利昂。
制冷剂在高压状态下吸收热量,然后在低压状态下释放热量。
2. 循环系统中的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压缩,使其压力升高,同时温度也随之升高。
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此时进入冷凝器。
3. 冷凝器中通过热交换,制冷剂释放热量,温度和压力下降。
此时制冷剂变成高压液态。
4. 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蒸发器内部有低温低压的空气。
5. 在蒸发器内,制冷剂吸热蒸发,同时将蒸发器内的空气冷却。
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随之下降。
6. 冷却后的空气被吹出制冰机,与水接触时,水的温度也随之下降,最终结冰。
7. 经过蒸发器的制冷剂变成低压气态,再次进入压缩机,循环往复。
通过不断地循环流动,制冰机中的制冷剂实现了吸热蒸发、放热冷凝的循环过程,从而达到制冷并结冰的目的。
制冰验证方案

制冰验证方案1. 简介制冰验证是一种为了确保制冰过程中冰的质量和效果达到要求的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制冰验证方案,该方案包括实验设备和步骤,旨在提供一个可靠的制冰验证方法。
2. 实验设备为了进行制冰验证,我们需要以下设备:•冰箱:用来制作冰块的主要设备。
•温度计:用于测量冰箱内的温度。
•计时器:用于记录制冰过程中的时间。
•测量杯:用于测量冰块的重量。
•pH计:用于测量冰块的pH值。
•电子天平:用于精确测量冰块的重量。
•实验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冰箱首先,确保冰箱内没有其他食物或物品。
清洁冰箱以确保冰块不受污染。
在冰箱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关闭冰箱门,开启冰箱的冷藏模式。
步骤2:测量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冰箱内的温度。
确保温度在0°C以下。
步骤3:开始制冰在冰箱中留出足够的空间放置测量杯,并在其中放入适量的水。
注意,水的数量应该足够多以充分填满测量杯。
步骤4:记录时间开始计时器,并记录制冰的时间。
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段来验证不同的制冰方案。
步骤5:测量冰块的重量在制冰结束后,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冰块的重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6:测量冰块的pH值使用pH计测量冰块的pH值,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7:评估结果根据实验记录表格中的数据,评估制冰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可以根据冰块的重量、pH值等因素来判断制冰结果的好坏。
4. 数据分析与解释可以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制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并与制冰要求进行对比。
例如,可以计算制冰的时间和温度对冰块质量的影响,或者分析不同冰箱内部结构对制冰效果的影响等。
5. 结论制冰验证是确保制冰过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法。
通过本文介绍的制冰验证方案,可以帮助实现准确的制冰过程,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优化制冰方案,以确保最佳的制冰效果。
请注意,本方案是基于实验室环境设计的,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过冷水制冰系统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

过冷水制冰系统新型融冰方法的实
验研究
“过冷水制冰系统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课题,包括对过冷水制冰系统的物理原理、过冷水制冰系统的仿真测试以及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要了解过冷水制冰系统的物理原理。
过冷水制冰系统是一种由一组装有定子和转子的水冷却循环器,可以将水液体转化为水固体(冰)的设备。
它由一组水冷却循环器、一个控制系统、一个凝结器、一个冷凝器和一个冰箱组成,可以实现过冷水冷却。
其次,我们要就过冷水制冰系统的仿真测试进行研究。
仿真测试是用数字模拟技术来模拟不同情况下过冷水制冰系统的工作状态,通过现实系统的参数设置,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模拟,以确定系统运行中的可能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第三,我们要就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进行研究。
融冰是指使冰的形状发生变化的过程,而新型融冰方法则是在过冷水制冰系统中采用的特殊融冰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融冰过程中的能耗和冰的伤害性。
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实验,对新型融冰方法的融冰效果、融冰时间、融冰
能耗以及融冰后冰的伤害性等进行测试,以便提出改进方案。
总之,“过冷水制冰系统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需要深入了解过冷水制冰系统的物理原理,对过冷水制冰系统的仿真测试,以及对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过冷水制冰系统的物理原理,建立过冷水制冰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新型融冰方法的实验研究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制冰机工作原理及制冰过程讲解

制冰机工作原理及制冰过程讲解1、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制冰机在制冰时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成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成液体经膨胀阀节流后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吸收水的热量后变成低温低压气体后被压缩机吸收压缩,随着冰块的形成吸气压力逐渐降低。
在收冰时经压缩机压缩的热的制冷剂蒸汽经过热气阀流入蒸发器给冰块加热至冰块与蒸发器分离滑落到储冰室中,为保证适当换热量和防止制冷剂液击压缩机热气阀必须按照一定的尺寸制造。
收冰过程见图所示。
2、制冰过程机器通电功能开关置于“制冰”此时控制器的箱体开关“CURTAIN”指示灯亮,首先水泵和排水电磁阀先通电45秒(排水时间设定为45秒)排除水槽中残存的水,以保证制冰的水新鲜干净,在排水期间热气阀也通电,45秒后压缩机启动同时启动冷凝风扇(冷凝风扇和压缩机使用同一接触器控制在冷凝风扇的主回路中串入一个压力开关作为冷凝风扇的启停控制当冷凝压力高于1.72MPa时冷凝风扇启动,低于1.38MPa时冷凝风扇停止)、关闭水泵和排水阀、打开进水电磁阀在整个制冰和收冰过程压缩机始终保持运行状态,在压缩机启动5秒后热气阀关闭,压缩机对冰室(蒸发器)预冷30秒后启动水泵,当水槽里的水连续3秒接触水位探测器(水位探测器与水接触时控制器的水位“WATER”指示灯亮)或连续进水6分钟进水阀关闭。
在水泵和分水器的作用下水均匀的流过冻室的每一小格被冷冻,随着冰块的形成水位的下降水位“WATER”指示灯熄灭,此时将进行一次再补水至水位探测器与水接触3秒停止以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制冰。
3、收冰过程当足够的冰形成冰厚探测器接触到水流(并非冰)此时控制器的收冰/安全限制“HARVEST”指示灯亮经过连续7秒与水流的接触开始收冰,但如制冰时间未达到6分钟制冰机不会进入收冰程序。
当冰厚探测器与水连续接触7秒且制冰时间超过6分钟制冰机开始收冰。
收冰时水泵继续运转排水电磁阀打开排掉水槽中的水排水时间可以设定为15秒、30秒、45秒(在控制器上有一排水时间选择开关),只有排水时间设定为45秒时排水的最后15秒进水电磁阀打开若排水时间设定为15秒或30秒在整个排水期间进水电磁阀不会打开,按照设定时间排水后进水电磁阀、排水电磁阀、水泵关闭且在整个收冰过程中不再动作,排水开始时热气阀打开热的制冷剂蒸汽流入蒸发器给形成的冰块加热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冰块在重力的作用下成整片滑落到储冰室中,水帘板在滑落冰块的作用下摆起-落下,打开-关闭箱体开关同时控制器的箱体开关“CURTAIN”指示灯熄灭-点亮,箱体开关的即时打开-关闭将结束收冰过程,制冰机将进入下一制冰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6- 9- 15; 修回日期 : 2006- 11- 28 作者简介 : 贾磊 ( 1978- ) , 男 , 博士 , 主要从事制冷空调方面研究。Tel: 0551- 5335707; E- mail : magic9613@ 126. com
2 0 07 年 3 月 第 26 卷第 1 期 ( 总 98 期)
3
数值求解
数值模拟时为计算方便, 需引入无量纲的焓、
温度、半径、时间和潜热 : = = h - h* T - Tm k R , u= , r = , Cq ( T m - T 1) Tm - T1 RO t, R2 0 = H Cq ( Tm - T 1) 为热扩散率, H 为水转
其中, R 0 为制冰柱半径,
2 2
数学物理模型 结冰过程中由于自然对流的存在 , 使各径向换
热不会完全一样 , 又由于制冷剂流动的不均匀性使 得制冰 柱壁面的换热也 不完全相 同。为了 简化分 析, 做出以下几点假设: 环境温度不变时 , 制冰柱 表面温度恒定均 匀, 设为 T 1 ; 结冰过程中储水箱内水温恒定均匀, 设为 T 2 ; 结冰表面的温度为 Tm ; 水和冰的温度只 在沿半径方向发生变化; 冻结过程中, 固态冰和液 态水之间存在一 个相变分界区域 , 称为相变界面; 相变界面把整个 传热分析区划分为冻结区、非冻结区和相变区, 如 图 2 所示 , 相变界面随着冻结时间的推移而移动; 相变界面的移动速度对温度的扩散不产生影响;
变为冰的相变潜热。 无量纲参数的引入可将 ( 1) 、 ( 2) 两式的形式 简化 , 考虑到显式格式的不稳定性, 本文采用有限
12
REFRIGERATION
No . 1, 2007, Mar . Vol. 26 ( Total No . 98 )
差分全隐式格式对简化后的 ( 1) 、 ( 2) 两式离散 化, 空间变量采取中心差分, 时间变量采取向前差
从图中可以看出 , 当环境温度和水温一定时 , 冰层厚度随着制冰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并且初始水 温越低, 达到相 同冰厚所需的 制冰时间越短。因 此, 在家用制冰机实际使用过程中 , 注入初始温度 较低的水 , 可以较快获得成品冰, 并且功耗相对也 要少一些。
4
实验测试
为了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本文对某公
图 2 相变过程分析图
水和冰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热物性 参数取作定值。 冻结区和非冻结区内的导热控制方程形式非常 类似 , 可以根据焓法模型建立统一的方程: h = t
2
T 1 2+ R R ( h - h* k ) / Ck
T R h < h* k h* k h
*
( 1)
T - Tm =
0 ( h - h q ) / Cq
分, 则将控制方程及初始、边界条件转化为 :
n+ 1 i
=
n i
+
(
r)2
n i
1 r 1 n+ 1 2 u n+ + i+ 1 - 2u i 1+ 1+ i r < 0
n i
1 r 1 2 un+ i+ 1 1+ 1+ i r
( 3)
n i
ui =
n
0
n i
0 n i
( 4)
验是在合肥通用机械产品检测所进行的, 在制冰柱 外侧及储水箱中布置 很细的铜 - 康铜 热电偶测试 T 1 和 T 2 , 热电偶信号通过 HP 34970A 数据采集系 统存储到计算机内 , 制冰周期由样机内部程序自动 控制, 制冰时间由人工测定 , 制冰机运行情况通过 功率计观测 , 可以直观地了解制冰过程的不同阶段 状况。 实验开始前, 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到达指定工 况 , 稳定 30 分钟后将 指定温度的 水注入制 冰机, 开始制冰循环, 同时也开始计时。通过功耗曲线可 以很容易判断出制冰结束的标志 , 停机记录制冰时 间及成品冰壁厚、透明度、均匀性等参数。另外, 环境温度也是影响制冰速率的重要因素, 实验中在 初始水温相同时测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制冰时间 和成品冰质量, 将实验测得的结果与数值模拟数据 进行对比 , 结果示 于表 1, 其中 相对误 差 为: = 实验值 - 数值解 实验值 100% 表示
10
REFRIGERATION
No . 1, 2007, Mar . Vol. 26 ( Total No . 98 )
文章编号 : ISSN1005- 9180 ( 2007) 01- 0010- 04
家用制冰机结冰过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贾 磊, 蒋德伦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安徽 合肥 230088 ) [ 摘要 ] 根据家用制冰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利用焓法对其制冰过程建 立数学物理模型 , 采用全隐式格式开 Nhomakorabea1
引言
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该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 控 制方程是导热方程, 区域内存在着一个随时间变化 的两相界面 , 在该界面上放出或吸收热量, 又称为 移动界面问题 或 斯蒂芬问题
[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目前国内外家 庭对小型制冰机的需求日益扩大。家用制冰机的特 点是外形尺寸小 , 结构紧凑, 制冰量和功耗相对较 小, 对成品冰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市场上销售的制 冰机多采用浸水式制冰原理, 将制冰柱浸入盛满水 的储水 盒中, 启动后 在制冰柱的 外侧逐渐 形成冰 层, 到达设定的时间后停机、脱冰, 制出的成品冰 即可使用。 结冰 过程是复 杂的相变 过程, 由 于其几 何条 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复杂性, 使其直接求解
。这类问题在
数学上是一个强非线性问题, 解的叠加原理不能使 用, 只有很少的简单情况才能获得解析解, 目前该 类问题多采用焓法进行数值求解[ 2- 6] , 将分区求解 的导热问题 化为整个区域上 的非线性导热 问题处 理, 建立统一的方程 , 用有限差分或有限元方法直 接离散焓场 , 利用数值方法求出焓分布, 根据焓与 温度之间的关系求出温度场和两相界面, 具有方程 统一、处理简单、无需跟踪界面等特点。
制
冷
11
2
2 1
制冰模型
结冰过程 家用制冰机基本部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毛
细管、蒸发器、分离器、旁通阀等, 工作时 , 压缩 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风冷冷凝器冷却后变成 液体, 经毛细管 节流膨胀后进 入蒸发器 ( 即制冰 器) , 通过制冰器与储水箱中的水换热制冰; 当达 到程序设计的制冰时间后 , 电磁阀启动, 压缩机排 气旁通至制冰器中进行脱冰处理, 然后进入下一个 制冰循环。制冷剂液体进入制冰器的各制冰柱中, 在制冰柱浸入水中的部分 ( 如图 1 所示 ) , 制冰柱 与水直 接接触, 表面 附近的水逐 渐被强制 冷却降 温, 直至降到水的凝固温度开始发生相变, 液态的 水冻结成冰 , 并且冰层的厚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 加, 同时冰层开始过冷, 当达到设定的结冰时间后 开始进入脱冰程序。
初 始水温 ( )
环境温度 ( ) 15
制冰柱外管 壁温度 ( ) - 24 9 - 23 7 - 22 2 - 24 8 - 23 7 - 22 1
15
22 30 15
12
22 30
用, 环境温度较高, 因此制冰功耗略高。对于本实 验测试的样机 , 初始水温 12 、环境温度 28 时 , 制出每千克成品冰的耗电量约为 0 4kWh, 冰的厚 度约为 3 5mm。同时 , 还需要做好储冰盒的保温措 施, 建议采用厚度 3cm 以上的 低导热系数保 温材 料, 并且尽量选用塑料材质的储冰盒。
>
u0 i
0 i
= ( T 2 - Tm ) / ( T m - T 1 ) = u0 i+ ( 5) =- 1
un 0
通过追赶法迭代计算 , 可以得到一定环境温度 下不同初始水温时冰层厚度与 制冰时间的关 系曲 线, 如图 3 所示。
( 6)
从表 1 可以看出, 初始水温相同时 , 环境温度 越高, 制冰柱外管壁温度 ( 可看成是蒸发温度 ) 越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reezing Process of Household Ice Machine
JIA Lei, JIANG Delun
(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Anhui, 230031 ) Abstract: Based on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of household ice machine, the mathematic physical model of freezing process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enthalpy method Implicit format of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s utilized and numerical sim ulation is analyzed Some experiments are tested on an ice machine specim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 thickness and freezing time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mbient temperature alternation, and measured values are contrasted with numerical results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absolut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less than 3% , and in the same operating time, ice thickness and quality descend accompany with ambient temperature rising Keywords: Ice machine, Enthalpy metho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