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合集下载

第十讲 社会问题

第十讲 社会问题
• 根源于结构或功能: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 会问题 • 体制与行为:体制性社会问题与行为性社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
1、客观主义的观点
2、主观主义的观点
3、我们:社会问题既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
被视为社会问题,与主观认识有关
三、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
1、某事件对某群体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受损者不满并 开始呼吁 2、敏感群体与有识之士认同之并扩大呼吁 3、社会舆论关注,导致广大成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4、公众普遍认为问题存在,负面影响必须解决 5、权力集团认同,对问题的解决表示支持 (chuangyedashang)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1. 社会病理学
2. 社会解组论
3. 价值冲突论
4. 标签理论
5. 批判理论
6. 社会建构论
一、社会病理论
•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正常情况下是健康的
• 社会问题是社会有机体出现病变
• 原因是社会化失败,成员没能成为遵守规则、接 受主流价值观的成员 • 社会化的失败又在于成员生理或社会环境 • 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治疗社会有病个体
第十一讲 社会问题Fra bibliotekSocial problem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1、社会问题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2、社会问题的认定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1、社会问题的含义 • 默顿:社会期望的东西被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事物被破 坏、社会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的脱节 • 广义:一切社会生活所存在的问题 • 狭义:特定社会病态或失调现象,即由于某些社会结构与
二、社会解组论

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问题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 1)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2)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3)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2.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1) 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这种客观事实必然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一种现象、一个事件或者一种行为,而且是十分具体的。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某种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2) 影响相当数量数量人的公共麻烦:共公问题往往是由社会的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

它的产生并不是少数人的责任它的解决也要通过广大的社会成员的集体努力,因而具有群体性。

社会问题威胁或者触犯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现象有问题。

3) 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将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

对社会现象的界定正好反映出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认识的标准。

社会规范是社会主导价值的体现,社会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4) 与人的到的抉择有关:社会有一种倾向,即当某一问题越是与人的行为选择中的导读价值有关,具有鲜明的道德意志抉择的特征,并且直接与众所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所冲突、对立,就越是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越易被视为社会问题5) 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人类改变社会的能力提现在人类可以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警觉阶段 决策阶段 改革阶段)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2) 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3) 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媒的宣扬和推动4) 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 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6) 解决社会问题开始4.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要求理解能用于案例分析)1) 社会病态论2) 社会解组论3) 价值冲突论4) 行为偏差论5) 标签论6) 建构主义理论7) 风险社会理论8) 社会冲突论第一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1. 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 社会问题是普遍发社会现象: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它具有无国界、无制度性的特征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具有特殊性,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3) 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往往和别的社会问题相关联,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是社会问题的一大特点4)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社会问题,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却并不认为是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分类1)二分法:默顿和尼斯贝特: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等;社会解组,包括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等洪雷:现性社会问题;隐性社会问题2)三分法:杨国枢和叶启政:社会性问题包括人口、贫穷等;制度性社会问题包括家庭和婚姻、老人和福利等;个人性社会问题包括少年犯罪、自杀等3)四分法:奥杜姆:个人病态问题;社会病态问题、经济病态问题、社会制度病态问题4)五分法:兰迪士:个人失调的失败;社会结构的缺憾;个人对适应的失败;政治和经济问题;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失调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指导方针:1) 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2) 坚持物质昂住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3) 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五个原则;1) 社会规律性原则2) 社会规范性原则3) 社会公众性原则4) 社会效益型原则5) 社会进步性原则解决路径:政策调控、法规调控、传媒的抨击、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专业机构的介入第二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过渡,它的内涵是指社会由传统的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期2.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解读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解读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解读一、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通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旨在深入解读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学理论的作用社会学理论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的工具。

它帮助我们系统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并从中提取普适的规律和原则。

社会学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社会现象:社会学理论提供了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和视角。

例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秩序,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冲突。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 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学理论可为社会实践提供指导。

例如,根据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设计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基于社会控制理论,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

社会学理论能够为政府、组织和个人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3. 拓展社会认识:社会学理论推动了社会认识的深化。

通过理论的引导,我们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野,超越直观经验,对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社会学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拓展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三、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学理论与社会问题解读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工具,而社会问题则为社会学理论的验证和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

1. 社会学理论的应用:社会学理论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读。

例如,性别不平等问题可以使用社会角色理论进行分析,贫富差距可以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读。

社会学理论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解释框架,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 社会问题的反馈作用:同时,社会问题也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起到反馈作用。

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社会学者思考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

例如,在工业化时期,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推动了社会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社会问题概述

社会问题概述

四、社会问题的历史性
• 社会问题的历史性表现在: • 第一,特定的社会问题只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 第二,同一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评价标
准。 • 案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早期,人们将烟囱林立、
浓烟滚滚、围湖造田、荒山变梯田描绘为未来社会的理想 蓝图,是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今天,森林的滥采乱伐,“三废”无治理地排放已经是 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 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 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 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 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 行为现象。
三、社会解组论
• 社会解组论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
“规矩乱了”。 •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
会缺乏规范。 •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
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四、文化失调论
• 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 一书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用来指称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由于变迁速度 不同所发生的脱节现象。
人口问题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一定的历史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冲突程度人口的历史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社会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一定阶段并非都会产生人口问从不同的社会领域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划分为源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观念或社会心理的及生存自然环境的等各种社会问题
一、以社会问题的产生分类
• (一)以社会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划分 • 社会问题可以划分为必发性社会问题和偶发性社会问题两

社会问题论纲

社会问题论纲

化社会 规范 以 求得社 会 成员认同 、 高扬 社会价 值 以 求得群 体 利益协调 等等过 程联 系 在一起的 。
很显 然 , 研究 和 解决社会 间 题 本身 , 是 建设现 代化 社会 的应 有之 议 。
总之 , 所 以 要 研 究社 会 问 题是 因为 : 1. 达 成共识 。 社 会 何 题是 客观存 在 , 既是 社会 发 展和
兼有或 得失相 交 , 存在 着 程度 不 同、 形态有 别的社 会病态的根源所在 。
5 ·

就 拿贫 困 问题 来说 , 可 以 认 为这是 自家 庭形 成 和 私有制 确 立 以 后 的一个 最古 老 最 普遍 的
社会 间 题 。 世人 都 希望 富 裕 幸福 , “ 年 年有余 ” 。 统治 者 们可能 昏庸无 能 , 却 也 不愿 臣 民 处于 “ 水 深火 热” 之 中 。 可是 , 贫 困始终威 胁着 人们 , 始 终伴随 着 一部分 人 , 成 为社会机 体的 一大 灾难 。 即
从哲 学 的、 政治 学 的 、 经 济学 的 、 社 会学 的观点 看 问 题 , 社会 问题 之 不 可避 免 , 是 有 其深 层 根源 的。 一个社会 , 只 要 实际 上 未能 较好 地调 控好 经济 效益 与社 会效益 、 政 治 目标 与社 会参 与 、 社会
目标与公众 福 利 、 社 会资 源 与利益 分配 等等之 间 的 关 系 , 其 结 果 , 首 先表 现 为社 会结 构 上 的偏 离功 能化 , 包 括 社 会 制度上 的偏 离 法制 化 、 社 会关 系上 的 偏 离理 性 化 、 社 会 规 范 上 的偏 离 公平 化等 等 ; 接着 便表现 为 由此 引起 的这 种那种社 会 问 题 。 从 这 个意义 上 来说 , 把社 会 问题 当 作是 对社会 主人 的反叛和 惩 罚就 合乎逻辑 了 。 为 什 么 非要 等到遭 受惩罚 才有所 醒悟 ? 再 也不能以

社会学——社会问题

社会学——社会问题

a、发展经济,改革分配体系,完善税收制度,以 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b、加快推进城市化,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c、整顿市场秩序,打击行业垄断,缩小行业差距; d、调整地区经济政策,切实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 缩小地区差距; e、惩治腐败。
3.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退化 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
这种文化严重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 主要根源。
2、社会解组论
社会解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
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 组则源于社会变迁。 解组的三种形式是:失范;文化冲突;价值崩溃。
3、价值冲突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 益不同,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 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
第十章
社会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含义
构成要素
特征 社会问题理论 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含

社会问题
——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失调, 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 受到影响,社会进步受到障碍,引起人们的普 遍关注,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构成要素
该理论认为冲突是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分 之一,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源于“文化价值上的 冲突”。
五、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1、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问题 人口数量问题是指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对社会 正常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的社会问题。 人口基数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 础上人口数量过速增长是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的主 要表现。
3.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退化 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
4.网络社会问题
网络犯罪 计算机病毒 网络沉溺 网络黑客

第二章 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第二章  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第二章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问题理论中的“社会解组”理论及其分析视角。

通过用对社会解组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其特点和主要理论流派观点,社会变迁与社会解组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解组理论在城市发展和家庭领域的具体实践,尝试从社会解组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并了解社会解组理论的局限和批判。

第一节社会解组一.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视角的起源1.背景社会解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犯罪问题探讨最早提出的解释,许多犯罪学的教科书在讨论社会学的犯罪学解释时都从这理论开始,这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也成为芝加哥学派,以都市解组地区高犯罪率的现象为探讨的重心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变化社会的回应,三大显著进程:(1)移民潮(migration), 欧洲移民和美国内部移民都遇到文化冲突(2)城市化(urbanization), 导致越轨亚文化的增长,犯罪群体(delinquent gangs)的增加(3)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技术的提升导致失业率增加以及日渐恶化的工作环境2. 社会病理学的局限社会病理学理论难以解释大范围的社会问题:从1918年之后,美国社会学更多注重概念的发展和定义,以区别于其他学科。

特别注重社会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社会解组视角出现在1920年代。

二、社会解组理论1. 社会解组是当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

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2. 社会解组区别于社会解体(social disintegration)。

前者指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后者指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体系遭受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社会问题概论

社会问题概论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一.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

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 。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

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

其二,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问题理论中的“社会解组”理论及其分析视角。

通过用对社会解组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其特点和主要理论流派观点,社会变迁与社会解组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解组理论在城市发展和家庭领域的具体实践,尝试从社会解组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并了解社会解组理论的局限和批判。

第一节社会解组一.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视角的起源1.背景社会解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犯罪问题探讨最早提出的解释,许多犯罪学的教科书在讨论社会学的犯罪学解释时都从这理论开始,这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也成为芝加哥学派,以都市解组地区高犯罪率的现象为探讨的重心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变化社会的回应,三大显著进程:(1)移民潮(migration), 欧洲移民和美国内部移民都遇到文化冲突(2)城市化(urbanization), 导致越轨亚文化的增长,犯罪群体(delinquent gangs)的增加(3)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技术的提升导致失业率增加以及日渐恶化的工作环境2. 社会病理学的局限社会病理学理论难以解释大范围的社会问题:从1918年之后,美国社会学更多注重概念的发展和定义,以区别于其他学科。

特别注重社会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社会解组视角出现在1920年代。

二、社会解组理论1. 社会解组是当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

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2. 社会解组区别于社会解体(social disintegration)。

前者指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后者指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体系遭受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如封建社会解体被中华民国取代)3.导致社会解组原因的社会学主流观点:(1)文化堕距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在文化变迁中,构成文化的各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造成了相互间的差距和错位,由此导致社会解组。

(2)异化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

(3)社会机会结构与社会目标结构失调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社会解组是在个人或群体目标无法充分实现条件下发生的社会问题。

照此观点,任何社会均有两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目标,即在某种社会或文化中为人们所追求的事物;二是规范,即该社会或文化所规定的、实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

4. 社会解组理论的观点(1)功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彼此相互依赖,并且维持某种程度平衡的状态。

(2)社会秩序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内部有高度的凝聚力,把社会中的每个人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就出现社会组织,社会秩序也能存在并维持。

(3)社会规范的观点:认为社会规范是一种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价值与目标,社会规范也与对错、是非等行为有关,更重要的是,社会规范必须是一种社会共识,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东西。

(4)偏差问题的观点:当价值与规范的共识建立了,而传统的标准无法适当地发挥作用,这时社会冲突、社会解组及大量的偏差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第二节芝加哥学派社会解组理论代表一、William Thomas和Florian ZnanieckiThomas和Znaniecki的重要著作为: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1927) 主要通过对欧洲与美国的波澜移民的研究,指出在移民团体和被移民团体的社会中,两个团体的初级关系最易被腐化。

社会解组是当既有的社会标准无法有效控制个人的行为而导致社会标准对个人的影响力减弱。

当团体或社会中的组成分子迅速改变,或成员经常发展新的态度,令他们可以不受拘束去从事活动,不遵守被确定的、传统的标准,就会损坏社会秩序。

Thomas和Znaniecki主要观点是当加在个人身上的规则(rules)崩溃的时候就会发生社会解组,这包含了两种情况:没有规则和太多规则。

当没有规则指引的时候,移民找不到行为的依据,而太多规则的时候会导致规则冲突或不清楚,不知道该如何适从。

二、Charles CooleyCooley的重要著作为: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1902)对社会解组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第一,提出区分主要群体(primary group)和次要群体(secondary group)。

主要关系是个人的亲属的关系;次要关系是非个人的朋友的关系。

基于这个分类,社会学家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群体打破了主要关系对他们的控制。

第二,认为社会解组是对传统的瓦解(dis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社会解组的最坏结果可能是人们找不到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他的行为和支撑他的原始理念,出现行为标准的混乱和不适从。

三、Robert Park和Ernest Burgess1.Park和Burgess的重要著作是The City(1925)主要观点是:当社会越来越走向异化的时候,可以预见社会中初级团体的关系发生变化,他们的亲密关系容易变的紧张,导致传统社会的控制机制减弱。

因此快速的社会变迁与更多的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的流动有关,最后可能使日常生活的例行行为及普通行为的传统方法等方面发生断裂。

Park和Burgess用两种区位的想象来解释美国都市的成长,第一,都市的自然区;第二,入侵、占据和替代的过程,一个社区完全被另一个替代。

他们提出区位学上的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的都市发展概念,城市发展有一种共同现象,从中心点向外扩展。

2.芝加哥城的五种自然区:(1)城中商业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这个区域主要是写字楼、购物中心娱乐设施、轻工业和其他商业设施,很少人居住在此区域,除了一些短暂停留在酒店的人,或在CBD边缘地带贫民窟(hobohemia section)生活的乞丐流浪者。

(2)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是城市中心内扩展的工业区域,两极分化显著,以高楼价和高流动性著称。

此区域的居民是富商、精英和外国人,或者是“城中村”,主要是大量非技术性劳工和家庭成员,由农村和外来人口组成。

(3)工人居住区(workingmen’s homes zone)主要是城市稳定人群居住区,由本地技术工人和少数外国人组成,代表了城市本地人口群和流动人口的第二代生活空间。

(4)住宅区(residential zone)(5)通勤区(commuter zone/suburb)住宅区和通勤区主要由中产阶级人群居住,此区域遵循规范,很少发生社会解组。

每个自然区有它特定的族群、收入和工商业的形态。

当一个自然区的居民在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改善后,会移民到较外层的自然区,而新的居民会取代他们(不断流动)。

四、C. R. Shaw和H. D. McKayShaw和McKay的重要著作是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 (1942)主要运用Park和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来研究不良少年,他们检验了在1900-06,1917-23以及1927-33年间,芝加哥都市的不良少年逮捕率,这些都是高移民年代,意味着城中区的人口快速移往郊区,而新的移民的来到则取代了城中区原来的人口。

通过比较三个时段的犯罪率,Shaw和McKay相信不良少年与他们的族群团体无关,而与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有关,重点理论如下:(1)不良少年的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为过渡区。

过渡区的社会情境促成偏差行为的出现。

(2)稳定的社区少年犯罪率偏低。

(3)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社区,他们的社会价值与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同。

(4)低收入区有较高的挫折感和被剥夺感(sense of deprivation)。

(5)社区的社会情境,如过度拥挤、社区环境恶化、外国移民集中、以及黑人,与青少年犯罪有直接的关系。

总之,青少年偏差或犯罪不是与生就有的,相反,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为与一个人所居住的区位环境特性有关。

五、Robert Faris和Warren DunhamFaris和Dunham的主要著作是:Mental Disorders in Urban Areas (1965)主要观点:通过对1920、1930年代芝加哥和各地区的社会解组的程度,研究都市社区中社会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各地区偏差行为的种类和数量的问题。

他们也以城市中每个地区作为分析的基础,并测量它们社会解组的程度。

指出,城市中的高解组地区,在许多类型的偏差行为上,比起有组织、有系统的地区更为普遍。

六、芝加哥学派理论摘要1.稳定社区犯罪率较低。

2.高犯罪率地区的社会价值异于低犯罪率地区。

3.低收入地区有高的挫折和剥夺感,存在较多不良少年问题。

4.社区的社会环境与偏差行为有关。

5.低阶社会缺少稳定的社会价值,如此造成少年追求违法的行为。

6.美国少年犯罪的的原因可以说具有共同的文化特性。

第三节社会病理学与社会解组理论比较社会解组理论的局限:•解组是主观和模糊的概念,难以分析一个庞大的社会•社会变迁常常与社会解组混淆,而没有清晰解释为何某些社会变迁会引起社会解组而有些没有。

•社会解组常被认为是不好的,这是研究者、某些社会阶层和群体的主观“价值”观。

•有些形式的越轨行为并不会对主流社会价值造成威胁。

•多元化的子文化在某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整合和团结,而不会导致社会解组。

深入阅读书目1.Clinard, M. B. (1957). Sociology of Deviant Behavior.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2.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3.Cooley, C. H. (1909).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 New York:Scribner’s.4.Ogburn, W. F. (1922). Social Change with Respect to Culture and Original Nature.New York: Huebsch.5.Park, R. E. (1967).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disorganization’. In R. E. Park, E. W.Burgess, and R. D. McKenzie. The C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05-110.6.Rubington, E. & Weinberg, M. S. (2011).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SevenPerspectives. 7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7.Rubington, E. & Weinberg, M. S. (1981). The 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s: FivePerspectives.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8.Thomas, W. I. and Znaniecki, F. (1927). 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2 vol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