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必备)
1. 核物理基础知识
- 核物理的定义: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反应以及与核有关
的现象和性质的学科。

- 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无电荷。

- 质子数(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
素的化学性质。

- 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
同的原子核。

2. 核反应与放射性
- 核反应定义:原子核发生的转变,包括衰变和核碰撞产生新核。

- 放射性定义:原子核不稳定,通过放射射线(α、β、γ射线)变为稳定核的过程。

- 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3. 核能与核能应用
- 核能的释放: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质量的变化引发能量的
释放。

- 核能的应用:核电站、核武器、核医学、核技术等领域。

- 核电站工作原理: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热能,再通过蒸汽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4. 核裂变与核聚变
- 核裂变:重核(如铀)被中子轰击后裂变成两个或更多轻核
的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 核聚变:两个轻核融合成一个较重的核的过程,释放更大的
能量。

- 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核裂变需要中子的引发,核聚变则
需要高温和高密度条件。

5. 核辐射与辐射防护
- 核辐射:核反应释放的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 辐射防护: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人体暴露在核辐射下
的危害。

以上是对核物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的总结。

在期末复习中,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原子核物理复习重点

原子核物理复习重点

1.本章重点:1、莫塞莱公式,核的质量的测量,半径公式;2、核的自旋、宇称;3、核磁共振法测核磁矩;4、核的电四极矩与核形状的关系。

2.本章重点:1、放射性1)基本概念:放射性、核衰变、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比活度、射线强度;2)基本规律:指数衰减规律;连续衰变规律;3)人工放射性的生长;14C鉴年;2、原子核的稳定性1)质量亏损,质量过剩,结合能,比结合能2)液滴模型;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5.本章重点:1、衰变能的计算及其与 粒子动能的关系;2、 衰变的实验规律;3、经典理论的困难,阿尔法衰变的机制。

6.本章重点:1、贝塔谱的特点及其解释;2、 衰变的三种类型(形式、本质、衰变能、衰变条件等);3、衰变纲图;4、贝塔衰变的跃迁分类和选择定则、比较半衰期。

7.本章重点:1、跃迁多极性、跃迁分类2、选择定则及应用3、内转换现象、内转换系数的应用4、穆斯堡尔效应问答:为什么同一核的伽马发射谱不能成为其吸收谱?8.本章重点:1、核内存在壳层结构的条件及基本思想;2、壳模型的应用(确定核基态自旋和宇称;解释同核异能素岛;与贝塔衰变的关系);3、集体模型?4、转动能级。

9.本章重点:1、基本概念:核反应、反应道、核反应能、核反应阈能、核反应截面、核反应微分截面、核反应产额;2、核反应能、阈能的计算;3、Q方程的推导及应用;4、核反应截面、微分截面,产额的相关计算;5、细致平衡原理。

名词解释:核反应,阈能(并会计算)核反应过程的表示;重点:反应能Q (定义,怎么求);Q方程(务必记住)及其应用(确定核素质量;计算出射粒子的能量Eb;确定核素的激发能E 。

)书上的例题好好看看核反应截面与产额(定义(每年必考);会计算书上例题)核反应模型(会简单描述三个阶段即可)证明题(细致平衡(课件里有几个公式写上))第八章重点是壳模型应用以及壳模型的表述(简答题)看课后题,确定基态自旋和宇称;判断几级跃迁β;证明磁矩(书上有)。

原子物理复习资料

原子物理复习资料

原子物理复习资料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使得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它的元素种类,而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

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稳定;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二、原子的能级和跃迁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这些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处于基态的原子是最稳定的,当原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或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反之,电子会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同时释放出光子。

跃迁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光子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即$h\nu = E_{m} E_{n}$,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nu$ 是光子的频率,$E_{m}$和$E_{n}$分别是高能级和低能级的能量。

三、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E_{n} =\frac{136}{n^2} \text{eV}$,其中$n$ 是量子数,$n = 1, 2, 3, \cdots$。

当$n = 1$ 时,对应的能级为基态,能量为$-136 \text{eV}$;当$n = 2$ 时,对应的能级为第一激发态,能量为$-34 \text{eV}$;以此类推。

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发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光子,形成线状光谱。

四、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如果吸收的能量足够大,电子就能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存在饱和电流,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2、存在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3、存在截止频率(红限),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无论光强多大,都不会产生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名词解释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 等粒子而发生的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20、内转换现象:跃迁时可以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

(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23、内电子对效应: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原子物理期末总结

原子物理期末总结

原子物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对人类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原子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理解了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放射性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本次期末总结中,我将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原子物理的了解和理解。

二、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性质及组成在原子物理中,原子的性质是指原子的质量、电荷和能级等。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而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2. 原子的结构模型原子的结构模型经历了历史上的演变,从传统的平面轨道模型到量子力学模型。

著名的量子力学模型包括玻尔模型和薛定谔方程模型。

其中,玻尔模型将电子描述为沿特定轨道运动的粒子,而薛定谔方程模型则更为准确地描述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和能级分布。

三、原子核和放射性1.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带有正电。

原子核的直径相对较小,而它的质量相对较大。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由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原子核的稳定与放射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中子和质子的比例有关。

当中子与质子的比例适当时,原子核相对稳定。

然而,当中子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就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形式。

四、原子物理实验原子物理实验为我们观测、研究和验证原子物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在本学期的原子物理实验中,我参与了数次实验,并从中收获了很多。

1. 针尖放电实验这个实验模拟了尖端放电现象,通过极点放电的实验可观察到阳极周围的放电现象,并观察到形成等离子体的过程。

通过改变放电电压、电流和电极形状等条件,我们可以了解尖端放电的特性。

2. 雷达测距实验雷达测距实验是通过观测雷达信号的往返时间来确定目标距离的。

核物理复习资料

核物理复习资料

核物理复习资料一、核物理的基本概念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原子核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学科。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在 10^-15 米到 10^-14 米的范围内。

虽然原子核很小,但它包含了巨大的能量。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

一般来说,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或相近的原子核比较稳定。

但对于一些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相对较多时更稳定。

另外,存在一种神奇的“幻数”概念。

具有特定质子数或中子数等于“幻数”的原子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三、核力核力是将质子和中子紧紧束缚在原子核内的一种强大的作用力。

它是一种短程力,只在原子核的尺度内起作用。

核力非常强大,比电磁力大得多。

核力具有饱和性和交换性等特点。

四、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从而使原子核的质子数和质量数都减少。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γ衰变通常是在α衰变或β衰变后,原子核处于激发态,通过放出γ射线(高能光子)回到基态。

五、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在外界粒子的轰击下,发生性质和结构变化的过程。

与化学反应相比,核反应涉及的能量变化要大得多。

核反应可以分为人工核反应和天然核反应。

人工核反应是通过加速器等设备使粒子加速并撞击靶核来实现的。

六、核能核能的释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重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例如,铀 235 在吸收一个中子后会发生裂变,产生多个碎片原子核,并释放出中子和能量。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复习重点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复习重点

高三物理原子和原子核复习重点教学过程:一、原子模型1.J .J 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1897年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1)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①轨道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不连续的可能轨道中,即原子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 ②能量量子化:一个轨道对应一个能级,轨道不连续,所以能量值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在这些能量状态是稳定的,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叫定态 ③原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在吸收一个光子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能量时,则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12E E h -=γ(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n 叫量子数。

)(2)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氢原子的能级图 n E /eV ∞ 0-13.6 -3.4 4 -0.853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 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3)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

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原子核复习要点

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原子核复习要点

第十八章:原子物理与核物理复习要点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及原子的核式结构。

2、了解氢原子的能级,了解光的发射与吸收机理。

3、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熟悉三种天然放射线的特性。

4、了解核的组成,掌握核的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掌握核反应过程中的两个守恒定律。

5、了解同位素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和作用,了解典型的核的人工转变。

6、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会利用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计算核能。

7、了解核裂变与核聚变。

第一模块:原子的核式结构、波尔的原子模型『夯实基础知识』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称做十大美丽实验之一)(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设计及设计思想。

①目的:通过α粒子散射的情况获取关于原子结构方面的信息。

②设计:在真空的环境中,使放射性元素钋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然后透过显微镜观察用荧光屏接收到的α粒子,通过轰击前后α粒子运动情况的对比,来了解金原子的结构情况。

③设计思想: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前后的a 粒子运动情况的差异,必然带有该金原子结构特征的烙印。

搞清这一设计思想,就不难理解卢瑟福为什么选择了金箔做靶子(利用金的良好的延展性,使每个α粒子在穿过金箔过程中尽可能只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和为什么实验要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避免气体分子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

(2)α粒子散射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②少数α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③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3)a粒子散射的简单解释。

①由于电子质量远远小于α粒子的质量(电子质量约为α粒子质量的1/7300),即使α粒子碰到电子,其运动方向也不会发生明显偏转,就象一颗飞行的子弹碰到尘埃一样,所以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而只能是因为原子中除电子外的带正电的物质的作用而引起的;②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只能是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按照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均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两侧正电荷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因而也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更不可能把α粒子反向弹回,这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相矛盾,从而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β稳定线:把具有β稳定性的核素,标绘在 Z-N 平面上,发现这些原子核都集中在一条狭长的区域 内,如图所示。通过这个β稳定区的中心可以作一条曲线,称之为β稳定线。稳定性:偶偶核>奇偶核>
-2-
奇奇核.经验公式 Z
+
A 1.98 0.0155 A
2 3
某核素现有的质子数 Z0,经过计算后得出的稳定 Z,若 Z0>Z 则
1
I I 1
\
实际上,自旋量子数 I 是自旋角动量 PI 在 z 方向的最大投影值(以 为单位)。一般用自旋量子数 I 来表示自旋的大小,往往称 I 为核的自旋. 11.精细结构:是由于电子的自旋与轨道运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12.超精细结构:是由于核的自旋与电子的总的角动量相互作用 测定法:利用原子光谱来测定核的自旋 a、I≤j 时,能级分裂成(2I + 1)条,若知子能级条数即可求出 I。 这种方法对 I 小的核比较适用,尤其是当能级不分裂时,就可定出 I = 0。 b、I≥j 时,能级分裂成(2j + 1)条,可利用超精细结构能级间距方法确定 I c、利用超精细结构谱线的相对强度测定 I 两条规律:(a)偶 A 核的自旋为整数。其中偶偶核 I=0 (b)奇 A 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13.原子核的形状决定着电四极矩的大小 电四极距的存在会破坏原子光谱的间距法则。所以,根据电四极矩 Q 值 的大小和符号可以推知原子核偏离球形的程度。实验表明,多数原子核的 Q 值大于 0,这说明大多数原子核的形状是长椭球。 14.核质量的测量 A.质谱仪原理:先让原子电离,离子经电位差为 V 的加速电场区后,获得一定动能,又经一磁场为 B 的 磁场区,受洛仑兹力发生偏转,由偏转半径 R 可求得离子的质量。 B.质量双线法:即采用两个荷质比相近的离子在质谱仪上产生的谱线来确定它们的质量 “质量双线法”的优点:由于离子的荷质比很接近,在测量它们的质量差时,系统误差可以抵消,因 而测量精度很高。 采用碳-12 为标准确定原子质量单位的优点由于 C、H 化合物非常丰富,可以配出种类繁多 的荷质比,它们可以同各种待测离子组成质量双线。这正是用 12C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原子质量
A4 粒子动能 Ek Ed
A Ek A4
A 5..衰变能:核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记为 Ed。事实上,任何能自发地进行的核衰变过程必须是 放能的 Ed>0.衰变能等于整个系统衰变前后静止能量的变化量。也等于衰变前后结合能的改变量。
子核的反冲能 E R Ed Ek
6.隧道效应:由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能够穿透势垒。 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α粒子接近势垒(r ≈R),一部分波被反射,另一部分将透过势垒。因此, 粒子总有一定的几率穿透势垒,这就是量子力学所称的“隧道效应”,使得α粒子能从原子核中发射出 来。
原子核物理期末复习
南华大学 核科学技术学院 罗雨佳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做核素。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3.同中异位素:中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4.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5.同核异能素:质子数、中子数都相同而能量不同的核素 6.镜像素:质子数和中子数互换的一对原子核 7.中子与质子具有反常磁矩 8.电荷分布半径:质子分布的半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散射作用,假设其只有电磁相互作用而确定的半 径。核的电荷分布半径 R 是: R 1.1 A 3 fm(费米) 9.核力:核子与核子之间除电磁相互作用(库仑斥力)外,还有核力作用。 当距离接近时的一种强相互 作用力,是吸引力,是短程作用力。根据核力作用范围来确定核力作用半径,得到 R = r0A1/3 ,r0 ~ (1.4~1.5) fm(费米)(一般是通过高能量粒子、质子或中子与核碰撞所测得的核半径) 【解释:电荷分布半径﹤核力作用半径,因为:中子较质子更多分布在核表面,形成“中子皮”】 9.宇称:描述微观体系状态波函数的是一种空间反演运算的物理量。只有在核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即核 内中子和质子状态改变时,核的宇称才变化。 10.核的统计性质:由核的自旋决定 奇 A 核,I 为半整数,称为费米子,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法;波函数变号 偶 A 核,I 为整数,称为波色子,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波函数不变号 10.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质子、中子与电子一样存在自旋(1/2),还在核内 做复杂的相对运动,因而具有相应的轨道角动量。这些角动量的矢量和就是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自旋角动量 PI 的大小是 PI
具有β 放射性或 EC,反之为β−放射性 20.平均结合能(也称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ε=B/A 其表示若把原子核拆成自由 核子,平均对每个核子所要做的功,比结合能大小标志着原子核结合的松紧度。
由曲线可以得到如下规律: 1)A<30,曲线的趋势是上升的,但起伏较大 2)A>30,ε≈8MeV 3)曲线的形状是中间高,两端低。说明轻、重核结合 比较松,中等质量核结合比较紧。
第五章 衰变(原子核自发发射 粒子转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
1. 能谱的精细结构:用高分辨率的能谱仪(磁谱仪、半导体谱仪等)测量 粒子的能量发现,一种核 素发射的 粒子的能量并不单一,常有几个不同的能量值。在能谱图上,有几个峰存在,这种峰形称为 能谱的精细结构。 2.短射程 粒子:能量比较低,射程比较短。其是从母核的基态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时所发射的粒子。 3.长射程α粒子: 具有很大能量但强度很弱的α粒子是从母核激发态衰变到子核的基态时所发射的粒子。 4. 衰变能是指 衰变时放出的能量。此能量以 粒子动能和子核动能的形式出现。设 Ed、Ek、ER 分 别为衰变能、 粒子动能和子核(反冲核)动能。 Ed
10
mZ , A ZM 1H A Z mn M Z , A
结合能:自由核子结合组成Ac 2 ——质量过剩
BZ , A M Z , Ac 2 Z 1H A Z n - Z , A
的取向不同, 原来的能级分裂成 2I+1 个个自能级。 子能级的能量最低 mI I 1 , 能量次之, ……, mI I ,
mI I 能 量 最 高 。 根 据 选 择 定 则 mI 0,1 , 两 个 相 邻 子 能 级 间 可 以 进 行 跃 迁 , 跃 迁 能 量 E g l N B ,可见只需测得 E ,即可求出 g I ,从而获得该核的磁矩。如果我们在追至于均匀磁场 B 的 方向再加上一个强度较弱的高频场,当其频率ν满足 hv E ,则样品中原子核将会吸收高频磁场的能
量而使核的取向发生变化,从而实现由较低子能级向相邻较高子能级跃迁。此时,高频磁场的能量将被 原子强烈吸收,称为共振吸收;此时,频率 v 称为共振频率。只需测得 v 和 B 即可知 g I
第二章 放射性和核的稳定性
1.α射线:高速运动的 He 核组成,电离作用强,穿透本领低。 2.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电离作用弱,穿透本领较强。 3.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穿透能力最强,电离作用最弱。 4.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 5.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也叫不稳定的核素。 6.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或β等粒子而发生的转变称为核衰变。 7.天然放射性: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所具有的放射性。它们大多属于由重元素组成的三个放射系【即 钍系(4n)、铀系(4n+2)和锕系(4n+3)】;人工放射性:用人工办法产生的放射性。一般利用反应堆或加速 器来产生。镎系(4n+1) 8.放射性活度 A: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数目。 9.比活度:单位质量放射源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10.半衰期 T1/2 :是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时所经过的时间。 11.衰变常数λ:在时刻 t→t+dt 之间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与 N(t)成正比,也与时间间隔 dt 成正比.表示 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λ表示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12.平均寿命τ: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13 递次衰变:有许多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往往是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直至最后到达稳定为止,这种衰变称 为递次衰变。也叫连续衰变。 14.放射性平衡 A.暂时平衡(母体衰变比子体慢,即 T1>T2,λ1<λ2) A2
A 4 Ek Ed A A4
Ed mx m y m c 2 BY B BX
Z 2, A 4 A 4 2,4 4c 2 Z , A 2 A c2 c2 c Z , A Z 2, A 4 2,4
21.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 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结合成一个原子核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也就 是从原子核中分离出一个核子所需要的分离能。其大小反映了这种原子核相对邻近的那些原子核的稳定 程度。
S n Z , A Z , A 1 n Z , A S p Z , A Z 1, A 1H Z , A BZ , A BZ 1, A 1
2 2 2
1 2
1
2
15. 放射系的共同特点:长寿命核素起始、铅的同位素结束、都有气体氡、质量数变化都有规律。 16.人工放射性生长: A(t ) P (1 - e
t
)
17. 放射性活度单位:1Ci=3.7×10 Bq 1g 有机生命机体中 N(14C):N(12C)=1.2*10-12:1 18.14C 鉴年法主要用于考古学的年代测定。 t=1.9×104log(14/n) 年 19、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总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则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和与该原子 核的质量之差称为原子核的质量亏损。 所有的核都存在正的质量亏损. 忽略电子的结合能,以原子质量代替核的质量。
22.重核的不稳定性:①几乎都具有α放射性;②比结合能小,能发生自发裂变 23.液滴模型:将原子核比作一个带电液滴,将核子比作液体中的分子。从原子核内核子-核子强耦合这 一性质出发而建立的一种原子核模型。 实验根据:①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几乎是常量,即 B∝A。这说明了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有饱和性, 这与液体中分子力的饱和性类似。 ②由原子核体积 V 正比于核子数可知核物质密度ρ为常 数,表示原子核核不可压缩,与液体的不可压缩类似。由于核子带正点,原子核的液滴模型把原子核当 作荷电的液滴。 局限性:对于很轻的核以及在某些区域如 Z 或 N 为 50,82 等“幻数”(稳定性比平均值大)附近,计算 结果与实验值的差别较大。这是由于液滴模型只能给出统计结果,只能给出平均结果,不能精细地反映 核素个体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