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启示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启示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启示
量子力学是一种描述自然界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的历史过程:
1.黑体辐射问题: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研究热辐射现象时发现,根据经
典物理学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不符。

这个问题被称为黑体辐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2.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于
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设,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离的,并以离散的方式传递。

这一假设引导了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

3.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在20世纪初期,康普顿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
验证明,光子有粒子性质,而不仅仅是一种波动现象。

这表明了光子的能量只能取离散值,与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相符。

4.原子谱线: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们研究了氢原子的谱线,并
发现了它们的能量只能取离散值。

这表明了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而不能在任意位置。

5.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
基本的概念之一——波粒二象性。

他认为,与光子一样,物质也具有波动性质,如电子、中子等都具有粒子和波动性质。

以上实验和观测结果启示了物理学家们,引导了他们逐步发展出了量子力学,这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行为的规律和特性,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以下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发展里程碑:1. 波动理论:19世纪末,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爱尔兰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光的传播进行了详细研究。

这奠定了波动理论的基础。

2. 光量子假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是由一个个离散的能量包(即光子)组成的。

这一假说在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方面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 康普顿散射: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进行了关于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实验,发现X射线与电子碰撞后会发生散射现象,并且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

这一发现验证了光具有粒子性质,并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4. 德布罗意假说: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他的物质波假说。

他认为,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质,波长与动量成反比。

德布罗意的假说后来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巩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5. 薛定谔方程: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波函数演化。

这一方程成为了量子力学的核心。

6. 测不准原理: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指出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改变了人们对物理观测的理解,突出了观测与粒子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7. 玻尔模型: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成功模型-玻尔模型。

该模型基于能级和量子跃迁的概念,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8. 标准模型:自1920年代以来,许多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玻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和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框架。

目前,量子力学已经与相对论等其他物理学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标准模型,成为理解微观物质行为的重要理论。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经典物理学的挑战:对经典物理学的一系列挑战启示了人们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基于黑体辐射的热力学问题,以及光电效应现象。

2.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说: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化假说,对光的能量假定只能是离散的值,即量子,这为未来量子力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波尔的原子模型:1913年,波尔提出了原子模型,通过假设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轨道上只能发射和吸收固定的能量量子,解决了一系列矛盾问题。

4.德布罗意假说和波动力学: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物质也具有波动性,波动力学为解释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础。

5.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人们似乎无法准确度量粒子的位置和运动的状态,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宣告量子力学的正式诞生。

6.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波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允许人们处理复杂的量子系统,它首次提出了波函数的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

7.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和物理解释。

量子力学逐步应用于理解原子核和高能物理领域,并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历史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1.早期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辐射现象的研究中遇
到了一些难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谱线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量子概念,如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

2.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至1926年间,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
克等科学家分别独立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描述量子系统的数学形式。

矩阵力学强调通过矩阵运算来计算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波动力学则将波函数引入描述量子系统的状态。

3.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
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精确值。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测量的局限性。

4.量子力学的统一表述:1928年至1932年间,狄拉克等科学家通过引入量子
力学的波函数和算符形式,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进行了统一。

这一统一表述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量子化。

5.发展和应用: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决了许多问题,并
在其基础上推导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和定理,如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纠缠、量子力学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和观测值计算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包括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量子力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量子引力和量子计算等。

因此,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前言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它已经成为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学,晶体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之一。

量子力学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今天,我们聚焦于量子力学的历史发展,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诞生、发展和完善的。

二、量子力学的发展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量子力学的发展,最初要从1900年德国数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的“计量物理学”开始。

他假设,在微观尺度上,物质是可以分解的,这种粒子受到热能的影响,可以以某种形式储存能量,如热量和热力学系统,这极大地推动了经典物理学的发展。

2.量子说的出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粒子理论”在物理学史上引起了轰动,他重新定义了光的实质:它不仅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传播光子或量子的波动。

由于光子的效应受量子理论的约束,从而推动了量子说的出现。

3.波动力学的发展在爱因斯坦的光粒子理论基础上,1924年,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普朗特(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粒子波力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粒子也可以有波力学性质,这是经典物理学中受量子效应影响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4.量子力学的形成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布鲁克、加登和赫兹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量子力学原理,将量子说的理论和粒子波力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量子力学这一新的物理学理论,它使科学家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揭示物质的本质,从而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5.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新的物理学理论和新的物理实验技术推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持续发展到今天,它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学,晶体学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量子力学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量子力学的创立是一段充满传奇英雄和故事的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其中的每个人物都值得我们每代人去颂扬,每个突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费米、玻恩、玻色、薛定谔......他们中的每个人及其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用书、音乐、电影、互联网等所有可能的传媒来记录、传播。

他们和他们的科学超越国界,属于我们整个人类。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这里只能做简短的介绍。

1、量子的诞生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 ) 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1858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神学教授,父亲则是法学教授。

他从小受到了优良的教育,他会包括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在内的多种乐器,会作曲和写歌,但他最终选择了物理。

普朗克事业非常顺利,21岁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在研究上取得进展,27岁成为基尔( Kiel )大学的副教授,31岁继任基尔克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1887)在柏林大学的位置,3年后成为柏林大学的正教授。

他为人正直、诚实,没有任何怪癖和奇闻异事。

如果没有发现“量子”,他可能也会和其他典型的知识分子、名牌大学教授一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1894年普朗克做了个改变整个物理史的决定,他开始研究黑体辐射。

黑体是一种能够吸收所有入射光的物体,远处建筑物上黑洞洞的窗户就是黑体。

黑体在吸收所有入射光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光。

最早研究黑体辐射的正是普朗克的前任基尔克夫。

前期的研究表明黑体辐射和构成黑体的具体材料无关,是普适的。

后来维恩(Wilhelm Wien, 1864-1928 )发现了一个公式,表明黑体的辐射功率和辐射频率之间有一个普适的关系。

从1894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时间里,普朗克在黑体辐射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量子力学时间轴

量子力学时间轴

量子力学时间轴
量子力学时间轴
1. 1900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描述微观
世界的理论之一。

2.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称电磁波是由光量子组成的。

3. 1913年:德国物理学家霍金斯提出有关原子结构的量子模型。

4. 1924年:爱因斯坦提出量子力学统计概念,揭示物质的统计学特征。

5. 1925年:正卜马提出哥本哈根解释,阐明了量子波动是原子结构的
基础。

6. 1926年:延鲁斯发现量子力学的隐形属性,称为“量子跳跃”。

7. 1927年:贝多提出质量-能量关系,揭示了能量的微观性质。

8. 1928年:布特维拉介绍量子的叠加性,表明量子系统的行为是彼此
叠加的。

9. 1929年:贝多提出量子学的统计解释框架,引入了量子数值的概念。

10. 1935年:和他的协作者马斯尔通过费米定理提出普朗克-费米定律,表明普朗克定律具有复杂的量子力学特性。

11. 1947年:斯特林和保罗提出轨道确定性原理,解释了原子结构在某
些情况下的量子力学性质。

12. 1957年:贝森和博格定义量子计算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视角,将量
子力学的概念引入计算机领域。

13. 1964年:量子场论从量子力学中单独分离出来,提出引力和物质在
量子尺度上的联系。

14. 1990年:光量子学把量子力学与光学融合了起来,实现了对光力学
现象的完全量子力学解释。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它对于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经典物理学到今天的现代量子力学。

1. 发现电子量子力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一无所知。

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验的探索,人们开始逐渐揭示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在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上,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

2. 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在电子的发现之后,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结构。

然而,他们采用的是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即基于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理论。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观点在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例如,根据经典物理学,电子应该在原子中围绕核心旋转,但实际上电子的运动轨道并不符合经典的轨道理论。

3. 波粒二象性为了解决原子结构的难题,物理学家们转向了电磁辐射的研究。

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这对于解释黑体辐射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具有粒子性。

这些突破性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物理学中波动和粒子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物质和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4. 德布罗意假设接下来,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他的假设,即所有物质都具有波动性。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粒子的动量和波长之间存在着关系。

这一假设在随后的实验证实了,加深了人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5. 渐进波函数量子力学的重要突破发生在1920年代,当时埃尔温·薛定谔和马克斯·波恩通过独立的研究,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他们引入了波函数的概念,即描述粒子行为的数学函数。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为解释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

6. 测不准关系和量子力学危机在量子力学的初期发展中,物理学家们也遇到了困惑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摘要:相对论是在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能量子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运用能量子概念使量子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玻恩、狄拉克等人为解决量子理论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先后提出电子自旋概念,创立矩阵力学、波动力学,诠释波函数进行物理以及提出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

终于在1925年到1928年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肩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关键词:量子力学,量子理论,矩阵力学,波动力学,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经典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牛顿定律不再适用,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

量子力学认为在亚原子条件下,粒子的运动速度和位置不可能同时得到精确的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电荷、能量、粒子数等特性都是分立不连续的,量子力学定律不能描述粒子运动的轨道细节,只能给出相对机率,为此爱因斯坦和玻尔产生激烈争论,并直至去世时仍不承认量子力学理论的哥本哈根诠释。

量子力学是一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

它有很多基本特征,如不确定性、量子涨落、波粒二象性等,在原子和亚原子的微观尺度上将变的极为显著。

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对其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子核和固体的性质以及其他微观现象,目前已基本上能从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理论中得到说明。

现在量子力学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宏观世界逐渐深入到微观世界;许多新的实验结果用经典理论已不能得到解释。

大量的实验事实和量子论的发展,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具有波动性(参见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运动规律来描写。

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玻尔和狄拉克等人逐步建立和发展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

应用这理论去解决原子和分子范围内的问题时,得到与实验符合的结果。

因此量子力学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原子物理。

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它还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量子力学是用波函数描写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以薛定谔方程确定波函数的变化规律,并用算符或矩阵方法对各物理量进行计算。

因此量子力学在早期也称为波动力学或矩阵力学。

量子力学的规律用于宏观物体或质量和能量相当大的粒子时,也能得出经典力学的结论。

在解决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某些问题时,量子力学必须与狭义相对论结合起来(相对论量子力学),并由此逐步建立了现代的量子场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

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

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假设: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 得到λ=√(h²/2mE)。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

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

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

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

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

经狄拉克、海森伯和泡利等人的工作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建立之后发展建立起来的。

旧量子论对经典物理理论加以某种人为的修正或附加条件以便解释微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

由于旧量子论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在寻找微观领域的规律时,从两条不同的道路建立了量子力学。

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海森堡还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原理的公式表达如下:ΔxΔp≥ħ/2。

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理原理。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任意线性叠加仍然代表体系的一种可能状态。

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一个线性微分方程,该方程预言体系的行为,物理量由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表某种运算的算符表示;测量处于某一状态的物理体系的某一物理量的操作,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波函数的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的期待值由一个包含该算符的积分方程计算。

波函数的平方代表作为其变数的物理量出现的几率。

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并附以其他必要的假设,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原子和亚原子的各种现象。

根据狄拉克符号表示,态函数,用<Ψ|和|Ψ>表示,态函数的概率密度用ρ=<Ψ|Ψ>表示,其概率流密度用(ħ/2mi)(Ψ*▽Ψ-Ψ▽Ψ*)表示,其概率为概率密度的空间积分态函数可以表示为展开在正交空间集里的态矢比如|Ψ(x)>=∑|ρ_i>,其中|ρ_i>为彼此正交的空间基矢,<m|n>=δm,n为狄拉克函数,满足正交归一性质普朗克态函数满足薛定谔波动方程,iħ(d/dt)|m>=H|m>,分离变数后就能得到不含时状态下的演化方程H|m>=En|m>,En是能量本征值,H是哈密顿能量算子。

于是经典物理量的量子化问题就归结为薛定谔波动方程的求解问题。

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涉及许多哲学问题,其核心是因果性和物理实在问题。

按动力学意义上的因果律说,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也是因果律方程,当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

但量子力学的预言和经典物理学运动方程(质点运动方程和波动方程)的预言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在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对一个体系的测量不会改变它的状态,它只有一种变化,并按运动方程演进。

因此,运动方程对决定体系状态的力学量可以作出确定的预言,但在量子力学中,体系的状态有两种变化,一种是体系的状态按运动方程演进,这是可逆的变化;另一种是测量改变体系状态的不可逆变化。

因此,量子力学对决定状态的物理量不能给出确定的预言,只能给出物理量取值的几率。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物理学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

据此,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断言量子力学摈弃因果性,而另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量子力学因果律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因果性——几率因果性。

量子力学中代表量子态的波函数是在整个空间定义的,态的任何变化是同时在整个空间实现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远隔粒子关联的实验表明,类空分离的事件存在着量子力学预言的关联。

这种关联是同狭义相对论关于客体之间只能以不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物理相互作用的观点相矛盾的。

于是,有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为了解释这种关联的存在,提出在量子世界存在一种全局因果性或整体因果性,这种不同于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局域因果性,可以从整体上同时决定相关体系的行为。

量子力学用量子态的概念表征微观体系状态,深化了人们对物理实在的理解。

微观体系的性质总是在它们与其他体系,特别是观察仪器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人们对观察结果用经典物理学语言描述时,发现微观体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或主要表现为波动图象,或主要表现为粒子行为。

而量子态的概念所表达的,则是微观体系与仪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表现为波或粒子的可能性。

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物理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

真实状态分解为隐态和显态,是由于测量所造成的,在这里只有显态才符合经典物理学实在的含义。

微观体系的实在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分离性上。

量子力学把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不允许把世界看成由彼此分离的、独立的部分组成的。

关于远隔粒子关联实验的结论,也定量地支持了量子态不可分离。

不确定性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物理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