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及其哲学思想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曾被喻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起源、基本原理、实验验证、建立标准模型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探究其历史和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起源始于1900年左右,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辐射在吸收和发射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被称为“量子”的能量单位构成的。
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个假设得到了证明,被称为“普朗克能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理论,提出光子假说,即光是由一些分散的、能量离散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确立,在量子力学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更多的证据,量子力学逐渐奠定了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基础。
基于量子力学,许多热门领域得以诠释和解释。
其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和物质的离散化,即能量存在于基本单元中,同时它也支持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量子效应,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
二、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验证。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被提出来,用来验证和探究这个新兴的物理学体系。
以双缝实验为例,它是探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双缝实验中,以光子为例,它通过两个狭缝进行干涉,最终形成了干涉条纹,这种形象的结果直接说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狄拉克提出的“反粒子”假说也成功得到验证,情况是那么普遍,以至于最基本和常见的物理机制都可以在实验验证中得到印证。
三、标准模型的建立随着量子力学的逐步发展和实验验证,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是一个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各种粒子的理论框架,旨在对基本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特性进行描述。
它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
标准模型虽是一个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波粒二象性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波粒二象性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兴趣古今的普通人都知道,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具有辩证命运依赖于观察者的独立性,由此可以推导出不同的哲学思想。
首先,象征性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世界的不可知论,指出未被观测到的量子粒子没有具体的形态,包括位置和动能,只有当它们被观测时,才会呈现出可以理解的物理属性,成为一种现象。
这就意味着,现象只是从物理角度来看,而并没有实质的终极真实性,也暗示着有一个神圣的真理,但由于我们的认知范围有限,追求它是徒劳的。
其次,波粒二象性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仅是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用自己的看法来解释事实。
只有认识到,量子粒子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行为,科学家才能有效地研究它们,而观察者对它们的观察又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这就暗示着科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即哲学从科学角度出发,探讨观念与实践的关联,而科学又可以借助哲学的思想来指导研究。
同时,这种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更重视主观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在提醒人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定位为客观的,因为本质上我们的观点和判断都存在本我的因素,有时甚至超越了客观实证。
追求客观真理,也得谨记“主观”在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包括:世界的不可知论、对科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以及重视主观意义等,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也为人们在科学、哲学和生活中追求真理提供了借鉴。
量子力学史简介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题目:量子力学发展脉络及代表人物简介姓名:学号:学院:2016年12月27量子力学发展脉络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没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
而在原子尺度上的基本物理问题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地解释。
可以说没有哪一门现代物理分支能离开量子力学比如固体物理、原子核粒子物理、量子化学低温物理等。
尽管量子力学在当前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对当前科技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及在其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除了业内人对于普通得人却鲜为人知。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下量子力学建立的两条路径及其之间的关系及后续的发展,与此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在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及其贡献。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使普通人对量子力学有个简单认识同时缅怀哪些对量子力学建立其关键作用的科学家。
旧量子理论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光电子假说和波尔的原子理论。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存在一种乐观情绪,他们认为当时建立的力学体系、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已经相当完善,而剩下的部分不过是提高重要物理学常数的观测精度。
然而在物理的不断发展中有些科学家却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涉及电动力学的以太以及观测到的物体比热总小于能均分给出的值。
对黑体辐射研究的过程中,维恩由热力学普遍规律及经验参数给出维恩公式,但随后的研究表明维恩公式只在短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长波波段和实验有很大的出入。
随后瑞利和金森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给出瑞利金森公式,而该公式只在长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短波波段会导致紫外光灾。
普朗克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式普朗克公式,普朗克公式和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并且数学形式也非常简单,在此基础上他深入探索这背后的物理本质。
量子力学与哲学

薛定谔之猫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 个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 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 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 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 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 衰变的叠加态,但是,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 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 况。 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我们永远也不知道雌猫是死是活,她将永远到 处于半死不活的叠加态。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不死不活,半 死半活? 薛定谔挖苦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 等到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请注意!不是发现而是决定,仅仅看一眼就足以致命!) 正像哈姆雷特王子所说:“是死,还是活,这可真是一个问题。”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 加态突然结束(在数学术语就是“坍缩(collapse)”),哈姆雷特王子的犹豫才终于结束,我们 知道了猫的确定态:死,或者活。哥本哈根的几率诠释的优点是:只出现一个结果,这与我们观 测到的结果相符合 这个理想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检测器-原子-毒药瓶”这条 因果链,似乎将铀原子的“衰变-未衰变叠加态”与猫的“死-活叠加态” 联系在一起,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的混沌 变为宏观的荒谬——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 既死又活!难怪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听到薛定谔猫佯谬时说:“我去拿枪 来把猫打死!
量子力学中的哲学意义
认识论上量子力学给我们提 供了宝贵的教益:认识是主体和客 体相互作用的整体行为和认知系统 的整体产物,我们不可能将主体干 扰完全排除在外而获得一种纯粹客 观和全面的认识,这导致承认主体 间性或多主体性,承认认识的互补 性,承认透视论优于反映论。除了 镜像和照相这类现象界的表面和直 观的反映,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 世界本质性的认识,都是个人从他 的种族的、文化的、时代的、阶级 的、心理的、利益的,甚至个性的 视角出发做出的建构。量子力学不 过是以一种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向我 们宣示这样一条认识论原理:科学 家们无论如何不可能排除实验装置 的限制和测量光线的干扰而获得微 观粒子的客观图像。既然我们知道 在自然科学当中尚且如此,那我们 就最好不要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当中 继续宣扬什么纯粹的“客观真理” 了。
量子力学的哲学

量子力学的哲学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和现实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物质和能量行为的数学工具,更是对于自然界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一次巨大挑战。
在量子力学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哲学思考。
一、物质的本质和观测问题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认为是具有确定性的,每一个物体都存在于明确的状态之中。
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观念。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物质存在于一种被称为“叠加态”的状态中,即在多个可能性中同时存在。
量子力学还提出了一个颇为神秘的观测问题。
根据观测者定律,当我们观测或测量一个量子系统时,它将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中。
这意味着观测的结果不同于测量前的叠加态,而是变成了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波函数崩溃”。
这引发了关于物质本质和观测角色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的这些特性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现实和存在方式的质疑。
我们如何解释观测如何引起塌缩?观测者是否在观测时影响量子系统的演化?这些问题挑战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二、不确定性原理与自由意志量子力学中的著名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提出,它表明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一粒微粒的位置和动量。
这意味着在微观尺度上,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这样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对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
传统上,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既定的因果关系决定的,每一个事件都可以通过早期因果链的推演得到。
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挑战了这一观点,暗示了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自由度。
这让我们思考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于我们的决策中。
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的行为是否受到微观尺度上的量子事件的影响?我们是否有自主权来做真正的选择,还是我们只是量子规律的无意识执行者?这些问题牵扯到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本质,引发了关于心灵与物质关系的哲学讨论。
三、实在论和主义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以试图解释量子现象的真实本质。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科。
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之一,而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物理学领域,还有其对哲学的深远影响。
量子力学从不同的角度挑战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从而掀起了一场哲学思想的颠覆。
本文旨在探讨量子力学在哲学领域所产生的意义。
涉及原理首先,量子力学的原理凸显了人类自身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局限性。
在当代物理学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理论是“标准模型”,该理论包含了大量实验证据和预测。
然而,这个模型其实是一个近似的模型,因为它无法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行为。
在量子力学中,更确切的说法是:“你永远无法确定粒子在任何特定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微观粒子像是自己决定了是否露面,直到我们做出测量之前,它们可能处于多个位置上,而且它们离开后仍然会保持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完全了解微观世界,这种考虑方式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是一种主观认知,或者说是类比思维,因为我们只能根据经验和已知的规律来猜测未知的规律。
然而,量子力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愈发的难以理解。
这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不能解释一些事情,而且可能只能接受这个错误和局限性。
这种认识颠覆了这种类比思维的传统思考方式,并促使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
涉及叠加态其次,量子力学的叠加态理论挑战了人类对于现实的观念。
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是指,在没有测量的情况下,量子物理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一旦测量,该系统就会进入其中一种状态。
这种理论对于哲学而言有着深刻的启示,因为它引发了人们在物理客观与认知主观之间的思考。
一方面,叠加态的存在暗示着一种新型的现实观念——现实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可能的状态。
这种认知可能会引起人们对现实、经验和客观世界本身的重新评估。
从这个角度来看,叠加态为哲学提供了一个丰富和深刻的概念,即“现实的多重性”。
另一方面,叠加态也促使人们思考主观影响量子物理系统的可能性。
这种想象可能会使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定义产生质疑。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及其哲学思想

量⼦⼒学的发展史及其哲学思想⼗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物体的机械运动⽐光速⼩的多时,准确地遵循⽜顿⼒学的规律;电磁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程;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归结为麦克斯韦⽅程;热的现象理论有完整的热⼒学以及玻⽿兹曼,吉不斯等⼈建⽴的统计物理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些计算⽽已。
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们对于在各个⼀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产⼒的巨⼤发展,对科学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科学试验从⼀个发展阶段进⼊到另⼀个新的发展阶段。
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上述重⼤成就的同时,⼈们发现了⼀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体辐射,光电效应,原⼦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法解释的。
这些现象揭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突出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世界规律性的⽭盾,从⽽为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打下基础。
⿊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使⼈们发现了光的波粒⼆象性;玻尔为解释原⼦的光谱线系⽽提出了原⼦结构的量⼦论,由于这个理论只是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些新的假设,因⽽未能反映微观世界的本质。
因此更突出了认识微观粒⼦运动规律的迫切性。
直到本世纪⼆⼗年代,⼈们在光的波粒⼆象性的启⽰下,开始认识到微观粒⼦的波粒⼆象性,才开辟了建⽴量⼦⼒学的途径。
量⼦⼒学诞⽣和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盾和⽃争的过程。
⼀⽅⾯,新现象的发现暴露了微观过程内部的⽭盾,推动⼈们突破经典物理理论的限制,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另⼀⽅⾯,不少的⼈(其中也包括⼀些对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限制有过贡献的⼈),他们的思想不能(或不完全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前进,不愿承认经典物理理论的局限性,总是千⽅百计地企图把新发现的现象以及为说明这些现象⽽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纳⼊经典物理理论的框架之内。
量子力学学习心得

量子力学学习心得量子力学是一门涉及微观世界的科学,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在我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我真正认识到了它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量子力学需要放弃经典物理的直观观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观察和描述经典物理现象,而在量子世界中,我们必须用数学语言描述粒子的行为。
这需要我们逐渐接受和理解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如波动函数、算符以及矩阵形式的表示。
通过学习数学工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量子粒子的行为。
其次,量子力学对观察者的影响非常大。
根据测量原理,观察者的行为会导致波动函数的塌缩,从而确定粒子处于一些状态。
这个观察和测量过程是量子力学的关键概念,而且与经典力学的测量方式截然不同。
我学习了双缝干涉实验以及薛定谔猫等思想实验,深刻体会到了观察者对量子系统的影响。
这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以及测量的可靠性有着重要启示。
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表明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是由于测量的性质决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不仅揭示了物质的本质,也对我们思考科学和世界观提出了新的问题。
此外,在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实验结果引发了众多哲学问题,如关于自由意志、存在性和实在性的讨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引领了科学的进步,也影响了哲学思考和对人类认知的界限重新思考。
总而言之,学习量子力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逐步熟悉数学工具和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量子力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质和粒子的本质,认识到观察者对量子系统的重要性,也思考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量子力学作为一门前沿科学,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挑战了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物体的机械运动比光速小的多时,准确地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电磁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热的现象理论有完整的热力学以及玻耳兹曼,吉不斯等人建立的统计物理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科学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科学试验从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上述重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这些现象揭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突出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世界规律性的矛盾,从而为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打下基础。
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使人们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为解释原子的光谱线系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论,由于这个理论只是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一些新的假设,因而未能反映微观世界的本质。
因此更突出了认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迫切性。
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开始认识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才开辟了建立量子力学的途径。
量子力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
一方面,新现象的发现暴露了微观过程内部的矛盾,推动人们突破经典物理理论的限制,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不少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对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限制有过贡献的人),他们的思想不能(或不完全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不愿承认经典物理理论的局限性,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把新发现的现象以及为说明这些现象而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框架之内。
虽然本书中不能详细叙述这个过程。
尽管这些新现象在十九世纪末就陆续被发现,而量子力学的诞生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这中间曾经历一个曲折的途径,说明量子力学这个理论的诞生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靠少数科学家在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
爱因斯坦在这次大会上作了题为《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质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的报告,首次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通过对光辐射的统计提醒的精辟分析得出结论:光对于统计平均现象表现为波动,而对于能量张罗现象却表现为粒子,因此,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这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这样,爱因斯坦的第一次在更深的层次上及时处理光的神秘本性,从而也将他最尊敬的两位前辈——牛顿和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理论有机的综合在一起。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
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
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
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
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
经狄拉克、海森伯和泡利等人的工作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建立之后发展建立起来的。
旧量子论对经典物理理论加以某种人为的修正或附加条件以便解释微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
由于旧量子论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在寻找微观领域的规律时,从两条不同的道路建立了量子力学。
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理原理。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任意线性叠加仍然代表体系的一种可能状态。
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一个线性微分方程,该方程预言体系的行为,物理量由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表某种运算的算符表示;测量处于某一状态的物理体系的某一物理量的操作,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波函数的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的期待值由一个包含该算符的积分方程计算。
波函数的平方代表作为其变数的物理量出现的几率。
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并附以其他必要的假设,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原子和亚原子的各种现象。
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涉及许多哲学问题,其核心是因果性和物理实在问题。
按动力学意义上的因果律说,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也是因果律方程,当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
但量子力学的预言和经典物理学运动方程(质点运动方程和波动方程)的预言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在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对一个体系的测量不会改变它的状态,它只有一种变化,并按运动方程演进。
因此,运动方程对决定体系状态的力学量可以作出确定的预言。
但在量子力学中,体系的状态有两种变化,一种是体系的状态按运动方程演进,这是可逆的变化;另一种是测量改变体系状态的不可逆变化。
因此,量子力学对决定状态的物理量不能给出确定的预言,只能给出物理量取值的几率。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物理学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
据此,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断言量子力学摈弃因果性,而另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量子力学因果律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因果性——几率因果性。
量子力学中代表量子态的波函数是在整个空间定义的,态的任何变化是同时在整个空间实现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远隔粒子关联的实验表明,类空分离的事件存在着量子力学预言的关联。
这种关联是同狭义相对论关于客体之间只能以不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物理相互作用的观点相矛盾的。
于是,有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为了解释这种关联的存在,提出在量子世界存在一种全局因果性或整体因果性,这种不同于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局域因果性,可以从整体上同时决定相关体系的行为。
量子力学用量子态的概念表征微观体系状态,深化了人们对物理实在的理解。
微观体系的性质总是在它们与其他体系,特别是观察仪器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人们对观察结果用经典物理学语言描述时,发现微观体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或主要表现为波动图象,或主要表现为粒子行为。
而量子态的概念所表达的,则是微观体系与仪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表现为波或粒子的可能性。
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物理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
真实状态分解为隐态和显态,是由于测量所造成的,在这里只有显态才符合经典物理学实在的含义。
微观体系的实在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分离性上。
量子力学把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不允许把世界看成由彼此分离的、独立的部分组成的。
关于远隔粒子关联实验的结论,也定量地支持了量子态不可分离性的观点。
瑞利-金斯用经典电磁理论及统计物理学,得到:此公式在低频部分与实验符合,在高频则与实验结果偏离很大,当时,,是发散的,称“紫外灾难”。
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它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热辐射能谱的测量发现的热辐射定理。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热辐射能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热辐射的产生与吸收过程中能量是以hV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交换的。
这个能量量子化的假设不仅强调了热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而且与辐射能量和频率无关由振幅确定的基本概念直接相矛盾,无法纳入任何一个经典范畴。
当时只有少数科学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过认真思考,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