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与大学如何衔接
如何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

如何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如何才能更快速有效地将学生从高中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大学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的模式,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合适地衔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鼓励探究式学习:高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课题研究,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强化学习策略指导:教师要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笔记技巧、信息搜集与整理、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等,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3. 建立学习资源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课外学习,拓展知识面,为未来的大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 注重问题导向教学: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鼓励质疑和辩论: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积极参加课堂辩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3. 融入多元视角:教师要将不同的理论、观点、方法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促进高中与大学的沟通与合作:1. 建立高校与高中联动机制:高中与大学建立沟通机制,分享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学学习模式,提前做好准备。
2.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课程体验:高校可以邀请高中学生参加部分大学课程,体验大学学习氛围,了解大学学习要求,为未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3. 开设大学衔接课程:高校可以为高中学生开设衔接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大学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四、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挑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逐渐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活动,拓展兴趣爱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适应能力。
高中大学衔接知识

高中大学衔接知识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衔接知识:1. 学术要求:大学课程通常比高中更具挑战性和深度,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应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科选择:大学提供了更多的学科选择,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高中阶段可以通过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实习或志愿者工作等方式,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3. 学术能力:大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可以通过参加科学竞赛、学术研究项目或者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4. 学术写作:大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写作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写作结构和引用规范等。
高中阶段可以积极参与写作课程和写作比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5. 自主学习: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寻找学习资源。
高中阶段可以通过参加自主学习小组、参与学术讨论或者参加学术夏令营等方式,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6. 社交能力:大学生活丰富多样,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阶段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参与志愿者工作或者参加各类培训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7. 职业规划: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职业规划。
高中阶段可以通过参观企业、实习或者与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要求和机会。
总之,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需要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并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目标做出职业规划。
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和项目,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教育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课程?

高中教育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课程?高中教育如何好地衔接大学课程?高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有效衔接是保证学生顺利过渡的关键。
然而,当前高中教育与大学课程在内容、教学、学习等方面存在一定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初期无法适应,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各方面着手,最终形成高中教育与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机制。
一、课程内容衔接性:统合学科知识的纵向贯通深化高中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掌握:高中课程应在保证基础性、通识性的同时,深化对学科核心知识和关键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学科框架。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逻辑推理、解题思路等方面的训练,为大学数学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引入大学先修课程,提前接触大学专业知识:高中阶段可开设一些与大学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提前接触大学专业知识,了解大学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结合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大学课程的交叉学科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衔接: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鉴大学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高中教学应借鉴大学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高中阶段应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学手段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网络资源、在线课堂等,提升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阶段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进行时间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大学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大学如何与高中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大学如何与高中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大学与高中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那么,大学应如何与高中学校建立起稳固、有效的合作关系呢?首先,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关键。
大学和高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议,双方的管理人员、教师能够面对面地交流想法和需求。
这些会议可以轮流在大学和高中学校举行,以便双方都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教学环境和工作流程。
此外,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专门的沟通群组或平台,实时分享教育资讯、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相关信息。
在课程衔接方面,大学可以提前介入高中的课程设置。
根据大学专业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为高中提供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议和指导。
比如,对于理工科专业,可以在高中阶段开设一些基础的编程、实验设计等课程;对于文科专业,可以增加一些学术写作、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
同时,高中学校也可以邀请大学教师为高中生举办讲座,介绍大学的专业课程和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的规划。
师资交流是加强合作的重要途径。
大学可以派遣教师到高中学校进行短期讲学或辅导,分享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
高中教师也可以到大学参加培训和进修,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这种师资的互动能够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播与融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一些具有科研潜力的高中学生,可以在高中学校设立大学指导的科研小组。
大学教师提供研究方向和指导,高中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简单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能够激发高中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为大学选拔优秀的科研苗子提供了机会。
招生工作的合作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大学可以在高中学校设立招生宣传点,及时向高中生和家长提供招生政策、专业设置等信息。
同时,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参观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感受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无缝对接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无缝对接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高中与大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两个重要阶段,无缝对接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是关键。
高中与大学教育在内容、方式和要求上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种无缝对接,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大学学习。
本文将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衔接从高中到大学,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和要求会发生较大变化。
为了实现无缝对接,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沟通,确保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设置能够相互衔接。
在高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同时,在选修课程方面可以引入一些大学所需的课程内容,为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此外,高中和大学之间可以通过开展课程示范和研讨活动,促进师资力量的交流,以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和大学教学方法的差异也是无缝对接的难题之一。
高中教学以课堂讲授和考试为主,而大学教学强调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高中阶段可以逐渐引入一些以项目为主导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也应该为新入学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三、评估方式的衔接高中和大学的评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无缝对接中需要注意评估方式的衔接。
高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考试来评测他们的学习成果,而在大学阶段,除了考试,还有论文、项目报告等方式。
为了使学生顺利过渡,应该在高中阶段逐渐引入一些与大学评估方式相似的考核方式,如学科竞赛、小组报告等,使学生对不同的评估方式有所了解和适应。
四、学术氛围和文化的衔接高中和大学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差异,还存在着学术氛围和文化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高中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和学术讲座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大学的学术氛围,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可以合作,提供一些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适应问题,增强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
如何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育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为大学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但现代的高中教育模式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衔接问题,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影响其发展。
为了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育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践行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观察现象、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检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大学衔接课程的设置高中阶段可以设置大学衔接课程,解决学生不了解大学学习模式和内容的问题,为大学学习打下基础。
这类课程可以包括大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大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等。
同时,高校也可以为高中生提供半开放学习平台,使其接触大学课程,了解相关学科领域,更好地选择专业和方向。
三、加强高校与高中的沟通与合作高校与高中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高校可以向高中提供课程信息、招生政策、专业介绍等信息,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环境和专业方向,并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
高中也可以向高校提供学生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信息,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调适进入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
高中阶段应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指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适应大学生活。
可以开设心理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实现。
五、注重跨学科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学科划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高中阶段应特别注重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育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教育?

高中教育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教育?高中教育该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教育:形成完整畅通的桥梁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如何才能构建完整畅通的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学习,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视角,探讨高中教育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教育,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高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相关举措包括:- 继续深化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避免碎片化知识的灌输,将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
- 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操作。
- 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辨别真伪,形成独立的判断力。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应试教育”到“素养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的需要,高中教育应转变观念,下大力气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重点举措包括:-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时间管理、笔记技巧、资料搜集与整理等,提升学习效率。
- 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问题式学习”,鼓励质疑、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推广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参与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从“封闭学习”到“开放交流”大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因此高中教育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更多交流活动,提升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针对性措施包括:-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堂讨论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辩论和反驳,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

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中衔接课程的实施已成为教育领
域的热点话题。
大中衔接课程是指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课程衔接,旨
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大学学习。
为了有效实施大中衔接课程,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
首先,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目标和定位。
我们应该明确
大中衔接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和内容,还是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定位是指大中衔接课程在整
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需要与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设置相衔接,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
其次,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需要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
我们需要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内
容和教学方式。
同时,需要整合高中和大学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
能够顺利过渡并获得有效支持。
另外,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
教师
是大中衔接课程实施的关键,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跨学
段的教学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
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最后,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评估和调整。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大中衔接课程的顺利实施。
总之,大中衔接课程实施方案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合理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大学学习,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与大学如何衔接?
高中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对高中性质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使得我们不能不考虑高中发展趋势。
当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关系,总的来说,可以这样形容: 如圆的相切而不相交,相切是外切而不是内切。
二十世纪90 年代以后大学招生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引发了很多变化,今天升学率已不再是我们的核心目标,转向更多地思考高中的性质目标和价值取向问题。
大学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导致大学学生的多样性增加。
不仅在高水平大学,在很多地方大学,大学老师不仅关注学生分数,而且关注学生专业学习状态和将来可能取得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成就。
因此大学的核心任务除了关注生源质量,还有培养过程、培养质量。
大学校长眼光也开始从录取高分数学生,进一步延展到高中教育的过程,这些都为提出研究高中和大学衔接问题,创造了一个客观的环境。
当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关系,总的来说,可以用这样形容:如圆的相切而不相交,相切是外切而不是内切。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一个相切点,就是高考。
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中学已经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这些问题激发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高中教育目标的窄化,导致激烈高中生源的竞争,导致高中学制缩水,导致以高考论英雄的高中质量的外部评价标准,导致不同高考状元情结。
培养出状元固然是值得老师学校骄傲的事情,但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
我们不能够单为这些人来办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我们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多样的健康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我们教育的价值所系和使命所在。
还有一些问题,如高三社团减少,高考时候出现雷人的口号,高中内部师生的分化等等,这就是淡忘了高中教育性质和核心目的,扭曲了高中教育价值,对于高中生这种终身发展造成不可忽视影响,中国的名校长,有责任率先改变这种状况,尽到自己的努力。
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状态如何呢?实话说,大学状态也不好。
有很多表现,如激烈的大学生源竞争,狼烟四起,怪招迭出但更为揪心的是学生内在专业兴趣的缺乏,学生对大学专业学习生活不适应,大学生学业困难,发展后劲不足,以至于与之相关的基本价值品质缺失,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不足,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人格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中国教育在教育机会的提供方面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很大要归功
于我国教育先行的战略,但我们在教育很多内在过程的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教育所出现的问题,是体系的问题,是各个学段共同存在的问题,不是哪个阶段的问题,所以对此要保留足够清醒,不能盲目乐观。
我们不少中学和大学校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些外国专家的共同看法是,我们的学生很听话很友善很照顾老师就是很少提问题,这些话我们听多了,千万不能充耳不闻,通过他们的外部观察,恰恰敏锐地把握了我们今天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很大的问题,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这也是个国际性的话题,其实在国外做的也并不完全好。
现在面临的障碍是,怎样在大学和中学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兼职彼此流动的人事保障制度。
我找到一篇美国学者写的文章《合作,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建立起联系》。
在这篇文章一开始,作者做了个历史的回溯,认为高中和大学教育沟通和合作的匮乏是直接影响美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
他做了很多的调查,调查了学生对于大学专业的了解,调查了大学对于中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结果发现,双方的无知的程度简直令人惊讶。
从很多资料来看,国际社会在解决高中和大学衔接问题上有一些基本做法,一个是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衔接,AP课程
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美国的双学分课程,IB 课程,以及英国的I-level 课程等等,这些课程不仅仅是大学的先修课程,或者是准大学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在教学的要求上是按照大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的,主要不是以知识的传授学习掌握和再现为主,而是以问题的提出、发现和资料分析整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意识的培养为主。
因此在
AP课程的可行性研究里面,反复强调,最重要的还不是开什么课,谁来开这些课,而是这些课怎么开。
第二方面是有关教师流动的。
我惊讶地看到,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有个高级中学,这个中学的教师和俄亥俄大学的教师相互兼职,就是大学教师到中学去兼职授课,中学老师到大学去兼职授课。
其实在我们国家,教育阶段和教师学历之间那种机械式的对应是有问题的。
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本科生教高中,大专生教初中,中师和幼师教小学和幼儿园,好像只有这些低阶段的教育由这些人来教都是对的,这是荒谬的,这是没有根据的。
其实很多大学的附中在创立初期,声名显赫。
之所以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原因就在于并没有在中学任教和大学任教之间
存在一条鸿沟,我们的很多教授都是在中学任教。
但是现在面临制度上障碍,怎样在大学和中学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兼职彼此
流动的人事保障制度,这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一个很大的问
题。
另一个是资源共享,如信息共享,现在网络平台的出现,为中学生有机会分享大学水平的课程、参加大学水平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网络学分,提供了很多便利。
新世纪以来,日本为在培养未来在全球能够领军的科研人才,实施了包括邀请大学教授到中学来讲课,允许高中生到大学听课,允许高中生接触大学的尖端科技,促进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与学生的交流。
我们国家在突破高中和大学衔接方面的障碍也有很多经验,部分学校引入国际课程,这是与国外的高等教育相衔接,但这个衔接也限于为他们输送合格的生源。
给中学生开设的冬令营和夏令营也不断在大学开设起来,探索在高中开设本土的先修课。
如北京的166 中学和北师大的生命科学学院签订了协议,生命科学学院的20 位老师,根据他们的课程需求,进入166 中学来承担教学任务。
中学生进入大学的实验室,如北京市的翱翔计划,每年资助200多位在理工科方面有兴趣有特长有抱负的高中生进入到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室科学家一起工作。
很多学校开设学生的领导力培训计划,还有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育教学研究以及举办学科会议等等,这对高中生的职业定向、专业选择、人
生的未来规划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学和大学衔接的共同愿景是“超越高考”
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共同的愿景是“超越高考”,能够使中
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就能够分享到平等自由理性独立,担当国家使命这样的大学精神,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关注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功,关注人格的完善,关注公民的培育,注重信息的交换和沟通,扩大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衔接,促进中学和大学教师的流动,共享大学的实验室,组建联合进行研究的教学团队,必要的资源保证和制度变革。
大学和中学的衔接是不容易的,很多方面也会触及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至少管中学的和管大学的就不是一个部门,在很多课程开发方面,教师的评聘方面,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要注意发挥大学教育学部的独特作用,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第三部门,包括专业协会积极参与的作用。
我们核心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公民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更好的准备,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只有这几个部门协同以后,这个衔接才能做得更好。
(来源:光明日报)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