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怀念母亲》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配乐播放图片,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完毕之后你要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同学们看的都非常专注,我从同学们的姿态和眼神中能看得出来,或许你们有一些感动,或者是温暖,甚至有一些甜蜜,出示ppt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既感动又温暖又甜蜜的感受来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板书)轻轻地再来一次,我们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独特的爱,那么在百岁老人季羡林的笔下,他对自己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他对母亲充满了“怀念”(板书)我们齐读课题。

出示ppt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张照片。

二、整体认知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不太一样,你发现了吗?生: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者以前写的日记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能力太强了。

出示ppt,现在我们快速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准,读正确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如果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该对文章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那么谁能跟我们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ppt 还有不同的内容吗?生:点名回答。

围绕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作者心情悲痛。

作者除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祖国母亲。

师:“去世”在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弃养,是一种婉辞,指的是父母死亡。

同学们看的非常全面,纵观这篇课文,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板书),一个是祖国母亲(板书),出示ppt3张,老师考考你们,哪个自然段集中讲到了这一点意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精选7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精选7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精选7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一《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

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

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

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

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

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

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篇二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

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

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

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怀念母亲》教案与反思

《怀念母亲》教案与反思

《怀念母亲》教案与反思《怀念母亲》教案与反思6 怀念母亲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 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

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

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怀念母亲》教案模板6篇

《怀念母亲》教案模板6篇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模板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怀念母亲》教案篇1【《怀念母亲》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

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

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课程,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透过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

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季羡林爷爷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1.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其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 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老的爱,进而体会季老对母亲的爱。

3.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默读、朗读等训练,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读、轮读等方法,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尊重,2.利用音频、课外补白材料,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老师: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生平,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北京大学里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爷爷。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3.同学们,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季羡林爷爷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了解他。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4.齐读课题,质疑。

过渡:看得出来,同学们都想更进一步了解季羡林老爷爷。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母亲去世多年后,还常常出现在季爷爷的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乌市第十小学程玲玲6 怀念母亲授课人:程玲玲导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导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导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导学时数: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灵魂不全2、上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课文的第二段,回忆一下你知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歉疚、悔恨、怀念)二、品读重点句,感受对祖国母亲的爱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的一座小镇哥挺根,然而身在异国的他并没有停止这份怀念,相反这份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思念)2、下面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对生母怀念的同时还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找出相关的句子化下来,并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3、重点句感悟:1、第3自然段⑴这句中的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⑵作者真的是不明白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对两位母亲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才会有情不自禁、牵肠挂肚的怀念,让我们带这怀念来读读这句。

2、十一月十六日的日记⑴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羡林先生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⑵想象说话: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交流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游子那颗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深情朗读。

3十一月二十日的日记(1)从这则日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想的简直不能忍耐还不回国?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就恨不得立刻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来报效祖国,带着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来读这则日记。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

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

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

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

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由于多年没教高年级了,而这一本书又是新教材里的一篇新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总感到反差很大。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

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

因此,文章特别“散”。

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

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的感情!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语言。

3、 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课文,把握主线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主线,知道作者结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一、揭题导入。

1、 单元主题导入,认识文学巨匠:季羡林2、 交流季羡林的资料。

3、 揭题:怀念母亲,课题中的母亲是指谁?从哪能里可以看出?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快速读课文,把生字词读准确,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生字新词A 读音:奔丧 沮丧 薄暗 (丧事 丧服 丧礼 垂头丧气 丧失)找规律利用字义区分读音B 意思:怅望(纠正怅的读音,给怅组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弃养用这样的方法行吗?) 弃养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C 字形:朦胧 寝不安席(找个近义词)积累词语3、完成《作业本》第6题。

这个部分集中在开头结尾,利用首尾呼应的段落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块二:品读作者的思母之情。

1、学习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

一、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用一个词表示。

(魂不守舍,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失魂落魄……)1、用波浪线划出表示作者内心很悲痛的句子。

2、出示学生找出的句子。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自由读句子,说说哪些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悲痛之情?指导朗读。

(2)对于母亲的离去,我为什么会如此悲痛,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

(3)出示《赋得永久的悔》说说怎样的母亲?(4)朗读指导:三句话。

(5)在这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日子里,作者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家境贫困时,母亲;儿子远离时,母亲;思念爱子时,母亲;时,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课程,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透过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

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季羡林爷爷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1.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其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 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老的爱,进而体会季老对母亲的爱。

3.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默读、朗读等训练,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读、轮读等方法,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尊重,2.利用音频、课外补白材料,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老师: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生平,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北京大学里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爷爷。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3.同学们,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季羡林爷爷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了解他。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4.齐读课题,质疑。

过渡:看得出来,同学们都想更进一步了解季羡林老爷爷。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母亲去世多年后,还常常出现在季爷爷的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2. 集体交流,解疑。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品思母之情,体会作者愧疚之心。

(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出示以下几句,。

出示句子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

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

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

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

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

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再一起读这句话。

过渡: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逝世吗?当然不是,请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二: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利用音乐渲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引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永远也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来读读这部分。

男生接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女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全班齐读——“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2.小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

同时,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更让我们感动。

同学们,感动之余,你们内心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后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师:是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

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母亲。

对母亲的怀念是人世间最真切最质朴的情感。

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花甲诗人,写下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美的诗篇——《游子吟》。

(出示《游子吟》,师生随着音乐深情吟诵。

)三、作业1.抄写文中描写对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有感情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的那份思念之情。

然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季爷爷怀念的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二、品思国之情,体会作者爱国之心。

1.学生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学生交流后,师相机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指名读。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频来入梦”。

相机指导写“频”字。

)过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日记。

(自由读课文中的三则日记)3出示日记内容。

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4.完成想象说话练习:因为季老想到,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师:正因为作者对有着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所以祖国母亲才会“频来入梦”。

而且这份思念时常萦绕在作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接读: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接读: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接读:11月28日日记师:读着这些语段,我们的眼前仿佛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声声叹息,难以入眠。

在这一个个无眠的夜里,他想起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当时的祖国贫穷落后,并遭到列强的凌辱,很多青年都怀抱着富国强国的梦想留学海外。

季羡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学习的虽然是文学,是语言学,但是他心中的爱国之情比谁都要强烈。

因为在他的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他的心里,祖国是永远的家。

带着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再次读读课文。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

三.品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

(分男女生读)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四、体会文章写法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浏览课文开篇、结尾,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拓展1.师: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季羡林老爷爷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则日记。

3.推荐课外读物。

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生身母亲板书设计:怀念母亲频来入梦祖国母亲教学反思:《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思母与爱国之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本节课,首先,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母亲频来入梦”来展开教学,围绕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慢慢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母和思国情怀。

通过我的课,学生不仅情感上受到熏陶,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得到启示,例如,写作时可以通过摘录日记和其它文章的内容来表达思想感情;文章首尾呼应更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作业中布置了仿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体现了读中感悟、以读促情的课程设计理念。

我着重指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我的引读下,在音乐的渲染下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的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失母后那无尽的悔,感受作者的失母之痛,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课语文气味比较浓厚,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更加到位。

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学会到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且在情感上一定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爱国的意识也一定会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