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系统概述教学

合集下载

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一、概述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教师系统)是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而建设的一种信息化平台。

教师系统旨在提供一个集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

二、教育资源管理教师系统应该配备完善的教育资源管理功能,包括各学科的教材、教案、试题库等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存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灵活选择和获取相关资源,并进行个性化定制。

此外,系统还应支持教育资源的评价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教师培训与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系统应提供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服务。

系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各类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支持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同时,系统应还提供定期的专业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共享。

四、教学管理教师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教学管理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系统可以提供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编制、学生档案管理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班级和学生信息的管理。

系统还应提供学生成绩管理、评价与反馈等功能,以及家长和学校管理层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五、教学辅助教师系统还应支持教学辅助功能,满足多样化的教师教学需求。

系统可以提供在线备课工具,包括教案制作、PPT制作、多媒体资源编辑等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内容。

此外,系统还应支持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互动和问答,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六、系统建设与维护教师系统的建设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团队。

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注重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定期进行系统升级和优化,解决故障和问题。

七、数据分析与挖掘教师系统应收集和整理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为学校决策和教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探秘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学设计

《探秘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tougao4@37APR 2020 NO.07《探秘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学设计邵红祥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第2节,通过剖析具体案例,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后,对信息系统进行逐步深入学习的必备内容,与后续的支撑技术、系统安全以及系统搭建等内容都有非常直接的内在关系,在整个模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学情分析学生对信息系统应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体验,对其组成和功能有零星的了解,但信息系统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知。

因此,要让学生实现由抽象到具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能够剖析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实例的体验和探究,掌握剖析典型信息系统的一般方法;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产生继续学习信息系统的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难点:能够剖析典型的信息系统。

● 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概念多,涉及的面比较广,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让学生先进行相关活动,然后根据活动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延伸,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感悟。

因此,我采用项目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理解、运用知识,领悟其中的学科思想与方法。

● 教学过程分析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教师邀请学生上讲台参加“吹气球”活动(提醒学生USB线的连接),学生向智能板上的某个点集中吹气,显示器中的“气球”会产生大小变化(如图1)。

通过修改程序中的数值(由5000修改为3300,如图优质课展台图1 学生“吹气球”图2 修改参数界面图3 导学案信息技术教学tougao4@38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让学生经历“吹不破”到“吹破”的过程。

《走进信息世界》的教案设计

《走进信息世界》的教案设计

《走进信息世界》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社会1.1 信息的概念与特征讲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如数据、信息、知识等。

探讨信息的特征,如传递性、时效性、共享性等。

1.2 信息社会的概述介绍信息社会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分析信息社会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3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战略阐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解读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措施等。

第二章: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2.1 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文件管理等。

2.2 互联网技术概述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介绍常见的互联网协议、应用服务及网络安全知识。

2.3 数字化生活与工作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与大数据3.1 基础知识讲解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领域及应用场景。

介绍的基本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

3.2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阐述大数据的概念、特征、技术架构等。

探讨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金融、医疗、教育等。

3.3 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分析与大数据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伦理问题。

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人类利益。

第四章:信息系统与信息化4.1 信息系统概述讲解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等。

介绍信息系统的类型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2 企业信息化建设阐述企业信息化的定义、目标、内容等。

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4.3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介绍政府信息化的概念、意义、发展现状。

讲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5.1 信息安全概述讲解信息安全的概念、目标、威胁因素等。

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如加密、防火墙等。

5.2 网络素养与网络道德阐述网络素养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培养方法。

讨论网络道德问题,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

信息技术教案【8篇】

信息技术教案【8篇】

信息技术教案【8篇】第一篇:信息技术入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3. 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概述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 计算机操作系统4. 办公软件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以及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软件应用。

3.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鼠标键盘操作等。

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二篇:网络基础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方法。

3. 学习网络应用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网络概述2. 网络设备3. 网络协议4. 网络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讲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方法,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的设置。

3.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

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对网络设备连接和配置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篇:网络安全与防护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

2. 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3. 学习网络安全防护工具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概述2. 网络安全威胁3. 网络安全防护4. 网络安全防护工具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摘要】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综合性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落后、联合教学能力弱,“产、学、研”脱节是其具体体现。

因此,其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改革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目前的现状第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确定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和实验时间。

第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设计大纲和专业教学要求,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选择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编写指导书,明确具体要求,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和工具书的能力。

第三,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完成的一种辅助性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了解,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

第四,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学生在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整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的一次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在三年专业学习中的效果和收获,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获取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第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不仅能检验和提高学生专业学识水平,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从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了学生素质:吃苦耐苦、连续作战、耐心、细致、踏实认真、协作的精神和沟通能力等等。

专题7.1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专题7.1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第7单元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即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理解:1.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2.理解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和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应用:1.应用ITDRM 、ASSURE 、ADDIE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思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2.应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具体教学。

分析: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重要术语:信息化教学设计;ITDRM 模式;ASSURE 模式;ADDIE 模式;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学习者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类比较,理清思路,掌握不同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异同和使用对象。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大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其教学流程,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以便创新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是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并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再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教学系统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即信息化教学设计。

知识点7.1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教育信息化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要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现代教学技术来完成优质教学,还需要掌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基本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信息化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在多媒体环境中,师生恰当有效地运用教育媒体和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第三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第三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 2.信息的采集 信息的采集是指根据特定目的和要求,将分散蕴涵在不 同时空内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积聚起来的过程。 • 3.信息的表达 表述形式:文字表述、数字表述、图形表述、表格 (文不如表,表不如图)
信息的采集
1.信息源的分类 • 个人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据库 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 • 按地点分:内源、外源 • 按时间分: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 2.信息采集的原则 3.信息采集的途径:内部、外部 4.信息采集的方法
3.1.2 信息和数据
数据的定义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数据是对事实、概念、 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这种特殊的表达形 式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或自动化的装置进行通讯、 翻译转换或者加工处理。 • 还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对数据的定义。 • 我们的定义是:数据是使用约定俗成的关键字,对 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进行 抽象表示,以适合在这个领域中用人工或自然的 方式进行保存、传递或处理。
因特网 映射 交易文件 数据库 文本文件 电子数据交换工作原理 转换 EDI标准格式文件
信息的定义
• 我们认为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 及变动的有序形式,以及接受主体对这个形式的 能动的反映及改组。 • 客观性内涵(客观信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 的性质,只存在于信源。 信息是事物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 主观性内涵(主观信息):产生于生活主体和客 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这种信息的存在还 须考虑信宿。
信息的分类(续)
• 4.按正式程度分 正式信息:较有规律的,经常性的信息。如发 票的内容,成绩的多少等。 非正式信息:不大有规律。如意见、判断和传说 等。 • 5.按内容保密度或传递范围分 公开信息:信息是公开的,可以共享的。 半公开信息:内部信息,能在一定范围使用。 非公开信息(保密信息):一般不能公开使用。 有保密级别并有一定的保密时间。

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册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特性,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2.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理解各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部件的功能。

2.2 中央处理器(CPU)教学目标:了解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CPU的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CPU的结构,CPU的工作原理,CPU的性能指标。

2.3 存储器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掌握存储器的类型和作用。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类型,存储器的作用。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3.1 软件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软件的概念,掌握软件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软件的定义,软件的分类,软件的特点。

3.2 操作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3.3 应用软件教学目标:了解应用软件的分类和作用,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应用软件的分类,应用软件的作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4.1 网络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掌握网络的类型和拓扑结构。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网络的类型,网络的拓扑结构。

4.2Internet的基本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掌握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技巧。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浏览器的使用,搜索技巧。

4.3 网络安全教学目标: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教学内容:网络安全概念,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即根:据P(X因公1为式)=P硬得(X币:2)下=0落.5正反两一均面比等出特概现的率的信状概息态率量的都是事为指件0含所.5有具,两有的个不独确立 H(x)= -【P(X1)log2 P(X1定) +性P能(X被2)全lo部g2消P(除X2所) 】需要的信息。 =-(0.5*log2 0.5+ 0.5*log2 0.5) =- (0.5+0.5)log2 0.5 =- log2 0.5 =1(比特)
• “北京明天影晴响转,多它对云接,收最者高的气决温策
上看它是否有助于决具策有,价即值。决信策息价是数值据。有
25℃,最低意气义温的表15示℃。”。这里所包
含的内容是信息还是数据?
a
8
1.2信息的属性
1.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是事物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
2.时效性 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到利用的时间间隔 及其效率;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概述
a
1
1.信息及其度量 2.系统与信息系统
a
2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信息的概念、特征;了解信息的 有关基本问题;了解信息的有关分类。
2.掌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性; 了解信息系统的阶段理论。
3.了解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 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应
(i)“某条人信在息第的十信排息”量包之含和的。信息量为
log2
1 32
5(比特)
(ii)“某人在第15座”包含5b的it+信5.息32量bi为t=10.32bit
log2 4105.3(2 比特) (iii)“某人在第十排第15座”包含的信息量为
log21218010.3(2比特)a
17
补充
a
9
1.3信息的类型
信息分类角度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 分
按信息记录内容与使 用领域划分
按信息产生的先后或 加工深度划分 按照反映形式
a
信息类型
文献型 、档案型 、统 计型 、图像型 、动态 型
经济信息、管理信息、 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 等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 和三次信息等
数字信息、文字信息、
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
a
15
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 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
例2 设剧院有1280个座位,分为32排,每排40座。现欲从中
找出某人,求以下信息的信息量。(i)某人在第十排;(ii) 某人在第15座;(iii)某人在第十排第15座。
解是相:等在的未这几,知一条他任例信坐何子息在信反,各息映其座的了总号情对信上况完息的下全量概,独等率立于此也的各人可在以各认排为的是概相率等可的以,认故为

10
1.4信息的度量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 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 信息量大,消除的不确定性程度 小,则信息量小。如果事先就知 道确切的消息内容,那么消息中 所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1948 年,香农提出了“信息 熵”(shāng) 的概念,解决了对 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
a
13
n
信息量的公式 H(x) p(xi)lo2gp(xi) i1
i=1,2,3,…,n Xi表示第i个状态(共n个状态); P(Xi)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时的概率; H(x)为熵,指消除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 单位为比特(bit)。
1bit是多少呢?
a
14
例1:求消除一枚硬币下落正反两面不确定性所需要 的信息量为多少比特。
3.不完全性 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 到的,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 舍弃无用和次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4.等级性 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战略级、战术级和 作业级
5.变换性 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载体来载荷。 这一特性在多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6.价值性 信息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 是有价值的。
用。
a
3
诗人李中在《碧云集·暮春怀古人》中写到“梦断 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佳句。
《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
沃尔森法则: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 会滚滚而来。
a
4
1.1信息、数据和知识的概念
对象 识别、表达
数据 解释、处理
信息 推断、创造
a
11
如何量化的度量信息量的大小?
1
17
2
18
3
19
14
11
20
21
15
22
12
4
25
13
26
10
23
9
16
27
24
8
28
29
5
30
6
31
7
32
a
12
如果是64支球队,要猜几次? 答案是6次。
想= -知(道p1-哪*llo只ogg球22p(队1l获o1+g/胜p322的23*)-2信l-o=-即息g=5525量,-p,l2olg+o-2l6gPo4.i2g-6.-24-(6.=16/+64p)32 =*lo6g2 p32)
知识
知信数识息据
※在结※才别知一。从有的数识起认意符据是的知义号是以信的,。对某息角才客种结度能观方构看成事式,,为物把是只信记一客有息录个观经。下或世过来多界解的个规释、信律,可息性数鉴关的据联总
※主化※※科※文我五知知观的由信这对字们,识识世信于息些1其、可0是都界息信是符有图以1人是,对。息关号不形用类信f客概于不i同等多v社息观e念仅客的。种,会,☆1世十指观解例符4实而,界分数事释如号:践信0Ⅴ的广字实。,来0经息等概泛,的在描验不。括,而可某述的全和所且通处或总是反以包信有记结知映,括的载5个,识,不字知:人是。是同符识5,,人系学、。的统
VS
> =
<(大多数时候) <
法国兵 3
100 300 1000
法国骑兵骑术不精但纪律严明,马木留克骑兵最 善于单兵格斗但毫无纪律。
a
7
zzzzzzzzz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数数据据如是是符信何号息判,的断是表➢ 物现【是理形思数性式考据的。】,还信它是息对信是接息经收过者,加的需工行要后为的能从数产本据生质,
案例:马木留克兵VS法国兵
a
5
案例:马木留克兵VS法国兵
拿破仑描述法国骑兵和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
战斗时说到:“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
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
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打胜三百个马
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
个马木留克兵。”
a
6
马木留克兵 2
100 300 1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