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难点1.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4.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讨论明确:《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5.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
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
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
《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
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背影的课文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的课文公开课教案八年级语文背影的课文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 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深入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讲述一个简短的父爱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呢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爱的。
2. 检测预习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狼藉、慰藉、簌簌、赋闲、游逛、勾留、嘱咐、妥帖。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看看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写错。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祸不单行(huò)、奔丧(sāng) 、狼藉(jí) 、慰藉(jiè)、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嘱咐(zhǔ) 、妥帖(tiē) 。
其中,“藉"容易读错,“卸”“丧"勾”等字容易写错。
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迂、栅栏、马褂、蹒跚、拭干、搀、光景、颓唐、惦记、琐屑、举箸提笔、晶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yū) 、栅(zhà) 栏、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拭(shì) 干、搀(chān)、光(jǐng) 景、颓(tuí) 唐、(diàn) 记、(chù) 目伤怀、琐屑(xiè)、举(zhù) 提笔、晶(yíng) 莹。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作者是朱自清。
《春》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
《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

《背影》优秀教案《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背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父爱,表达父爱教学准备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教学方法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学生分析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
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早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②有角色意识,以声传情(2)放课文范读音频要求:①解决自由朗读过程中读不准的字音②通过听读体味其中的感情,特别是饱含情感的语句的读法(3)要求自己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①标注、解决不懂的生字词②介绍作者③了解文章的体裁④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⑤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并表明段落大意。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以及背影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背影。
比如,在晨曦中忙碌的清洁工的背影,在夕阳下蹒跚的老人的背影,还有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警察的背影等等。
这些背影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背影,这个背影让他终生难忘。
那么,这个背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 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家奔丧完毕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突出了父亲的“背影"。
当时,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十分惨淡。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加显得珍贵和深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踌躇(chóu chú)迂(yū)蹒跚(pán shān)拭(shì)颓唐(tuí)琐屑(xiè)惦(diàn)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的事件是什么?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一、班级情况这个班有35名学生,包括17名男生和18名女生。
大多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很强。
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学习了很多新单词,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自觉,严重依赖学习,所以在班里学习成绩鲜明。
对于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探索,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个班有两个同学很聪明,但是学习习惯不好。
他们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姿势不够端正。
四个学生基础差,生词掌握慢。
他们读课文有困难,有五个学生特别优秀。
他们能充满感情地、流利地阅读课文,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影,源于注视;注视,源于不舍;不舍,源于情深。
朋友目送友人,是相知远去复见难;妻子目送丈夫,是一别不知何时归;君王目送将士,是古来征战几人回。
远去的背影,渐小的黑点,不移的目光,心灵的牵挂,回忆的惆怅,背影的魅力。
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什么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三)、了解作者、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
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四)、检查字词读音、意思
(五)、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想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想我们传达的感情,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
2.文中提到的背影都是谁的背影?文章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1、文眼:背影
2、父亲的背影。
共四次提到。
第1次(第①段)是难忘的背影;在怀念、思念、回忆的场景中提到的;表达的情感:不能忘怀
第2次(第⑥段)是蹒跚的背影;在望父买橘的场景中提到的;表达的情感:感动、羞愧
第3次(第⑥段)是远去的背影;在父子分别的场景中;表达的情感:依依不舍、眷恋
第4次(第7段)是再现背影:在看到父亲的信的场景中,属于场景再现;表达的情感:别后怀念
(六)、赏读研究:望父买橘
这几次背影中,哪一次写的最为详细、生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第⑥自然段,并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把好的留给儿子,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父亲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的体态:肥胖
走路的姿势:蹒跚、慢慢(蹒跚什么意?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年迈,身体肥胖,腿脚不灵)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的动作:接下来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
分别是:走、探、穿、爬、攀、缩、微倾。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腿伸直,一步步直到接近地面;“攀”月台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
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努力的背影!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而且这一系列的动作,要在回来时再做一遍,为什么父亲还要坚持去买橘子呢?
明确:橘,有吉之义,里面包含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平平安安;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才会不顾自己买橘的艰难。
文中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其他场景。
如第四段提到的父亲亲自去送儿子到车站。
尽管我再三劝阻,都无济于事。
这些都突出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爱儿子,那作为儿子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我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大家思考一下,认为不理解的找到证据,认为理解的找到证据。
明确:作者一开始不理解父亲。
后来,看到父亲为我买橘的背影,使我思想发生了转变。
我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辈伟大的父爱震撼了,甚至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内疚、惭愧。
此时,不仅理解了父亲,更对父亲产生了一种眷恋之情。
而这种理解,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父亲的背影)
(七)、课堂小结
由此可见,作者重点刻画望父买橘的场景,是为了突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在写父亲时,着重写背影,在写我时着重写眼睛,流着眼泪的一双泪眼。
透过我的泪眼,看到父亲的背影,感受到父爱;透过父亲的背影,传递出的父爱,震撼了我的心灵,感到了我。
让我对父亲充满了感激、眷恋之情。
(八)、教师寄语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又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
然而,它会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九)、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到家,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给他们一个拥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