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煮鸡蛋到做科学

从煮鸡蛋到做科学

从煮鸡蛋到做科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案例

以前我教自然课,最优越的是我绝对掌握着课堂的“真理”,学生所有验证的实验结果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课堂的我显得轻松、宜然。

在新的一堂课里,我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因为,我的知识储备出现了“危机”,怎么也没想到,作为一位自然教师的我,课堂上心中没底。

这是一堂科学课。

学生都吃过鸡蛋,可没人关注过真正煮熟一个鸡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这可是个生活问题,教材中绝对没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话题,对老师、对学生都挺有诱惑力。

学生先预测:多长时间能煮熟,2分钟?3分钟?8分钟?更长时间皆有,有什么是熟的标准呢?蛋白熟了不算,蛋黄凝固了才算。

你说煮鸡蛋的时候,究竟会有什么会影响鸡蛋煮的快慢?学生的思维可不慢:水的多少、水的温度、容器的大小、鸡蛋的多少、火的大小,因为温度有高低,必须统一煮鸡蛋的标准才开展研究,于是作了系列控制变量的要求,不准有不同的水温,必须用同样大小的火……

你说放几个鸡蛋煮为好呢?

放一个嫌少,不好比较,放多了又浪费,放6—8个试试看!允许个别小组放10个。

你说隔多长时间打开鸡蛋看为好呢?

隔15分钟短些,隔20分钟差不多,看看鸡蛋到底在什么时间熟。当学生在看到桌上有一排鸡蛋,生熟不同阶段有序排列时,学生彻底明白了,科学来自实践。

课堂上并不是我说了算,一切都得与学生商量以后才能定夺,教师只能预设教学中的几大环节,更多的细节只能在课堂上生成,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学习方式,使科学潜移默化得渗入学生心中。学生心灵的震撼源自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震撼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我们的课堂需要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