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背景及主要内容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王安石变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319年。
然而,到了11世纪中叶,北宋政权陷入了危机。
由于外患和内乱的影响,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宋政府开始寻求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 财政改革: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财政改革。
他提出了“青苗法”和“免役法”等一系列措施。
其中,“青苗法”是指通过征收农民的耕地税,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而“免役法”则是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通过减少军役和强制劳动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2. 教育改革:王安石还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成立了官办的著名学校“太学”,并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
3.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宋的国防力量,王安石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提出了“兵田法”,即将一部分农田用于军队的军资供给,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
此外,他还推行了军队编制的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 经济改革:王安石变法还包括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他提倡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
他还推行了“市易法”,即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品交流和流通。
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来解决北宋政府面临的困境。
他的变法思想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引起了一些反对声音。
虽然王安石变法没有完全成功,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一场变革运动,由北宋政治家、学者王安石主导。
这场变革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农民生活困苦。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官员阶层和士人阶层之间存在矛盾。
此外,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常常无法支付军队和官吏的薪水。
这些问题威胁到了北宋王朝的稳定和统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他推行“青苗法”,通过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和鼓励农业生产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他实行“免役法”,减少农民的服役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此外,王安石还推行了“均输法”,通过设立公共仓储和调控粮价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调节土地和资源的分配,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除了农业改革,王安石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他推行“新法”,通过建立新的政府机构,加强吏治和监察,整顿官僚体制,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还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以人才选拔为基础,提升官员素质和政府效能。
此外,王安石还试图改革军制,推行“保甲法”,建立起由军队和民众组成的保甲制度,加强防线的建设和防御能力。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政策并没有得到全面成功。
他的改革政策受到了来自保守派和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这些改革措施削弱了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因此进行了激烈的反对活动。
此外,由于政策的急进性和实施方式的不当,一些改革措施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不满情绪的加剧。
尽管王安石变法没有获得全面成功,但它确实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和政策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变法运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王安石变法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 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 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 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 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 司马光传》 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 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 加赋”。 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 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 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加强对人 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 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 量。
保甲法 军事 措施 将兵法
教育 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 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 改革科举制度 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 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 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 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 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 司马 光题跋版画像 [4]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 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 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 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 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 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 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 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 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 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光的一生 :其实司马光 的一生主要就是干了这两件事情 编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但是有 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 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 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 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 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 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王安石变法

商业
农业
4、措施: (1)富国(理财措施)——中心措施 青苗法 1.上供物资用贱去贵、用近舍远(补充)
农田水利法
募役法
2.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4.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利息 5.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6.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收入 项目 钱 绢帛 粮 收入总额 36822541(贯) 8745535(匹) 26943575(石) 支出总额 33170630 7255640 30472708 军费开支 9940147 7422768 23170223 所占比例 30% 102% 80%
草
29396113(束)
29250469
范仲淹“庆历新政”揭开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其失败为 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个人因素: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
法精神影响
4.宋神宗的支持
二、变法的内容:
1、目的:
改变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2、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 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④募(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以钱代役) 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 增加政府收入
⑥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 增加了收入;
4、措施: (1)富国(理财措施)——中心措施
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原则 ②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③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④募(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以钱代役) 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 ⑥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
王安石变法

持否定意见:
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 机。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评价
1、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2、王安石变法 进步意义: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原因是什么?(1分 )
冗兵 冗费
冗官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 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 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积贫
积弱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预习展示
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民 族矛盾激化。 2、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 弱局面。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3)通过两次变法的比较你有何认识?(3分)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改革应针对实际,行之有效,要用人得当。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
它始于北宋末年,在北宋仁宗和神宗两位皇帝的支持下,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一、王安石及其变法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改革思想和具有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说,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之前,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逐渐萎缩,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则呈现停滞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也无计可施,税收不断增长,百姓的负担也愈加沉重。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政、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五个方面。
学政制度是指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新官,并允许选中士子跨地区执政,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掌控。
青苗法实行“租禄赋役”制,将在地税赋中的赋税改为直接向较富裕的地主征收物质,以支持粮食农业发展。
免役制度则降低兵役负担,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市易制度允许私人经营商业,鼓励商品流通,并设立有关规章制度,保障市民的权益。
保甲制度则是在基层社区内设立“保甲”制度,强制性地规定每个人都要履行一定程度的自愿义务,从而加强基层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使得政府行政更加有序和稳定。
然而,新法信奉“务实”,而非“德治”,即强调实效,而非以道德约束社会。
由于新法的推行并不令人满意,加上旧派官员和地方势力的阻挠,新法不再得到支持,失去了先前的声势和政治基础,最终于庆历年间失败了。
结论作为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历史课上,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为今后的社会发展积累经验和智慧。
4.2 王安石变法

《三经新义》才干的机会
整顿 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考 培养了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试依据
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 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 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 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 择优录取。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
创设情境:
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并从事经商 的大地主……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 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市易法等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 改革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巩固基础,突破难点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 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 开源 的收入;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节流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利于 提高农产量。 发展生产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改善“积贫”。
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1、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历史作用): 失败根因 3)局限性: ①北宋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 的统治为出发点,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人民负担,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王安石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兵虚财匮
1、根本原因: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三冗”?
冗兵——军队人数激增 冗官——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 冗费——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进一步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王安政石变支法背出景和增主要长内容示意图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 样形成的?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因 根源
①政府将受灾 ①北宋初年为 ①军队官员激增
流民编入军队 集中行政权,
②为集中军权, 一职多官
②大兴土木
扩大禁军数量 ②通过科举考 ③每年向辽、西
③为对付辽、 试和恩荫赏赐 夏交纳“岁币”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 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二、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
其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土地兼并 阶级 人民 政治
苛捐杂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矛盾 起义
危机
内
忧
北宋政府积贫积弱
边 疆
外
危患
守内虚外
少数民族崛起 机
辽宋西夏 连年征战
民族矛 盾激化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财政危机(积贫)
(军队战斗力、行政
效率低下) (积弱)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学习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 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本课结构: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兵虚财匮; (二)内忧外患; (三)昙花一现的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西夏在边境大 大量授官
量屯兵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冗兵”
“冗官”
“冗费”
①政府将受灾流 ①一职多官
民编入军队
①冗兵、冗官
原因 ②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士 ②大兴土木
实行“守内虚外” 人数
③皇室开支
③边境大量屯兵 ③恩荫赏赐
④更戍法
④向辽、西夏交纳 “岁币”
后果
①军队战斗力低下;
罢
兵 。
清 赵
翼
“三冗”的形成
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采取了 “ 收 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 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改变 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但北宋中期 后,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 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 官、冗兵、冗费的所谓 “三冗”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内忧
1、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材料: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总计
宋真宗景德年间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04—1007) (1041—1044)
450万贯
1975万贯
428万贯
1710万贯
355万贯
715万贯
1233万贯
4400万贯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社 会
危
边疆危机 机
(民族矛盾)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②积弱;
①行政效率低下;
③边境危机;
②官俸负担沉重。
④军费负担沉重。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①财政危机; ②积贫
战争赔款、大兴土木
北 宋
一职多官 恩荫、科举
冗官
冗积 费贫
加 强
扩充军队 冗兵
中 央 集 权
收回兵权 分割军权
分化事权
军队战斗力弱 积 行政效率低下 弱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重点: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冗官 北宋1.增7万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1万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王安员石变人法背数景和增主要长内容示意图
“冗费”的形成
13186万余贯
所出无余
1上26对77冗辽万余费和贯西养夏兵的、战养争官及所高需额的赔巨款,额都费给用宋,政加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996年)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原因: 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
兼并严重、负担沉重
阶级矛盾尖锐
自然灾害严重
农民起义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契丹人引马图
西夏王陵
上京(今内蒙) 兴庆(今银川)
东京(今开封)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外患
面对辽和西夏的 进攻,北宋采取
被动防御 的方针。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承天皇天后和耶律隆绪的指令 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 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宋朝的大臣王钦若等人 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 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射死辽将萧达览,辽军 士气受挫,同意与宋军议和。宋真宗不惜代价, 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 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 河北涿县)人。后周 时任殿前都点检.960 年,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国号“宋”, 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宋太祖(927-976)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王丘安石县变法陈背景桥和主镇要内)容
千 秋
一 著
疑 案 陈
黄 袍 便
桥 驿 ,
—— ·
——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积积贫弱的的表表现现:: 不敷①①出官对(俸外国和无穷军力)费解;开除支辽过大和,西政夏府威财胁政;入
②②为对解内决不财能政控困制难农而扩民大起赋义税;所造成
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王安石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
2、外患?
——辽、西夏的侵扰;
“冗兵”的形成
12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11民6万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91,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 冗 兵 ”问题。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王安兵石变人法背数景和增主要长内容示意图
“冗官”的形成
2. 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