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一、力学部分1.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速度和速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率的大小比较。

3.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F=ma)、牛顿第三定律。

4.重力:重力的定义、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弹力:弹力的产生、弹力的大小、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

6.摩擦力: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7.压强: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压强的大小比较、压强和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8.浮力: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方向、物体浮沉条件。

9.杠杆: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作用点、杠杆的运用。

10.简单机械:斜面、滑轮、轮轴、螺旋测微器等。

二、热学部分1.温度:温度的概念、温度的计量、摄氏度和开尔文度。

2.热量:热量的概念、热量的计算、热量传递的途径。

3.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水的比热容的特点。

4.热量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5.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条件、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6.气压:气压的概念、气压的变化、气压和沸点的关系。

7.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三、电学部分1.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电流的计算、安培定律。

2.电压:电压的概念、电压的计算、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3.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计算、电阻和电流、电压的关系。

4.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表述、欧姆定律的应用。

5.电功:电功的概念、电功的计算、电功和电能的关系。

6.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

7.电路:电路的概念、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状态、电路的故障。

8.串并联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串并联电路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应用。

9.用电器:家用电器、电动机、发电机等。

四、光学部分1.光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 力学-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力图恢复原状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3. 电学-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度。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单位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4.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 色散:白光通过介质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内、焦距上、焦距外的成像特点。

5. 声学-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现象。

-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6.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和运动-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大小和方向,单位是牛顿。

-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 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

-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 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 第三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声光电磁- 声:是物体振动传播的机械波,声音的强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 电:是电荷的运动形式,电荷分正负两种。

- 磁:是由电流在导线中产生的力和磁场。

- 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组成,有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

- 镜子:可以将光线反射或折射,有凸镜和凹镜两种。

3. 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能量:是做功的能力,有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形式。

-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化石能等。

-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守恒不变。

- 热传递: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

4. 多种能力- 压力:物体受到的力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情况。

- 阻力:物体运动时受到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

- 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的阻碍运动的力。

- 弹力:物体恢复形状时所产生的力。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以上是初三物理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二)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公式:G=m·g(G为重力m物体质量g重力系数)(三)密度(1)定义: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ρ=m/V(ρ为密度m物体质量V物体体积)(四)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五)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六)机械功(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是功F是物理受到的力S是距离)(七)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功率P功W时间t)(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初三学习方法与技巧篇三1做好时间规划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中考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规划好时间,然后认真执行。

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始很有自信的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长久坚持,如此,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无用的。

因此,要想学习计划生效,制定了就要努力去执行。

2跟住老师的脚步初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足以自己安排冲刺中考的学习。

基于这点,建议还是紧跟各科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学习与复习计划应对中考。

要相信老师,毕竟毕业班的老师必定有自己的秘诀。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请教。

3要多做练习题在初三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面对三年的课本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重新学习三年的知识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记忆效果是不够深刻的。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1. 运动和力- 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惯性、质量和力的概念2. 动量和能量-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冲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动能、动能定理和功- 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3. 热学- 温度、热量、能量的关系- 物体的温度测量和热平衡-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和热量计算- 温度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相变和比热容4. 光学- 光的传播和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凸透镜和凹透镜- 成像的规律和方法- 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 光的波粒二象性5. 声学- 声的传播和速度-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音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声音的共振和回声- 声的干涉和衍射6. 电学- 静电-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路的搭建和基本定律- 电能和电功率- 简单电器的使用和安全- 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实验和电磁感应定律7. 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 压力的传递和液体的压强- 压强和面积的关系- 浮力和浮力的计算- 显微镜、望远镜和水泵的原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初三物理学知识点总结7篇

初三物理学知识点总结7篇

初三物理学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引言随着初中学习的深入,物理学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物理学不仅揭示了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还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作为初三学子,我们需要对物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以夯实基础,提升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初三物理主要知识点的总结报告。

二、力学基础1. 牛顿运动定律:重点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量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关系。

2. 重力与运动: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的规律。

三、热学基础1. 温度与热量: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热量传递的方向和方式,了解内能与热能的关系。

2. 热力学第一定律: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四、光学知识1. 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的传播规律。

2. 光的色散与光谱:了解白光色散现象和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五、电学基础1. 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产生、性质和基本应用,如摩擦起电、静电屏蔽等。

2. 电流与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电路的基本类型,掌握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等基本电学公式。

六、电磁学基础1. 电磁感应: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 磁场与磁路: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磁路与电磁铁的基本原理。

七、声学基础篇2一、力学基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初三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计算以及力的应用等。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3.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主要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4. 力的应用:力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物体的平衡、物体的运动等。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力、能、功、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力的概念与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力的单位是牛,符号为N。

2. 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力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

3.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展示出来的一种能量,公式为K=1/2mv²。

势能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形状、电荷等参数的变化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4.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等于该系统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在封闭系统中总是守恒。

5. 功的概念与公式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表现。

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

功可以用公式W=Fs计算,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物体的位移。

第二篇:热、分子、热力学1. 分子的运动分子不断地运动、碰撞和振动。

热运动是一种分子自由活动的无规则运动。

2. 温度温度是衡量物体分子热运动程度高低的物理量。

常用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度等。

3. 热量热量是指热量的传递,也可理解为热能的传递。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

4. 热传导、辐射和对流热传导是热能通过物质的传递。

辐射是指热能通过空气和真空的传递。

对流是热能通过流体的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热量和功之间的关系。

公式为△U=Q-W,其中△U为内能变化量,Q为热量传递,W为功。

(2)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热功转换的效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坎普-克劳修斯等效原理、热力学温标、热力学熵表达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测量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机械运动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质量和密度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力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压强压力(F )重力(G )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施力物体 任何物体只要挤压 只能是地球 力的性质 属于弹力 场力 产生方式 接触且挤压 不需接触 力的作用点 受力物体表面重心 方向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且指向被作用的物体总是竖直向下大小1、 物体放置在水平面或桌面,F=G ,此时只是数值相等,但F 与G 也是两个不同的力 2、 F 与G 有关,但不相等, 3、 F 与G 无关1、压强(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定义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压强的公式:P=SF。

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3)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可能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2、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 。

其中ρ表示液体的密度,h 表示自由液面竖直向下计算的深度。

3、大气压强(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用托里斯拆利实验可测定大气压的数值(3)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 (4)大气压强的现象(5)大气压随压度的增加而减小.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浮力一、浮力的产生: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

当一个正立方体浸在液体中处于某一位置A 时,如图1所求,由于上,下两表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物体处于位置B ,则浮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

浮力既是压力差。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文字表述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F G gV 浮排液排·==ρ3、几点说明 (1)本定律包含三点内容:①浮力的施力者和受力者;②浮力的方向;③浮力的大小。

(2)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密度及物体的形状均无关。

(3)适用范围:本定律对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适用。

三、计算浮力的方法: 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 F 浮=F 向上-F 向下 如果上下表面都与水面相平行的规则物体,且知道它的上、下表面在液体内的深度、上、下表面的面积及液体的密度,便可根据深度计算压强,再算出上、下压力差,即浮力来。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这是计算浮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只要ρ液和V 排已知,或者可以由其他条件求得,即可利用F G gV 浮排排·=进行计算。

3、利用平衡条件计算浮力(1)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只受重力和浮力,F G 浮物=。

如果知道重力或根据其它条件求出重力,即可求出浮力。

(2)当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也可以利用三个力的关系求出浮力,例如,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时,F G F 浮拉=-(F 拉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又如,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下面还挂着另一个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 G F 浮物拉=+,只要知道G 物和由其它条件得到另一物对它的拉力F 拉,即可求出浮力。

四、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浮沉条件的分析与表达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受力不平衡,合力不等于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下沉的物体下沉到底时,将受到底部的支承力的作用,当三力平衡即F F G 浮支物+=时,物体静止于液体底部;上浮的物体上升至液面,部分体积露出时,F 浮逐渐减小,直至F G 浮物=时,物体将漂浮于液面,处于平衡状态。

2、漂浮与悬浮的比较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二者都是平衡状态F G 浮物=。

漂浮与悬浮的不同点:漂浮物体的ρρ物液<,V V 排物<,是浮物体的ρρ物液=,V V 排物=。

五、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船 船属于漂浮物体,F G 浮物=。

轮船的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根据轮船的排水量,即可求出轮船受到的浮力。

F G m g 浮排液排水·==2、潜水艇、气球、飞艇 潜水艇、气球、飞艇共同一处是可以上浮、下沉、悬浮,不同之处只是控制的方法不同。

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重,实现它的上浮和下潜。

气球和飞艇的升空和下降,主要是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来实现的。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 (一)简单机械 1.杠杆 (1)杠杆的平衡:即指杠杆静止不转成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公式:①F l F l 1122=⋅②F F l l 2112= 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 l 12>, 动力小于阻力,F F 12< 。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 l 12<, 动力大于阻力,F F 12>。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l l 12=, 动力等于阻力,F F 12=。

省力的杠杆,需要多移动距离,即费距离。

费力的杠杆,则可少移动距离,即省距离。

2.滑轮 ①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②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 1)为阻力臂 (l 2)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F nG G =+1()物轮,其中n 表示吊着物体的绳子的段数。

(二)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 = FS 。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4.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

物理中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工”或“工作”的含意不同。

在物理学中,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这两个因素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物理上就说没有做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下面的三种情况没有做功。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

(2)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线运动。

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3)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有对车做功。

(三)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计算公式 :P WtP Fv ==,。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利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W 有);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 额);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W 总)。

则W W W 总有用额外=+。

2.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3.机械效率的公式:η=W W 有用总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η总小于1。

(五)机械能1. 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 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3.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①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 ②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热和能 1、温度、热量的区别和联系从定义上看,温度是指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分子热运动理论的角度看它是表示热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而热量是指几个物体或物体内的几个部分之间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转移内能的多少。

它是反映热运动过程的物理量,由此出发比较两个概念,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两个方面:(1)相关的时间是某一时刻还是某段时间。

我们可以说某个时刻的温度是多少度,而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2)反映一个状态还是反映一个过程。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就是一个热运动的状态量。

而热量总是伴随着一个吸热或放热的过程,它是一个热运动的过程量。

温度和热量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两上物体之间要发生热传递时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另一个物体要放出热量的条件必须 二者有温度差存在。

(2)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将产生两个效果:其一是物体的温度将升高(或降低),其二是物体的状态将发生变化。

例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

为了初学者好理解和记忆,只要求初中毕业生知道其中的特殊情况。

一个物体在热传递中吸热(或放热)时没发生物态变化,要升高(或降低)温度。

而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或降低)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0t t Cm Q -=吸;()t t Cm Q -=0放反映出来。

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正在发生物态变化,非晶体吸热(或放热)时,温度要升高(或降低)。

但有些特殊情况温度保持不变,需要大家记忆的有:晶体熔化时,吸热不升温,晶体溶液凝固时,放热不降温;液体沸腾吸热不升温。

2、温度、内能的区别和联系内能是物质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能的一种形式。

而温度高低与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就越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