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爱心的传递者》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爱心的传递者》精品教学设计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帮助别人与得到帮助都是幸福的,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爱心,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学会正确关心、帮助他人。

情感与态度: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让学生有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

行为与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关心、帮助他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景故事等方法,感受获得帮助以及为别人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要用心了解别人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难点:帮助别人要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讲图片故事,感受爱心播放歌曲《海神》(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伟大母爱,激发他们自己对家人的爱)师:听完图片背后的故事,同学们一定想起了你心底最亲最爱的人,请大家来讲讲你和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学生感触更深师:刚才的分享,我深深感受到了你们的家人对大家深沉的爱。

我们不仅要感受到爱,更应该把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

二、本节课中,我们要通过大家分享的故事,评选出班级爱心大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三、共同回忆,体验爱心师: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也应该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请大家来看以下这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雨天给别人借伞,公交车让座等)(课件播放相关图片)师:大家回想一下,生活中的小事上你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得到过什么帮助呢?当时心里的感受。

生1:我遇到过,有一次放学下大雨,是班上的一个男同学拿着大伞把我遮回家的,那时候他衣服都湿了。

生2:上美术课,我好几次都忘记带卡纸,都是同桌送卡纸给我的。

生3:二年级的时候,我不会绑鞋带,上体育课鞋带老是松掉,我又不会绑,是班长帮我绑好的。

……评选班级爱心大使师: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他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的主题。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的观念。

但他们对于如何具体地去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心的传递过程,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认识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用具体行动去传递爱心,影响周围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并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用具体行动去传递爱心,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道具:如爱心卡片、贴纸等。

4.小组讨论指南: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方向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课题,如关于一个孩子如何关爱身边的人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他们是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彼此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如互相帮助、关心弱势群体等。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10爱心传递者》,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材通过讲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的力量和传递爱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他们对于爱的理解逐渐深入,能够感知到爱的存在和力量。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如何传递爱、如何关爱他人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故事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提高关爱他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递爱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传递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及相关图片。

3.教学道具:爱心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感受爱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学会关爱他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爱心传递者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爱心传递活动,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 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是他们对于爱心传递的深刻含义还不够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是爱心的传递者。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爱心传递的实例,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情境。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实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情景模拟法: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爱心传递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爱心传递的实例,用于教学。

4.时间:预计用时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传递?为什么我们要成为爱心的传递者?2.呈现(10分钟)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情境。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实例。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爱心传递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场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爱心传递的意义,加深他们对爱心传递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爱心传递实例,让他们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故事;认识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姐妹花;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关注他人,有爱心;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记述、表达的能力与听取别人讲解、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与为他人着想的观念;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使其弄清“爱心”的内容,萌发其爱心。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讲故事,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爱心。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故事情节导入“爱心”的话题。

(老师拿起课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曾遇到过一个同学在路上摔倒,需要帮助挽救?有一个下雨天你在学校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有带伞,让她困在了雨中,你会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课前可以进行兴趣调查)【讲授】2、讲故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小芳,另一个叫小丽。

她们个子不高,长得也很普通。

但是,她们的爱心却是最强大的。

一天,小芳的老师生了病,小芳就给老师送去了一罐热汤。

那时正是大雨天,她也没有伞,湿透了的衣服裹在身上,手里还拿着热汤,这样的雨,她尽管在街上走着,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冷。

因为,她知道病人需要她,所以她即使感觉不舒服,仍决定前行。

但是,等小芳到了医院,却发现医院里的电梯不开启,她也上不去呀。

这时,小丽过来看到了小芳的狼狈模样,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伞递给了小芳,让她去送温暖了。

小芳也顾不得太多了,顺着水泥台阶上楼,一路往病房的方向走去。

走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到病床前了。

老师见到小芳,非常感动。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小芳像一缕暖阳,照亮了老师的生活。

老师看着窗外的雨,心里默默祈祷:愿这份爱心得到传递!这个故事听着感人吗?这对姐妹花无论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是在做一些细小的事情时,始终都有一颗善良、热情和爱心的心。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但对于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情况,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2.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实践演练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感人故事,引起学生对爱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3篇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3篇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从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包含三个内容: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的经历,生活中隐藏的关爱以及雷锋的故事,“活动园”设计的是一个献爱心的拓展活动。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力所能及的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学情分析关爱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但是还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极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

因此本课确定了“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1.感受公共生活中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2.能够在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五、教学重难点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关爱2.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六、教学准备PPT 搜集关爱他人的图片七、教学过程10.爱心的传递者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爱心,一个个温馨的场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感动。

二、开展活动活动一:身边的爱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课本64页的插图,谁愿意给同学们讲讲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出示64页插图)(生讲述场景)师:你觉得图片中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生答)师:那么被帮助的同学、阿姨、老爷爷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生自由答)过渡:同学们,爱能带给我们温暖,能带给我们感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爱。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呢?说说你的故事好吗?(生答)如果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他说什么?师:同学们,听到你们的小故事,老师被深深的感动了,虽然你们的言语还很稚嫩,但我却觉得这是最美的语言,因为有爱所以最美。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爱心传递者》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传递爱心。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获得爱心的权利,同时也有传递爱心的责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对于爱心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地去传递爱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性格活泼,喜欢模仿,对于富有生动性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获得爱心的权利和传递爱心的责任。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传递爱心的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传递爱心。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爱心传递的主题。

故事内容可以是关于一个人在生活中积极传递爱心,最后得到他人关爱的事例。

故事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传递爱心?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做法。

案例可以是关于一个人在家庭、学校、社区中传递爱心的故事。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获得爱心的权利,同时也有传递爱心的责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在家庭、学校、社区中传递爱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懂得帮助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情感与态度
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3.行为与习惯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
1.(展示教材64页图片)
师: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你的感受如何呢?
2.师: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①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

②没拿笔,同桌借给自己,自己心里很感激他。

③下雨了,没有伞,同学送我回家,自己很感谢他的付出。

3.师:你又曾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下。

①同学生病了,好几天没来学校。

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后,我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主动帮他补课。

②捡到钱包,归还失主。

4.师:看同学们在讲述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很感动和开心;在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很开心幸福。

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体会自己得到帮助后内
心的温暖以及帮助他人后内心的快乐和充实。


话动二:寻找身边的爱心使者
1.师: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教材第65页的《他们在偷懒吗?》
2.师:找一找,他们的爱心藏在哪儿?你的身边有这样隐藏着的爱心吗?
3.学生分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4.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关心着我们,默默给予我们帮助。

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爱心装进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心我们,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奉献。

】活动三:善于帮助他人
1.师: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第67页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2.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却不愿意被帮助呢?
3. 学生分组讨论,班内交流意见,教师注意做引导。

4.师: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用平等、友善、热诚的态度帮助别人,不嘲笑别人,以免使被帮助的人产生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反感。

5.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表达爱心的做法,演一演吧。

6.学生班内表演。

7.(出示教材68页“相关链接”)师: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年公寓的老人,你想对志愿者们说些什么呢?
8.师: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帮助人的时候应该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得到关心、帮助,还是关心、帮助别人,都能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懂得了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奉献爱心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