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和应用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和应用
▪ 1、唐杜牧《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
▪ 2、《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 鱼。”
▪ 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
▪ 4、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会吴质书》:”愿言之 怀,良不可任。“(《诗经》”愿言思子,中心养 养。“)
12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代 称
13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定义
【代称】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
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代称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
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
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
颜料的矿石。由于古代以丹
册记勋,以青册记事,所以
用 “丹青”代称史册。
17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以具体代抽象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 《陋室铭》)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 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18
代称-以专名代通名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 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国风和大 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 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 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 代称。
▪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 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沈约《谢灵运传
论》 ▪ 晋陶渊明《咏荆轲》诗:“登车何时顾,飞盖入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漢語的修辭
? 修辭是指爲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 體題旨情景而精心選擇 恰當的語言材料 來提 高表達效果 的方法和技巧。
? 所謂情境,是指寫說的多種背景、主客觀雙 方的情況,如寫說的對象、時間、地點、社 會環境、主觀心境、寫說者和聽讀者的關係、 上下文和語體要求等。
? 所謂語言材料,主要包括各種性質的語言單 位(語音單位、詞彙單位、語法單位等)和 各種級別的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 子等)以及文字和標點符號,等等。
(二)譬喻
?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舉也(他) 物而以明之也。”
? 用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某一事物, 多用熟悉、具體的事物說明或描繪陌生、抽 象的事物。
? 明喻:用“譬如”、“譬猶”、“譬之”、 “猶”、“若”、“如”等詞語加以表明。
? 《詩·何彼禯矣》:華如桃李。
? 隱喻:《史記 ·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 我爲魚肉,何辭爲?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一)引用
? 《文心雕龍 ·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 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 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 引用的類別有:引言,引事,引文
? 引言:引用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 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詑於趙?(戰國 策·觸龍說趙太后)
子·齊桓晉文之事)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李清照 ·如夢令) (2)用泛稱代特稱 ?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華佗傳) (3)用特稱代泛稱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 ·河伯)
(四)并提
? 爲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 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

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例如:●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 2. 暗喻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

在古汉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干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 3. 借喻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陈涉太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史记·伯夷列传》● 4. 博喻或称“连比、连喻、联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试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三)夸张●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

例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zēng。

乃)不崇朝。

●(宋襄公母归卫,思而不止,故作此诗。

杭,航。

崇,终)●《诗经·卫风·河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彼守不足,我攻有余。

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四)引用●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

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 1. 引言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例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尚书·盘庚上》●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顾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狱中上梁王书》● 2. 引文指引用的内容是典籍中的文句。

在上古,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诗经》,其次是《尚书》、《周易》等经书。

又有“明引、暗引、化引”之分。

例如:●(1)明引是指引文时说明了出处,●例如:●(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左传.宣公二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2)暗引是指引文时没有说明出处,直接引用。

例如:●宾戏主人曰: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

班固《答宾戏一首并序》●“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出自《左传》●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韩愈《争臣论》●“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出自《孟子·万章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3)化引或称“化用”,指对所引原文、愿意进行了改造,使之融化在自己话中。

“化引”对直引而言。

直引无论明引暗引都用的是原意,化引则不一定符合原意,甚或反原意而用之。

例如:●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庾信《哀江南赋序》●反用《鹖[he] 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二首》●飞鸟相与还”等三句分别化用《管子》《楚辞》《庄子》中的语句,说明真心归隐和归隐的乐趣。

《管子·宙合》:“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谷。

”《楚辞·哀郢》:“狐死必首丘,念旧居也。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摇,损耗)欧阳修《秋声赋》●化用《庄子·在宥》“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3. 引事或称“稽古、用典”,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等。

有“明引、化引”之分。

●(1)明引虽然不一定说明出处,但可以明显看出是引用。

例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2)化引将所引的人或事融进自己的话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语句,如果不熟悉有关历史则很难看出其中的引用。

●例如:●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化引《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欲回天地入扁舟”化引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隐于五湖的故事。

●(五)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代称、换名”。

借代的使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新颖感,或者达到委婉等效果。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以事物的材料、特征、标志、工具、数量、功能、性状等指代事物本身。

例如:●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泛论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楚辞.离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

●《史记·苏秦列传》●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雄《解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 2. 用特称代泛称(或称以个别代一般、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

例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战国策.齐策》●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杨恽《报孙会宗书》● 3.用泛称代特称,或整体代部分。

例如:●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

●《管子·戒》●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4. 以官名、爵名、地名指代人,或以人名、地名指代事物。

例如:●骠骑发迹于祁连。

●扬雄《解嘲》●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

●白行简《李娃传》● 5.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郅都)至则族灭瞷(xián)氏首恶,余皆股栗。

●《史记·酷吏列传》●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

●《汉书·鲍宣传》●则曳裾戎幕之下,专弄文墨,为壮夫捧腹,甚未可也!●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六) 变文●为了避复或求异,使语言富有变化,摇曳多姿,对同一意思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种修辞手法叫变文,或称作“变化、变用”。

例如:●君子见兆则退,不与乱国俱灭,不与暴君偕亡。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四》●然则所重者在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七) 互文●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互文实际上是把一句话拆成两个部分来说,故阅读时应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理解,如果去掉其一,则另一部分的意思是不完整的。

●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焦仲卿妻》●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荀子·王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前出师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