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24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 地表现出来。
在三者之中,自我(ego)受到本我与超我的夹 击,必须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否则 发生问题。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 然是均衡、协调的。
在一个不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失去均 衡,产生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分 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文 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家 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评, 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批评。
关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与种系保存。一切动机 的根源,追求欢乐与逃避痛苦;每一种生 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 ,它们结合起来,起着保存种族生存的力 量。——里比多或欲力(libido)
2、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驱力使人回到有
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它还包括攻击驱动力, 表现在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 争毁灭方面。——攻击(aggression)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 意识到。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 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 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 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 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 等表现。
2021/8/5
17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法

精神分析批评法自1897年,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建立在文学作品,尤其是《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的阅读之上,与病人跟他自身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了“俄狄浦斯情节”后,出现了精神分析文学批评方法,到现在,这种文学批评法也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它的存在价值不可否认。
同时,也不能否认精神分析最大的贡献——无意识。
但是,要认可精神分析的贡献,就必须考虑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甚至艺术领域的介入。
然而,弗洛伊德在文学文本中的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了要运用一个简单的“实用精神分析”纲要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精神分析建立在精神病理学领域中,只与临床病症相关;另一方面,必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产品领域,采用精神分析科学经验进行批评。
其实,读过弗洛伊德的书之后,我们发现,精神分析的实践其实是对言语和话语的试验。
而文学也是语言的实践,能够创造出不受常见交流限制的特殊空间。
精神分析和文学其实是建立在语言和想象之上的两个主体间性的形式。
因此,需要讨论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的贡献,而不是简单地将精神分析当作解释性要点的集合。
Gilbert Lascault提出了分析者的两大倾向:第一种是在文学作品中寻找他们论题的简单说明,另一种是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中寻找现成的理论,来揭示文本的“真相”。
他认为,“真正的阅读工作”,也就是真正的精神分析批评,必须找到文本在读者脑中唤起的无意识,同时也对其进行阐释。
1、批评方法的基础精神分析这种方法是否能被用在另一个领域,即文学阅读领域,如果可以,又是在什么条件下?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精神分析实践的原则。
“基本规则”:在沙发和座椅之间1892年,弗洛伊德开始实践“谈话疗法”(talking cure),让病人随欲望“述说自己想要说的”,医生则并不介入。
弗洛伊德发现了说话的医学功效,并写在了《癔病研究》中。
—病人方面:自由联想规则—医生方面:飘忽不定的注意力规则—精神分析是只存在于语言中的经历这种精神分析是具有主体间的性质,哪怕病人看不见分析者,哪怕分析者并不说话:“没有没有回答的言语,即使与言语相遇的只有沉默,但是言语是有听者的……这就是分析中的核心的功能”(拉康,《拉康论集》)。
精神分析批评

(四)读者反应论的精神批评 理论 诺尔曼· 霍兰德(Norma荣格
(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前排左起:S.弗洛伊德,G.霍尔,C.荣格 后排左起:A.A.布里尔 ,E.琼斯 ,S.费伦奇
(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 (Jacques Lacan,1901— 1981),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贡献 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他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 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其二,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 阐释。 其三,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 的作用,关注的是文本、语言和读者。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
弗洛伊德
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 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 种批评模式。是二十世纪影 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 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 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 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 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根据其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
类:作者、读者、文本(包括这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
作者
读者
文本
(一)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 1939):《释梦》(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论分析心理 学与诗歌的关系》 (On the Relation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to Poetry)
精神分析批评

虽然说力比多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我觉得并非异性之间就能很简单的默契相依,倘若二人产生了那种冲动,我觉得那也是彼此认可和仰慕的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至于能否成行大概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创造出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形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他还认为,作家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他说,艺术家“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驱策前进的人”,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内向性格的人”,他们“与神经病患者相差无几”。他们的个性特征是:第一,压抑力量的松弛;第二,超乎平常人的强烈的性本能欲望;第三,异常巨大的升华能力。正是最后一种特征,是作家艺术家有别于一般的正常人和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观点:一、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二、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三、创作于白日梦;四、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
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力比多欲望好比一股潜流,有三条基本出路:第一条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第二条是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的情节或者说压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条就是转移和升华。这是一条调和折中的办法,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解放。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创造活动之一。弗洛伊德明确指出:
精神分析批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 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 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 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 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 的意义。
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功能是警 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无意识: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毫无理性, 处于大脑的底层
意识
冰
山
前意识
理
论
无意识
意识层次结构
二、力比多学说
力比多(libido)——性力,本能
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 期
口腔期五种功能和原型的对应关 系:
冲动,是一种破坏力,破坏力分内部和外部的
三、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伊徳id)——无意识,由性本能构成,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代表理性,按照“现实原则” 协调本我与外界的关系
超我(superego)——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 抑本能冲动,遵循“至善原则”
四、俄狄浦斯情结说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是
研究对象:作者、读者、文本
传统精神分析学:作者心理&创作活动
读者反应精神批评:读者心理、阅读过程&反 应
结构主义精神批评:文本语言&结构方式
传统精)的学说被认为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其治疗方法为 “心理疏导”和“讲述疗法”。
一般概念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范畴,是临床心理学的 一个分支
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 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

• 后续发展:
1、 埃莱娜▪西克苏斯把拉康理论运用于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批评 实践 • 2、80年代兴起“转换生成”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 3、80年代还有一些批评家试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叙述理论来阐释 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叙述 •
• 精神分析总结:
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精神分析进入读者和作者 的深层次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新视角。 • 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对泛性论和 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判的眼光 充分认识它的消极因素。
• 3、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 4、梦的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
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 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 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 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 •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 工 • 文学艺术与梦具有的共同点:都表现的是人被压力的 冲动,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 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释梦的方法与文 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 2、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力比多”理论: • 基本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按“快乐原则” 活动;自我代表理性,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 则,压抑本能冲动,按“之至善原则”活动。 • 力比多(性力,人的本能):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 殖期。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一种“升华”。(升华说-文艺的补偿作用)性本能说成了弗多学说、关于伊德、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 结构学说、梦的学说和和释梦理论、“俄狄 浦斯”情结、文学艺术与“白日梦”、艺术 家与精神病。总之,他们试图挖掘和分析作 者在作品中蕴藏的美感经验、变态心理、无 意识趋向等。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
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
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
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幻想和白日梦 1、孩童时代的游戏幻想:比如做 游戏表现结婚、中状元、打仗等情 景。 2、成人的幻想: (1)直接的性幻想,比如春梦。 (2)性幻想的替代性补偿和满足: 文艺的创作和性本能的升华。
文艺创作的白日梦性质举例:
庞德《在伦敦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 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 许多花瓣。”(表现自己看到美女的记忆)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 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 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 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表现诗人对杨贵妃的喜爱)
三、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 1、片面夸大无意识的愿望和欲望的地位, 轻忽理性意识和社会存在对文艺创作的影 响。 2、把各种社会活动和精神文化事业(包含 文艺活动)都归结为性欲的表现和满足, 有泛性论之嫌。 比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发展分几个时 期:口腔期(婴儿吃奶)→肛门期(小孩 的排泄)→生殖器期(青春期)。 恩斯特·琼斯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恋 母情结,其叔父满足了其弑父娶母的愿望。
3、完全以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文艺和
审美,既缺乏科学性,也有片面性之 嫌。 比如”无意识”、“本能”很难用科 学手段检测。 “无意识”怎样升华为文艺创作,弗 洛伊德缺乏说明。 弗洛伊德只是挑选一些符合自己理论 的作品来论证自己的理论,如把之扩 展为对所有作品的解释,必然导致片 面性。
第三节 精神分析批评的实践及其意义 和局限
一、我国的精神分析批评实践 1、郭沫若《<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
其作者的性格》:根据《西厢记》里 “休提眼角留情处,只这脚跟儿将心 事传”,推断王实甫有恋足癖,是一 个性变态。 2、闻一多《<诗经>的性欲观》:一部 《诗经》就是一部写男女性爱的淫诗。
3、对文艺白日梦说的评价: (1)弗洛伊德的文艺白日梦说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复杂的 深层心理。 (2)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泛性论 之嫌,影响作家深层心理的不一定 是性本能,而更可能是社会文化环 境,比如作家早年的缺失性的生活 经验(第一章已讲)。
施蛰存《梅雨之夕》: 描写一个男子见到一个女子的性爱心 理: 一个男子在街头屋檐下同一个素昧生 平的姑娘一起避雨。最初,这个美丽的姑 娘出现在街头的屋檐下时,他先是注视着、 欣赏着,继而又对姑娘产生的不安情绪寄 予了奇特的怜惜之感。天色将晚时,他主 动送姑娘回家。后来雨停了,姑娘向他致 谢告别,他却怨恨老天爷“何以不再继续 下半个小时雨呢”。(转下页)
《诗经·溱洧》: 溱(zhēn)与洧( wěi ),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xū)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李敖《中国性文化研究》:“狂童
之狂也,且!”(还有学者认为 “也”是女阴的象形,见“也”字 的小篆) 且:男根的象形,后指性爱动作。 译:你小子狂什么狂啊,X 。
二、精神分析批评的意义 1、从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与人的深层 心理的关系揭示了文学作为一种欲望升华 产物的“白日梦”本质,凸显了文学的心 理维度、人学维度。 2、从文学动力学的角度阐发了作家的心理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愤 怒出诗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 块垒”等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不一定是性 冲动)对文学创作影响的表现。 3、从价值论的角度阐发了文学对人的心理 补偿作用。
第二节 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内容
一、文艺的动因与本质:被压抑本能
的满足与升华 1、本能的压抑:超我(人性中的理想 成分)对本能的压抑、外部世界(比 如法律、舆论)对本能的压抑。 2、本能的过度压抑和过度释放:过度 压抑导致人的精神紧张,变成神经病; 过度释放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本能的Leabharlann 理释放第四章 精神分析批评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一、前期的心理结构三层次说及“冰山” 理论 1、三层次说: (1)无意识(潜意识):主要成分为性本 能,它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 (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防 止无意识本能串入意识领域,起警戒作用。 (3)意识:现实中的人的理性意识部分, 与本能和欲望相对立。
弗洛伊德论“弑父娶母”:
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 《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 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 人„„ 希腊戏剧(指《俄狄浦斯王》)保留了这 种犯罪行为,同时还巧妙地设计了主人公 的无意识动机,而得以把必不可少的缓和 以受乖戾的命运所强迫的形式放到现实中 去。
萨特《禁闭》: 报社男编辑加尔散生前是个临阵逃脱的 胆小鬼,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坚持反动的和 平主义观点,于一月前被抓获后枪决;邮政 局女职员伊内斯,生前是个同性恋者,因心 理变态,唆使表嫂抛弃丈夫投入自己的怀抱, 致使表哥惨遭车祸死亡。表嫂为恋情所迷, 于一星期前的夜半打开煤气管,与之双双中 毒气绝;贵妇艾斯黛尔,生前是个热恋男性 的色情狂,她蒙骗丈夫另求新欢,并淹死私 生女儿,气死情夫,她因患肺炎于昨天死去。 这三个罪人先后被投入地狱,囚禁于一室, 又都本性不改,形成三角关系:(转下页)
性中的无意识、非理性部分,按照快 乐原则行事。 2、自我(ego):也就是前期中所说 的意识部分,它调节着本我与超我、 本我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使本我得到 一种合法的满足,比如恋爱、婚姻这 些合法的手段使性欲得到合理的发泄, 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3、超我(superego):后期发
展的一个概念,指一种理想的、 道德化的自我,它起着指导自 我、限制本我的作用,按照至 善原则行事。比如某些道德理 想崇高的人为了社会和人类的 事业可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放 弃自己的婚姻。
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 描写了两种性病态的表现:一是谢医师 的节欲独身主义,一是女病人的性欲过度亢 进。 谢医师的繁忙、拥挤、枯燥、刻板快节 奏的生活,使他的心理失去平衡,逐渐变得 连人的本能欲求都冷漠寡淡,成了一个独身 主义的节欲者。 而畸形的都市生活使那位女病人感伤、 郁闷、空虚,只好在床褥间来倾泻心中的郁 闷,来减轻思想的重荷,因而她那本来健康 的身体就变成了“不是病”的病躯,几乎成 为“白金的女体塑像”了。
2、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比喻 成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处于海 平面以下,居于冰山底层的是人的 无意识;时而被海水浸润时而被海 风吹干的部分是人的潜意识;完全 露出水面的是人的意识。其中,无 意识所占部分最大,是整个冰山的 基础。
二、后期的三重人格结构说
1、本我(id):也就是前期所说的人
萨特《禁闭》(三人之间既是性的追逐,更 是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异化的深刻表现):
加尔散
(男,报社男编辑)
艾斯黛尔
(女,贵妇,色情狂)
伊内斯
(女,邮政局职员,同性恋者)
三、美和美感的根源:人的本能及
性力冲动 1、美的创造:性欲刺激人去不断 地创造美。比如一些艺术家依靠性 活动的刺激来助其灵感。 2、美的欣赏:性欲的转移和替代 性满足产生审美快感,比如欣赏文 艺中的性爱描写。 3、美的本质:性欲的升华与满足。
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
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 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 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 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 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 《红楼梦》第六回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 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 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 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 头。”——《红楼梦》第四十回
电影《小城之春》(费穆导演,
1948): 男主人公戴礼言长期患病,与 妻子周玉纹生活极其寡味,二人几 乎没有情感和性的交流,她只是尽 着妻子的责任寂寞地照顾着他。丈 夫的一位朋友章志忱突然来访,他 正是玉纹昔日的情人。二人重燃了 性和爱的火花,陷入了痛苦和矛盾 的纠葛之中。
二、创作的过程和特点:创作是作
《诗经·蹇裳》:
子惠思我,褰(jiǎn )裳 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 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 也且!
今译:如果你想念我,就提
衣襟度溱来。你若不想我, 岂无他人爱?傻小子呀真傻 态! 如果你想念我,就提衣 襟度洧来。你若不想我,岂 无他男爱?痴小子呀真痴呆!
(1)直接的释放:恋爱、婚姻可以满
足人的性欲。 (2)间接的升华:比如慈善事业(变 性爱为大爱)、文艺创作(变性满足 为审美满足)等等。 4、升华:指使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 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 扬的崇高的领域或活动中去,如文学 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 活动等。
文艺中的性心理描写:
“我将这纽扣儿松,把搂带儿解,兰麝散幽斋。 不良会把人禁害,咍,怎不肯回过脸儿来?我这 里软玉温香抱满怀。„„ 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 牡丹开。 但蘸着些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 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wèn)香腮。 „„ 灯下偷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 不知春从何处来。” ——王实甫《西厢记》
(接上页)作者还从人物的心理结构
中发掘了社会性的内涵,揭示了造成 小说中男女双方心理差距的客观的社 会根源。当男主人公主动提出帮助姑 娘而对方只是付之淡淡微笑时,他马 上意识到:“上海是个坏地方,人与 人都用了一种不信任的思想交际着!” 这句独白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复杂 真相,以及为这社会现实所导致的人 与人之间不被理解和认识的精神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