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24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 地表现出来。
在三者之中,自我(ego)受到本我与超我的夹 击,必须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否则 发生问题。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 然是均衡、协调的。
在一个不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失去均 衡,产生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分 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文 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家 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评, 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批评。
关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与种系保存。一切动机 的根源,追求欢乐与逃避痛苦;每一种生 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 ,它们结合起来,起着保存种族生存的力 量。——里比多或欲力(libido)
2、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驱力使人回到有
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它还包括攻击驱动力, 表现在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 争毁灭方面。——攻击(aggression)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 意识到。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 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 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 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 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 等表现。
2021/8/5
17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ppt课件

一、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是20世 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
1.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 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
爱利希·弗罗姆
(1900~1980)
Fromm,Erich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
精神分析学家,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
《逃避自由》、
《精神分析与宗
教》、《论健全 的社会》、《人
法兰克福学派:
类破坏性的分析》 等。
雅斯贝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
2
拉康·雅克
(Jaques Lacan 1901~1981)
.
11
2.主体(所指)、客体(能指)、镜像
《泄密的心脏》(坡)
叙述者, 老头
死神
窥视欲者 老头的眼睛 死神的眼睛
他们具有彼此痴情的感官征象,他们共 同失眠,他们共同具有对死神的恐惧。
由主体到客体。由主动到被动。由能指
与所指。由意识到潜意识。由窥测欲到裸 露狂(向法律的暴露)
.
12
五、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 家。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 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 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 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 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 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 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国哲学家和「思想 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 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 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 (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 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词与物》 (1966年出版)、《临床医学的诞 生》(1963年出版)《监禁与惩 罚》,晚年完成了《性意识史》
精神分析批评

(四)读者反应论的精神批评 理论 诺尔曼· 霍兰德(Norma荣格
(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前排左起:S.弗洛伊德,G.霍尔,C.荣格 后排左起:A.A.布里尔 ,E.琼斯 ,S.费伦奇
(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 (Jacques Lacan,1901— 1981),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贡献 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他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 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其二,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 阐释。 其三,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 的作用,关注的是文本、语言和读者。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
弗洛伊德
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 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 种批评模式。是二十世纪影 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 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 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 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 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根据其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
类:作者、读者、文本(包括这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
作者
读者
文本
(一)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 1939):《释梦》(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论分析心理 学与诗歌的关系》 (On the Relation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to Poetry)
精神分析批评

虽然说力比多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我觉得并非异性之间就能很简单的默契相依,倘若二人产生了那种冲动,我觉得那也是彼此认可和仰慕的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至于能否成行大概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创造出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形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他还认为,作家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他说,艺术家“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驱策前进的人”,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内向性格的人”,他们“与神经病患者相差无几”。他们的个性特征是:第一,压抑力量的松弛;第二,超乎平常人的强烈的性本能欲望;第三,异常巨大的升华能力。正是最后一种特征,是作家艺术家有别于一般的正常人和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观点:一、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二、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三、创作于白日梦;四、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
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力比多欲望好比一股潜流,有三条基本出路:第一条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第二条是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的情节或者说压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条就是转移和升华。这是一条调和折中的办法,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解放。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创造活动之一。弗洛伊德明确指出:
精神分析批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 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 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 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 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 的意义。
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功能是警 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无意识: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毫无理性, 处于大脑的底层
意识
冰
山
前意识
理
论
无意识
意识层次结构
二、力比多学说
力比多(libido)——性力,本能
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 期
口腔期五种功能和原型的对应关 系:
冲动,是一种破坏力,破坏力分内部和外部的
三、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伊徳id)——无意识,由性本能构成,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代表理性,按照“现实原则” 协调本我与外界的关系
超我(superego)——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 抑本能冲动,遵循“至善原则”
四、俄狄浦斯情结说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是
研究对象:作者、读者、文本
传统精神分析学:作者心理&创作活动
读者反应精神批评:读者心理、阅读过程&反 应
结构主义精神批评:文本语言&结构方式
传统精)的学说被认为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其治疗方法为 “心理疏导”和“讲述疗法”。
一般概念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范畴,是临床心理学的 一个分支
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 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

• 后续发展:
1、 埃莱娜▪西克苏斯把拉康理论运用于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批评 实践 • 2、80年代兴起“转换生成”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 3、80年代还有一些批评家试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叙述理论来阐释 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叙述 •
• 精神分析总结:
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精神分析进入读者和作者 的深层次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新视角。 • 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对泛性论和 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判的眼光 充分认识它的消极因素。
• 3、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 4、梦的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
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 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 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 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 •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 工 • 文学艺术与梦具有的共同点:都表现的是人被压力的 冲动,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 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释梦的方法与文 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 2、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力比多”理论: • 基本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按“快乐原则” 活动;自我代表理性,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 则,压抑本能冲动,按“之至善原则”活动。 • 力比多(性力,人的本能):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 殖期。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一种“升华”。(升华说-文艺的补偿作用)性本能说成了弗多学说、关于伊德、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 结构学说、梦的学说和和释梦理论、“俄狄 浦斯”情结、文学艺术与“白日梦”、艺术 家与精神病。总之,他们试图挖掘和分析作 者在作品中蕴藏的美感经验、变态心理、无 意识趋向等。
3精神分析方法

响: 1、影响了心理学、医学的发展。 2、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 3、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批评。 4、影响了人们的日常思维。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局限性: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特 别是把文学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割裂 开来。 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论: 就是进行文学批评和心理分析的双向阐 发:以心理分析的方法阐释文学作品,以 文学作品的材料左证心理分析结论。
第三章精神分析批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第三章精神分析批评?二人格系统理论在自我与本我1923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源自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批评理论. 源自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批评理论. 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探索, 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探索, 是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之一. 之一. 它不仅对心理学界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对心理学界有广泛的影响,而 且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且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美学理论等多 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 响.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4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1) 不同: 不同: 本我是进化的产物, 本我是进化的产物,是人的心理禀赋的心 理代表; 理代表; 自我是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比本我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是比本我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超我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超我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传 播媒介. 播媒介.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2 创作心理:作家的白日梦 创作心理: 梦和文学创作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被无 意识规定的. 意识规定的.其心理基础都是人们被压抑的 情感和欲望而产生的梦想. 情感和欲望而产生的梦想. 但文学创作是艺术家在“醒来时做梦的”,是 但文学创作是艺术家在“醒来时做梦的”,是 作家的白日梦. 作家的白日梦.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电影自身形式的反思,把人们观影体验 的核心--窥视癖作为主题来处理 。
希区柯克通过影片让观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电影存在 的某种本质,电影的快感,就是“看的快感”,如果借用 弗洛伊德术语,就是“窥视癖”。
精 神 病 患 者
1.大卫·林奇的好莱坞“梦工厂”
贝蒂光明的好莱坞演艺之路 好莱坞象征 :丽塔· 海华丝的海报 类型片的模仿(黑帮片、侦探片)
“镜像阶段” 描述的是人在618个月的幼儿期作为主体开 始建构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 要阶段,其作用是建立起 “我”的原型。当被抱到镜 前,他从无法辩识自己的镜 中像,到充满狂喜地认出自 己,并开始迷恋自己,这正 是所谓“主体”的形成过程。 所谓“主体”是某种或可称 之为“他/我”或“我/他”的 建构性存在,主体建构过程 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把 他人指认为自己的过程。
正是在弗氏本能论和拉康“镜像阶段” 或自我认同机制理论的基础上,麦茨 解释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观众的认同 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影作品与观众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 隐喻和换喻的关系,观众观看电影的 愿望和电影理论与批评等接受形式是 电影机构运转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影 创作的动力基础是视听驱动,而视听 驱动的实质是性驱动,自恋癖、窥淫 癖、恋物癖等认同根源构成电影视界 的无意识根源;电影原则与梦的原则 相类似。
(3)“利比多”(Libido):“性/性欲”,是 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或内驱力,构成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无上帝之后的“上帝”。
所有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 容竖阳)――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 器如刀、匕首及矛亦是一样。另外一个常见但却并非完 全可以理解的是指甲锉――也许和其擦上擦下之动作有 关。……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 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 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描述各个进出口时,这个解释更不 容置疑了。(6章 梦的像征)
者的关系来思考。这种研究突出了观众主体与电影机器间
的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电影运作和电影表意的认识。
电影精神分析批评的先驱是拉康,集大成者则是麦茨。
60年代中后期,拉康试图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依据,将弗洛伊德泛性
论纳入正常轨道,对其主体理论进行重要修正和补充。
拉康认为,精神分析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无意识及其运作法则,而后 弗洛伊德主义者却将无意识本质化成了一种自主的自我,他们忘了被 压抑的无意识是被具体建构出来的,事实上,“无意识就是具体话语 中超越个人的那一部分”,“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other)的话语”。
意 识 前 意 识 无 意 识
本能冲动、欲望
无意识是一座巨大的 “冰山”。 无意识活动是人一切 意识行为的基础。
(2)“本我”(id):人格结构分出“本 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对应于 无意识而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对应 于前意识而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对 应于意识而按“道德原则”行事。
企图运用抽象绘画来诠释弗洛伊德的性变态学说。
【附】精神分析批评适用的主要影片清单
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希区柯克:《爱德华大夫》、《后窗》、《精神病患者》(《惊魂记》) 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芬尼与亚历山大》 帕索里尼:《索多玛的120天》、《猪圈》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蓝丝绒》、《橡皮头》 马丁· 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 库布里克:《发条橙》、《大开眼戒》 乔纳森· 戴米:《沉默的羔羊》 米洛斯· 福尔曼:《飞越疯人院》 保罗· 范霍文:《本能》 卡梅伦· 克劳:《香草天空》 大卫· 芬奇:《搏击俱乐部》 拉斯· 冯· 提尔:《黑暗中的舞者》 达伦· 阿罗诺夫斯基:《黑天鹅》 克里斯托弗· 诺兰:《盗梦空间》 岩井俊二:《情书》 黄建中:《大鸿米店》 姜文:《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 张元:《绿茶》 王家卫:《重庆森林》
《后窗》:“偷窥的罪恶与快感”
1、把偷窥和谋杀结合一起 ,首先反思的是人类偷窥 的欲望或本能。
A摄影记者杰夫好奇心强,但因为腿伤而限制了自由,被 迫整体关在家里 ,只好以偷窥邻居的隐私来满足自己的好 奇心和消磨时光 。 B偷窥的对象是邻居的家庭生活 。在家里,没有必要伪装 和掩饰,人们都以最本真、最真实的面貌和状态出现,偷 窥邻居们的家庭生活成了偷窥人性欲望和弱点最好的途径 。 C对偷窥行为矛盾、暧昧的道德立场 。一方面,影片精心 设计多个桥段,为主人公杰夫的偷窥行为提供合法性,另 一方面,偷窥他人毕竟是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杰夫的行 为必须受到惩罚。
第三讲 精神分析批评
本讲提要:
一、经典精神分析批评
二、新精神分析批评
三、案例分析:“爱德华大夫”之梦的解 析
一 经典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经典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
新精神分析批评 (荣格、拉康)
电影精神分析批评 (麦茨、穆尔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Keywords:
(1)“无意识”:意识结构分“意识”、 “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部分。 意识即“自觉”,前意识“检查”,无意 识“本能”。 压抑
有如“镜像阶段”之镜,银幕虽不真的映照我们 的身影,却能成功制造一种混淆自我与他人、真 实与虚构的状态,充分唤起一种心理认同机制, 从而构成为填补观众主体缺失而造就的“他者” 的能指系统。 总之,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直接影响到电影美 学观念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蒙太奇理论“银幕/ 画框”说与纪实理论“银幕/窗户”说,发展到 了现代电影理论的“银幕/梦”或“银幕/镜”说, 直接促成麦茨“第二符号学”的诞生,同时对盛 极一时的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给予了致命打击。
三 案例分析:“爱德华大夫”之梦的解析
超 现 实 主 义: (1)超现实:“绝对的现实”,由“两种似乎矛
盾的状态” 转化而成。
(2)梦幻记述:利用记忆中的精神错乱的状态,
来创造其作品中乖异的造型和结构 。
(3)自动写作:非理性、非逻辑 。
达利:“我之所以和一个疯子的区别在于我不是个疯子。”
《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感》/《那耳喀苏斯的变态》:
--《释梦· 〈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
(5)“白日梦”:“梦是一种(受压抑、被压制的) 愿望(经过扭曲、伪装)的达成。” 梦有两层,
即“梦的显相”与“梦的隐义”,梦通过压缩(几
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移置(把梦的隐义或精 神重点加以替换转移)、具象化(把抽象思想翻译 成视觉意象)和二度修饰(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 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等四种方式进行
1970年代中期以后,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电影符号学
(第一符号学)研究出现另一新发展趋向――电影精神分
析学(“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与传统电影符 号学不同,它主要采用精神分析作为理论框架,同时注意 力也从电影语言和电影结构转到了由电影机器所制造的主 体效果上,注重从观众的欲求、电影机器的运作以及这两
伪装,因此,梦不像其表面显现的那样只是一堆毫
无意义的形象,它实际上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
打开人格深层密码的钥匙。
把握精神分析批评的几点: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4)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5)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二 新精神分析批评
2.戴安妮的梦境与“愿望的达成”
现实 戴安妮 卡米拉 亚当 party中的人 梦境 贝蒂 丽塔 亚当
《穆赫兰道》
《香草天空》
--泛性论倾向
(4)“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 (对应于女孩的“埃勒克特情结”或“恋父情 结”),力比多的一种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原 始动机也。指生殖器阶段男孩随着性冲动的发展, 从爱恋母亲、认同父亲进一步形成对母亲爱恋并 开始敌视父亲的乱伦性质。
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 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 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 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 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