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批评实例分析

Gregory Peck 格利高里-派克
《罗马假日》中格利高利·派克与奥 黛丽·赫本堪称完美的结合
《爱德华医生》中的精神分析的方法
• 整部影片围绕“犯罪情结”展开一连串心 理分析,主要手段有:自由联想、梦的分 析、抗拒分析、解释和领悟法等。
一、犯罪情结的解释:
• (guilty complex)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 称mama boy).
• 物品的象征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找出了真凶,解开 了所有谜团。
• 最后还有一点应该是结合了行为疗法,在火车站 买票,彼得森试图用环境刺激他想起爱德华医生 去过的地方,唤起他的回忆。后面彼得森带爱德 华重回GIBRIO山谷滑雪,刺激他回忆,让他说出 童年可怕的经历,找出一直困扰他让他产生犯罪 情结的原因。
三、自由联想法在影片中的应用:
• 影片的开始是一位女患者接受彼得森医生 的治疗,她主要采取了自由联想的方法让 患者说出头脑中出现的任何东西,咨询师 或分析师会帮助患者找出联想内容的意义。 影片当中,彼得森在酒店里找到JONH BROWN并要帮助他解决问题,一开始使用 的就是自由联想的方法,在有效的引导下 让其报告头脑中的片断。最后在爱力克斯 医生(彼得森的老师)家里,用自由联想 的方法让他报告自己的梦。
二、防御机制的使用过度:
• 人们通常不愿意了解关于他们自身的一些 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使他们厌烦的事 会使他们生病,这采取的是防御机制中的 压抑——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 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 心理过程。这也是使假爱德华想不起真正 的自己是谁和自己的一些经历的原因了, 过度的采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
步围绕滑雪展开推导:房顶斜坡意味着山坡、大胡子是爱 德华医生、跌下去是逃出山谷、翅膀意味天使……这让他 们认为滑雪的地方是在一个叫“天使山谷”的地方,通过 询问了解到是GIBRIO山谷。
第2章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四)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Jung)在继承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 论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创新,提出了无意 识有“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 分。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 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 (pricipitate)和浓缩(condense)。
二、心理分析批评方法的运用
冲 自我:中介(语言行为) 突
本我:欲(魔鬼)
失衡则为精神病
(二)“利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是无意识的核 心和基础,它是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动机 性本能受到压抑就形成:
俄狄甫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恋母情结” 厄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 那喀索斯情结Narcissus complex ,即“自恋情结”
· 解读《心经》之恋父
· 解读《心经》之仇母
BAKE
对母亲没有出席她的生日晚会满不在乎; 她故意用嘲笑打击母亲对穿戴的兴趣,好让父亲 眼中的母亲失去光彩,就如她父亲所言: “没有你在这儿比着她,处处显得她不如你, 她不会老得这样快。”
也正像她母亲后来所指出的: “有些事,多半你早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 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 你就笑我。……现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
三、心理分析批评个案解读
“快乐原则”的自然流露 ——《关雎》解读 “厄莱克特拉情结”下的心理较量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 自恋的终极 ——电影《霸王别姬》解读 中国的“俄狄甫斯情结” ——曹禺剧作《雷雨》解读
“快乐原则”的自然流露 ——《关雎》解读
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雅 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背景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的反理性哲学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精神病医学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背景
(一)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哲学 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
组成的。而人也是由单子构成,这种单子称作“精神 单子”。 精神单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封闭的存在物,它的知 觉、认识只能来自自身,不会来自外界。它的感觉经 验、观念都作为一种潜在的东西存在于心灵中,按照 “欲望”这一内在原则,从较低级、不清晰的知觉逐 渐向较高级、较清晰的知觉状态过渡。 当精神单子处于沉睡状态时,就只具有无数的“微 觉”,微觉是无意识的,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 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须使本我宣泄但又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原则。 只有在自我的协助下,本我通过位移、升华才能摆脱超我
的压抑同时又得到社会认可。 位移指本能在不能获得第一对象时,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
上去。 升华指在自我的帮助下,本我以社会可以接受的形态和现
实得到了宣泄。
升华
超我 自我 本我
压抑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弗洛伊德的创造学说
性本能是人类创造的源泉,创造过程 即性本能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得 到位移或宣泄的过程。 性本能以伪装的、隐蔽的形态出现, 因此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文 学创造和其他文学活动的隐蔽形态, 追溯被伪装的或位移的性本能。
精神分析学说的意义
█创造源于性本能和创造是以伪装的形式、形态出现, 为解释人类的虚构、想象活动,以及人类为什么需要 甚至热衷于这类活动,找到了一种说法;
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背景
(三)叔本华和尼采的反理性哲学思想
“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
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弗莱
• 文学——神话
• 神话的位移:p376(五种) • 原型意象:神启的、魔幻的、类比的 • 神话原:四种
• 文学史写作——文学语境的客观化
• 弗莱是对照原有的文学文本模式一一对应 神话而进行理论的依附。 • 那么,未来的文学文本是如何对应神话呢?
• 艺术(文学)客观化趋势【即自我合法】
• 艺术家——客观化趋势【公共身份】 • 文学史写作——文学语境的客观化【自我 历史合法】
雷东 · 独眼巨人
• 德· 夏凡纳《希望》
• 达利《永恒的记忆》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弗洛伊德
• 人
•
【 精 神 】
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埃勒克特情结(恋父情结)
• 力比多 •
性 欲
• 梦——白日梦【性欲压抑】 • 文学 【性欲的升华】 • • 艺术家的问题?
荣格
• 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
• 艺术家不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其个人 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 现艺术目的的人。 • 不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了 艺术家。
艺术家的问题
• 个人的艺术家 • 艺术家的个人 • 艺术家——非实体化 • 作品:心理的与幻觉的
3精神分析方法

响: 1、影响了心理学、医学的发展。 2、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 3、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批评。 4、影响了人们的日常思维。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局限性: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特 别是把文学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割裂 开来。 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论: 就是进行文学批评和心理分析的双向阐 发:以心理分析的方法阐释文学作品,以 文学作品的材料左证心理分析结论。
第三章精神分析批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无意识第三章精神分析批评?二人格系统理论在自我与本我1923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源自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批评理论. 源自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批评理论. 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探索, 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探索, 是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之一. 之一. 它不仅对心理学界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对心理学界有广泛的影响,而 且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且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美学理论等多 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 响.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4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1) 不同: 不同: 本我是进化的产物, 本我是进化的产物,是人的心理禀赋的心 理代表; 理代表; 自我是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比本我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是比本我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超我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超我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传 播媒介. 播媒介.
第三章 精神分析批评
2 创作心理:作家的白日梦 创作心理: 梦和文学创作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被无 意识规定的. 意识规定的.其心理基础都是人们被压抑的 情感和欲望而产生的梦想. 情感和欲望而产生的梦想. 但文学创作是艺术家在“醒来时做梦的”,是 但文学创作是艺术家在“醒来时做梦的”,是 作家的白日梦. 作家的白日梦.
精神分析

13
心理结构: 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 超我
超我
意识
自我
前意识 潜意识
本我
无意识
14
结合文本分析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男女主人公顾曼桢和沈 世钧深深相爱却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姐姐顾曼璐自 私地为了留住丈夫却将妹妹牺牲。 之所以有这么悲伤文字,因为有一个悲伤的张爱玲, 自己也有一个“半生缘”的爱情,她的爱情之路也 是坎坷多磨,最终遗憾收场,这也就让张爱玲在无 意识中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和痛恨的情绪,她已不相 信爱情的永恒,怎能写出圆满的爱情?所以,曼桢 与世钧的命运早已注定,那些遗憾和悲伤也许也正 是张爱玲掩藏已久的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的现实流露。
三重人格理论
人格由“本我”(id)、“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构成,遵本我与外界 的关系。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作用在于以“至善原则” 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成 为社会成员。
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精神分析批评与20世纪文学研究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精神分析学等心 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 评模式,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 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对西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 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 义流派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 分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 阶段: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 文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 批评;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 家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 评,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 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凯瑟琳·巴克利性格研究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凯瑟琳·巴克利性格研究摘要多年来,国内外评论家对海明威作品《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利的人物刻画颇有异议。
许多评论家认为她不真实,不能使人信服。
认为她爱得太天真,奉献得太无私,以至于难以让人相信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重读凯瑟琳。
作者认为,在战争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凯瑟琳这个人物及其抑郁的性格是真实可信的,并进一步探究了海明威在刻画凯瑟琳抑郁性格背后隐含的反战思想。
关键词:精神分析凯瑟琳抑郁反战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成名作。
多年来,评论家们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利这个人物的刻画颇有异议。
奥托·弗利德里奇称她为“海明威最不真实的人物之一”(otto friedrich,48)。
爱蒙德·威尔逊则认为,凯瑟琳作为一个人物不能使人信服;她与弗雷德里克·亨利的爱情是一种“抽象抒情诗歌中的情感”(edmond wilson,22)。
这些批评者一致认为凯瑟琳太理想化,她爱得太天真,太无私,以致难以让人相信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对凯瑟琳·巴克利的行为进行剖析,揭示其抑郁的性格及其在战争背景下的真实存在,进而探究海明威在该小说中所隐含的写作意旨。
二抑郁的凯瑟琳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开辟了新的文学批评领域。
弗洛伊德提出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精神进程,一是意识的进程,二是无意识的进程。
任何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意识性的精神进程和无意识的精神进程进行互动的结果,因此可以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阐释。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解析能使读者了解作者的心理与创作意图。
解读凯瑟琳抑郁心理是作者海明威类似心理状态的折射。
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视角解读电影《小公主》

反而使她更加萨拉的生活。这种本我与自我之间的斗争,最终以萨拉的离世 而结束。此时,拉维尼娅的力比多欲望升华,她将这种欲望转化为对萨拉的怀念 和感激。
三、安妮:无意识的依赖与镜像 自我
安妮是萨拉在寄宿学校的另一位朋友。她对萨拉的依赖源自于她对萨拉的羡 慕。安妮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自卑和对优越物质的渴望。她将萨拉视为自己的镜像 自我,通过与萨拉的对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然而,当萨拉的生活陷入低谷时,
二、创作风格
1、画面设计
《幽灵公主》的画面设计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度思考。在画面构图 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将自然与人类置于矛盾冲突中。如森林与冶炼厂的对立, 森林代表自然的力量,冶炼厂则代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种对立冲突的构图设 计,使得观众能深刻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色彩运用
最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野性的呼唤》揭示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中,狗的野性和自由是被人类所压抑的,但狗的野性和自由也是人类所向 往的。这种向往反映了人类对自我认知的缺失和对自然的渴望。在人类对自然的 剥削和压迫中
,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综上所述,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野性的呼唤》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 作品。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呼吁我们更加尊重 和珍惜自然和动物的生命和价值,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寻找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方式。
破坏。这是宫崎骏对环境保护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未来的关切。
五、结论
综上所述,《幽灵公主》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背景、 创作风格、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等方面的深度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宫崎骏对 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担忧。这部电影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 人类社会的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批评 ❖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 一.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
❖ 弗洛伊德的三重心理结构
❖ 意识
❖ 潜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
❖ 门厅(无意识) → 守卫(前意识) →接待室(意识)
❖ 二、三重人格结构系统
❖ 本我(id):无意识→ 生物进化的产物→性本能冲动→快乐原则→人的生物禀赋的心理代
表 ❖ 自我(ego):前意识→ 社会的产物→居间者与调停者→唯实原则→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
的结果 ❖ 超我(super-ego):意识→ 道德伦理的产物→ 理想者与良知者→理想原则→社会活动的
产物→文化传统的传播媒介 ❖ 三者平衡个性正常发展;三者矛盾个性受阻。
❖ 第二节.精神批评的主要内容
❖ 1.文学的本质与特点:被压抑欲望的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文学是痛苦的产物,“苦难出诗
人”、愤怒出诗人,“苦闷的象征”,“发愤著书”,“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幸福的人从不会幻想,只有那些欲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欲望可分为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作家是“性欲上的超人”,往往直接依赖性生活获得刺激。“升华”借用来比喻自我冲动在文学创造中的表现,提升转化为更富社会价值的东西。)
❖ 2.创作心理与创作过程:精神病的同道与艺术家的白日梦
❖ 作家与精神病人之间的相似性:脱离现实进入幻想,二者都是一流的人物。文学创作过程就
是作家的白日梦。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能够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人则被自己的幻想所主宰;一者能入能出,一者能入不能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文学创造也是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解释梦有利于解释文学,研究梦也有利于解释梦。真正的艺术家是在醒来时做梦的。
❖ 3.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分享作家的幻想和揭示“俄狄浦斯情结”
❖ 创作和欣赏一样,都和性的本能欲望有关。在欣赏中美的享受来自于性欲的满足只有满足了
这种欲望,观赏者才能引发出心灵深处巨大的快感。文学欣赏主要分享作家关于本能欲望的幻想和自我本能的享受,文学批评主要是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本能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为乱伦发明了这一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适性。
❖ 第三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渊源与影响
❖ 1.精神分析的理论渊源
❖ (1)弗洛伊德(1856-1939)是科学遗产的继承人。1859年,达尔文《物种的起源》出版—
人具有动物本能。1860年,费希纳创建了心理学科—人的心理可以科学分析。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心理动力学。 ❖ (2)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的发扬者。迷狂说—卡巴尼斯的意识等级结构—哈特曼的《无意识
哲学》1869年出版。浪漫主义作家的贡献。
❖ 2.精神分析文论的世界性影响
❖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卡夫卡、托马斯.曼、詹姆斯.乔伊斯、戴.赫.劳伦斯等;对20世纪的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郭沫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批评流派。(美)莱昂奈尔.特里林、卡尔文.S.霍尔、伯纳德.派里斯/(奥)托.兰克/(法)雅克.拉康、让-保罗.萨特/(英)欧内斯特.琼斯/郭沫若等。
❖ 3.精神分析的贡献与局限
❖ (1)两大贡献:A强调无意识心理在创作和批评中的作用,把文学艺术的生产归结为性本能
是弗氏的独创;B“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是对《俄》《哈》研究和整个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 ❖ (2)最根本的局限: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正是这一原因使荣格与他分道扬镳,也招
致大多数批评家的批评否定。
❖ 第四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案例分析
❖ 1.《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 2.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
❖ 3.罂粟飘香的无意识世界——《罂粟之家》的心理分析片段
❖ 4.《金锁记》:曹七巧在无意识中沉沦与挣扎
❖ 5.《西厢记》:崔莺莺的娇羞与愿望
❖ 《俄狄浦斯王》与弑父情结 ❖ 1.精神病患者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使儿童难以取舍而致疾患。 ❖ 2.神谕的不可抗拒性和灵验性(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娥卡斯忒;两次警告(国王与国人)、两次求助神谕(注定杀父娶母,必须离开;杀国王的凶手被驱逐,瘟疫就会停止),解答斯劳克斯之谜与瘟疫流行) ❖ 3.神的意志与人的努力之冲突(伊娥卡斯忒以梦安慰他:¡°过去有许多人梦见娶了自己的生母。/谁对这种预兆置之不理,/他就能过得快活。¡±) ❖ 4.俄狄浦斯情结(Odipus complex)与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 1.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研究(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死本能常常占上风) 2.作家的癫痫类似于死亡(发病时昏睡如死亡,对死人的认同;希望死去的是父亲。父亲的被杀引起对死亡的恐惧;卡拉马佐夫被杀与此有关) 3.“俄狄浦斯情结”与人物乱伦欲望之关系(老大德米特里→色艺惊人的妓女格鲁申卡←老卡拉马佐夫;老二伊凡→ 德米特里的未婚妻
卡德琳娜;德米特里涉嫌被铺,伊凡指使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仆人杀死父亲) ❖ 4.¡°弑父¡±是典型的基本原罪。(男孩与父亲的关系是一种¡°暧昧含糊的关系¡±,心理
上爱恨交加、羡慕与嫉妒并生。男孩想取代父亲,父亲以阉割惩罚儿子。为了保住男性特征必须放弃杀父娶母的念头。这种被压抑在无意识深处的欲念就是犯罪感的原始基础) ❖ 总之不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还是人物的犯罪都是一种自我惩罚:当事人在巨大的犯罪感
中寻求快感,¡°弑父¡±使人类和个体成为祭品被送上命运的祭坛。 哈姆雷特与弑父者 ❖ 1.关于哈姆莱特(hamlet)复仇迟疑不决的性格与弑父心理(苍白的思想麻痹了行动的力量;神经衰弱症患者;这些都不能圆满说明问题。) ❖ 2.他可以做任何事杀任何人就是不能杀死杀父夺位娶母的仇人—叔叔。这是他童年梦幻欲望的曲折反应与投射。(他是一个歇斯底里症患者、性冷淡患者——与奥菲丽雅的谈话可证;《雅典的泰门》与之相关) ❖ 3. 性冷淡越来越强烈的侵蚀了莎士比亚本人的精神。(居丧期间禁欲、早夭之子取名为哈姆奈特hamnet,《哈》处理的是儿子与双亲的关系;同期的《马克白》与无子主题有关)
❖ 《罂粟之家》:败德淫荡的所在。罂粟花香如同从每个人无意识深处流露出来的祸水,污染
了整个枫杨树村。地主刘老侠(残酷精明)——杀父并娶其姨太太,本土化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沉草(纤美瘦弱、心烦意乱怅然若失)——刘老侠之子,为翠花花与长工陈茂所生——羡父又憎父。羡父,渴望权力想取而代之;憎父,害怕阉割而逆来顺受。“阉割恐惧”使之倾向于女性,又必须屈从于阉割。这样两种情结的纠结注定他的自虐命运。刘老侠的残酷和暴烈使得沉草的“超我”成为“施虐狂”,“自我”成为“受虐狂”。在吞
❖ 食鸦片中成为命运的祭品。一旦得知陈茂为生父并奸污了姐姐刘素子之后,态度极端变化。
被压抑的性无意识是他的恨发生转移。对姐姐的依恋成为恋母情结的变形。这样,“杀父娶母”得以成立。沉草两枪分别打在陈茂的眼睛与裤裆上,“阉割恐惧”以反阉割的形式出现。结果是胜利喜庆之后是悲痛哀悼,是对生命的绝望与自我否定,对死本能的快感。(沉草梦的解析、白痴演义、刘老侠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刘素子的“恋父情结”、陈茂身上的“力比多理论”、罂粟田与衰草亭子的性象征意义等皆可以解说)
❖ 《金锁记》与精神分析
❖ 1.曹七巧的三重人格(情欲的、金钱的、伦理的→本我的、自我的和超我的)
❖ 2.对自己兄嫂的爱恨交加(本我压抑了自我,成为强大而邪恶的超我,曹家把曹七巧嫁给了
瘫痪的季二爷) ❖ 3.曹七巧在季家的遭遇(爱情的→金钱的 →家长的 → 毁灭的)
❖ 4.变相的“恋父情结”和“弑母情结”(善待哥哥,羞辱嫂子,独占儿子,逼死媳妇,剥夺
女儿的爱情)(张爱玲本人的遭遇“恋父情结”)
❖ 《西厢记》与精神分析 ❖ 1.张生借住西厢的无意识流露(意外的收获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 2.崔莺莺相约西厢之后的爽约与“赖简”(多情与“无情”、心事与家规) ❖ 3.红娘两厢传情的替代性满足(与张生的接触以及事成之后的“登堂入室”) ❖ 4.老夫人不满之后的无意识分析(节欲与节哀的双重控制) ❖ 5.剧作家大团圆结局的无意识心理流露(美梦的替代性满足、落魄弟子与天仙美艳,才子佳人故事背后的心理情结:功名富贵与才色具备的完满心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与精神分析 1.无心插柳柳成荫与心有千千结(中年贵妇人与陌生青年男子的奇遇记) 2.孀居禁欲与渴望激情(42岁的她在赌城蒙特卡罗偶遇24岁的青年赌徒,一双迷人的手与内心的欲望) 3.赌博与手淫的暗合(赌博是手淫的替代性满足,遭受禁止之后的发泄与满足) 4.“妓女”形象的误读与禁忌的突破(“恋母情结”的意外实现与“恋父情结”的奇怪结合;“儿子与情人”,读者心理的期待与文学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