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讲解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第二,在文学艺术创作论上,弗洛伊德主张创作 动因产生于力必多的冲动,创作活动是无意识的 或自由联想的心理活动。强调精神分析的个体性 和独立性,因此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和病理性 分析时一样,将个体的无意识(冲动和童年经验 的混合体)作为文学作品产生的强大的,也是唯 一的驱动力。所以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 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 足和升华
• 第三,在文学批评的方法上,批评家应抓 住“俄狄普斯情结”等力必多情结来分析 作品主体,用艺术家性本能升华作用来评 价人物塑造。弗洛伊德研究人类的心理发 展非常重视人的童年时代。
• 因此,形成了通过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揭示 人物的无意识心理、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探究 文学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关注读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Psychoanalysis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李岩
精神分析学说
• 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 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 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 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 “深层心理学”。
• 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 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它的巨大 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心理学的领域,而且波 及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学.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 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
• 精神分析学批评(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作为 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有冲击力的一种理论 思潮和文学批评界具有最广泛与持久影响的一种 批评理论,便起始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弗洛伊 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

精神批评实例分析

精神批评实例分析

Gregory Peck 格利高里-派克
《罗马假日》中格利高利·派克与奥 黛丽·赫本堪称完美的结合
《爱德华医生》中的精神分析的方法
• 整部影片围绕“犯罪情结”展开一连串心 理分析,主要手段有:自由联想、梦的分 析、抗拒分析、解释和领悟法等。
一、犯罪情结的解释:
• (guilty complex)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 称mama boy).
• 物品的象征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找出了真凶,解开 了所有谜团。
• 最后还有一点应该是结合了行为疗法,在火车站 买票,彼得森试图用环境刺激他想起爱德华医生 去过的地方,唤起他的回忆。后面彼得森带爱德 华重回GIBRIO山谷滑雪,刺激他回忆,让他说出 童年可怕的经历,找出一直困扰他让他产生犯罪 情结的原因。
三、自由联想法在影片中的应用:
• 影片的开始是一位女患者接受彼得森医生 的治疗,她主要采取了自由联想的方法让 患者说出头脑中出现的任何东西,咨询师 或分析师会帮助患者找出联想内容的意义。 影片当中,彼得森在酒店里找到JONH BROWN并要帮助他解决问题,一开始使用 的就是自由联想的方法,在有效的引导下 让其报告头脑中的片断。最后在爱力克斯 医生(彼得森的老师)家里,用自由联想 的方法让他报告自己的梦。
二、防御机制的使用过度:
• 人们通常不愿意了解关于他们自身的一些 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使他们厌烦的事 会使他们生病,这采取的是防御机制中的 压抑——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 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 心理过程。这也是使假爱德华想不起真正 的自己是谁和自己的一些经历的原因了, 过度的采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
步围绕滑雪展开推导:房顶斜坡意味着山坡、大胡子是爱 德华医生、跌下去是逃出山谷、翅膀意味天使……这让他 们认为滑雪的地方是在一个叫“天使山谷”的地方,通过 询问了解到是GIBRIO山谷。

第2章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第2章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四)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Jung)在继承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 论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创新,提出了无意 识有“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 分。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 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 (pricipitate)和浓缩(condense)。


二、心理分析批评方法的运用
冲 自我:中介(语言行为) 突
本我:欲(魔鬼)
失衡则为精神病
(二)“利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是无意识的核 心和基础,它是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动机 性本能受到压抑就形成:

俄狄甫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恋母情结” 厄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 那喀索斯情结Narcissus complex ,即“自恋情结”
· 解读《心经》之恋父
· 解读《心经》之仇母

BAKE
对母亲没有出席她的生日晚会满不在乎; 她故意用嘲笑打击母亲对穿戴的兴趣,好让父亲 眼中的母亲失去光彩,就如她父亲所言: “没有你在这儿比着她,处处显得她不如你, 她不会老得这样快。”

也正像她母亲后来所指出的: “有些事,多半你早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 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 你就笑我。……现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

三、心理分析批评个案解读

“快乐原则”的自然流露 ——《关雎》解读 “厄莱克特拉情结”下的心理较量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 自恋的终极 ——电影《霸王别姬》解读 中国的“俄狄甫斯情结” ——曹禺剧作《雷雨》解读



“快乐原则”的自然流露 ——《关雎》解读
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雅 颂

精神分析学以两种方式进入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学以两种方式进入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学以两种方式进入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学可以以以下两种方式进入文学批评:
1. 符号学分析:精神分析学强调潜意识和象征意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在文学批评中,可以运用这个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隐喻,探索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和心理冲突。

2. 人物分析:精神分析学也关注人类个体的心理结构和性格发展。

在文学批评中,可以运用这个理论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他们的内心动机、欲望和心理冲突,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属于学术讨论范畴,且可能带有主观性。

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批评者,对精神分析学的应用方式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背景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的反理性哲学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精神病医学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背景
(一)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哲学 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
组成的。而人也是由单子构成,这种单子称作“精神 单子”。 精神单子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封闭的存在物,它的知 觉、认识只能来自自身,不会来自外界。它的感觉经 验、观念都作为一种潜在的东西存在于心灵中,按照 “欲望”这一内在原则,从较低级、不清晰的知觉逐 渐向较高级、较清晰的知觉状态过渡。 当精神单子处于沉睡状态时,就只具有无数的“微 觉”,微觉是无意识的,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 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须使本我宣泄但又不能违背社会道德原则。 只有在自我的协助下,本我通过位移、升华才能摆脱超我
的压抑同时又得到社会认可。 位移指本能在不能获得第一对象时,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
上去。 升华指在自我的帮助下,本我以社会可以接受的形态和现
实得到了宣泄。
升华
超我 自我 本我
压抑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弗洛伊德的创造学说
性本能是人类创造的源泉,创造过程 即性本能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得 到位移或宣泄的过程。 性本能以伪装的、隐蔽的形态出现, 因此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文 学创造和其他文学活动的隐蔽形态, 追溯被伪装的或位移的性本能。
精神分析学说的意义
█创造源于性本能和创造是以伪装的形式、形态出现, 为解释人类的虚构、想象活动,以及人类为什么需要 甚至热衷于这类活动,找到了一种说法;
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背景
(三)叔本华和尼采的反理性哲学思想
“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
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弗莱
• 文学——神话
• 神话的位移:p376(五种) • 原型意象:神启的、魔幻的、类比的 • 神话原:四种
• 文学史写作——文学语境的客观化
• 弗莱是对照原有的文学文本模式一一对应 神话而进行理论的依附。 • 那么,未来的文学文本是如何对应神话呢?
• 艺术(文学)客观化趋势【即自我合法】
• 艺术家——客观化趋势【公共身份】 • 文学史写作——文学语境的客观化【自我 历史合法】
雷东 · 独眼巨人
• 德· 夏凡纳《希望》
• 达利《永恒的记忆》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弗洛伊德
• 人

【 精 神 】
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埃勒克特情结(恋父情结)
• 力比多 •
性 欲
• 梦——白日梦【性欲压抑】 • 文学 【性欲的升华】 • • 艺术家的问题?
荣格
• 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
• 艺术家不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其个人 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 现艺术目的的人。 • 不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了 艺术家。
艺术家的问题
• 个人的艺术家 • 艺术家的个人 • 艺术家——非实体化 • 作品:心理的与幻觉的

精神分析批评分析电影《阿甘正传》

精神分析批评分析电影《阿甘正传》

精神分析批评分析电影《阿甘正传》摘要:《阿甘正传》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电影之一。

讲述的是主人公福雷斯•甘的故事。

这篇文章旨在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来分析主要人物的诸多表现。

关键词:《阿甘正传》;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2一、电影《阿甘正传》《阿甘正传》讲述的是福雷斯•甘的故事。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参与了美国史上的每一个重大事件。

他的诚实和友善使他从所有的灾难中幸存了下来。

他的童年是与自己最好且唯一的朋友珍妮一起抗争度过的。

他的妈妈教给他生活的态度并让他去选择自己的命运。

阿甘参加了越南战争,期间他结交了新的朋友;战后他疯狂地爱上了乒乓球运动;创办了著名的捕虾舰队;激发了人们的慢跑欲望和创作带有笑脸符号服装的灵感;数次与总统会面等。

然而,一心思念珍妮的阿甘却觉得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而此时的珍妮已经过上了堕落的生活…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理论简述精神分析批评是一种文学评论形式,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文学的一种手段。

它原是一种医学治疗手段,旨在“通过研究大脑中意识和无意识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自《简明牛津词典》)来治愈精神病患者。

传统的方法是让患者自由表达,把这种导致压抑的恐惧和内心的矛盾问题引入意识领域且坦然面对,而不是“埋藏”在无意识领域。

这种实践依据的是大脑、本能和性欲相互作用的特殊理论。

这是奥地利精神医生西格蒙德•佛洛依德(1856-1939)所开创的理论。

佛洛依德的所有理论都是以潜意识为基础的,潜意识是大脑意识以外的一部分,它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之相关的是压抑理论,就是“忘记”或者忽略难以解决的矛盾。

然而,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能消失的,而是会在某些情境中以其他的形式出现。

在电影《阿甘正传》里,就有这样的一些场景。

当一些学生欺负阿甘的时候,珍妮总是会喊“跑,福雷斯。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13
心理结构: 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 超我
超我
意识
自我
前意识 潜意识
本我
无意识
14
结合文本分析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男女主人公顾曼桢和沈 世钧深深相爱却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姐姐顾曼璐自 私地为了留住丈夫却将妹妹牺牲。 之所以有这么悲伤文字,因为有一个悲伤的张爱玲, 自己也有一个“半生缘”的爱情,她的爱情之路也 是坎坷多磨,最终遗憾收场,这也就让张爱玲在无 意识中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和痛恨的情绪,她已不相 信爱情的永恒,怎能写出圆满的爱情?所以,曼桢 与世钧的命运早已注定,那些遗憾和悲伤也许也正 是张爱玲掩藏已久的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的现实流露。
三重人格理论
人格由“本我”(id)、“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构成,遵本我与外界 的关系。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作用在于以“至善原则” 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成 为社会成员。
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精神分析批评与20世纪文学研究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精神分析学等心 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 评模式,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 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对西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 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 义流派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 分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 阶段: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 文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 批评;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 家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 评,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 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